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人工栽培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处理技术
黑木耳栽培技术要点与管理措施

黑木耳栽培技术要点与管理措施黑木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也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菌类。
黑木耳栽培技术的要点与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品种选择:选择适合自己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黑木耳品种。
市场上常见的黑木耳品种有雪耳、水耳等。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市场热销的品种进行栽培。
2. 基质配制:黑木耳适宜在树木枝干或稻草等基质上生长。
将基质进行烘干、消毒等处理,去除杂质和病原菌,提高基质的适宜性。
常用的基质配制比例为黑木耳菌种:基质=1:5。
3. 菌种培养:选用优质菌种进行培养。
培养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细菌和病原菌的侵染。
培养时间通常为10-15天,达到菌丝覆盖整个基质的状态。
4. 播种与管理:将培养好的菌种均匀撒在基质上,然后进行覆土。
覆土厚度通常为2-3厘米。
在播种后,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透气,防止基质干燥和病菌侵染。
根据菌床湿度情况,适时进行喷水保持湿润。
5. 光照控制:黑木耳生长过程中需要光照,但过多的光照会导致黑木耳色泽变浅。
在培养室内使用遮光网或半透明材料进行遮光处理,保持适宜的光照条件。
6. 温湿度控制:黑木耳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8-24摄氏度,相对湿度为80%-90%。
要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可以通过通风、加湿、加热等措施进行调节。
7. 病虫害防治:黑木耳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例如黑斑病、炭疽病等。
要定期检查菌床情况,发现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
8. 菌床管理:黑木耳菌床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摘花、松土、保湿等。
菌床生长到一定高度后,要进行摘花,促进黑木耳菌体的发育。
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松土,保持基质的透气性和良好的水分保持。
根据菌床湿度情况,适时进行喷水保持湿润。
如何防治黑木耳制种阶段杂菌污染?

如何防治黑木耳制种阶段杂菌污染?
防治黑木耳制种阶段杂菌污染,最重要的是控制住在栽培前期以木霉菌、青霉菌、链孢霉菌、曲霉菌、根霉菌、毛霉菌、酵母菌及带有芽孢的细菌污染。
要采取综合防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是选用优良菌种和不霉变的培养料。
选择抗杂能力强、无杂菌、生长旺盛、不老化的菌种,培养料中的麦麸最好不超过15%,并加入1%的石灰粉,1%的石膏粉来提高其碱性程度;
二是正确应用灭菌技术在制种中对培养基的灭菌,既要达到彻底灭菌,又不能因灭菌时间过长而使培养料的营养成分受到影响。
在灭菌中使用袋口的棉塞潮湿,可在接种室将棉球用火焰烧烤或撒白灰或用灭过菌的棉塞调换;
三是认真做好各环节的消毒处理。
对接种室、培养室可用70%甲基托布津500液或克霉灵1:800―1000倍液喷雾,气雾消毒可用福尔马林每立方米10ml,加入5g高锰酸钾熏蒸;
四是培养期间要适时通风排湿,保持空气清新干燥;
五是对局部真菌污染的菌袋可用克霉灵1:200―1:300液局部注射,隔一天一次,连用三次;局部细菌危害可注射庆大霉素防治。
对杂菌污染特别严重的及时深埋或烧毁。
- 1 -。
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

