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古代建筑起源

合集下载

分享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

分享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

分享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随之而来的是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广泛的建筑史。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起源中国传统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在山间、水边、平原上树起了茅草、树皮、竹子等自然材料搭建的临时住所。

这时是以各地典型的地形为基础,采用简单的双坡屋顶为主。

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建筑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中国传统建筑是受到自然、哲学、文学、艺术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

它以南北风格为主要特征,又可分为宫殿建筑、民居建筑和园林建筑。

这些建筑风格虽有所不同,但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比如:1. 以天为顶、以地为基。

2. 以堂为体、以廊为衔。

3. 以柱为骨、以梁为肌。

4. 以雕为饰、以画为彩。

5. 以园为境、以亭为点。

这些特点使中国传统建筑展现了出来。

三、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在中国的历史中,许多著名的建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建筑建造于不同时期,风格各异,在建筑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

以下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阶段的代表性建筑:1. 商朝时期(公元前16-11世纪)的殷墟王宫和二里头夏都城。

2.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475年)的战国时期的秦、赵、韩、魏、楚等诸侯国宫殿建筑。

3. 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220年)的汉武帝陵和长安城墙等。

4. 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的大唐长安城和故宫博物院。

5.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的禅宗寺庙和苏州园林。

6.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的紫禁城和泰山山门。

7. 清朝时期(公元1644-1912年)的圆明园和颐和园。

以上这些代表性建筑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文化遗产。

这些古建筑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 第1章 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

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 第1章 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

四川雅安高颐阙
• 1.6.5住宅
• 汉朝的住宅建筑,有下列几种形式:
• 规模较小的住宅。
• 规模稍大的住宅。
• 规模更大的住宅则为贵族住宅。
• 大型宅第则是贵族和富裕大户建筑的花园住宅。
• 1.6.6两汉、三国时期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 1.建筑材料和技术
• 汉朝的制砖技术及拱券方面有了巨大进步。大块空 心砖及普通长条砖,已大量出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 墓中有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简拱顶有纵联砌法 与并列砌法两种,东汉纵联成为主流。东汉时出现 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 谷水之流自西向东横贯城中,它依西汉旧 • 宫模式在纵轴上建南北二宫。东汉中叶,在北宫
以北陆续建设苑囿,直抵城的北垣,其规
• 模比南宫大。街道两侧植栗、漆、梓、桐等行道 树。
• 1.6.2宫殿 • 1.汉长安宫殿
• 宫殿的台基是利用龙首山岗地削成高台建成的, 末央宫的前殿为其主要建筑,面阔大而进深浅, 呈狭长形,殿内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这个 宫城总长8900m,宫内除前殿外,还有十几组宫 殿和武库、藏书处、织绣室、藏冰室、兽园、渐 池与若干官署。
枝、板等,且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这是我国 已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的一个实例。
• 1.2夏、商建筑
• 商朝都城筑有高大的城墙,城内修建了大规 模的宫室建筑群以及苑囿、台池等。夯土及 版筑技术是当时的一项创造,广泛用来筑城 墙、高台及建筑物的台基。土和木两种材料 开始正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
• 5.在装饰方面
• 汉朝建筑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各种构 件的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合,成为 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手法之一。
汉 代 明 器 中 的 楼 阁 建 筑

中国建筑起源

中国建筑起源

中国建筑千年演绎1.中国建筑起源任何生物形式,都是在与自然界抗争与共生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生存权。

在我国境内人类活动伊始,也就是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度低下的状况下,人类对于生存空间的要求,也只是能够遮风避雨,抵御猛兽侵袭。

在那时,建筑仅仅是物质生活手段。

随着生产力的缓慢提高及氏族文化的逐渐形成与发展,建筑开始成为社会思想观念的一种表现方式和物化形态。

这样的变化,促进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由此开始,历经六、七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灿烂的中国建筑历史与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

