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习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五篇范例)

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五篇范例)

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五篇范例)第一篇: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摘要:组织文化一直是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其内涵逐渐丰富、完善起来且呈现多元化趋势。

本文将从国外学者的定义、我国学者的定义阐述其概念的界定,引出国外研究状况,如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组织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问题等,还有我国研究状况,如在实践领域的塑造缺乏整体性、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等问题。

针对我国组织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综合把握组织文化概念、从方法论方面加强研究、注重创新实行人本管理等建议。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社会在反思了日本经济如何在短期内飞速发展的原因之后,认为一个组织不仅以结构、部门、关系存在,它们还像人一样具有个性,具有区别于其它组织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这便构成了组织文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组织文化管理问题渐渐成为西方组织理论学家们关注较多的、同时也是引起激烈竞争论的问题。

一大批学者围绕组织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大批学者认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组织中,人们总得与组织打交道。

因此要了解组织生活,了解组织发展的原动力,就必须建立组织文化的概念,对组织中的文化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组织组织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研究方法1组织文化概念的界定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发现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管理学家开始对组织文化或企业文化给予了相当热情的研究。

因此当组织文化在实践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及学术界变成时髦且流行的名词时,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其概念并对其定义。

1.1国外学者的定义1.1.1普遍的观点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体现组织群体意识与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物质特色。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

35-5-行政组织学课程学习综述

35-5-行政组织学课程学习综述

行政组织学课程学习综述一、行政组织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在组织是管理的物质存在形式,任何行政管理问题都与行政组织密切相关。

行政组织始终是公共行政学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行政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

它既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中的负有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也包括国家机关中的立法、司法系统中负有执行性职能的各类单位和国家的整个行政机关。

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行政组织是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理范围最广的一种组织类型;从国家统治的角度来看,它又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是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者和实施者。

所以,行政组织与一般的社会组织相比还有它的特性。

即,阶级性、社会性、权威性、法治性、主动性。

因此,我认为行政组织就是政府依法组建的服务于社会公众,为社会的有序发展而执行行政权力的人群体系,它不包括第三部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赋予的职责和权力,对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这一组织行为受到国家强制力保障,属于行政管理范畴,是一种较特殊的行业行政管理。

本文运用公共行政学理论研究银监会行政组织运行七年来的情况,以其属下的县监管办事处为例实证分析,认为县域银行业监督管理行政组织构建存在着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行政职能、行政效率和行政伦理的发挥,亟需在中国行政改革的大框架内对其进行改革与强化。

县域银行业监督管理行政组织存在问题给监管办事处带来的困境实证研究:1.2008年10月17日,重庆市奉节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重大项目暨乡镇“10+1”工程建设大会,对全县城乡统筹工作进行部署。