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黑木耳(学名: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的食用菌,它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并有多种药用价值,因此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
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质量,需要掌握一些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
1.基质选择:黑木耳栽培的基质可以选择木屑、稻草、玉米秸秆等,其中最适合的是大豆秸秆。
基质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潜在的病原菌和杂草种子。
2.基质配比:黑木耳的适宜基质配比是大豆秸秆60%、花生壳20%、栾柏木屑10%和菜籽渣10%。
配比好后要进行混合均匀,以保持基质中的水分均匀分布。
3.需要湿度:黑木耳适宜生长的湿度在75%-85%之间。
因此,在栽培过程中要保持适宜的湿度。
可以通过定期喷水、覆盖湿布等方式来增加空气湿度。
4.适宜温度:黑木耳的适宜生长温度在15℃-25℃之间。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黑木耳的生长和发育,因此需要控制好温度。
5.充足光照:黑木耳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菌种,但适宜的光照有助于其生长和发育。
可以选择透明的塑料薄膜或玻璃布进行覆盖,以提供足够的光照。
6.适宜pH值:黑木耳的适宜pH值在5.5-6.5之间。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基质的pH值,以保证黑木耳的生长环境。
7.每日通风:黑木耳需要充足的氧气供给,因此需要每日进行通风。
通过开启窗户或设置通风装置,保证菌体的正常呼吸。
8.及时喷水:黑木耳生长过程中需要适量的水分供给,特别是在子实体生长的时候。
喷水可以增加湿度和水分,有利于黑木耳的生长。
9.控制灌水量:灌水过多容易导致基质过湿,影响黑木耳的生长。
因此,需要适时控制灌水量,不过度浇水。
10.病害防治:黑木耳易受到真菌病和虫害的干扰,因此需要进行病害防治。
可以使用适量的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也可以选择天然的生物防治方法,如利用寄生菌进行控制。
总之,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基质选择、配比、湿度控制、温度调节、光照、pH值、通风、水分供给、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因素。
袋栽黑木耳烂棒原因及其防治

袋栽黑木耳烂棒原因及其防治CATALOGUE目录•袋栽黑木耳烂棒现象概述•袋栽黑木耳烂棒原因分析•袋栽黑木耳烂棒防治策略•袋栽黑木耳烂棒防治实践案例CHAPTER袋栽黑木耳烂棒现象概述•烂棒现象:黑木耳在袋栽培养过程中,菌棒发生软化、腐烂,导致菌丝生长受阻,严重影响黑木耳产量和品质的问题。
烂棒现象的定义烂棒现象的表现030201产量下降:烂棒现象导致黑木耳菌丝生长受阻,子实体无法正常形成,从而造成产量大幅下降。
烂棒现象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品质降低:受烂棒现象影响的黑木耳,往往形状不规则,颜色暗淡,口感和营养价值降低。
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加:烂棒现象发生后,黑木耳容易感染病菌和遭受害虫侵袭,防治难度增加。
以上是对袋栽黑木耳烂棒原因及其防治中,袋栽黑木耳烂棒现象概述的部分内容。
了解烂棒现象的定义、表现和影响,有助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减少烂棒现象对黑木耳产业的损失。
CHAPTER袋栽黑木耳烂棒原因分析木耳疫病菌青霉菌病原菌感染环境因素影响管理不当CHAPTER袋栽黑木耳烂棒防治策略选用抗病性强的菌种基质的配比要合理,保证养分的全面供应,提高黑木耳的抗病能力。
注意基质中的水分含量,过高的水分容易导致烂棒,需合理控制。
优化栽培基质配方加强温湿度与通风管理严格控制黑木耳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湿度引发烂棒。
加强栽培场所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降低病菌滋生的机会。
