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ppt全文课件
合集下载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新华社全文发布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报道了战役首日的情况。
读准字音
芜湖( wú )
溃退( kuì )
荻港( dí )
要塞( sài )
锐不可当(dāng) 殷家汇( yīn )
多音词辨析
yīn
殷实、殷切、殷商
丰盛、丰富;情意 厚、周到;地名;姓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第一则消息,结合第二则消息内 容,找出第一则消息的新闻六要素和各个组成 部分。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第一则消息,结合第二则消息内容,找
出第一则消息的新闻六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
何时: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 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人: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何故: 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
sè 闭塞、阻塞、塞责、 同“塞(sāi)”,
茅塞顿开
用于书面语词
sài 塞外、要塞、边塞 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 障。泛指易于据守御 敌的险要地方
解释词意
溃退: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泄气: 泄劲。 业已: 已经。 摧枯拉朽: 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
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阻挡。
狭义:专指消息,它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其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新闻知识
特点: 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
闻
六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如何
组成部分(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文题解读
新华社全文发布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报道了战役首日的情况。
读准字音
芜湖( wú )
溃退( kuì )
荻港( dí )
要塞( sài )
锐不可当(dāng) 殷家汇( yīn )
多音词辨析
yīn
殷实、殷切、殷商
丰盛、丰富;情意 厚、周到;地名;姓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第一则消息,结合第二则消息内 容,找出第一则消息的新闻六要素和各个组成 部分。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第一则消息,结合第二则消息内容,找
出第一则消息的新闻六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
何时: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 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人: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何故: 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
sè 闭塞、阻塞、塞责、 同“塞(sāi)”,
茅塞顿开
用于书面语词
sài 塞外、要塞、边塞 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 障。泛指易于据守御 敌的险要地方
解释词意
溃退: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泄气: 泄劲。 业已: 已经。 摧枯拉朽: 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
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阻挡。
狭义:专指消息,它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其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新闻知识
特点: 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
闻
六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如何
组成部分(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文题解读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 大约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不能去掉。“大约”是 概数 ,不是确数,体现 了新闻语言的 准确性 ;如去掉,则说明是具体 三十万人,过于绝对。
3.“国民党的 广大 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不能去掉。“大约”是 概数 ,不是确数,体现了新闻语言 的 准确性 ;如去掉,则说明是具体三十万人,过于绝对。
《消息二则》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 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 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 动派依然负隅顽抗,他们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 月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 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 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 则消息,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 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句话 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新闻的目的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应是中立、客观的,不带 作者主观倾向和看法的。再次浏览全文,说说你从两则消息中看 到作者的主观看法和情感没有?
词语集锦
• 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 万船齐发 直取对岸 锐不可当 • 泄气 督战 歼灭 要塞 业已
解题——何为消息
报道事情 概貌 而不讲述详细经过和细节,以 简要 的 语言文字传播新近事实。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 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 内容准确真实(客观性)
八年级上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共34张PPT)(完美版课件)

消息二则
毛泽东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喜欢读 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 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喜欢新闻,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 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 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 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 读消息的能力。
溃退:溃败后退。
3.背景链接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 《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 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 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 江战役。
4.文体链接
①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 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芜湖( wú) 摧枯( cuī kū)拉朽 溃退( kuì) 荻港( dí )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 力被迅速摧毁。
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 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②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When(何时)、Where (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 (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 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③新闻的特征: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④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描 写。
毛泽东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喜欢读 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 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喜欢新闻,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 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 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 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 读消息的能力。
溃退:溃败后退。
3.背景链接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 《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 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 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 江战役。
4.文体链接
①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 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芜湖( wú) 摧枯( cuī kū)拉朽 溃退( kuì) 荻港( dí )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 力被迅速摧毁。
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 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②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When(何时)、Where (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 (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 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③新闻的特征: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④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描 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7张PPT)