会议召开时,有县党史办、县志办、银监办、法制办等4家单位缺席。

创业导向与组织学习、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综述

创业导向与组织学习、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综述
创 业 导 向 与 组 织 学 习 创业导 向这个概念源 于企业战略决策 模式 的文献 研究 中( ugl B re— mt,9 3 , / 1 8 )研究表 明新建企业往 往会 在创业决策时持有创新 、 n 变革 、 愿 意接受高风险的特征。 D s 和 L mp i(9 6给 公 司 创 业 导 向所 下 的定 义 是 : 业 用 于 识 es u kn19 ) 企 别和进行公司 冒险活动的战略决策实践 ,它代表 了公司关于公司创业 的观念体 系和心智模式 , 映在企业 的行为过程 和公 司文化 中。 反 这是企 业用于识 别和进 行公司 冒险活动的战略决策实践 ,代表了公司关于创 业的观念体系和心智模 式 , 反映在企业 的一贯过程 和公 司文化 中。 创业 导 向与公司创业之间有着显著区别 : 公司创业强 调内容 , 注重应该进入 的事业 ; 而创业 导向则 强调程序 , 注重创业 的过程 、 惯例 与决策活动 。 创 业 导向研 究的实质是要解 决“ 创业活动为什么会产生 ?” 这样一个核心 问题 , 而且强调组织层 次的风险承担 、 超前认知与行 动等特征。研究创 业导向的意义在于通过探索什么样的创业过程 、惯 例与决策模式会促 进 或阻碍创业行 为的发生 ,从 而实现对创业 活动的有效管理 。D s 和 es L mp i 19 ) 出了创业 导 向 的五 个维 度 : 1 自主性 ;2 创 新性 ; u kn(9 6提 () () () 3风险承担程度 ;4 超前认 知与行动 ; 5 竞争积极性。C v () () oi Sei n和 l n v (9 9 将此概括 为创新 、 险承担和主动竞争三项特征 。 18 ) 风 创新是反映公 司支持新观点 、 思想 , 新 经历和体验创造性 流程 的倾 向 , 这个流程 往往 会 给公 司带来新 的产 品、 服务或技术改进 。 尽管创新 的程度可能会不一 样 , 它反映了公 司从 当前技 术或实践脱离出来 的倾 向 , 现了一种探 但 体 索 性学习的特征 , 即可以用搜 寻 、 变异 、 险承担 、 风 试验 、 竞争 、 弹性 、 发 现 和创新等 词语来表示 的企业竞 争行 为 ,主要涉及新知识 的探 索和新 方 案的试 验 ,其 本质 是一种 追求新 知识 的创 新行 为 (ei h , a h L v taM r , n l c 19 ) 9 3 。承担风 险是指公 司能够积极 参与到有风险 的项 目中 , 涉及到 它 公 司追求机会 的意愿 , 这个风 险可从 企业 是否愿意进入未知行业 、 是否 进行大量借贷等方 面来进行反映 。 公司承担风险的程度越高 , 新行 其创 为 的频率和强度就会越高 。 尽管风险在短期内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损 失 , 但却是企业长期发展 的基础 (a r,9 5 。主动竞争是指企业能够在预 Z ha1 9 ) 知未来 问题 、 需求和变革 的基础上先 于竞 争对手采取行动 , 它体现 了一 种前瞻性 的视野 。 为此 , 创业导向型的企业往 往能够积极 预测经 营环境 的变化 , 依据市场变化和未来 的需求做 出积极 的先动性调整 , 而且取 于 同直 接竞争对手进行 强有力 的竞争 , 帮助企业 “ 抢先发 现并利用机会 ” 进而 获得“ 先行者 ” 的优势 , 这有助于公 司获 取更高 的市场 占有率 和绩 效 水 平 ( l r S o , 7) Mie& n w1 8。 l 9 虽然先期有较多的研究表明 : 司创业 与公 司绩效之间有着正 向 、 公 复杂 的关联(a r Z ha&C vn19 ;u kn&D s, 9 ) 但从创业导 向过 oi,9 5L mp i es1 6。 9 渡到组织绩效并非简单线性 的直接关 系,这其 中存在众多 中介变量 的 作用 ( 李臻琰 , 焦豪 ; 0 ) 2 8 。有较多的学者认为创 业导 向是通 过影响组 0 织学 习而对 组织绩效产 生影响 的。如 Z ha 19 ) 人构建 了创 业导 ar( 9 9 等 向、 组织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循环模型 , 认为创业 导向首先会促进组织 内 部知识 的流动 、 传播 与扩散 , 并进 而推动组织 的获得式和体验 式学习 。 Sly Smbok等进 一步提 出了组 织学习与公 司创业相互促 进与作用 al ・a r 的“ 阴阳模 型”该模 型认 为组织学习将直接影响公 司创业 活动 , , 但创业 活动将通 过内外部 环境 间接影 响组织学习 , 其基本逻辑 是 : 组织在对外 部环境变化做 出反应之 前必须先进行学 习,这种学 习将直接导致某些 形式 的创业 行为发 生, 创业 行为然后会影响企业 内、 部环境变化 。当 外 创业 行为发生在外 部时 , 将对外部市场环境产生 显著 影响 , 它 如引入新 产品或服务等 ; 业行为发生在 内部时 , 当创 它则将 引起组织 内部环境变 化, 如重 新进行工作设计 、 内部 重组 或薪酬体 系更新等 , 两种类型 的 这 环境变化均要求组织给予更高的学 习支持 , 即导致 学习活动发生 , 进而 使组织学习与创业活动之间的循环又重新开始。Sl ay的主要贡献是在 l 理论上提出 了组织学习与创业活动 间的动态 演变与影响关系 ,环境被 作为一个 中介变量用于考察创业对组织学习的间接影响。 在此基础上 ,

学习型组织研究综述(上)

学习型组织研究综述(上)

