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

年前)

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2019四川宜宾三诊)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

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这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选项A正确;儒、法思想并未走向合流,选项B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选项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2.(2019重庆八中全真模拟)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共禁毁书籍3 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由此可见( )

A.官修史书是对古籍的严重破坏

B.清朝开始出现书籍亡佚残缺之劫

C.君主专制强化危及文化的传承

D.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文化的态度

答案 C 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行思想控制之实,造成书籍亡佚残缺的劫难,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A、D两项理解有误,B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3.(2019福建莆田质检)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答案 A 据材料“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可知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晋商的经济活动,没有体现其经济地位提升,排除B项;“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而不是长途贩运贸易,且只根据晋商的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排除D项。

4.(2019 陕西宝鸡一模)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 )

A.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

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

答案 B 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构成较大的制约,由南书房、军机处的设立及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可知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B项正确。军机处主要负责传达皇帝旨意,并不能统率六部,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指郡县制的普遍实行,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表明( )

A.明朝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

B.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

答案 C “银贵钱贱”是白银外流或短缺造成的,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一钱以下只许用钱”不能说明白银的普遍流通,故B项错误;由颁布的诏令内

容可知白银在法律上得到认可,故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D项。

6.(2019广东茂名一模)1684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之后,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

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C 清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从材料信息可知,康熙帝认为,开海贸易有利于财货流通,对民生有益,因此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这表明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故选C项。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不等于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排除A项;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由材料“故令开海贸易”“管理对外贸易”可排除D项。

7.(2019天津和平三模)16世纪后期,传统妇女的才学观、妇德观发生某些变化,江浙地区的女子识字率有所增高。晚明知识妇女组织诗社,参与游历活动,创设闺塾,出售字画绣品,宫中个别有参与国政的机会。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A.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

B.女性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女性思想观念的变化

答案 D 从材料看不出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A排除。女性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不符合16世纪后期的史实,B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与材料主旨不符,C排除。明清时期,女子可以从事更多的社会活动,对她们的道德要求也有所下降,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正确。

8.(2019四川雅安三诊)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动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

D.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答案 B 依据材料“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并结合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B正确。

9.(2019辽宁大连一模)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

A.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B.遗产继承以和谐家族关系为出发点

C.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

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

答案 B 题干中“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无法说明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兼顾了宗法和社会保障,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族关系,故B项正确;“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家族经济……逐步被分割”符合史实,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0.(2019东北三校联考一)1757年至1840年,广州的关税收入长期占整个朝廷税收的四成,使广州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商业贸易的中心区。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工业革命促进中西方贸易的繁荣

B.政府政策的变化

C.清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商业

D.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B 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只允许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并在广州设立“十三行”作为交易场所,由此广州关税收入得以迅速增长,故B项符合题意。A、C、D 三项并非只针对广州一地,不能成为广州一地繁荣的主要原因,故A、C、D三项错误。

11.(2019广东广州测试一)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内容多为《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程朱理学的传播

B.地域性商帮的形成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答案 A 《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作品内容都涉及儒家思想,结合题干中的“明清时期”,可以得知这一现象反映了程朱理学的传播,故选A项。题干主要涉及文化现象,没有涉及经济现象,排除B项;题干所述现象与市民阶层兴起关系不大,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木刻版画的内容,与印刷术无关,排除D项。

12.(2019四川双流中学一模)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答案 D 根据“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了轻视理论的特点,故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排除A;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C。

13.(2019四川成都三诊)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在王守仁的弟子进一步阐发“良知”的基础上,李贽又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这表明,陆王心学( )

A.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

B.传承了士林实学风气

C.颠覆了儒家思想核心

D.开创了三教合流局面

答案 A 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在王守仁的弟子进一步阐发“良知”的基础上,李贽又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这表明陆王心学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故A正确。

14.(2019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联)孟子强调:“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上述言论意在( )

A.提倡君主专制

B.强调民本思想

C.主张依法治国

D.批判君主专制

答案 B 材料中这些言论都强调以民为本,故选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对君主专制的态度,故A、D两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故C项错误。

