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5篇
都江堰景点导游词范文(优选6篇)

都江堰景点导游词范文(优选)篇一都江堰景点导游词范文(优选)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四川的都江堰景区。
我将为大家介绍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座蜀水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之于中国,就像苏州园林之于江南,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工程技术的瑰宝,也是中国水利文化的象征。
都江堰建成之后,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灌溉农田。
在夏季雨季即将来临之前,将四川盆地的峨眉山地区的降雨通过诸多的分水口、水渠引入到平原地区,使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的灌溉奇迹。
这一举世瞩目的灌溉系统,在中国古代工业革命之前,都是高效率农业生产的保证。
而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内陆水陆连接工程、最早的水利设施。
在整个都江堰景区中,最吸引人的当然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本体。
这是一个巨大的体系,包括了分水口、引水渠、堤坝、水车、闸门等。
这些古老却依然运转良好的水利设施,以其巧妙的设计和可持续利用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以其巧妙的设计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分水口的功劳。
在峨眉山的蓝田山脚下有两个分水口,分别是东分水口和西分水口。
这两个分水口通过斗门、堰坝等建筑物,将峨眉山的水分别引入两条水渠中,分别流向东分水渠和西分水渠,最终流到平原上。
同时,分水口还能根据降雨情况灵活调节水流的大小,确保灌溉的需要。
在水利工程的引导下,都江堰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水乡景象。
整个景区内分布着数不清的运河和槽溪,古老的水车和闸门,以及各种形态的桥梁。
这些景象为整个景区增添了许多的魅力。
尤其是历史悠久的石刻铭文,使这个古老的灌溉系统更加具有历史感。
在都江堰景区游览的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可以参观都江堰博物馆。
这里展示了很多与都江堰相关的文物、历史背景以及水利工程的制作过程。
通过博物馆的展览,你能更好地了解到这个古老工程的精髓和文化内涵,使你对都江堰有更深入的了解。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17篇)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17篇)都江堰篇1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四川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处岷江出山口。
介于北纬31°44′54″-31°02′09″之间,东经103°25′42″-103°47′00″之间。
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
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65.79%,平坝面积占34.21%。
地势从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级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对高差3900米。
都江堰市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属华夏构造体系,跨成都平原和龙门山地区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地貌单元属岷江冲积扇一级阶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
都江堰市是国际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市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旅游设施完善。
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距都江堰16公里,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龙池-虹口自然保护区距都江堰景区24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都江堰初创于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完成于秦惠文王时,建于公元前256年。
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区西北部,灌县改市以都江堰命名,说明都江堰水利在该市所占位置的重要。
行政区划都江堰市辖17个镇:灌口镇、幸福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紫坪铺镇、翠月湖镇.2个乡向峨乡、虹口乡,49个社区委员会、333个村委会;面积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
关于四川都江堰的导游词(精选18篇)

关于四川都江堰的导游词(精选18篇)关于四川都江堰的篇1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
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近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
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平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
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
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平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
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
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
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
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
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
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
都江堰导游词范本(六篇)

都江堰导游词范本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到了都江堰,我终于亲眼看见了以前从资料上了解到的都江堰。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优美。
最吸引我的是历史悠久、文明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壮观的都江堰显示出了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
这时,我的心情十分激动。
我们从离堆公园来的宝瓶口。
清澈的河水汹涌地穿过笔直而狭窄的宝瓶口,去浇灌了辽阔的成都平原。
听导游说,宝瓶口是许多古人用柴火焚烧坚硬的岩石以后再用冷水浇,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让岩石裂开,他们付出了许多艰辛,花费了许多时间,终于开凿出了宝瓶口。
这时,我仿佛看到了古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凿岩石。
宝瓶口控制了进入内江的水流量,使河水温顺地为人民服务。
宝瓶口前边就是著名的飞沙堰。
我只看见这里堆满了许多沙石,一点也看不出它有什么出名的地方。
可导游说,聪明的祖先们靠着玉垒山天然生成的弯曲的地形开凿了弯曲的河道,利用了弯道产生的离心力把沙石通过飞沙堰抛到了外江,进入宝瓶口的泥沙就少了。
我们顺着江边小道,来到鱼嘴。
眼前,奔腾的江水到了这里就一分为二了,一边到了内江,一边到了外江。
左边是用水泥钢筋、钢闸门修建的水坝。
“传说中的水坝到哪里去了?”我不解的问导游。
导游笑着说:“古人是用竹笼装着鹅卵石丢进江里,建的水坝。
每年枯水期都要花费许多物力、人力去维修水坝。
就算这样,水坝也并不坚固。
现代的科技进步了,我们就建成了这样永久坚固的水坝了。
”我望着江水,想象着古时候这个水坝的样子。
太阳就要下山了,阳光照在连绵不断、雄伟壮丽的玉垒山。
山腰上,朱红色的秦堰楼,雄伟的二王庙、险峻的玉垒关……静静地经过了一千多年。
最高的山顶上,高高的玉垒阁在俯视整个都江堰。
我们要返程了。
再见吧,都江堰。
都江堰导游词范本(二)欢迎各位来到在世界都享有盛名的都江堰景区。
我是爱之馨旅行社派出的导游黄璐芷,大家可以叫我小黄。
很高兴今天可以为大家服务!记得当代著名诗人余秋雨曾说过,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可见都江堰在水利工程里面的地位非同一般。
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5篇