定期检查与病情监测定期对黑木耳进行检查,发现烂棒及时清除,防止病菌扩散。
采用科学的病情监测方法,了解黑木耳生长过程中的病害发生情况,及时调整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选用抗病性强的菌种、优化栽培基质配方、加强温湿度与通风管理以及定期检查与病情监测等策略,可以有效防治袋栽黑木耳烂棒的发生,提高黑木耳的产量和质量。
CHAPTER袋栽黑木耳烂棒防治实践案例案例一:抗病性菌种选用与烂棒防治选用抗病性强的菌种严格菌种繁育管理选用优质木屑、麸皮等原料,保证基质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减少烂棒的发生。
黑木耳主要病虫杂菌及其防治

黑木耳主要病虫杂菌及其防治黑木耳(学名: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菌。
由于其肉质鲜嫩,口感独特,营养丰富,黑木耳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然而,黑木耳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对产量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有效地防治黑木耳的病虫杂菌成为种植者们的重要任务。
一、黑木耳的主要病害1. 炭疽病炭疽病是黑木耳的一种重要病害,其病原菌为黑木耳炭疽病菌(学名:Colletotrichum auriculariae)。
该病害通常在黑木耳生长后期发生,主要症状为黑木耳体表出现黑褐色的圆形斑点,严重时会导致黑木耳腐烂、变形。
2. 红星病红星病是黑木耳的另一种常见病害,其病原菌为黑木耳红星病菌(学名:Tulasnella auriculariae)。
红星病的主要症状是黑木耳体表出现红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且相互融合,最终导致黑木耳变软、变脆。
3. 褐斑病褐斑病是黑木耳的常见发病病害,其病原菌为黑木耳褐斑病菌(学名:Marssonina auriculariae)。
褐斑病主要表现为黑木耳体表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斑点,严重时会导致黑木耳变形、变黑、变软。
二、黑木耳的主要虫害1. 蚜虫蚜虫是黑木耳的主要虫害之一,其取食黑木耳的幼嫩叶片和茎部,对黑木耳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蚜虫的危害表现为黑木耳叶片变黄、枯萎,严重时会导致黑木耳的凋亡。
2. 螨虫螨虫是黑木耳的另一种常见虫害,常见的有阿根廷莱姆螨、红褐螨等。
螨虫对黑木耳的伤害主要表现为黑木耳体表出现黄褐色小斑点,严重时会导致黑木耳质量下降、产量减少。
3. 金龟子金龟子也是黑木耳的虫害之一,其幼虫以黑木耳的嫩叶和茎部为食,对黑木耳造成严重危害。
金龟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黑木耳的叶片呈现挖洞状,叶片上还留下金龟子的粪便。
三、黑木耳病虫杂菌防治方法1. 农艺措施加强黑木耳的田间管理,合理运用农艺措施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
木耳的栽培技术

木耳的栽培技术木耳,又称黑木耳,是一种富含营养的食材,常常被用于炒菜、煲汤和凉拌等菜肴中。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木耳的栽培技术。
木耳的栽培虽然相对复杂,但只要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就可以成功地在家中种植木耳。
以下将详细介绍木耳的栽培技术,并分点列出注意事项。
一、土壤环境1. 木耳喜欢酸性土壤,pH值应在5.5-7之间。
可以在土壤中添加些许醋、柠檬汁或硫酸铁等酸性物质,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2. 确保土壤通风良好,避免积水,因为木耳对水分过多过少都不适应。
二、种植方法1. 制作木耳菌种:首先,购买干燥的木耳菌种,并在温水中浸泡10-12小时,直到它们变软。
然后,将浸泡过的木耳菌种放入无菌培养瓶中,用纱布进行覆盖,使其通风,放置在温暖的地方。
2. 准备种植的基地:选择一个适当的种植基地,可以使用塑料袋、木制箱或种植盒。
在容器的底部做好排水孔,并在底部铺上湿润的木屑或稻草。
3. 播种:将浸泡过的木耳菌种均匀地撒在基地的表面上,并用湿润的木屑或纤维质物料进行覆盖。
