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及政权建立

合集下载

资产阶级革命史

资产阶级革命史

A.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C.无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权 D.欧美各国争夺世界霸权
10.下列历史人物中,与其他三人的活动性质不 同的一个是 A.亚历山大二世 B.明治天皇 C. 恩格斯 D. 林肯 11.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它对日 本社会所起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使日本结束了闭关锁国的历史 B.使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C.使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 D.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权利法案》1689年
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
标志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 意义: 确立 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 内容: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不能停止法律 执行
俄 国 废 除 农 奴 制 改 革
美 国 南 北 战 争
日 本 明 治 维 新
十 九 世 纪 中 期
A )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开始国家:美国
涉及范围特别广 2、特点: 持续时间比较长 破坏性特别大
二、罗斯福新政
1、目的: 为消除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内容
影响

名称 原因 时间

明治维新 ①19世纪中期,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 家,幕府统治岌岌可危 ②民族危机严重 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年间)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 代工业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 力发展教育。 ①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 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 重大转折点。 ②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辛亥革命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

辛亥革命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

辛亥革命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它与世界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呼应1.背景关联●17 - 18 世纪,欧美国家爆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这些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到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全球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仍在延续。

辛亥革命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发生的,它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试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们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影响,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思想就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平等观念。

民族主义主张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这类似于西方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对封建贵族统治的反抗;民权主义提倡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共和政体理念相符;民生主义中关于土地问题的设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和社会改良思想的启发。

2.对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激励●辛亥革命在亚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激发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印尼的民族主义者看到中国通过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壮举,更加坚定了他们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信念。

这些亚洲国家的民族运动和辛亥革命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当时亚洲反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力量,推动了亚洲地区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二、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潜在影响1.改变西方列强在华势力格局的可能●辛亥革命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各种特权。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国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封建帝制被推翻,这对西方列强在华利益格局产生了潜在的冲击。

例如,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试图摆脱一些不平等条约的束缚,这引起了列强的关注和不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创建(课件)——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创建(课件)——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读图链学接史中考
2.《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
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 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 反映中国20世纪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绍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黄兴率领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经过一昼夜的 奋战,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牺牲。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尸体遗骸,合葬在广州黄花岗,称作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孙中山评价黄花岗起义是“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故D符合题意;萍浏醴起义是中 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起义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最大的反清革 命斗争,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安庆、绍兴起义是清代末年由光复会成员发动的反对清廷的武装起义 之一。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1908年2月镇南关起义领导人黄明堂、李福南等到河内向孙中山报告起义 经过,孙中山勉励他们说:“此次起义,我们以少数同志占领了三炮台,显示了我们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 此次起义已震撼了满清王朝,中国专制政体不久一定会被我们革命党推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
2.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 宣统帝下诏退位,随后通电声明拥护共和。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 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重点详解 考点3.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反封建的伟大浪潮》一文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反封建的伟大浪潮》一文摘要
当此国家民族生存死存亡之际,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同盟会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流血牺牲,终于成功地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由于领导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幼小、软弱,出现了帝国主义走狗袁世凯帝制复辟。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和全国人民奋起反击,打倒了袁世凯,保卫了共和。但几千年封建制的深厚根基并未动摇,代表封建反动势力的大军阀横行全国,资产阶级革命力量无可奈何。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总结出:“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但在革命党内只得到少数志士支持。孙中山不幸病逝,国民党领导权被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新军阀篡夺,中国人民从此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
毛主席识破和粉碎了林彪友党集团;“四人邦”也受到一定的遏制,但仍猖狂兴风作浪。
伟大领袖毛主席病逝,举国哀悼,党和国家面临着“四人邦”篡夺、封建主义在中国大复辟的危险。德高望重的革命老帅在全国人民支持下,一举粉碎了“四人邦”,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这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封建复思想逆流的大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三次反封建的伟大浪潮。
人群涌向街头,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林副统帅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歌唱“人民大救星”,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人们的革命激情掩盖了封建皇权思想的大复辟。到处揪斗老干部、老革命,许多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惨遭迫害。保卫党保卫革命政权的力量抵制这种逆流,收效有限,林彪,“四人邦”乘机大搞篡党夺权阴谋。极左和不赞成极左的两种思潮相互斗争,演变为全面内仗。帝国主义千方百计整不跨的中国共产党,颠覆不了新中国人民政权,将要被这场“文化大革命”整跨、颠覆。
《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反封建的伟大浪潮》一文摘要
本文根据史实,论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经历了四次反封建的伟大浪潮。第一次是由辛亥至护国:第二次是由“五四”至新中国成立;第三次是由新中国成立至结束“文革”动乱;第四次是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实践和发展必将彻底清除近百年来始终障碍中国人民前进的封建主义及其残余影响,完成宏伟的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近代史主题三 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国近代史主题三 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材料研读
材料五: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 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还 有什么遗憾? 历史意义:略
欢迎走进历史中考总复习
主题三:资产阶级民族 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主主题题二三::近资代产化阶的级早民期族探革索命与与民中族华危民机国的的加建剧立





