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的特征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论文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8-02沙门氏菌因美国病理学家de沙门于1884年发现本属菌中的猪霍乱杆菌而得名。
本属菌是一群抗原构造和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型繁多,已发现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16个[1]。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大多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
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呈无症状带菌,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人们在探索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过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发各种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了沙门氏菌检测的速度和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染。
由于其样品来源极为繁杂,尽管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
将有关检测进展综述如下:1 传统的培养方法[2]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腹水细菌阳性培养及药敏实验,抽取患者腹水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并将腹水接种到装有葡萄糖肉汤的培养试管中。
对于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转种到慷慨平板及血平板中,并将单个菌落分离鉴定。
应用mic法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进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患者采用gp法鉴定进行药敏实验,革兰氏阴性菌患者应用gn021法进行药敏实验[2]。
上述所有操作必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以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以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通过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方法。
沙门氏菌检测实验报告

沙门氏菌检测实验报告沙门氏菌检测实验报告一、引言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食物中毒。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及时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非常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检测食品样品中的沙门氏菌,探究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食品样品:我们选取了市场上常见的鸡蛋作为实验样品。
- 培养基:使用含有沙门氏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 实验器材:培养皿、移液管、显微镜等。
2. 实验方法:- 样品处理:将鸡蛋表面消毒后,取一部分样品涂抹在培养皿上。
- 培养:将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以适宜的温度孵育。
- 观察:观察培养皿上是否有沙门氏菌的生长。
- 显微镜观察:将培养皿中的细菌取出,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培养皿上出现了一些类似沙门氏菌的菌落。
为了确认这些菌落是否真的是沙门氏菌,我们进行了显微镜观察。
结果显示,这些菌落具有沙门氏菌的典型形态特征,包括短而粗的杆状细胞和鞭毛等。
四、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检测出了食品样品中的沙门氏菌。
这一结果表明,市场上的鸡蛋存在沙门氏菌的污染风险。
沙门氏菌是一种能够在人体内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食品安全。
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减少沙门氏菌的污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食品生产环节的卫生管理,包括饲养环境的清洁和规范、饲料的质量监控等。
2. 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教育大众正确处理和烹饪食品的方法,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
3. 增加食品检测的频率和范围,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问题的食品。
综上所述,沙门氏菌检测实验的结果表明鸡蛋存在沙门氏菌的污染风险。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们需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环节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并加强食品检测的力度。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健康。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可以引起人体和动物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病症包括腹泻、发热、呕吐等。
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和动物体内,可以通过感染食物、水源、环境污染等多种途径传播。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及早发现和控制沙门氏菌污染,需要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检测方法。
1. 分类: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中的一种细菌。
根据沙门氏菌的表面抗原和酵素特性,可以将其分为超过2500种不同的血清型。
2.形态特征: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呈杆状,大小约为0.7-1.5微米。
在染色过程中,菌体呈现出粗糙的外表。
沙门氏菌有时可以长出长鞭毛,使其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
3.生长特性:沙门氏菌是嗜好性厌氧菌,但也可以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为37℃,但也可以在20-45℃范围内生长。
沙门氏菌可以在多种细菌培养基上繁殖。
它主要利用碳源进行代谢,产生酸和气体。