轻轻按压,使其与基质接触。
4. 保持湿润:木耳需要保持湿润的环境,但避免过度浇水。
可以利用喷雾器定期喷水,保持湿度,但切勿使基地积水。
三、养护管理1. 光照:木耳喜欢光线充足的环境,但较强的阳光会对木耳产生伤害。
因此,在光照强烈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遮阳,保持适宜的光照强度。
2. 温度:木耳是适应低温环境生长的真菌,理想的温度为15-25摄氏度。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木耳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以适应木耳的生长需求。
3. 通风:保持适当的通风可以帮助木耳的生长。
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开窗通风或使用风扇加强空气流动。
4. 防治病虫害:定期检查木耳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
可以使用一些无毒的有机防治方法,如喷洒菊花水或香蕉水。
四、收获与保存1. 收获时机:根据木耳的生长周期,一般在播种后30-40天,木耳的菌丝会渗透到基地的表面,此时可以进行第一次采摘。
黑木耳栽培技术要点与管理措施

黑木耳栽培技术要点与管理措施黑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又称云耳、银耳等,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其营养丰富,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黑木耳栽培技术要点与管理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选址与场地准备1. 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场地是黑木耳栽培的首要条件。
2. 场地避免低洼地、湿地和阴暗处,以免积水。
3. 地面要平整,避免有突出的石块和根系。
4. 清除场地上的杂草与秸秆。
二、基质制备与配制1. 黑木耳适合生长的基质主要有木屑和麸皮。
必须进行基质的消毒处理,以杀死病原菌和杂草种子。
2. 选择背负菌丝的木屑进行栽培,麸皮与木屑的比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菌种繁育与接种1. 菌种繁育要选用健康的母菌盘进行接种,保证菌盘上无杂菌和霉菌。
2. 温度和湿度是接种繁育的关键因素,要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3. 接种时要将司气袋留在菌盘上,以维持适宜的湿度。
四、管理措施与技术要点1. 温度管理:黑木耳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摄氏度,若温度过高会导致菌丝老化死亡。
2. 湿度管理:要保持适宜的湿度条件,保持菌床湿润但不过湿。
可通过定时喷水或覆盖湿布的方式进行调节。
3. 通风管理:黑木耳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要保持通风良好,避免积水和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4. 光照管理:黑木耳对光照要求较低,但需要一定的光照刺激才能形成完整的菌体和黑色孔隙。
5. 病虫害防治:注意观察并及时清除病虫害,如菌核菌、霉菌等。
五、收获与采摘1. 黑木耳采摘时需摘取整个菌体,不留根部。
2. 切勿使用手撕的方式采摘,以免造成伤害和菌体污染。
3. 收获后应迅速处理,去除残渣和沙土,并用清水清洗干净。
六、设备与器材消毒1. 在栽培过程中,需要使用锅具、容器等工具,要保证其消毒干净。
2. 接触菌种的器械也要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杂菌的侵入。
七、定期检查和维护1. 定期检查菌床的温度、湿度和生长状态,并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黑木耳发菌常见问题的补救措施

过低,都会导致发菌速度减缓。
湿度不当
02
发菌过程中,环境湿度对黑木耳菌丝的生长速度有重要影响,
湿度过低或过高都会抑制菌丝的正常生长。
菌种活力不足
03
使用老化或者活力差的菌种,菌丝生长缓慢,导致发菌速度减
慢。
