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

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

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消息一:古诗词大赛圆满落幕近日,我校举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古诗词大赛,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

此次比赛旨在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初赛采取了线上形式,学生们提交自己的作品,并由专业老师进行初步评选。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有30名选手晋级到决赛。

决赛现场气氛热烈,选手们各展风采,用心诠释每一首古诗词。

他们或婉转悠扬,或雄浑激昂,将经典的古诗词演绎得淋漓尽致。

评委们则从表达准确度、情感表达、语言流畅等方面进行评分,为选手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终,经过激烈角逐,我校王明同学凭借出色的发挥,荣获本次比赛一等奖。

他在决赛中朗诵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将观众们带入了壮丽的山河之间。

此外,还有李华和张涛同学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

通过这次古诗词大赛,同学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艺,也提高了自己的修养。

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加了同学们对古诗词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文学创作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保持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消息二:我校举办读书分享会近日,我校举办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读书分享会,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

此次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读书分享会分为主题演讲和小组讨论两个环节。

在主题演讲环节,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分享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自己的感悟。

他们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或用深情款款的笔调,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大家分享。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分成小组,针对指定的书籍展开热烈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互相启发、交流。

整个活动过程充满了阅读的氛围,同学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

他们分享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有文学经典,有历史传记,有科幻小说,有心理励志书籍等。

同学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也吸收了其他同学的阅读经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通过这次读书分享会,同学们不仅培养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也学会了倾听和分享。

消息二则的课堂笔记

消息二则的课堂笔记

消息二则的课堂笔记一、《消息二则》内容概述《消息二则》包括《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战况,语言简洁,气势磅礴。

-展现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攻势和豪迈气概。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重大历史事件。

-详细描述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体现了解放军的强大战斗力和战略部署的英明。

二、重点字词1.溃退(kuì tuì):(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泄气(xiè qì):泄劲。

3.督战(dū zhàn):监督作战。

4.要塞(yào sài):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5.业已(yè yǐ):已经。

三、文章结构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具体叙述渡江战斗的经过。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结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覆灭。

四、写作特色1.语言简洁准确-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时间、人物、事件交代得十分清楚。

-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准确地说明了渡江的进度。

2.气势磅礴-文中多处使用“百万大军”“冲破敌阵”“锐不可当”等词语,展现了解放军的强大气势和豪迈气概。

3.结构清晰-消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先写最重要的信息,即导语部分,然后依次叙述主体内容和结语,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新闻的核心内容。

八年级 消息二则 知识点

八年级 消息二则 知识点

八年级消息二则知识点
1、新闻一:我国将对中考科目进行调整
近日,教育部发布消息称我国将对中考科目进行调整。

根据新
政策,中考将取消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目,而改为综合素质评
价科目。

综合素质评价科目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共计占比30%。

此次调整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也将为高中阶段选修课程的开设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新闻二:英语学习新趋势:智能化教学
据悉,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英语学习也
出现了智能化教学的新趋势。

通过智能化手段,学生可以使用语
音识别、人脸识别、数据分析等技术进行英语学习和测试。

智能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方式进
行个性化定制,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评
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科学的学习建议。

虽然智能化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基于其优越性和发展趋势,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智能化教学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习方式。

仿写消息二则

仿写消息二则

仿写消息二则
消息一:
本报讯,据目击者称,昨晚在市中心的商业街上,一名男子突然从一家珠宝店冲出,手持利刃威胁店员。

警方迅速赶到现场,经过一番激烈的对峙,成功将男子制服。

目前,该男子已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

珠宝店内的员工均安然无恙。

消息二:
近日,我市出现了一伙以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欺诈的团伙。

他们在街头巷尾兜售所谓的“名贵药材”和“古董珍宝”,骗取市民钱财。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提高警惕,切勿轻信陌生人。

如遇可疑情况,请及时报警。

同时,警方也将加强巡逻力度,严厉打击此类犯罪行为,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

1 《消息二则》 课件

1  《消息二则》 课件
1.三路部队的作战过程。 2.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状况的原因分析。
1.再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主体部分为什 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 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 再说东路军?
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
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
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对我军英勇善战的赞扬、胜利的喜悦 和取得最终胜利的自信。
电头有什么作用?
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标注时间,体现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对比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同样表述结果,为何第二篇用“横渡”,而不是直观的“南渡”?
1.关于新闻的定义: (1) 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情。(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已故院长弗兰克·莫特 ) (2)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中国著名新闻记 者范长江) (3)对一个足以引起读者兴趣的观念或事情,在不违背正确原则下所做的最 新报道,皆为新闻。(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卡迪斯·D.麦道高) (4) 新闻就是把最新的事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内连续地介绍给最广泛的 公众。(德国柏林大学教授道比法特) (5) 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甘惜分) (6)狗咬人不新是闻新是闻经,人由咬新狗闻才媒是介新传闻播。的(、美为国广著大名受报众人所查尔斯·丹纳)
这篇新闻语言还兼具典雅与口语化的特点, 你能找到相关词句吗?
典雅
口语化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
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 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八年级课文消息二则主要内容