其一, 知识重新 定位 的挑战 。威廉 ・ 哈拉勒 在《 无限的 资源 》 中指 出 , 世界各 国 的企业 正在经 历 以知识 为基础 的“ 革命 ” 这种革命将 创造 出生 产力更 高、 利能力更强 的新型 企业 。在 当今各 , 营 种产 业 中 , 最成 功 、 最具 竞争力 的厂商通 常是 那些 善于开 发 、 传播 、 更新 、 存知 识 , 贮 并且迅 速 、 持 续 不断地将它 们转化 为进步 的产 品或 劳务的佼佼 者 。 某种意 义上 说 , 从 企业组 织本身就 是一个有
神 话及 学 习 型组 织 的核 心 概 念 : 个体 学 习 、 织 学 习 、 习型 组 织 的诠 释研 究 。 组 学
关 键 词 : 习型 组织 ;组 织学 习 ;个体 学 习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C 3 ; 1 9 9 G3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壳 牌 石 油 公 司 企 划 主 任 德 格 说 :唯 一 持 久 的 竞 争 优 势 , 许 是 具 备 比 你 的 竞 争 对 手 学 习 得 “ 或 更 快 的能力 。L彼 得 ・ ”1 ] 圣吉 于其 巨著《 第五 项修 炼 》 中断言 :未 来真 正 出色 的企业 , “ 将是 能够 设 法 使 各 阶 层 人 员 全 心 投 入 , 有 能 力 不 断 学 习 的 组 织 。[揭 开 了研 究 、 立 学 习 型 组 织 的序 幕 , 并 ”1 j 建
到 学 习社 会 的重 要 性 。 世 纪 7 年 代 初 ,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提 出 了 “ 上 O 联 向学 习化 社 会 进 军 ” 目标 , 的
美 国、 日本等 发达 国家在 8 年 代制定 了 由学历社会 向学 习化社会 过渡 的策 略 。 9 0 ,第五项 O 19 年 《 修炼 》 一书 的 发 表 标 志 着 学 习型 组 织 理 论 的 形 成 , 时 也 是 学 习型 组 织研 究 奠 基 的标 志 。 同 2 世 纪 9 年代 以来 , O O 管理理论 的研 究与发展 异常活跃 , 派林立 , 学 百家 争鸣 , 为何学 习型 而 组织 研究 一枝独 秀 , 全球热 潮经久 不息 , 且有 愈演愈 烈之 势 。我 国学 者周德 孚[认 为学 习型组 织 5 ]

我国社会组织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组织研究文献综述
百家 论坛

我 国社会组织研究文献综述
徐 庆
四川 大 学 法 学 院
摘要 : 我 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快速发 展的 背景之 下, 市场 主体 多样化。 社会组织作为维护社会公益主体 , 在探 索社会管 理 模 式 转 型 与 市场 经 济理 论框 架模 式构 建之 下 。得 到 较 大 发 展。 经济法在调整 日益复杂化的经济关 系时 。 其主体体 系 日益 完善 , 并把社会组 织纳入 了其主体范 围。 同时 , 在 十二五规划 的号 召之下 , 社会组织 必将进一步发展 。 学术界对于社会组织 的研 究也在不断加深 , 但是缺乏 系统性研 究。 本文就 学界对于 我 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现状 作 了一个简单 的总结综述 。以期对 于我 国社会组织的进 一步研 究有所裨益 。 关键词 : 社 会 组 织 政 府 职 能 社 会 管理 模 式
引 言
有非政府性 、 非 营利性 、 社会性 、 公益性 、 独立性 的 自主管理 的 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 。 2 、 社会组织属性研 究
关于社会组织的基本属性 , 部分论 文作了阐释 , 但没 完全 概括 出社会组织不同于其他各类市场主体的特征。 吴江生 、 苏
玉 菊在 《 非政府 组织的 内涵 、 功能与合法性 》 一文 中就非政府 组织的功能进行 了介绍 , 总结出非政府 性 、 非营利 、 非政党性 、
公益性 、 自治性 、 自愿性与专业性 的特点 。这些基本上就是社 会组织拥有 的特点 , 但是结合我 国实 际 , 部分 特点并不具备 。
另外 , 部分特点包含于社会组织的内涵定义 , 应该具体加 以阐
释。
制度的产生必有其 根源 , 社会 组织 也不例外 。 对于社会组 织 的产生 , 一般会追溯至 1 9 4 6 年《 联合 国宪 章) 7 1 条, 当时 的 是如人们所构想 的完美无缺 , 存在着其本 身难 以克服的缺陷 。 “ 非政府组织” 是指“ 不根据任何政府之 问协 议成 立的 , 以及不 为了克 服市 场缺 陷, 政府开始干预市场 , 但政府也存在着 固有 把利润最大化当做首要 目标 的社会组织 。主要从事人道主义 缺陷。 在寻找克服市场 缺陷与政府缺 陷的解决方法过程 中, 社 救援和社会 福利活动 ” 。这只是对于社会 组织 出现 时间 的追 会 中间层 主体 的作用开始引人注意。 同时 , 由于社 会转 型与社 溯, 并没有就社会组织产生的本质原 因进行研究 。 会 管理模式革新 的需要 ,社会 中间层对于社会公共事务 的承 ■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担 能力得到彰显 。 在我 国 , 作为社会中间层重要 主体 的社会组 1 、 具体数据分析 织也逐渐显现 出其社会主体地位 , 承担社会事务 , 彰显社会力 学者何悦 在 2 0 1 1 年 4月参加 了全 国政协社法委 “ 充分发 量。 《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 规划纲要 》 指出“ 培育 挥社会组织在 和谐社会建设 中的积极作用” 专题 调研 , 调研对 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 ,支持和引导其参 加社 会管理和服 象主要是民政 部门社会 团体 、 基金会和 民办非企业单位。 在其 务” 。 文章《 我 国社会组织面临的问题 与对策研究》 中对于我 国现有 社会组织定义之争与国外社会组织情况 的社会组织发展情况作 了数据统计 , “ 截止 2 0 1 0年 , 在我 国民 层一 市场” 三元框架。在市场经 济快速发展背景 下 , 市场并不