在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的要求。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可见,这种大自然所天内蒙古大青山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因此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被发现,如浙江余杭县瑶山和汇观山土筑祭坛,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石砌方圆祭坛,辽西建平县境内的神庙等。

这些发现,使人们对五千年前的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的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

从此建筑不仅具有了它的物质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穴居——寻找遮雨避寒的住所《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在长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建筑的特征以及早期城市形制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能力要求】
了解巢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穴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文明初始期的宫殿建筑特征
掌握早期四合院建筑群的特征
掌握高台建筑的特征
掌握早期城市形制
5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一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
仰韶文化遗址
地点:陕西临潼姜寨、西安浐河半坡聚落遗址 时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特色: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出现了明确的地面建筑; 形成了规整的建筑柱网,显现出“间”的雏形 意义:标志着中国以间架为单位的木构框架体系已趋形成,特别 是“一明两暗”基本格局的滥觞。
1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2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二、商朝
商朝建筑的典型代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
安殷宫复想安殷景仿大实图图阳墟殿原象阳墟区殷殿景
27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考工记:我国最早关注建筑设计的著作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
共同点 穴居发展序列
8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二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年左右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 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木骨泥墙建筑, 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干阑 式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中外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中外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如跂思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诗•小雅•斯干》)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一.旧石器时期1. 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中国”、“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1. 仰韶文化——仰韶村、半坡村2. 龙山文化: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3. 河姆渡文化:干阑式建筑、榫卯构造4. 细石器文化:神庙与祭坛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1、文化背景禅让----传子不传贤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夏铸九鼎——青铜时代2、科学技术有规则的使用土地、天文历法整理河道、防洪、挖沟溉渠3、建筑状况国家机器、修筑宫室台榭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2. 建筑状况:•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整齐方正、院落式布局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秩序,等级制2.建筑状况:• 城市——“镐京”•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第二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东周(前770——前476为春秋,475——前280为战国)秦、楚、齐、燕、赵、魏、韩1.历史文化背景: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天子失学、百家争鸣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色彩寓意:“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2.建筑状况:• 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楚鄢郢赵邯郸、魏大梁• 高台建筑、大型工程:七国竞筑长城西门豹引漳水溉邺李冰父子都江堰• 木构技术:榫卯构造,墓棺《考工记》西周齐国官书公输班——鲁班3.建筑特征:防御性、礼制、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二、秦(前221——前207)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2. 修长城、驰道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三、汉(前206——公元220年)1.艺术风格: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2.建筑状况:•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阙——“观”。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和发展
大型宫(殿)室园林建筑普遍
(二)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文化特点
审美的建筑文化 个性,总是以顺应时代的方式来 完善自己的建筑人文体系。
为以后高大的宫殿建筑和城垣建筑提供了 客观的条件准备。
“宫”
中国古建筑的自然环境观念
阳 光 风 气 的 经 营
山水的经营
一般而言,理想的风水宝地最好是 马蹄形的,三面有山环抱,风水穴 位于主峰的山脚下,山势走向呈某 种吉祥动物的态势,穴前有一片邻 水的开阔地,河流溪水似金带环抱, 穴地本身干燥高爽,方位自然朝阳-不难想象,具备这样一种条件的自 然环境,对人的生存来说当然是十 分理想的。
——“土木建筑”
半穴居


南方原始先民“构木为巢”的居 住模式是中国古代建筑“木”及 “木架构”意义的形成。至此, 中国古代建筑完成了自己 “土木
从土木工程的进展明显看出人类“精神向上”的文 明趋势:
河姆渡文化时期:开始了从材料选择向技术进步 的发展。
先民穴居图——木构架的搭建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体。物质基础主要体现在 木质的构架、装修和以生土为主的台基和围护(墙)
——技术层面
我国古代建筑直接地体现自己 的“地缘文化”形态:芦;蓬; 堡;窑;屋;……
——民俗层面
技术和艺术的高度和谐统一,形 成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完整 的建筑文化体系
——道德伦理层面
中 庸 方 正 的 建 筑 基
本 型