戌 八国联军

变 侵华战争


时 序
《马关条约》
义和团运动
洋务运动
1911 1912
辛亥 中华民 革命 国成立
主题三: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B. 领导者是孙中山
C.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2.“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
了思考,为了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
僚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压迫。
(F )
知识点3 中华民国的创建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
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为了达到扫除“社会进 化的最大障碍”提出的两大口号。(2分)
口号:“民主”和“科学”。(2分)
真题演练
1. [2016江西17(2)(3)题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即位后,《春秋》学博士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今师异道,人异论,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请求“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第3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第3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秋瑾 (1875—1907)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孙中山与临时 参议院议员合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蔡锷
部分条文
(1882—1916)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 (1)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同时又为戊戌变法开 辟了道路。 (2)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 础。
(3)跨越公元前后的(即跨元年)时间段计算:两个年代相加再减一。 (4)年代换世纪:从某个年代的百位数算起,百位数加 1,其他不变。 (5)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 年 公 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 年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1.材料:某学者撰文说:“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 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个被人家看作 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 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3.清朝统治结束的标志是 1912 年宣统帝下诏退位,辛亥革命是清朝 统治结束的原因而不是标志。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 面。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宋教仁 二次革命
国民党
中华民国约法 二十一条
总统制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辛亥革命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
清王朝
黎元洪
袁世凯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相同点。

①原因:都是因为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矛盾激化而引起革命。

②领导阶级:主要是资产阶级。

③革命主力:都是人民群众。

④任务:都要推翻封建统治或殖民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⑤进程:革命充满了斗争和曲折。

⑥结果: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⑦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不同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法国大革命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革命最彻底,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美国是以民族独立的形式表现其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建立了总统制的联邦国家。

1.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资产阶级外,英国还有;美国还有;法国资产阶级。

2.目的不完全相同:英、法革命是为了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

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异同:相同点:不同点:新贵族三国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都由资产阶级领导。

三国资产阶级都为了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民族解放战争英国的殖民统治1.原因相同:2.领导阶级相同:3.影响相同:3.性质不完全相同:英、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和。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文件比较表1 启蒙运动的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思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不同:背景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内容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

启蒙运动提倡“理性”,旨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个人自由和法治社会。

影响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

中国近代社会、近代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近代社会、近代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近代社会、近代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一、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及其特点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革的时期。

其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与教育、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政治领域上,清朝的封建统治制度严重束缚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日趋萎靡,国力衰退,日益落后。

其次,经济领域上,近代中国经历了自力更生的尝试,呈现出了经济改革的新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国家贫富差距日益悬殊,官僚资本主义崛起。

第三,文化与教育领域上,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比较滞后。

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冲突,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大难题。

最后,社会关系领域上,家庭、婚姻、性别、劳动等领域的传统观念得到了 subversion。

社会分化、城乡差距等问题逐步显现。

二、资产阶级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阶级,是近代中国发展的产物。

他们是以财富、地位为依托的社会阶层。

清朝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新兴资产阶级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同时,外资进入中国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这种变化就显现了资本家的重要作用。

此时,处于社会最上层的官僚阶层开始有大量人员积极投身工资资本主义阵营,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中国产业资本家的重要力量。

因此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形成、发展和壮大,都和外来文化、外来技术、外来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是发生在资本主义这个新生阶级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它是打破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分得更大势力范畴的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种全国性反对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运动,而且这种思想和运动往往充满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民主性;一种政治上领导群众的革命党组织及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种革命的阶级运动,与封建阶级进行斗争,并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广泛参与其中;一种经济方面的革命,打破传统的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加速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一种文化上的重建,推行新舶来文化,启蒙思想,倡导先进的新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及政权建立第一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及政权建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时期标志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范围的革命.2.革命爆发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生产力发展措施,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3.革命时期产生许多伟大思想家对后来影响深远.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1 .圈地运动出现原因:◆具有悠久传统养羊业历史:早在十三世纪,尤其是十四世纪,英国就已经不断地为欧洲大陆的佛兰德尔和意大利的佛罗伦斯的呢绒工业提供羊毛。

在英国,农民大多数从事羊毛副业,经营羊毛副业在当时英国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农村的普遍传统习惯,就是英国农村所以能够发生广泛的圈地运动,使农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航路开辟促进作用:从十五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日益扩大,使得英国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十六世纪,在英国就出现了毛纺织工业的手工工场。