组织学习能力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组织学习能力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Absr t Th sp pe e iws t r a z t n e r i g a i t y dic s ig i ea lt e t r e p  ̄p c tac : i a rr ve he o g nia i a la n n b l b s u sn n d t i h e e e — ol i y h
织 从过 去 的经 历 中获得教 训 , 突破 ( 织 ) 并 组 边界 和时 间 ( 束 ) 行 传 播 的 能 力 。再 如 陈 国权 约 进
对 此研究 现状 进行 回顾及评 价 , 望能 引起 共 鸣 。 希


组 织 学 习力 概 念 界 定述 评
在 学习理 论文献 中关 于组织学 习力 的概念 界 定 比较 少 。从 已掌握 的文 献来 看 , 定 的视 角 大 界 致 有 三种类型 :
ZHANG i Ln
( e at et f n gm n S i c ,h nzo om l nvr t,h nzo 6 0 0,hn ) D pr n ae e t ce eZ a gh uN r a U i s y Z a gh u3 3 0 C i m o Ma n ei a
接 和 间 接评 价模 型 , 以及 组 织 学 习力 要 素 的 分 类 方 法 , 最后 , 出 了一 些展 望 。 提 关键 词 : 织 学 习 力 ; 定 ; 价 ; 素 组 界 评 要 中 图分 类 号 : 4 0 8 G 0—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On De n n n au tn h g n z to a a n n p bl y f i g a d Ev l a i g t e Or a a in lLe r i g Ca a i t i i i

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三大问题的研究综述

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三大问题的研究综述

文献 的阅读 ,发现有关 企业在联 盟中学 习的研究 大致集 中在 以下三个方面 :学习系统、学 习能力和学习 “ 竞赛” 。
别 :个体导 向的进化 系统 、个体导 向的设计 系统 、组织 导向 的进化系统 和组织导 向的设计 系统 ] 。
G ̄eP H br( 9 1 后 来 又 在 P u S r at a的 基 6r . ue 19 ) al hi s v v a 础上提出组织 的学习应该有 四个方面构成 ,即知识 与信息的 获取 ,信息 的散布 ,信息 的解 释,组织 的记 忆。他认 为组 织 主要通过先 天继 承、实践经 验学 习、间接 获得 的二手 经验 、 知识转移 、研究等五种途 径获取 知识与信息 ;信息 的散 布情
Y e . D z (9 6 vs L o 19 )提 出成 功 的 联 盟应 该 通 过 持 续 的相 互作用和循环的学习 、评估 、调整实现 高度 的演化发 展;而 失 败 的联 盟 项 目则 往 往 是 过 于 惯 性 ,缺 乏 学 习 或 者 学 习在 认 知理解与行为调整 上不一致 。另外 Y e L o 还把 战略联 vs .Dz
在 “ 化一 设 计 ” 维 度 中 ,一 个 端 点 是 组 织 学 习 系 统 的 发 展 进 是完全无意识 的 ,纯粹是组 织 的社会 文化标 准、历 史实 践 、 经营传统发展的结果 ;另一个 端点 是组织学 习系统是由组织 的管理者为服务 于特 定的信 息与学 习 目的而设计 和执行 的。 根据这两个 维度 ,S r at a将组织 学 习系统划 分为 四个 类 hi s v v a
1 引言
Neos i n (9 3 ihH —Nx o 19 )指 出战 略联 盟 中的 收益 不是 自
等人研究的总结 ,提 出了一种组织学 习系统。他 指出组织学