二、中国古代建筑发展
决定中国古代建筑形态的根本因素: 1, 建筑的制度 2, 形下“器”,形上“道” 3, 以形喻意 玄学与巫术
(一)古代建筑历史演变
中国古建筑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新石器至原始社会晚期)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萌芽阶段

中外建筑史第2节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资料文档

中外建筑史第2节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资料文档

(1)阿房宫: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开始兴建 史大的一组宫殿——朝宫。其前殿就是历史上有 名的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 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 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 山……。”
(2)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古代陵墓中的宏伟作 品,是中国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陵墓。史称“骊山” 的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骊山北麓,现存陂体为三 层方锥形夯土台,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
构架屋顶有五种基本形式:庑殿、悬山、囤顶、 攒尖和歇山。
4、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两晋和南北朝300年里,南、北方在生产的 发展上比较 缓慢,在建筑上也没有太多的创造和 革新,主要是沿袭和继承了汉代的成就。但由于 佛教的传入,佛教建筑开始兴起,如佛塔和石窟 等。
最早的中国寺庙——洛阳白马寺
寺,原为汉代中央部门一种办事衙门的通称,如 鸿胪寺、光禄寺等。白马寺在兴建后也成为此类 机构,有如特设的外宾招待所。于是后世便相沿 以“寺”为佛教寺院建筑的通称了。中国人建寺, 走的是把院落式住宅改造为寺院之路。
仰韶文化时期房屋的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形 式。房屋墙体和屋顶多采用木骨架经扎结后涂泥 的做法,为了承托屋顶中部的重量,常在室内用 木柱支撑。
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较高处;由 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 以壕沟隔开。
(5)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 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 文化遗存。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 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南北朝时期, 凿崖造 寺之风遍及全国。著名的石窟有大同云冈、 洛阳龙门、敦煌鸣沙山、天水麦积山等。从建筑 功能布局看,石窟可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二 是佛殿型,三是僧院型。

中外建筑史 古代建筑

中外建筑史 古代建筑

中外建筑史:古代建筑建筑是人类发展的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建筑在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之后,依然能够给现代的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代建筑的建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中外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中外古代建筑的角度来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中古时期的中国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长河中,最早的建筑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国的建筑技术和风格也日趋成熟。

早期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富有代表性的风格和材料,如砖、瓦、木材、青石等,现在还能在一些古代建筑遗址上看到。

而在汉朝时期,中国建筑的风格逐渐发展出了屋顶的骨架、榫卯结构和柱子、梁、檩等部件。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建筑又受到了印度和中亚的影响,建筑的形式和装饰细节呈现出了“唐风”的特点。

建筑结构的技能已经日臻完善,比如“悬山式”建筑、相传是在唐朝时期建造的。

这种建筑主要采用了空心木结构,依靠方形的柱子固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形态。

此外,中国的宗教建筑如寺庙、观音殿、道观等也在古代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岳阳楼等,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颇为著名的代表。

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相比,西方古代建筑的历史更为悠久,在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方面也有所不同。

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建造了庙宇、墓穴和金字塔等建筑,这些具有独特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在古希腊时期,建筑艺术得到了飞跃发展,大量采用了大理石、瓷砖和青铜等材料,如帕特农神庙、阿卡迪亚神庙等。

在古罗马时期,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依然是对称、美观和实用,如古罗马皇宫和斗兽场等。

在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宗教建筑也开始兴起,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等。