5.病症: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病症包括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
在部分情况下,沙门氏菌可以引发严重的感染,包括败血症、心内膜炎和肾脏感染等。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1.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检测沙门氏菌的常用方法。
该方法需要将样品接种到富含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进行孵育。
菌落形成后,可以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进行初步鉴定。
然后,通过血清试验、生化特性测试等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和鉴定。
2.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沙门氏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PCR可以对沙门氏菌的特异基因序列进行扩增,从而快速而准确地检测沙门氏菌。
另外,核酸杂交和DNA序列分析等技术也可以用来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和鉴定。
3.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
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的抗原或抗体,可以快速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沙门氏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引起许多动物和人类的肠道感染。
为了检验沙门氏菌的存在,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常见的方法:1.培养方法:沙门氏菌是一种需氧的微生物,在富含营养成分的寒凝琼脂或低酸性洗涤剂和生物素的培养基上培养。
常用的培养基如VRB (XLD)琼脂、SS琼脂、MS琼脂等。
培养基可以选择均匀地涂布在平板上,也可以用于液体培养。
2.表型特征:沙门氏菌的菌落通常呈现红色或无色,个别品系可能为粉红色。
如在VRB琼脂上,沙门氏菌会变为红色或橙色。
沙门氏菌也可以产生硫化氢,导致MS琼脂呈现黑色。
3.生化特性:沙门氏菌通常可以进行一些常规的生化测试,如产生气泡的气液反应,碳源利用测试和酸碱指示剂变色等。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进一步确认沙门氏菌的存在。
4.血清学方法:采用沉淀试验或血清凝集试验检测血清中的抗生素,以确定是否感染了沙门氏菌。
这些试验通常利用鸡血清,鸡蛋白和羊血清制备的具有特异性的血清反应。
5. 分子生物学方法:沙门氏菌的检验还可以利用PCR技术进行,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如invA基因的存在来确定沙门氏菌的存在。
6.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通过对沙门氏菌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可以了解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抗性情况,为临床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提供参考。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检验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PCR等也常被用于沙门氏菌的检验。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还可以区分不同菌株和进行进一步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之,通过上述的方法,可以对沙门氏菌进行有效的检验,从而帮助人们及时判断感染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论文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8-02沙门氏菌因美国病理学家de沙门于1884年发现本属菌中的猪霍乱杆菌而得名。
本属菌是一群抗原构造和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型繁多,已发现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16个[1]。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大多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
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呈无症状带菌,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人们在探索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过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发各种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了沙门氏菌检测的速度和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染。
由于其样品来源极为繁杂,尽管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
将有关检测进展综述如下:1 传统的培养方法[2]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腹水细菌阳性培养及药敏实验,抽取患者腹水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并将腹水接种到装有葡萄糖肉汤的培养试管中。
对于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转种到慷慨平板及血平板中,并将单个菌落分离鉴定。
应用mic法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进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患者采用gp法鉴定进行药敏实验,革兰氏阴性菌患者应用gn021法进行药敏实验[2]。
上述所有操作必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以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以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通过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方法。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沙门氏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肠道致病菌,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感染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常通过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粪便传播给人类。