《2024年深度学习相关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深度学习相关研究综述》范文

《深度学习相关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深度学习以其强大的特征学习和表示学习能力,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主要应用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与发展深度学习是基于神经网络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来模拟人脑的思维方式,实现从原始数据中自动提取高级特征和抽象表示的目的。

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统计学和优化理论等学科。

随着硬件技术的进步和计算能力的提升,深度学习的发展经历了从浅层学习到深层学习的过程。

早期的神经网络模型由于计算资源的限制,通常只有几层结构,难以处理复杂的任务。

而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改进和计算机性能的飞跃,深度神经网络的层数不断增加,能够更好地处理大规模数据和复杂任务。

三、深度学习的主要应用1. 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人脸识别、物体检测、图像分类等。

通过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可以自动提取图像中的特征,实现高精度的识别效果。

2. 语音识别:深度学习在语音识别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语音合成、语音转文字等。

通过构建大规模的语音数据集和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实现高度逼真的语音合成和高效的语音转文字功能。

3. 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如机器翻译、情感分析、问答系统等。

通过构建语言模型和上下文感知模型,可以有效地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文本。

4. 机器翻译:深度学习在机器翻译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训练大规模的平行语料库和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实现高质量的翻译效果。

四、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尽管深度学习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未来的组织学习研究进行了展望。
Abstract: On purpose of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research all over the world during recent
程。国内的学者们根据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代表性观点予以 吸收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观点。于海波等[1]将组织学习
加了选择、反馈两个环节和知识库,认为组织学习过程是由“6P”和 “1B”组成,“6P”即发现、发明、选择、执行、推广、反馈这六个阶段,
定义为是组织为了实现组织愿景或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组织内 “1B”即一个知识库,选择是指从发明阶段所创立的各种方案中,选
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此后,国内组织学习的系统化研究迅 阶段模型。彼得·圣吉(1990)提出了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模型,即自
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近年来,组织学习一直是管理研究 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
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系
1 早期的主要议题
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这五项修炼模型[4]。Huber(1991)提出从“知
1.1 组织学习的概念 关于其概念,早期的国外学者们对此有 识”角度划分的组织学习四过程模型,即知识获取、信息分发、信息解
他是以信息能循环为一个新的角度来对组织学习进行的探索。陈国 提出的“6P-lB”模型以及 Kim 提出的 OADI-SMM 模型基础上,提出
权和马萌[2]将组织学习定义为是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者重新设计自 了一种新的模型框架,即基于知识管理的敏捷组织学习二维度模型,
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rch in the future.
关 键 词 :组织学习;综述;跨组织学习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overview;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中 图 分 类 号 :C936
文 献 标 识 码 :A
学习能力量表;Bontis(2002)等[10]在 4I 框架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一 用还处于较弱的状态,而组织学习对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市场能力
个包括三个学习存量维度和两个学习流量维度的量表,三个学习存 的形成缺乏有效的促进功能。关于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相当多的
量维度即个体层、团队层和组织层,两个学习流量维度即前馈和反 组织学习过程模型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的,最典型的也是
文 章 编 号 :1006-4311(2010)13-0135-02
0 引言
自己设计学习的步骤与程序,这样才能使组织系统地处理与组织有
组织学习这个概念首先是由 March 和 Simon 于 1958 年提出 关的信息,这就是组织学习过程。此过程模型就是对组织学习过程
的[1],1965 年 Cangelosi 和 Dill 在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上 的系统化描述和分析,它对组织学习理论的分析和实践有重要的指
部进行的,能够不断产生和获得新的知识和行为,并对其进行新的 释义、整合和制度化,是一个循环上升的社会互动过程。陈建国[5]将
择出最好的方案为组织所应用;反馈是指组织需要对其结果进行评