八年级课文消息二则主要内容

八年级课文消息二则主要内容
《八年级课文消息二则主要内容》
嘿呀!八年级课文里的这消息二则可有意思啦!
第一则消息叫《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这说的是咱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那气势,就像出山的猛虎,胜利南渡长江啦!你想想,三十万大军啊,那得是多么壮观的场面!这就好比是一阵狂风,把敌人的防线一下子就给吹散了。

当时的情况是,国民党反动派还想着负隅顽抗,可咱解放军战士们那是士气高昂,锐不可当!他们一个个奋勇向前,心里就一个念头: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我仿佛能看到战士们那坚定的眼神,听到他们激昂的口号:“冲啊!”这情景,难道不令人热血沸腾吗?
再说说第二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哇塞!百万大军啊!这规模,简直是惊天动地!这就像是汹涌澎湃的大海,一往无前,谁也阻挡不了。

从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这一路上,咱们的大军那是势如破竹!敌人的防线在我们面前就跟纸糊的一样,一捅就破。

你说敌人能抵挡得住吗?他们根本就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咱们的解放军战士们相互配合,相互支援,那团结的力量,简直无敌!
这里面还有很多精彩的细节呢!比如哪个部队最先突破防线,哪个战士表现得特别英勇。

这两则消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解放军的强大和英勇,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他们难道不是最可爱的人吗?
我觉得啊,通过这两则消息,咱们能真切地了解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能感受到胜利的来之不易。

咱们得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可不能忘了那些为了咱们今天的好日子流血流汗的英雄们!。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消息二则课文内容概括

消息二则课文内容概括

《消息二则课文内容概括》
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看这“消息二则”的课文内容。

第一则消息呢,讲的是一个重大的胜利。

就好像一场激烈的比赛,咱们这边取得了关键的得分。

比如说,在某个重要的战场上,我方军队英勇作战,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消息让人听了特别振奋,感觉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第二则消息,说的是又一个好的进展。

就像我们在爬山,一步一步接近山顶。

比如后续的作战计划顺利推进,又占领了新的阵地,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同学们,这两则消息是不是很精彩?
《消息二则课文内容概括》
同学们呀,今天咱们来聊聊“消息二则”的课文内容。

先说第一则,那可是个让人激动的好消息。

想象一下,在一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咱们的战士们勇往直前,不怕困难。

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重要的任务,打了一个大胜仗。

再看第二则,也是让人高兴的事儿。

就好像我们在跑马拉松,已经跑过了一段艰难的路程,现在又迎来了新的突破。

比如后续的支援及时赶到,局势越来越有利。

同学们,这两则消息是不是很鼓舞人心?
《消息二则课文内容概括》
同学们,咱们来瞧瞧“消息二则”的课文内容哟!
第一则消息,讲的是一场激烈的战斗。

好比是一场激烈的足球赛,咱们的队伍发挥出色,成功进球得分。

比如说,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向前,终于拿下了关键的据点。

第二则消息呢,是战斗的进一步发展。

就像在玩闯关游戏,顺利通过了一关,又迎来新的一关并且成功通过。

比如资源的补充及时到位,又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果。

同学们,这两则消息是不是很吸引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四、“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 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 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开头的括号部分是什麽内容?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时间和地点。
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 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 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一、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 组成部分。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二、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简洁、概括。
三、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江阴 江阴 芜湖 芜湖
安庆 安庆
九江 九江
注音:芜(wú )湖 摧枯(kū)拉 鄂 ( è )豫( yù )绥靖( suí ) 阻遏(zǔ)(è )泄气( xiè ) kuì)歼灭( jiān 溃退( )管辖(xiá ) dāng)上当( dàng 锐不可当( ) 要塞(sài )瓶塞( sāi ) 阻塞(sè )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区域
课 文 结 构
渡江概况 导语: (第1、2两句)
战役全局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从四个方
面概括)
中路军: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主体: (剩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战绩辉煌 (重点) 东路军:
1.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 真实性 “胜利渡江”行不行? 2.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 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 及时性 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又有 一个铿锵有力的结尾,叫倒金 字塔与金字塔相结合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1、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
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 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 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 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 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 不同的表达效果。)
拓展延伸
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 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 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 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导: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1.《消息二则》
毛泽东
“ 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
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 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 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必不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可少 (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 扩展和阐释。 (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 4、新闻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1)标题:常利用多行形式。分为:主标、引标、副标三种。
主体: “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路透社(法国) 共同社(日本) 美联社(美国) 塔斯社(俄罗斯)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 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 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 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 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 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 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 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五、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 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 要的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 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 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 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
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②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 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 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 斗力,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 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 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 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 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 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 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 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 确精练,铿锵有力。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 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 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 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 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 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