这些西方古代建筑呈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构造样式和艺术表现。

古代建筑的现代意义古代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仅仅只是一个建筑物的结构和形态,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首先,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古代建筑可以反映出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探索》
秦汉时期建筑
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案例:山西云冈石窟
(1)艺术价值:希腊古典雕刻艺术、印度佛教艺 术和中国固有建筑相互影响:中国建筑雕塑化; (2)体量:规模宏大,内容丰富; (3)建筑形式:洞窑形制。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隋唐时期:
(1)隋唐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 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建筑推 向成熟阶段,并影响至朝鲜、日本。
未央宫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立面复原图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两晋、南北朝时期
(1)历史背景:民族大融合时期; (2)佛教的传播:促进佛教建筑(塔、寺、 石窟)的发展;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 日本四天王寺五重塔
山西云岗石窟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两晋、南北朝时期
(3)建筑艺术风格转变: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 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 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 是一种更高 的美的境界。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案例:紫禁城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组织 形制:三朝五门 前朝后 寝 左祖右社 面南背北 王者居中 中轴对称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案例:紫禁城
紫禁城建筑在形体、空 间、色彩等方面采用了一 系列的对比手法,造成了 一种多样的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艺术
木架构体系的优势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作檐墙,分为前檐墙和后檐 墙,前檐墙多使用门窗装修, 后檐墙则普遍砌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特点
外形上三段式构图 • 槛墙。有窗子的建筑墙面
上,由地面到窗槛下的矮 墙叫作槛墙。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特点
外形上三段式构图 • 照壁。又称影壁,是在建筑或院落大门里的里面
或者外面的一堵墙壁, 对大门主要起屏障和装饰 作用。
纪录片《风云未央宫》9.50-22.04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 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 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 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艺术
斗拱结构
斗拱在建筑物的柱与屋 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 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 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 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 到柱上。起着承上启下、传 递重量的作用。
(2)隋唐时期营造的东都洛阳、唐朝规模 巨大的宫殿,塔、寺、道观等都具有这一时期 的特征。
(3)建筑技术取得新进展,为中国古建筑 的第二个发展高潮。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案例:东都洛 阳
布局特点:
(1)宫城、皇城位 于西北角;
(2)南北两区,布 局紧凑;
(3)小型里坊、市。
唐代洛阳城想象图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特点
院落为基本单位(骨架)。
北京四合院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色彩 (1)建筑色彩发展 中国原始建筑为“茅茨土阶”,很少人工装饰,其色 彩多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质朴。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色彩
(1)建筑色彩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建筑上使 用红土、白土、蚌壳灰等涂料来装饰和防护,后来又出现石 绿、朱砂、赭石等颜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色彩
(1)建筑色彩发展
盛唐时,佛教影响巨大, 竞相攀比华贵之风盛行。 色彩比以前更豪华,不但 用大红、绿青、黄褐及各 层晕染的间色,金银玉器 是必用材料。绿色、青色 琉璃瓦流行,深青、泛红 的琉璃瓦开始使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色彩
(1)建筑色彩发展
魏晋南北朝以后,屋顶 出现和使用了一种新的材 料 —— 琉 璃 瓦 , 由 于 它 本 身的颜色和质感,被上流 社会广泛接纳,使黄色处 于至高无尚的地位。
(2)建筑特点:族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向扩 展与左右横向扩展配合,以不同时期封闭空间 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案例:明清北京城
紫禁城
规划设计一依以宫殿 为主体、中轴对称的 传统原则,重要建筑 布列于中轴线上。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案例:紫禁城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 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 筑群。中国宫殿建筑从秦汉之 雄浑粗放、唐宋之伟岸典雅, 发展到明清,其整体设计、工 程技术和艺术效果都达到古典 的顶峰。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门窗装饰
(1)门
其中分为三部分:
A、安装透光的通花格子称