三
十 地点 在芜湖、安庆之间
万
大 人物 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军
胜 利
起因
南
渡 长
事件
南渡长江
江 结果 突破敌阵,占领长江南
岸广大地区
人 民 解 放 军 百 万 大 军 横 渡 长 江
时间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到
二十二日下午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 阴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比一比:从下面两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 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这些四字词语很有表现力, 人民解放军 语言表达既准确而又生动。
英勇无畏 势如破竹
锐不可当
(侧面)
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体现 我军的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评析新闻 第2课时
活动一:学做评论员
这两则消息好在哪里?除了时效性外,两则 消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新 闻的背后还读出了什么意味?让我们选择几个角 度来评价一下,一个小组一个选题。
排一排:第二则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 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写?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 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 所以中、西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先写中路 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 路军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 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 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 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请你把 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课文最后
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何事: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 何故: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解放全中国 如何:取得作战胜利,封锁长江。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自学任务:
1.找出消息的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结语。 2.勾画出这则消息的几个要素:何时、何地、 何人、何事。 3.思考电头有什么作用?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知识卡片: 消息
1.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2.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特点: 时效性强、真实客观、篇幅短小。 4.写作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来自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 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主要作品有《沁园春. 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约三十 万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也从 侧面反应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整体感知
自学任务
自读课文,完成:
1.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2.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何事: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 何故: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解放全中国 如何:取得作战胜利,封锁长江。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自学任务:
1.找出消息的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结语。 2.勾画出这则消息的几个要素:何时、何地、 何人、何事。 3.思考电头有什么作用?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知识卡片: 消息
1.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2.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特点: 时效性强、真实客观、篇幅短小。 4.写作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来自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 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主要作品有《沁园春. 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约三十 万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也从 侧面反应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整体感知
自学任务
自读课文,完成:
1.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2.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单元目标
1.在阅读中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 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 2.通过观察与选择采访目标,捕捉新闻线 索,抓住新闻热点。 3.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 习惯;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的表 达。
新闻阅读 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
知识链接
定义
特点
新闻
六要 素
表达 方式
知识链接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 了课文的内容;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 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标题 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涨”至7万多只 导语 近年来,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不
足2万只“涨”至7万多只。
背景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境内的可可西里,被誉为
“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上世纪80年代,藏羚羊在可 可西里遭到大规模盗猎,数量从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达哇卓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
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
(1)准确: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 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评价任务三:精读课文,分析六要素的 具体内容,感受解放军的精神品质。
新闻通讯文体知识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中路军(安庆—芜湖)
西路军(九江—安庆)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中路军(安庆—芜湖)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兵力
三十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 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 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渡江人数
三十万 三分之二
大部
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 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1.时间:中路军最早;2.敌情:中、西敌情一致,遭遇抵抗较弱,东 路军所遇抵抗顽强,是文势掀起高潮。3.战略部署:先中,后西、东体 现了渡江作战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不能虚构夸张(真实性);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 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
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
3.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公开性、针对性
背景和结语常暗含在主体里,不是每一篇新闻都有。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2.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 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赞扬了我军战士英勇善 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了国 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态。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1.阅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 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渡江三路大军
中路军(安庆—芜湖)
西路军(九江—安庆)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中路军(安庆—芜湖)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兵力
三十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 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 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渡江人数
三十万 三分之二
大部
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 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1.时间:中路军最早;2.敌情:中、西敌情一致,遭遇抵抗较弱,东 路军所遇抵抗顽强,是文势掀起高潮。3.战略部署:先中,后西、东体 现了渡江作战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不能虚构夸张(真实性);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 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
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
3.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公开性、针对性
背景和结语常暗含在主体里,不是每一篇新闻都有。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2.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 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赞扬了我军战士英勇善 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了国 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态。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1.阅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 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统编版八年级上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6张PPT)

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 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足见这一战役的磅礴气势。这两则消息在时间 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发。
活动设计
活动二:学做播音员
点我放消息播报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节奏播报这两则消息。
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 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 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 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 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 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 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 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 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品析语言
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不好。“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 个地方。
写法探究
1.议论性强。 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 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 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 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段议 论,从两方面分析造成“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 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有很强的政治性,从而使这则 消息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整体感知
1.阅读这则消息,找出消息的六要素,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何__时__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何地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_何__故__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为中、西、东路横渡长江
活动设计
活动二:学做播音员
点我放消息播报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节奏播报这两则消息。
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 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 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 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 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 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 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 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 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品析语言
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不好。“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 个地方。
写法探究
1.议论性强。 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 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 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 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段议 论,从两方面分析造成“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 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有很强的政治性,从而使这则 消息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整体感知
1.阅读这则消息,找出消息的六要素,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何__时__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何地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_何__故__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为中、西、东路横渡长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 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属于消息的电头。 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 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据了解,渡江役将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 “三十万大军”可否改为“百万大军”? 作者能否等全 体作战部队胜利渡江之后再撰写此则消拉朽( xiǔ ) 区域( yù ) 督战( dū)
歼灭(jiān )溃退( kuì ) 锐不可当(dānɡ)
荻港( dí ) 泄气( xiè )
2.词语 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 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 败退。 锐不可当: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督战: 监督作战。 歼灭: 消灭(敌人)。 要塞: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 备的据点。
2.运用四字句,简洁有力。
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全文没有一个多 余的字。四字句的运用,使本文言简意赅,生动而充满气势和 力度。
总结
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 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堪称 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
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 大事件,作者举重若轻,挥动如椽之 笔,仅用不足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 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 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 竹的事实。本则消息以叙述展开,其 中穿插白描,文字简洁,语言凝练, 平实中彰显了宏大的气势。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回答问题!!!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 内。
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 岸。 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 枯拉朽, 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 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按理说长 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 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摧枯拉朽”形象地表 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之态。这 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 “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 稳操胜券的信心。这里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自然 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这 是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 轻松的心情。
写法
赏析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 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 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 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这样写,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 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 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 “败退”?为什么?
不能改成“百万大军”。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 不能等到战斗结束后再撰文发表,因为消息必须具有 及时性。
3.默读文章,找出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进 行简要分析。
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 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 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 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 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 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 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准确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 所向披靡的气势。
1.短小精悍,一气呵成。
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 这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场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突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 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 但是正文部分作者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作了简洁而 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消息二则》ppt全文课件2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 么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消息二则》ppt全文课件2
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 万人渡过长江。 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 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 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 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 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 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 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 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不能换。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 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溃退”指失 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 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 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 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
3.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 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
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 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 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 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需要在仔细阅 读的基础上加以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