十七世纪上半叶,工场企业更加普遍。

由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扩大与成长,所需羊毛原料的急剧增加,促使羊毛原料的价格日益上涨,这样就促进了养羊业发展。

◆价格革命带来土地经营方式转变:在十六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美洲许多富饶的金银矿的开采,大量廉价贵金属流入欧洲,使得欧洲各国长期稳定的商品价格陡然上涨几倍,这就是所谓的“价格革命”。

在英国,价格革命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定期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

结果促成了英国地主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开办牧场,从事养羊业,这样又促进了养羊业发展。

◆利用大量被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来扩大牧场:十六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在实行宗教改革时期没收了大量天主教会的土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其中大部分被转售给大商人、大银行家,这些人又把土地改变为牧场,再次推动了英国的圈地运动。

这次圈地运动热潮波及到英国中部几个郡,出现了到处是羊群、牧场的景象。

后果:◆农民丧失土地而形成大量无业劳动力:圈地运动在整个十六世纪英国农村达50余万亩,成千上万的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

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他们到牧场,或者农场做农业工人,或者到工场当工人,为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牧场主积累大量资金:圈地运动不断扩大,也使广大从事养羊业的牧场主获得巨额利润,形成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金主要来源。

◆破坏了农村家庭传统手工业社会结构:圈地运动破坏了英国农村的封建庄园制度,使英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使英国农村的封建经营方式向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转化。

圈地运动破坏了英国农村的家庭手工工业,为资本主义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推动了工业生产发展。

◆总之,圈地运动使资本主义深入农村,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2 .海外贸易海外掠夺及海外殖民◆新航路开辟后设立许多享有专卖权贸易公司伦敦形成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十五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海外贸易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为此相继成立了许多享有专卖权的特许贸易公司。

如,1579年成立的“东陆公司”,专门经营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贸易;1581年成立的“近东公司”,专门经营近东地区各国贸易;1588年成立的“非洲公司”,专门经营贩卖非洲黑奴活动;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专门经营印度及远东地区各国贸易。

这些贸易公司的总部都设置在伦敦,伦敦成为当时国际贸易中心。

贸易范围:北至波罗地海,南到非洲,东至中国,西到西印度群岛.◆海外贸易明显带有海盗掠夺性质活动.◆1588年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舰队后,开始向全世界推行海外殖民活动.◆海外贸易,海外掠夺,海外殖民是原始积累主要手段.3 .阶级关系新变化新贵族:主要是中小贵族,从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取利润者.◆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引起了贵族阶层分化,一部分贵族仍然按照旧的封建方式生活,收取传统的封建地租,享受高官厚禄和国王的赏赐。

另一部分则进行狂热地圈地运动,把从农民手中夺取的土地合并成大牧场或者大农场,雇佣劳动力自己经营,或者出租给来自城市的资产者,收取资本主义地租,所谓新贵族。

新贵族主要是属于中、小贵族阶层的乡绅,他们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榨取利润,并且从事买卖羊毛、酿造啤酒、冶金采矿、海外殖民等活动。

对于新贵族来说,货币已经是一切权力中权力,他们早已收起佩剑,千方百计去扩大自己的地产获取巨大利润。

自耕农分化:小部分上升富裕农民,多数下降为无地者.自耕农大体为两类:◆第一是“自由租地农”,在十一、十二世纪就已经出现,有人身自由,享有自由处理土地的权利,向地主缴纳的贡赋比较轻。

◆第二是“世代租地农”,或者译为“公簿持有农”。

其为十四世纪农奴制废除后农奴转变而来的。

其根据庄园法庭记录簿使用土地,直至终生为止。

“世代租地农”必须向领主缴纳固定的封建地租和负担封建义务;他们的份地在继承或者转手时,必须向地主缴纳捐税。

其受封建剥削与压迫最重,受圈地危害最大,因此他们革命最坚强。

◆自耕农分化,只要指第一种类型的“自由租地农”,除了一小部分上升为富裕农民外,他们从地主手中租来土地,经营资本主义牧场,成为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外,而绝大多数“自由租地农”则日益贫困,被迫转化为“世代租地农”。

另外,在英国农村还存在许多无地农民,他们主要依靠农村的公有土地,或者为富农做短工来维持生活。

因为他们仅有茅舍与一小块园地,所以也被称为“茅舍人”。

这些人受封建与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所以革命中是最坚决的力量。

新兴资产阶级:少数大资产阶级享有特权,多数中小资产阶级受封建特权压迫.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英国资产阶级比较复杂,有以大商人、大银行家、包税人、各郡的工场主、船主等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与王室有密切联系,在政治上也受到封建统治者的一定重视。

因此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为并不想彻底消灭封建主义势力,原因就是不想放弃已经获得的各种利益。