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5篇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下面是我搜集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1)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
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
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
”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1]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6篇)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6篇)都江堰景区导游词(精选6篇)都江堰景区导游词篇1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都江堰游览观光。
今天,我有幸担任你们的导游。
现在请随我一同出发。
请注意:请大家进去后不要乱丢垃圾、践踏花草、随地吐痰。
谢谢!在建堰初期,都江堰名叫“湔堋”,三国时期叫“都安堰”,有名“金堤”,唐代叫“楗尾堰”,到了宋代,才有“都江堰”这个名字。
现在大家请下车,跟我走,前面就是伏龙观。
伏龙观是传说中李冰降服孽龙的地方,现在用于祭李冰,伏龙观里现有李冰石像和飞龙鼎。
现在,请大家自己参观伏龙观,半个小时后在这里集合。
请大家跟我来,这边是安澜索桥,又被称做夫妻桥,是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始建于宋代,17世纪毁于战火,在清代重建,现在把竹索改成了钢索,木桩改为混凝土桩。
刚建桥时,它叫“珠浦桥”,宋代是改名为“评事桥”,直到清代重建时,才改名为“安澜桥”。
请大家跟我上桥,往下看,这河的河床里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离堆公园里有它们的复制品展览。
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去离堆公园、药王庙、二王庙游玩,5点正大家在景区门口集合。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篇2各位团友:大家好!我今天要向大家讲解的景点是都江堰。
那众所周知,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于公元前256年修建的,它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城西,距成都60公里左右。
它是集防洪、航运、灌溉为一体的水利工程。
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我国最古老、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唯一留存下来并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
2200多年来,都江堰仍在正常发挥着它的各项社会功用,而与其同时代修建的郑国渠、灵渠的社会功用却已经早早的废弛了,大家就不禁要问,都江堰为什么能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如一日的灌溉着成都平原,这样历久不衰。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其实啊。
最新整理四川都江堰导游词5篇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5篇都江堰,成都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市境东与彭州市、郫都区、温江区交界,西、北与汶川县相连,南邻崇州市;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川都江堰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5篇(一)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
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近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
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平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
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
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平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
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
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
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平的成就。
等一会我们到了现场再作详细介绍。
指物说理,可能比较容易说明白一些。
现在我们去看二王庙。
二王庙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
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成都都江堰导游词(通用6篇)

成都都江堰导游词(通用6篇)成都都江堰篇1各位朋友:大家好!热烈欢迎大家来四川旅游观光。
在21世纪初到来的今天,朋友们带着对大自然风光的喜爱、对历史文化的吸引走到一起来,让我们共同去拥抱四川雄奇美丽的山川秀水,让我们一道去呼吸四川浓郁的风情画意和清新空气。
各位朋友,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司机姓 x,是一位具有多年山地驾驶经验的师博,同时也是一位藏族司机。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首先,我代表我们光大国际旅行社向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有幸与大家一起认识,有缘与大家一路同行,我俩将全心全意以优质的服务展?quot;四川"的形象和风貌,为朋友们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请大家支持、监督和指正我们的接待工作。
谢谢朋友们,谢谢!"金鸡一唱天下白,路上更有早行人。
"今天我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去捕捉每一处风景线。
大家知道昨天和过去,甚至更远的年代,有谁来到成都?成都有哪些早期旅游节目?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曾到过今天我们将要去参观的秦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游览。
唐代李白游历四川时,发出"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赞叹,杜甫对成都留有"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感叹。
宋代陆游心中的成都则是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
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院花溪?quot;中国人来了,外国人也跟着来了。
据历史记载,外国人来四川旅游始于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经陕西入川。
清光绪三十三年(1807年)十月到第二年十月,来到四川的外国人计达212人,包括领事官员、教师、医生等,他们的足迹远达现在的九寨沟方向和北川、汶川、茂县,打箭炉等地。
各位朋友:您们知道吗?四川到底拥有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哪些?大熊猫---我国国宝和世界动物保护的标志九寨沟、黄龙---占我国三个世界自然遗产中的两个乐山、峨眉山---占我国三个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中的一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5篇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下面是我搜集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1)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
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
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
”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1]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2)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最佳旅游时间都江堰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冬暖夏热,四季不明显,四季皆适宜旅游。
历史文化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
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
都江堰有块石碑,上面刻着“深淘滩,低作堰”字样。
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3)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
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近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
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平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
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
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平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
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
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
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
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
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4)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
两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对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火攻玉垒化为离堆。
鱼嘴堤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引水,将逢雨必涝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创始人张陵看中了青城山的碧绿清幽,决定在此修炼道法。
青城山的香火愈来愈盛,但道家修建的观宇与亭阁始终深藏于密林之间,与四周的山林岩泉融为一体。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离堆锁峡、金堤夕照、雄关古道、玉垒仙都、寒潭伏龙、笮桥飞虹、玉女仙姿、岷山晓雪、宝瓶春晓等自然景观,与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城隍庙等古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天人合一的千古奇观。
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
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
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
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
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