补救措施一:调整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控制温度
保持发菌环境温度在适宜范围内,通过加热或通风等方式调节温度,确保温度稳 定。
优质发菌有助于提高黑木耳的产 量,提高经济效益。
发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01
02
03
菌丝生长缓慢
可能由于环境温度、湿度 不适宜或培养基养分不足 等原因导致。
菌丝发黄、枯萎
可能是由于感染病原菌、 缺氧或培养基过湿等原因 引起。
菌丝分布不均
可能是因为接种不均匀或 环境条件不适宜,导致菌 丝生长不旺盛。
补救措施的意义
环境污染
发菌环境存在污染源,如空气、 水、设备等带菌,引发污染。
操作不当
操作人员在发菌过程中操作不规 范,带入外部细菌,造成污染。
补救措施一:加强环境卫生
严格把控原料质量
选用优质的原料,降低原料中携 带病原菌的风险。
定期清洗消毒设备
对发菌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进行定期 清洗和消毒,确保设备无菌。
强化环境卫生管理
黑木耳发菌常见问题的补救措施
汇报人: 2菌概述 • 发菌不匀的问题与补救 • 发菌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与补救 • 发菌速度慢的问题与补救 • 实例分析与总结
01 黑木耳发菌概述
黑木耳发菌的重要性
品质保障
良好的发菌过程是黑木耳品质的 关键,影响口感和营养价值。
产量提升
综合运用补救措施
根据具体问题,综合运用环境调整、菌丝移 植、污染源排查、预防措施、优化培养基配 方等方法,有效解决问题,保障黑木耳的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木耳人工栽培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处理技术可根据下列特征来判断黑木耳菌种的好坏:1)优良黑木耳菌种在瓶中培养时,菌丝洁白,细羊毛状,毛短、整齐浓密,粗壮有力,齐头并进地延伸直到瓶底,生长均匀,上下一致,挖出来成块,不松散。
2)菌丝长满瓶后,在菌丝体表面一般会分泌出褐色水珠。
以后在瓶壁四周和表面出现浅黄色透明胶质耳芽。
3)菌种柱与瓶壁紧贴,瓶内壁附有少量白色水珠的为新鲜菌种。
若瓶底有浅黄色积水,菌柱离壁干缩,为老化菌种,不能使用。
4)黑木耳菌种若有臭味和霉味,或出现斑块状及球状不发菌的现象,是细菌感染,若有其他红、绿、黄、黑等颜色,说明已被杂菌污染,不能使用。
5)培养基与瓶壁之间若出现浅黑色的胶质物,说明是早熟或扩接次数过多的退化、老化菌种,这样的菌种栽培后耳片小,数量多,不易长大,品质差,产量低,应予淘汰。
6)若瓶内可以看到木颗粒而菌丝很少,说明培养时间太短,应继续培养。
若培养一段时间后没有什么显著变化,说明培养基营养不足或菌种退化、老化。
2.为什么有的黑木耳菌袋菌丝生长缓慢、细弱、还吐黄水呢?黑木耳菌丝发菌缓慢、纤弱,不能迅速占领培养料,最后会烂棒,导致栽培失败。
主要原因有:菌种生活力差,接种后吃料慢,生长纤弱;培养温度过低,造成菌丝萌发慢或不萌发;养菌期间受高温影响,当菌丝生长到全袋的1/3 以上时,菌丝新陈代谢旺盛,袋内产生过多热量,袋温超过30C, 菌丝内细胞质受高温影响,细胞壁涨破,细胞中营养液流出,吐黄水,菌袋颜色淡黄、灰暗,再持续高温,菌丝萎缩死亡,就是常说的“烧菌” 。
3.一旦出现了这种“烧菌”情况了,我们要怎样防治呢?应更换生活力强的优良菌种;适温养菌,使温度控制在22-25 C,低于22 C应加温养菌,但要严格控制养菌前期温度不超过30C,后期不超过25C,可通过打开门窗、疏袋等方式通风、降温、散热。
4.为什么在发菌期菌袋会出现伤菌、“烧菌”的现象呢?烧菌”现象是指发菌期间菌袋温度过高,导致菌丝退化、自溶的现象。
由于大部分菇农都是利用现有的民房改造成养菌室的,没有专门的通风窗口,并且都想利用有限的空间多生产一些菌袋,往往将菌袋码放的层数过多,摆放的非常紧密,导致养菌室内空间小,通风不良,特别是当菌丝长到总量的1/3 左右时,由于菌丝量增多会造成氧气供应不足,菌丝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还会因为呼吸作用增强,产生大量的生物热散发不出去,使菌袋温度升高产生伤热、菌”现象。
15. 在发菌期这个伤菌、 “烧菌” 的现象, 我们要如何避免呢? 专家:预防措施:合理规划、适度摆放,设置专门的通风窗口,菌丝大量生长时要加强通风散热管理,早晚各通风 次,通风的时间要根据养菌室的大小,摆放菌袋的多少灵活 掌握。