15.(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体,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反映了( )

A.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B.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C.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D.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答案 D 《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说明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皇帝好恶不可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故A项错误;《红楼梦》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学家的使命,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6.(2019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万历八年至十八年,葡商每年从中国运出生丝约3 000担,获利约36万两白银。”明朝中后期,中国的丝绸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大帆船中转输往拉美各地。这些丝织产品基本上都是江南所产。时人张瀚曾说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苎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乾隆年间,时人杭世骏说,“吾杭饶蚕绩之利,织纴工巧,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衣被几遍天下”。当时,潞绸取丝蜀地,粤缎、漳纱取丝江南。在当时,“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据刘兴林、范金民《论古代

长江流域丝绸业的历史地位》等材料二到20世纪30年代,长江沿江城市,东起上海,经南通、扬州、镇江、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汉口、岳阳、沙市、宜昌,西至重庆,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狭长工业带。在近代中国工业最大行业中,1936年长江6个口岸城市共44家棉纺织厂的总计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关内(即不包括东北地区)本国资本棉纺织厂纱锭和布机总数的59.8%与52.6%。1936年长江沿江有9个城市共27家面粉厂,日产面粉能力占关内本国资本面粉厂总生产能力的45.3%。在长江沿江城市工业带上,上海、南京、汉口、重庆四城的工业产值在整个沿江地带总产值中超过90%。

——摘编自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长江沿江

城市与中国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长江丝绸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位形成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30年代长江沿江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长江沿江城市的工业发展有何意义。(12分)

答案(1)地位:长江丝绸遍布国内南北各地市场;长江丝绸远销世界。

原因:长江流域丝绸业发达,技术先进,产品精美;长江丝绸受海内外青睐,市场大,利润丰厚;商品经济发展,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兴盛;长江流域交通发达,联通大江南北和海外;世界市场不断发展,世界联系增强。

(2)特点: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狭长工业带;工业生产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以少数城市为中心,尤其是以上海、南京、汉口、重庆四城为首。

意义:带动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持久抗战和最后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演讲稿

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从浩瀚的书籍里,我了解了祖国五千年的文明。祖国是长城上的一块砖,是秦始皇的兵马俑,是唐诗宋词,是《诗经》《史记》《水浒传》《红楼梦》,是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集合。 世人称中国为“文明古国”不仅仅因为它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曾经创造了局势惊叹的科技成就,保持了达千年的繁荣局面。据有关资料统计,明代以前,全世界重大料技成就就共约300项其中中国发明和发现的达到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而其他各国仅占42%多。古老的四大发明,对世界闻名的进不起了巨大的作用,《农政全书》,为集古代农学之大成的着作,搅车,是棉纺技术的重大革新,水利鼓风,是冶铁技术的革命,《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天工开物》,是中国工艺的百科全书,水运浑象,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仪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科学遗产。珠算,是千年不衰的计算方法,地动仪,是世界上首架测量地震的仪器;《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描述石灰岩地貌的文献;《本草纲目》被称为懂法医学巨着…… 英国学者李约博士指出:“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美国史学家保

罗·肯尼迪也由衷叹息:“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 这就是我的祖国,让我骄傲和自豪的祖国! 令人遗憾。发人深思的是,当西方各国迅速崛起之时,古老的中国却渐渐地走了下坡路。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鉴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 为了祖国辉煌壮丽的未来,我们要发奋学习刻苦努力,长大成为栋梁之材,为国争光!让中华民族在我们手中——腾飞!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 年前) 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2019四川宜宾三诊)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 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这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选项A正确;儒、法思想并未走向合流,选项B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选项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2.(2019重庆八中全真模拟)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共禁毁书籍3 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由此可见( ) A.官修史书是对古籍的严重破坏 B.清朝开始出现书籍亡佚残缺之劫 C.君主专制强化危及文化的传承 D.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文化的态度 答案 C 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行思想控制之实,造成书籍亡佚残缺的劫难,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A、D两项理解有误,B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3.(2019福建莆田质检)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答案 A 据材料“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可知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晋商的经济活动,没有体现其经济地位提升,排除B项;“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而不是长途贩运贸易,且只根据晋商的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排除D项。 4.(2019 陕西宝鸡一模)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 ) A.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 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 答案 B 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构成较大的制约,由南书房、军机处的设立及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可知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B项正确。军机处主要负责传达皇帝旨意,并不能统率六部,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指郡县制的普遍实行,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表明( ) A.明朝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 B.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 答案 C “银贵钱贱”是白银外流或短缺造成的,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一钱以下只许用钱”不能说明白银的普遍流通,故B项错误;由颁布的诏令内