沙门氏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肠胃炎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等,严重情况下可引发败血症和器官损害。
1.形态特征: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或沙雷氏样形态,通常为直杆状,末端圆钝。
细胞大小为0.6-0.7微米×1.5-5微米。
2.生理特性:沙门氏菌是兼性厌氧菌,可以在缺氧或微氧环境下生长,也可以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代谢。
它可以利用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作为碳源,并可以利用硫酸盐和硝酸盐进行呼吸。
3.抗原特性:沙门氏菌具有一些特定的抗原,包括表面纤毛抗原(H抗原)、胞外多糖(O抗原)和胶囊多糖(K抗原)。
其中,H抗原可通过荧光抗原抗体技术检测,O抗原可通过血清凝集试验进行鉴定。
4.对温度和pH的适应能力:沙门氏菌能耐受一定范围内的高温和低温,一般耐受52-55摄氏度的高温,低温下存活良好。
同时,沙门氏菌也能在不同的pH值环境中生存繁殖,pH为4-8时能最好生长。
1.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如杆状形态、大小、末端形态等。
2.生理生化鉴定: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来确定沙门氏菌的特性。
例如,发酵糖类试验、氧需求试验、硫酸盐还原试验等。
3.血清学鉴定:通过血清凝集试验来检测O抗原,可以使用常用的双向血清凝集试验和凝集抑制试验。
4.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技术检测沙门氏菌的DNA序列,可以选择相应得基因进行扩增,再通过序列分析或DNA芯片技术进行检测和鉴定。
总之,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鉴定要点对于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准确地鉴定沙门氏菌的种类和特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处理和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

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一、简介沙门氏菌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动物肠道感染的细菌,也可以引起食品中毒。
它主要通过食品、饮用水和接触感染物传播。
对于食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验和分析,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二、检验方法1.纳氏肠杆菌培养基法用纳氏肠杆菌培养基法检验食品中的沙门氏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利用富含养分的培养基,使得沙门氏菌能够在培养基中迅速生长,并形成典型的菌落。
检验人员可以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和大小等特征来识别沙门氏菌的存在。
2.血液平板培养法血液平板培养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检验方法。
将待测样品涂抹在富含养分的血液平板上,再将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典型的沙门氏菌菌落的产生。
3. PCR法PCR法是一种较为快速、敏感的检验方法。
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对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这种方法对实验条件和检验人员的要求较高,但可以提高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分析结果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检验后,需要进行有关分析。
针对检验结果,进行有关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判断食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污染,并确定污染的程度。
1. 菌落计数通过检验方法得到的菌落数可以反映食品中的沙门氏菌污染程度。
一般来说,菌落数越多,说明沙门氏菌污染越严重。
2. 菌株鉴定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可以确定其是否为沙门氏菌。
根据鉴定结果,可以进一步分析菌株的来源和特性。
3. 毒素检测有些沙门氏菌会产生毒素,对食品中的毒素进行检测,可以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具有毒素产生能力的沙门氏菌。
四、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时,有一些实验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1. 实验室操作检验和分析工作要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保证实验室内的环境洁净,避免交叉污染。
2. 操作规范操作人员要求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使用消毒剂对实验仪器、培养基和工作台进行处理。
3. 实验安全在进行检验和分析实验时,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因接触致病菌而导致感染。
五、应用领域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沙门氏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沙门氏菌的分离方法。
2. 掌握沙门氏菌的鉴定技术。
3. 了解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二、实验原理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动物和人类肠道中。
沙门氏菌可以引起多种人类和动物疾病,如食物中毒、败血症等。
本实验通过分离和鉴定沙门氏菌,旨在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食品安全和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
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革兰氏染色液、沙门氏菌诊断血清等。
3.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离心机、高压灭菌器等。
四、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采集疑似感染沙门氏菌的小鼠粪便、血液等样品。
2.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样品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充分振荡,制成10^-1、10^-2、10^-3等不同稀释度的样品。
3. 分离培养:将不同稀释度的样品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4. 菌落观察:观察平板上的菌落特征,挑选典型的沙门氏菌菌落。