6. 在发菌期间还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出现菌丝长 到菌袋的某一个部位就停止生长了,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在发菌期有些黑木耳的菌袋菌丝会停 止生长呢?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栽培袋灭菌不彻底引 起的细菌污染。
如果是细菌污染,在菌丝前端会有明显的拮 抗线,或打开袋口闻一闻,是否有酸臭等异味。
另一原因就 是使用的木屑栽培料中细锯末太多,含水量大,培养一段时 间后,水沉积到菌袋的中、下部,由于含水量太大影响透气 性,所以菌丝不往下长。
所以,栽培袋灭菌一定要彻底;培 养料要粗细搭配,配料水分要适宜。
7. 有的菇农反映,为什么他种的黑木耳朵型难看、个体大, 而且质量差呢? 大朵木耳曾经是黑木耳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追求能 方便、快捷加工和食用的食品,传统方式栽培的木耳由于朵 大,耳片多,皱褶多,容易夹带泥沙、草屑等,加工时需要多次清洗、改刀、撕片等,费时、费工,因此大朵木耳已不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作为栽培者应尽快转变观念,从改变传统的栽培模式入手。
主要措施有:改稀孔式开孔为密集式开孔,改大孔为小孔。
采用17厘米X 33厘米的塑料袋,制成重 1.1-1.2kg的菌袋,按行距3厘米、孔距2厘米的距离,开孔径为0.4-0.6 厘米的小孔100-120 个。
由于小孔木耳耳片小,成熟早,可提前3-5 天采收,晾晒易干,加工容易,而且长出的木耳90% 是小棍、单片,所以非常受市场的欢迎,并且售价比传统大朵黑木耳要高。
8.如何开孔才能更科学呢?黑木耳耳芽形成的最适温度是15-25 C。
但由于地理分布、海拔高度不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气候特点,再由于每年的气侯变化也不一样,形成了同一区域与历年同期不一样的温度。
部分菇农一味追求早出耳、快出耳,其结果是温度不适宜,耳芽迟迟长不出来,常因为催耳时间较长,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因此,要了解当地、当年的气候条件,科学安排开孔时间。
要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 C左右时开孔,进行保温、保湿催耳。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开孔工具多种多样,有的菇农采用圆锥型工具开孔,称其为“钉子眼” ,由于塑料菌袋弹性强,往往在开孔工具退出后,因菌袋收缩使孔径变小,未能达到要求的开孔标准,导致形成的耳芽难以从开孔处正常生长而影响栽培效果。
采用刀片式或丝锥式的开孔工具,将菌种刺破到要求的标准,并可使开孔处的菌袋不收缩、不反弹。
9.黑木耳地栽的时候子实体生长阶段,我们要如何正确地把握“干干湿湿,长长停停”的方法呢?这个干和湿的标准都是什么呢?干的标准是:子实体含水量下降到25%以下,肉眼观察已收缩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5%以下,菇棚、地面要干燥干的目的是:让胶质状的子实体停止生长,让耗费了一定营养的菌丝休养生息,复壮一些,再继续供应子实体生长所需要的营养,这点与栽培其它肉质菌类不同。
所以,干的目的是让子实体更好的生长。
有些菇农栽的黑木耳产量低、长杂菌的原因多是“干没干透,湿没湿透” ,使菌丝复壮困难,处于“疲劳”状态,“假长”状态,因而造成活力下降,抗杂能力弱。
湿的标准是:子实体吸足水分,新鲜、水灵、边缘直立,含水量在9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要求95%,要求棚湿、地湿,其目的就是让子实体生长,只有这样才能长好子实体。
最好利用阴雨天,三天即可成耳。
如果天气干燥、多风,即使加大喷水量,小范围的增湿难以抵抗大自然的干燥。
野生黑木耳都是在阴天下雨,特别是夜间长得快,人工栽培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10.由于黑木耳多采用熟料袋栽,灭菌后的栽培袋没有任何的抗杂菌能力,如果在接种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的话,就很容易造成杂菌污染;另外,由于黑木耳本身抗杂菌能力就差,所以人工栽培黑木耳过程中,污染率是比较高的。
那么在接种环节上可能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控制方法都是什么呢?专家:接种环节可能造成污染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1)棉塞、纸盖、无棉盖体受潮生霉。