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图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图: 1)农业:①木石骨器、耒耜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①青铜 ②丝织 ③官营 3)商业:职业商人出现 经济: 3.西周(镐京) 政治: 1)分封制:①含义 ②对象 ③义务 ④等级序列 ⑤作用 2)宗法制:①目的 ②核心 ③大小宗 ④作用 3)礼乐制:①作用 4)三者关系: 一:夏商西周 1.夏:公元前2070年,国家,公共权力,阳城 2.商:神权色彩,占卜,甲骨文,殷 总体特征 二:春 秋 战 国 洛 邑 经济: 1.农业:1)工具:铁犁牛耕 2)水利:都江堰 3)土地制度:私有 2.手工业:私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商业:1)私商兴起 2)重农抑商 时 代 特 征 1.思想: 百家争鸣 文 化 : 1)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2)流派: 3)意义: 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老子、庄子 ③法家:韩非子 ④墨家:墨子 2.科技:①司南②日食、彗星、《石氏星表》③九九乘法表 3.文艺:①甲骨文②楚辞《离骚》③绘画《人物龙凤图》魏国,李悝 秦国,商鞅 政治: ①背景: ②措施:政治; 经济; 文化 ③结果: ④影响: 1.变革背景: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区别 1)春秋:齐国,管仲 2.改革: 2)战国:

五:魏晋南北朝 1)背景: 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 2)措施作用:(见表格) 3)影响: 4)成功原因: 前期 后期 经济: 1.农业:1)水利:翻车2)土地制度:均田制3)税收:租调制 2.手工业:1)灌钢法2)白瓷 文化: 1.思想:佛道思想冲击着儒学:1)原因2)内容3)作用 2.科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3.艺术:1)东晋,书圣,王羲之 2)东晋,“以形写神”,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时 代 特 征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通史模式)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史 (通史模式) 一、原始社会 二、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方面: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

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经济方面: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工商食 官。 3.文化方面: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方面: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通过变法 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 2.经济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 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 3.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科技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诗 经和楚辞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成就。 【三维坐标·时空清】 【知识体系】

政治史 【研究纲领】 1.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商周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1)殷商的政治 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政治 权力的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的继承: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的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3)春秋战国的政治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开始兼并 战争。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 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 (一)政治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内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分封制: 分封制的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爵士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土。 3、宗法制: 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经济: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水稻和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 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4、经济制度: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三)文化: 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