5. 革兰氏染色:将挑选出的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体形态。
6. 血清学鉴定:将革兰氏染色后的菌落进行血清学鉴定,确定菌种。
7. 生化试验:对鉴定出的沙门氏菌进行生化试验,进一步确定菌种。
五、实验结果1. 分离培养: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观察到典型的沙门氏菌菌落,菌落呈红色,周围有透明圈。
2.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菌体呈革兰氏阴性,呈短小杆菌。
3. 血清学鉴定:血清学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鼠伤寒沙门氏菌。
4. 生化试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不发酵蔗糖,不产生硫化氢,不形成吲哚。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分离和鉴定沙门氏菌,成功从疑似感染小鼠样品中分离出鼠伤寒沙门氏菌。
2. 鼠伤寒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食物中毒、败血症等疾病。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结论1. 沙门氏菌可通过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血清学鉴定等方法进行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的主要传播媒介,食用带沙门氏菌的食物可使人中毒。
因此,及时准确的检测对于预防沙门氏菌极其重要。
本文综述了沙门氏菌的特征、快速检测方法和各种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为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找到当下最适合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
[关键词]沙门氏菌;特征;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S81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314(2019)17-0093-05沙门氏菌的特征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杨凌君,叶玲,赵奕敏,梁秀婷,骆文俊,王琤韦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第12届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通讯作者沙门氏菌(Salmonella )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对人和动物的危害极大(吴荔琴等,2017)。
感染沙门氏菌后会加剧发病率或死亡率,降低动物的繁殖生产力。
沙门氏菌容易污染食物,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Vivek 等,2015;何晓芳,2013),因此有必要创建一种快速准确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本文综述了沙门氏菌的特征以及迅速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以期为沙门氏菌的迅速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1沙门氏菌概述沙门氏菌属作为肠杆菌科的一个大属,是一种重要的革兰氏阴性食源性致病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朱奇等,2015)。
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水和食物后,在宿主体内可以引起肠道系统疾病(Wan 等,2017;Gong 等,2017)。
沙门氏菌属根据细菌抗原分为四十二个群和两千多种血清型,主要致病菌是A ~E 群的某些菌株(黄敏,2017)。
通常情况下沙门氏菌使用量超过105cfu 即可造成人类感染,而对于高度易感染人群15~20cfu 即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Kokkinos 等,2014)。
蛋和肉类是沙门氏菌的主要载体。
通过对沙门氏菌多方面的研究,可以提高禽蛋和肉类产品的食用安全指数。
2沙门氏菌的特征2.1理化特征沙门氏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一般沙门氏菌具有菌体(O )抗原、鞭毛(H )抗原和表面抗原(荚膜或包膜抗原)三种抗原。
窦雪如(2016)通过对沙门氏菌的质量控制考核得出,沙门氏菌的三种抗原中,H 抗原是蛋白质,不耐热,存在于鞭毛中,由鞭毛素组成,而鞭毛素中氨基酸不同的排列组合,决定着H 抗原的特异性。
胡丽君(2017)通过对147株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海德尔堡沙门氏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比分析三种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发现,不同血清型及不同来源的耐药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不同。
申永秀等(2018)对来源于人和动物的261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对15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发现,多重耐药性菌株较多,且人源与动物源菌株间耐药特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2.2致病性沙门氏菌属有的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的对人和动物都致病。
关红等(2014)发现,从内蒙古地区奶牛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病料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能够引起小鼠发病,且致病力较强。
蔡双双等(2014)将分离鉴定得到的鸭源鼠伤寒沙门氏菌分为HP-2和HP-3株,用HP-2感染的小鼠全部死亡,有60%经皮下注射途径所感染的13日龄雏鸭死亡。
隋明等(2018)通过从都江堰地区的53份冷鲜肉食品样DOI :10.15906/11-2975/s.20191721品中检测出30株沙门氏菌分离株,其中24株沙门氏菌为致病性菌株,证实该地区冷鲜肉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很严重,均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2.3耐药性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近年来全世界面临耐药菌株加速出现等严重问题(葛林, 2018)。
如沙门氏菌不仅耐药率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而且还产生了严重的多重耐药性,很多经常使用的抗生素药效明显降低乃至无效(刑艳萍等, 2010)。
廖成水等(2011)用鸡肉中的98株沙门氏菌对22种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发现,高达96.94%的沙门氏菌的抗药力为三倍或者更高,而56.12%菌株的耐药性高于七倍,最耐药的菌株至多可以耐受18种抗生素。