组织学习定义为既是社会系统通过利用外部环境的物质和能量进 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认识改造世界的信息能循环运动的过程。
价,用以调整进而改进组织的运作方式和目标,甚至组织学习过程和 方法本身,使组织学习不断改进和深入。康壮和樊治平[7]在陈国权等
他们认为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的交流沟通、敏捷的组织反应机
1.2 组织学习过程模型 任何一个组织要进行学习,都必须为 制、科学的决策过程等手段,能够确保组织适应内外部不断变化的环
— —— —— —— —— —— —— —— —— —— —— ——
境。唐建生等[8]借鉴生物发酵过程,从仿生学理论角度提出了组织学
使其能够决策怎样不断提高组织效率的过程 [4]。Edmondson 和 框架模型。相应地,我国一些学者也对组织学习过程进行了研究并
Moingeon(1998)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成员积极主动的利用相关资 提出了各自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陈国权和马萌[6]基于对 Argyris 和
料与信息来规划自身行为,用以提高组织适应外部环境能力的过 Sehon(1978)四过程模型的研究,提出了组织学习的“6P-lB”模型,增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situation mentioned above, which mainly based o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Chinese Journal Full-
text Database, Chinese Selected Doctoral Dissertations and Master’s Theses Full -Text Databases, Taylor & Francis Online Journals, EBSCOhost
着不同的认识。Argyris 和 Schon (1978) 在其著作《Organizational 释和组织记忆这四个阶段。其中,知识获取即组织获取知识的过程;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认为,学习是以知识的形式将 信息分发即组织内部成员通过分享不同来源的信息形成新的知识;
馈,并以此为调查工具,对组织学习如何影响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 最具代表性的是 Nonaka 和 Takeuchi(1995)的 SECI 模型。关于组织
国内一些学者也对组织学习的测量进行了研究。陈国权和马萌[11]在 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周玉泉和李垣认为组织学习方式有很多,不同
“6P-lB”模型基础上,开发了组织学习六个维度测量量表,根据模型 的方式对企业的运作能力及其动态能力影响不同,进而对企业的渐
表,包括 17 个问题;Goh 和 Richards(1997)提出的量表是在明确的目 源。刘亚军与和金生认为组织学习对核心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标和愿景、领导承诺和授权、探索创新和激励、知识共享、团队合作解 张同建和林昭文通过对我国电力企业的实证研究认为,组织学习对
决问题等五个维度的基础上,开发的共由二十一个问题组成的组织 企业的核心管理能力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
更好的知识与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来改善组织行为的过程。Levitt 和 “程序”相联系的两组。第一组是“概念性学习”,包括“评价”和“设
March(1988)认为,组织学习是对过去的组织行为进行反思,进而形 计 ”;第二组是“操作性学习 ”包括“评价”和“观察”。Nonaka 和
成新的指导行为的组织规范。Cook 和 Yanow(1993)认为,组织学习 Takeuchi(1995)提出的组织知识传播 SECI 模型。Nevis 等(1995)从知
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组织中的双环学习》,1978 年他又与 Schon(熊 习过程划分为发现、发明、执行以及推广这四个阶段。发现是组织学
恩)出版了《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即 习的动因,指组织能够感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发明是指组织根据
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开放心智三个维度和 10 个测量项目的量表来 织学习对核心能力的影响,核心能力是组织的一种长期积累性学
衡量组织学习;Hult 和 Ferrell(1997)根据组织学习特性开发了团队导 识,这种学识主要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之间的关系以及
向、系统导向、学习导向和记忆导向四个维度,量表采用 likert7 级量 如何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这也是组织长期竞争优势的来
《组织学习:行动透视理论》)一书,该著作正式提出了“组织学习”这 内外环境的变化提出新的应对方法;执行是指在组织内部可顺利的 个概念,标志着国外学者对组织学习系统化研究的开始[2],也由此, 实施新的应对方法;推广是指从个人学习扩展到团队学习,从团队学
Argris 被誉为“组织学习”之父。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组织学习才 习扩展到组织学习。Daft 和 Weick(1984)提出了审查、解释、学习的三
Value Engineering
· 135 ·
组织学习研究综述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焦晓芳 Jiao Xiaofang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石家庄 05006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就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集体探索和实践过程,属于 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学习系统模型,其中包括三个阶段、七种学
一种文化现象。彼得·圣吉(1994)认为,组织学习是管理者寻求能够 习导向以及十种促进因素。Crossan 等(1999)认为连接个人学习和组
提高组织成员理解并管理组织及组织环境的能力和动机水平,从而 织学习的四个相关过程是:直觉、说明、整合、制度化,进而提出了 4I
摘 要 :为了了解近年来国内外组织学习研究现状,本文主要基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库、Taylor & Francis Online Journals 、EBSCOhost 数据库、Emerald 全文数据库等国内外优秀数据库,并辅助其他资料,对近年来国内外组织学习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