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近代的沉沦(一)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在学术思想方面,我们有诸子百家,诞生了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等为代表的墨家思想;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孙子等为代表的兵家思想;以及阴阳家、名家等,并有易经等至今高深莫测的哲学思考。此外,我们还传承了佛学。 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秦始皇统一中国,创建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并行郡县制,在交通和通讯均不便利的情况下,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证了中国的统一。 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汉代,中国的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张骞出使西域,足迹遍及今日的伊朗等西亚地域。 到隋唐时期,中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一方面,中国文化影响到周遍诸国,以日本为代表,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在文字、服饰、建筑和思想方面,对日本产生的影响,至今可见。 对西方世界,中国文化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对西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此外,中国哲学对古希腊哲学,中国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均有据可考。 统一的疆域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凝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在元代达到极盛疆域,北至西伯利亚,东至鄂霍次克海,共计2200多万平方公里。 最新的研究表明,直到1800年,中国依然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二)大厦将倾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长期以来处于东方文明的核心地位,是东方世界的龙头老大,包括日本在内,对中国,只有鼎礼膜拜的份。这种长期的优越感,造成了中国对其他国家不平等的态度,将中国之外的所有国家称为蛮夷之邦,不知礼义廉耻。到了18世纪末,当西方国家通过海路,与中国寻求交流时,这种视其为琉球人、高丽人的态度,依然明显表现出来。 关于通商制度,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在广州,外国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节,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成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在广州期间,外国人不能坐轿,不能随便出游,不能带家眷进入,不能买中国书,不能学中文。第一个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与中国在东方世界的地位相仿佛,到了18世纪末,英帝国在西方世界占据了领导的地位。他们把清朝的乾隆皇帝当成模范的开明君主,认为在华通商遇到困难,责任在地方官吏。1792年,乾隆皇帝80寿辰,英王派马嘎尔尼使华,希望能派大使常驻北京,中国加开通商口岸,固定海关税则等。乾隆视马嘎尔尼为藩属的贡使,要他行跪拜礼。马嘎尔尼初不答应,后提出条件,要求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者中国派员向他所带的英王画像行跪拜答礼。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马嘎尔尼也拒绝跪拜,最后不欢而散。乾隆去世后,英王再派使节来华,嘉庆给予的待遇远不及乾隆,中英间感情失和。英国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遂开始大规模进行鸦片走私买卖。 在鸦片战争前,我们不肯给外国人平等待遇,在鸦片战争后,外国人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三)沉沦的过程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 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

2020届二轮: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专题卷)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 (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成都二模)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B.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C.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解析据材料“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减少,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上升”说明明清时期科举制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减弱,逐步僵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中平民与官员的变化,而未涉及到平民经商现象,排除A项;依所学,科举制采用糊名、誊写等方式,程序更加公平,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举制成员比例的变化,而不是强调恩荫等其他方式,排除D项。 答案 C 2.(2019·惠州三模)下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据此可知 南直隶浙江江西北直隶实征收麦数(石) 943707 152864 88072 178642 实征米数(石) 5068154 2369764 2528270 419986 田地数(亩) 77394672 46696982 40115127 49256844 每亩平均米 7.77 5.40 6.52 1.22 麦数(升) 实征麦占总 20.49% 3.32% 1.91% 3.88% 数百分比 实征米占总23% 10.76% 11.47% 1.91%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学生版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鸦片战争之前) [时空坐标] 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停滞,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具体史实】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2、经济: 农业:农耕经济过度发展: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出现风力水车;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徐光启《农政全书》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心:苏杭,《天工开物》、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世界经贸中心之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文化: 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中国古代史(通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 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 ①背景: 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 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②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内容: A、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B、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C、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D、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E、等级序列: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④瓦解: A、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⑤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

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近代的沉沦 (一)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在学术思想方面,我们有诸子百家,诞生了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等为代表的墨家思想;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孙子等为代表的兵家思想;以及阴阳家、名家等,并有易经等至今高深莫测的哲学思考。此外,我们还传承了佛学。 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秦始皇统一中国,创建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并行郡县制,在交通和通讯均不便利的情况下,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证了中国的统一。 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汉代,中国的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张骞出使西域,足迹遍及今日的伊朗等西亚地域。 到隋唐时期,中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一方面,中国文化影响到周遍诸国,以日本为代表,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在文字、服饰、建筑和思想方面,对日本产生的影响,至今可见。 对西方世界,中国文化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对西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此外,中国哲学对古希腊哲学,中国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均有据可考。 统一的疆域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凝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在元代达到极盛疆域,北至西伯利亚,东至鄂霍次克海,共计2200多万平方公里。 最新的研究表明,直到1800年,中国依然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二)大厦将倾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长期以来处于东方文明的核心地位,是东方世界的龙头老大,包括日本在内,对中国,只有鼎礼膜拜的份。这种长期的优越感,造成了中国对其他国家不平等的态度,将中国之外的所有国家称为蛮夷之邦,不知礼义廉耻。到了18世纪末,当西方国家通过海路,与中国寻求交流时,这种视其为琉球人、高丽人的态度,依然明显表现出来。 关于通商制度,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在广州,外国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节,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成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在广州期间,外国人不能坐轿,不能随便出游,不能带家眷进入,不能买中国书,不能学中文。第一个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与中国在东方世界的地位相仿佛,到了18世纪末,英帝国在西方世界占据了领导的地位。他们把清朝的乾隆皇帝当成模范的开明君主,认为在华通商遇到困难,责任在地方官吏。1792年,乾隆皇帝80寿辰,英王派马嘎尔尼使华,希望能派大使常驻北京,中国加开通商口岸,固定海关税则等。乾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