蒸汽灭菌过程中常使棉塞等受潮或吸水,在潮湿的棉塞、纸盖、无棉盖体上最容易招致杂菌的滋生,从而导致瓶、袋的污染。
因此,在蒸汽灭菌达到时间后,出锅前,应待灭菌锅内温度降低到以下后,小开85 C 锅门,利用锅体、菌瓶袋的余热将棉塞、纸盖等烘干。
接种时及时更换受潮吸水的棉塞、纸盖等2)转接环境的污染。
如果接种箱消毒不严、菌种瓶或者是袋,以及待接培养料的瓶,或者是袋的外壁消毒不充分等都会造成接种环节污染。
3)接种工具的污染。
如果接种工具不能做到彻底消毒,最容易造成污染。
接种工具应通过酒精灯灼烧消毒、降温后使用。
4)菌袋和菌种质量不合格造成的污染。
菌袋灭菌不彻底或菌种带杂菌均可导致污染。
应控制、检验好菌袋和菌种的质量。
5)接种环境的消毒不彻底造成的污染,严格进行消毒处理。
具体做法:①将接种场所打扫干净,包括地板,墙面等。
②用2%来苏尔溶液擦洗接种箱内外进行消毒。
③打开接种箱中的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
④将检查无异常的待接种瓶或者是菌袋及工具,菌种放入接种箱内,用紫外线继续消毒30 分钟或采用气雾熏蒸消毒盒熏蒸后使用。
11.发菌期间菌袋为什么会被霉菌污染呢?黑木耳发菌期间有木霉、青霉、毛霉、根霉、曲霉等杂菌污染菌袋,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是忽视菌种质量,所用菌种隐性带杂菌;二是配方不合理,过多添加含氮物质或一些化学元素;三是错误选用新鲜木屑,而新鲜木屑含有能抑制黑木耳菌丝萌发的单宁酸成分;四是操作失误,袋子破裂或扎口不牢,造成菌袋破漏,因霉菌的孢子仅3-5 微米,很容易进入菌袋造成污染;五是生长缓慢,最后停止生长,开袋后有酸臭味。
这样都是灭菌不彻底造成的,再者就是接种消毒不严格、操作不规范;养菌环境不洁净;料袋过紧过松;含水量过多过少;高温、高湿等均可以使霉菌繁殖过快,侵染菌袋。
这些因素都会引起霉菌的污染。
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接种后头几天菌丝正常,几天后菌丝12.在发菌期间我们想要避免菌袋被霉菌污染,应该要怎么做呢?主要的防范措施有:选择生命力强、抗逆性强,菌丝浓白均匀、粗壮的优良菌种;配料时严格按配方碳氮比要求配料,不能随意增加多菌灵等化学物质;选用高密度、质量好的聚乙烯菌袋,装袋要轻,不留空隙,防止塑料袋破损,扎牢袋时以上,自然冷却后再出锅;规范接种,做好接种仪器和双手的消毒工作,杜绝接种室周围污染源;养菌室要干净、干燥。
科学管理,创造生长的适宜环境,都可以减少霉菌的危害。
口不漏气;常压灭菌时当温度加热到100 C后维持16-20小13.为什么在出耳期间,耳片也会被霉菌污染呢?出耳期间,大量霉菌直接在耳片上生长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刚形成的原基,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很容易受到霉菌侵染;二是湿度过大,耳基吸水过多会引起细胞破裂,霉菌孢子借机繁殖;此外就是污染菌袋乱放,出耳场地不干净等,都可以引起子实体感染霉菌。
14.想要避免耳片被霉菌污染,它的防范措施是什么呢?防范的主要措施有:合理安排生产季节,避免越夏时基质失水、菌丝老化变软,出现死菇烂袋现象;避免高层堆积菌袋或上架排袋过密造成高温烧菌;在原基形成期,避免浇水过早,避免浇水流进或渗入划口内;当温度超过20 C时,应把塑料膜四周卷起,加强通风换气,特别是气温升高时,最好夜间将草帘和塑料膜去掉,白天再盖上,但应将塑料膜四周卷起,以避免高温、高湿环境,造成霉菌污染割口。
耳场内外环境要清洁,彻底清除霉菌污染源。
15.耳基或者耳片呈现软腐状,像是有“泪状”的水滴流出来,最后腐烂,那么这种现象我知道称为烂耳或者是流耳,那烂耳、流耳的发生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造成烂耳、流耳的主要原因有,出耳期间棚顶、棚周围覆盖物太厚或通风不及时,使棚内缺氧,菌丝生活力下降,子实体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造成烂耳;天气炎热时喷水降温,原基或耳片上积水、子实体与空气隔绝,高温、高湿、不通风引起细菌感染也会造成烂耳;采收方法不当,耳芽或耳片未摘净或留有部分耳根芽,滋生杂菌发生流耳;采收不及时,耳体消耗大量营养,遇高温、高湿会发生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