武运等(2017)研究发现,17株肠炎沙门氏菌与11株哈瓦那沙门氏菌对经常使用的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严重。
林亚军等(2018)选取琼脂稀释法对39株分散宠物源沙门氏菌进行敏感性试验发现,39株宠物源沙门氏菌对至少六种抗菌药都有抗药性,高达97.4%的菌株对环丙沙星和阿莫西林具有抗药性。
钟舒红等(2018)利用K-B纸片法分散和测定沙门氏菌及他的血清型,并且使用24种抗菌药物对随机选取的80株分离株开始了敏感性试验发现,100%沙门氏菌分离株具有多重耐药性,而有78.75%的分离株具有高达10~16重耐药。
随着沙门氏菌耐药性增强,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研发新的抗菌剂成为治疗沙门氏菌相关疾病的关键。
2.4受有机酸的抑制作用有机酸以未分离分子的方式存在时,其可以穿透细胞壁,搅乱“pH敏感细菌”的一般生理,作用结果和抗生素十分相似(Thompson等,1997)。
赵建芳等(2017)研究酢浆草的乙醇溶液和水溶液的提取物对4种细菌和1种真菌的抑制效果发现,酢浆草乙醇提取物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有着很强的抑制效果。
赵景鹏等(2018)通过对肉仔鸡饲喂不同有机酸与精油组合发现,丁酸与其他精油组分对肠炎沙门氏菌具有协同抑制功效。
基于沙门氏菌受到有机酸抑制作用这一现象,喂养禽类添加能较强抑制沙门氏菌的有机酸与其他物质的混合物,可以从源头上降低沙门氏菌对禽类以及禽蛋的感染,减少因食用被沙门氏菌感染的肉类以及蛋类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
2.5低温控制生长环境因素是影响沙门氏菌消长的重要因子之一,其中,温度变化是影响沙门氏菌生长的主要因素(Huang,2003)。
赵格等(2016)发现,蛋壳完整的鸡蛋受到致病菌的污染,可以在室温下或冷藏环境中以清洁的方式贮存1个月,然而,在较高的温度下,病原体会在第20天侵入卵。
沈学怀等(2016)经过在鸡蛋壳表面人为的接种三种有差别的沙门氏菌,在不同的环境中储藏,发现较低温度和较低湿度条件能够减少蛋壳表面沙门氏菌的生存时间。
温杰锋等(2017)发现,在夏秋冬三季,卵壳和卵白的沙门氏菌感染率呈下降的趋势,而且夏季感染率远高于秋冬。
3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3.1免疫学方法3.1.1荧光免疫技术(IFT)荧光法是利用Uio-66-NH2的荧光猝灭特征和核酸适配体的吸附性,创建了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沙门氏菌的检测,当改性的沙门氏菌和合适的适配体被原料吸附到表面时,沙门氏菌及其适配体会被特别束缚并从材料表面上移除,材料与荧光素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被割断,荧光素的荧光恢复(蒋晓华等,2018)。
Wen等(2013)利用免疫磁球微球和免疫荧光微球结合沙门氏菌,可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夹心免疫复合物,并用荧光光谱仪进行定量,该方法适用于105~107cfu/mL线性范围内,最低检测限值为10cfu/mL。
Wang等(2014)用高荧光强度和高水溶性的CdTe量子点当成荧光标识物,创建了检测蛋壳上的沙门氏菌免疫光的高度特异性方法,发现细菌液体浓度与荧光强度呈现出良好线性关系的沙门氏菌浓度为3×102~3×107cfu/mL。
Pandey等(2014)应用了一个新的基于Vi荚膜多糖检测的夹心荧光免疫分析法,使用阳离子受体分子多粘菌素B作为黏结剂而抗Vi抗体作为捕集剂,以碱性磷酸盐标记二抗,对硝基苯酚磷酸盐为显示底物,特异性检测伤寒沙门氏菌,检测限为10cfu/mL。
荧光免疫技术在检测过程当中比传统方法更快、更简单、更灵敏。
然而荧光免疫技术的结果鉴定存在主观性和非特异性染色的问题,并且操作环节也比较复杂。
3.1.2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是利用在抗原和抗体之间产生的固相化和酶标记。
Kumar等(2008)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检测伤寒沙门氏菌。
Bang等(2012)创立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用于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
张帅等(2016)创建双抗夹心酶联免疫系统的基础是吸附多抗体当作96孔酶标记的抗体,并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单抗体,检查到模仿被污染的肉类中沙门氏菌的上限是800 cfu/g,与其余的血清类沙门氏菌没有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好。
李珊珊等(2018)创建C2和C3亚群沙门氏菌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对沙门氏菌C2亚群的两种菌株以及C3亚群的一种菌株的最低检出值都能够到达105cfu/mL,且用于鉴定特异性的其他沙门氏菌和非沙门氏菌在浓度为108cfu/mL时无交叉反应。
ELISA方法具有使用方便、检测迅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
然而该方法检出抗体的持续时间较长,更符合抗体消长规律。
3.2分子生物学方法3.2.1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PCR)PCR方法是Kary Mullis在1985年建立的一种能够在体外进行基因扩增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快速在体外进行扩增目标基因的DNA片段,达到检测所需的检测量(张萍,2015)。
Jacobsen等(2007)研究表明,荧光定量PCR不能有效区分死菌和活菌,所以荧光定量PCR方法不适用于检测加热致死的菌体样品。
Bakthavathsalam等(2013)利用IMS实时PCR 检测牛奶与柠檬汁中的沙门氏菌,3~4h内可检测103cfu/mL的沙门氏菌。
Zheng等(2014)创建的PCR-IMS技术是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磁珠分离共同结合而成,分别经过7h和14h的增菌后可检测鸭翅中101~100cfu/25g正常的沙门氏菌和热受损的沙门氏菌。
王青龙等(2018)根据GenBank公布的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和其他沙门氏菌gud D基因序列,研究了Taqman探针和引物对沙门氏菌进行实时荧光PCR特异性试验,发现试验检测结果与传统相同,拥有检测周期短、操作简单等优点,其中灵敏度试验可以达到1~10 cfu/mL。
荧光定量PCR方法不适合检测热诱导细菌样品,可是结合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可以检测出热损伤的沙门氏菌。
3.2.2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LAMP技术是一种新式的核酸扩增技术,其在60~65℃的恒温前提下将目标序列扩大到109水平(王羽, 2010;Nomomi等,2000)。
LAMP技术与PCR扩增技术相比,它的灵敏度、检测限度和特异性均能满足检测目标,而且LAMP技术优于PCR技术(Tomita等,2008)。
Ravan等(2012)利用prt基因当作沙门氏菌D血清群的靶基因,对5个沙门氏菌D群和4个其余的沙门氏菌血清群进行了特异性检出。
Chayapa等(2012)创立了肠炎沙门氏菌的RT-LAMP检测技术,通过浓缩培育16h 后,纯细菌的检测范围包括使用DNA酶处理及没有使用DNA酶处理的分别为100cfu/mL和101 cf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