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

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 演讲人:李学勤 发布时间: 2007-03-08 05:15光明日报 演讲地点: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 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至2003 年,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 员,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二至四届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委员。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 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1984 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获“九五国家重点 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称号,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称号和奖章。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1959)、《走出疑古时代》(1995)、 《古文献丛论》(1996)、《四海寻珍》(1998)、《夏商周年代学札记》(1999)、《重写学术史》(2001)、《中国古代文明研究》(2005)等二十余部及学术论文约500篇,有的已有英、日、朝文版,多部专著获奖。 ■主持人开场语: 大家都知道:古代世界有四大文明,可是其他三大文明都断裂了,只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至今,为什么?中华文明到底有多久远,它传播的地方有多广泛,达到过什么样的高度?相信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子孙都会感兴趣。李学勤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他通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考证了中华文明远古时期的状况。现在请他带我们做一次“寻根”,讲一讲那“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 祈求丰收的壁画。过去有人认为中国无岩画,现在已纠正这种说法。 我讲的这个“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实际上是非常大的题目。大家都知道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文化,这是全世界所公认的。中国的文明有5000年之久,要来阐述这样的文明,即使只是它的早期阶段,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任务。所以我想在这里要用我自己所能了解的一些知识,给大家介绍:中国早期文明为什么是辉煌的,它的光辉在于什么地方?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 (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 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制的强盛时期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 年前) 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7湖南怀化高三上学期期中博览联考,3)黄宗義《明夷待访录》记述:“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材料旨在反映( ) A.内阁阁员执掌宰相之职 B.内阁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C.实掌宰相之职的是太监 D.内阁和太监共掌宰相之职 2.(2017江西赣州十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明初朱元璋封他的同姓子弟为王并掌兵,但不得参与地方政务;地方官吏管理地方政务,不得参与军务。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出现( ) A.诸侯割据的局面 B.郡国并行,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面 C.南北对峙的局面 D.藩镇割据的局面 3.(2017山西太原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27)《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4.(2017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下学期联考,27)清代,皇子被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按等第发予粮银俸禄、赐田土牧场及庄丁,有领兵打仗、参与国政之权,但均建藩于北京,命令“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B.庄园经济威胁政府的财政 C.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 D.顺应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5.(2017吉林大学附中七模,27)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 ) A.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 B.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 C.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 D.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 6.(2017河南南阳一中四模,27)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 A.农产品的商品化加速 B.手工业领域发生新的变化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7.(2017福建厦门双十中学高三高考考前热身,27)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明成化、弘治年间,“宛然府城气象”,清乾隆朝乌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的大市镇之一。乌镇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C.政府赋税来源充足 D.传统纺织业发展迅速 8.(2017黑龙江哈尔滨三中四模,27)王阳明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 A.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 C.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以前)》习题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以前)》习题 练真题 1.(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明代,交通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革,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棉花的产销与加工,与土地制度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货币制度改变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反映的是原料产地与加工地区的关系,折射出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 答案 D 3.(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与明代相比明显增加,这是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果,故C项正确;清代中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A、B两项错误;早在明代白银就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委托给佃户经营的现象,而佃户属于个体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情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使用权,无所有权,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可观,并非微不足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8·全国卷Ⅱ)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