B、 下半部实心木格称裙


C、格心与裙板之间称绦环
板。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门窗装饰
(2)窗
漏窗
直棂窗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门窗装饰
(2)窗
槛窗
支摘窗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天花藻井
天花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艺术
木架构的结构形式(叠梁式、斗拱式、 井干式)
(1)叠梁式
特点:柱承重,我国应 用最广
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 可获得较大空间
缺点:柱梁等用材较大, 耗材较多
分布:北方地区较为普 遍。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艺术
木架构的结构形式(叠梁式、斗拱式、 井干式)
(2)穿斗式
特点:无梁,柱较密, 柱间直接用枋联系。
(2)汉朝:长安城、未央宫
阿房宫
长城
西汉长安城
未央宫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案例:未央宫
(1)布局:中轴对称;
(2)建筑:普遍采用斗拱,建 筑入口均设阙;
(3)形式结构:建筑组群轮廓 线生动丰富,组合形式多样。

斗拱
未央宫建筑组群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秦汉时期建筑特点
(1)体积感:大体量,大尺度; (2)建筑:主题结构木架趋于成熟; (3)空间结构:灵活多长城变的空间分割; (4)历史地位:古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案例:建筑单体
整体形态特征:
(1)宏伟雄大与端庄 流丽的外观曲线与微 斜的线结合;
(2)色彩简洁:灰瓦、 红柱、白墙;
(3)门窗简洁,台基 低矮。
佛光寺大殿
南禅寺山门
福州华林寺大殿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宋、辽、金、西夏时期
(1)自宋起,建筑风格从唐代宏大雄浑转向 细腻、纤巧转变; (2)建筑装饰更为讲究,其中各种样式复杂 的殿、台、楼、阁就是很好的说明。
明清是封建社会的顶峰时 期,封建等级制度更加严 明,因此在建筑色彩使用 方面也更加的严格。琉璃 瓦以黄色最高,绿色次之, 还有蓝、紫、黑、白各色, 用途各异。尤以紫禁城的 成就突出。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门窗装饰
(1)门
隔扇又称格扇,宋代称格 子门,多用在宫殿庙堂, 寺庙大殿上,规模比较大 较为讲究的住宅厅堂上也 使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艺术
斗拱结构
只有非常重要或带仪典性的 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 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的 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 一种典雅、高贵的风格。无论从 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 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 的精神和气质。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艺术
斗拱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特点
中外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课程内容:
(1)中国古今建筑发展史
(2)西方古今建筑发展史
考核方法: 考查课,40%考勤、平时作业+60%
期末成绩。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原始居住建筑:
(1)穴居 (2)巢居
地穴
半地穴
木骨泥墙 房屋
单株巢居 多株巣居 干栏式 建筑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秦汉时期:
(1)秦王朝:阿房宫、骊山陵、长城
分布:少数森林地区。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艺术
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大 木作“
由柱、梁、檩、椽[chuán] 、枋、斗拱等构件组 成,其中斗拱为特色构件
椽柱梁檀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艺术
斗拱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艺术
斗拱结构
由什么是斗拱?
+
=


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艺术
斗拱结构
斗拱,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 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 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 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 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 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色彩
(1)建筑色彩发展
宋代受儒家和禅宗哲理思 想影响较深,达官贵人更 喜欢清淡高雅,重点表现 品位,建筑彩作和室内装 饰色调追求稳而单纯。这 时期,往往将构件进行雕 饰,色彩是青绿彩画,朱 金装修,白石台基,红墙 黄瓦综合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色彩
(1)建筑色彩发展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 抗风性能好。
缺点:室内柱密而空间 不开阔。
分布:南方地区较为普 遍。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艺术
木架构的结构形式(叠梁式、斗拱式、 井干式)
(3)井干式
特点:无立柱和大梁; 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 料层层叠置,转角处木 料交叉咬合。
优点:易构建,结构简 单。
缺点:耗用木材多,尺 度和门窗受限制。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色彩
(1)建筑色彩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建筑上使 用红土、白土、蚌壳灰等涂料来装饰和防护,后来又出现石 绿、朱砂、赭石等颜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色彩
(1)建筑色彩发展
汉代的宫殿与官署建筑也多用红色。有大量的“丹楹”、“朱阙” 等文字记载。天花一般为青绿色调,栋梁为黄、红、金、蓝 色调,柱、墙为红色或大红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