英国资产阶级的主体为手工工场主、非行会型的企业主、中等工商业主等。

他们深受封建行会制度和特许公司的排挤与压迫,在经济上受束缚,在政治上无权。

因此,他们最仇视封建主义专制制度,迫切要求废除封建主义制度,从而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英国,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实力与政治势力方面都不如新贵族强大,所以在反封建主义势力斗争中只能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并且在联盟中新贵族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平民:受封建与资本双重压迫剥削.◆英国城市平民,主要为工匠、手工业者、码头工人、水手、手工工场工人等。

他们自身受到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与压迫,最仇视封建主义制度,同时也憎恨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

因此他们是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军。

4.清教运动◆16世纪60年代“法衣争端”被认为是清教运动起源.◆16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帕克大主教试图强制实行教士在圣事中穿法衣和仪式的统一,掀起了一场“法衣争端”。

坚持穿法衣的教士被认为是国教徒,而拒绝穿法衣的教士则被认为是清教徒。

这场主教与一些教士之间的分歧争斗,通常被看成是清教运动的起源。

(1)国教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柱.◆英国国教从属于国王,由国王任命教会的神职人员,全国设立26个教区,主教为国王的臣僚,并拥有教会的土地,主教的职位通常为由有名望的贵族担任,国王的命令通过教会的讲坛宣布。

此外,英国国教宗教仪式繁杂,倡导君权神授,宣扬暴动是罪恶等。

教会严密监视每个信徒的言行,教会设有法庭,英国设有教会法庭250多个,还设有一个最高审判机构,即最高法庭,凡是被认为是违反教规者就要受到教会法庭的镇压,这无疑是为封建主义君权制度进行辩护。

所以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为了加强专制王权,结束中世纪以来国王服从教皇状态。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其基本意义在于国家政治而不在于宗教教义方面。

(2)清教教义反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及要求.◆加尔文教主要内容是“先定学说”,主张上帝早就决定了一些人有福气,另一些人要永远受苦受难。

标志是谁能挣钱多,就说明他是上帝的“选民”;谁穷苦,就说明他是遭到天谴。

此外,加尔文教主张废除国教宗教仪式上繁琐内容,取消偶像崇拜与豪华的装饰,尤其反对主教制,主张教会的组织民主化,由上帝的“选民”自己选举产生,即所谓“纯洁教会”。

加尔文教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现实生活的信条:禁欲、节俭和积蓄;也同一定的政治目的相吻合:既然在上帝的王国都已经民主化,人间的王国也不应该从属于君主、主教和贵族。

(3)当时历史条件下反对封建宣传最有效手段.◆17世纪的英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其意识形态仍受宗教的影响。

披着宗教的外衣反映社会各阶级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资产阶级利用清教号召,动员,组织人民群众,达到反封建主义目的.清教的信仰符合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多数加入了清教,成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取消宗教的等级制度,要求教会组织民主化,要求废除主教制,反对国王为教会首脑。

这种宗教思想无疑地是要以改组教会为名,建立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

◆当时,在英国信仰清教的,还有大量的手工业者、工人、平民和农民。

资产阶级利用清教号召、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来达到反封建主义的目的。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宗教外衣◆宗教运动是革命前的思想启蒙运动清教的信仰符合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多数加入了清教,成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取消宗教的等级制度,要求教会组织民主化,要求废除主教制,反对国王为教会首脑。

这种宗教思想无疑地是要以改组教会为名,建立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

当时,在英国信仰清教的,还有大量的手工业者、工人、平民和农民。

资产阶级利用清教号召、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来达到反封建主义的目的。

◆宗教是革命的导火线1637年7月,查理一世命令苏格兰长老会在祈祷时必须使用英国国教的祈祷文,这极大的伤害了苏格兰人民的宗教感情。

1638年苏格兰贵族和资产阶级领导下,发动了反对英国大起义,1639年2月苏格兰起义军进入英国边境。

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抵抗苏格兰人入侵,不得不在1640年4月13日下令召集已停开了11年的议会。

但是这届议会拒绝通过国王所需要的经费,并对国王的专制统治及宗教政策进行了猛烈抨击。

查理一世在气恼之下,在5月初又将它解散。

但是苏格兰起义仍在不断扩大,解散议会无助于军费的解决。

查理一世又不得不在1640年11月3日重新召开议会,这届议会存续到1653年,史称“长期议会”。

“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宗教贯穿革命整个过程◆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升起了“王党”的军旗,并对议会宣战,从此开始了内战。

在内战中,资产阶级、新贵族、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等清教徒,参加了议会军,该军队在清教徒的著名代表人物克伦威尔的指挥下打败了“王党”军队。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斩首,5月19日英国被宣布为共和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