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错误》教学设计
2024年语文教案-郑愁予《错误》

2024年语文教案-郑愁予《错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愁予的《错误》。
(2)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
(3)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错误》。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2)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
2. 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将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2. 准备诗歌鉴赏的相关资料,如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诗词鉴赏实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郑愁予及其作品《错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错误》,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江南”、“错误”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方法讲解:(1)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如关注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等。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5. 诗歌创作练习:(1)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2)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意象等。
(2)推荐相关诗人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7. 作业布置:(1)背诵《错误》。
(2)写一篇关于《错误》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学生对《错误》的解读和自己的创作,评价学生对诗歌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郑愁予错误教案及板书

郑愁予《错误》教案及板书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郑愁予的《错误》,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爱情与人生哲理,提升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分析。
2. 诗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分享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提问:谁知道郑愁予?他的诗歌风格特点是什么?二、诗歌鉴赏(15分钟)1. 请学生朗读《错误》,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3.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提问: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提问:诗中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诗人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三、错误分析(15分钟)1. 请学生分享自己认为的诗歌中的错误。
2. 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分析这些错误,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提问:同学们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错误?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诗中?提问: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些错误是如何为诗歌增色的?四、诗歌改写(10分钟)1. 请学生尝试对诗歌进行改写,改正自己认为的错误。
2. 学生分享改写后的诗歌,讨论改写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改写后的诗歌是什么样子?它们与原诗相比有哪些变化?提问:这些改写是否更符合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为什么?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2.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3. 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错误》的赏析文章,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郑愁予《错误》教案(通用10篇)

郑愁予《错误》教案郑愁予《错误》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郑愁予错误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点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粉笔五、教学设想: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岁开始创作新诗。
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
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
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1、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要点归结:“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郑愁予《错误》教案

郑愁予《错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愁予的《错误》。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作者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创意写作,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
3. 作者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把握。
2. 诗歌中的古典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郑愁予的《错误》全文、注释、译文、作者介绍等。
2. 学生用书:诗歌选集或教材中包含《错误》的篇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简要介绍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错误》。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意义。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4.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写作(1)布置写作任务:以《错误》为灵感,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错误》。
(2)完成写作任务,下节课分享。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错误》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的创意写作作品,关注其表达技巧和文学素养。
《错误》教学设计8篇

《错误》教学设计《错误》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错误》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错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抒情主人公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本诗的古典意蕴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情景入境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简介作者姓名由来("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作者情怀(关怀社会关注民生疾苦),主要作品(《梦土上》),作品风格(以婉约见长,婉约如李商隐,豪放如李白)导入.进入诗歌整体感知读学生默读,初入诗境(要求学生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一生试读.教师范读,指导重音,节奏,语气,语调.学生自由读.教师学生齐读想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诗歌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思考,教师巡回指点.说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的画面.教师总结.画面一:江南小镇春意图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草长莺啼,花红柳绿,绿草茵茵,一片生机画面二:小巷深宅清冷图具体描述:(略)关键词——斑驳古旧,幽深绵长,凄清冷寂画面三:马蹄声声图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过客,马儿,石板路画面四:深闺思妇图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闺中布置,思妇动作,表情,心理的变化画面五:途中道白图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过客情感整体把握诗意A引导学生思索: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我"对"你"的内心独白,——>抒情诗能找出记叙的要素——>叙事诗既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共同明确:时间:阳春地点:江南小镇人物:"我"——过客"你"——思妇(还有两个没有出现的人物)事件:"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声带给深闺中苦苦思念的"你"心潮的起落.B,学生自行概括诗意,教师总结:本诗通过"我"一个匆匆的过客匆匆从江南走过为带给深闺中苦苦思恋等待归人的女子内心希望和失落而深感歉疚和无奈,表达了一份古老的情愫——闺怨.具体赏析:赏析引子学生感情齐读学生讨论研究交流:内容:短短的二十字写出了"我"打江南走过带给思妇心潮起落的情景,格调清丽而婉伤.表现形式及效果比喻修辞和意象:莲花的开落——江南女子的美丽容颜——美丽容颜在等待中消退——思妇情感的起伏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学生再次感情诵读引子赏析诗的第一小节一生感情美读学生齐读学生讨论研究交流:这一节主要以"我"之视角写思妇的心灵世界.运用了四个比喻:不揭的春帷——隔绝向晚的街道——清冷沉寂寂寞的城——孤苦寂寞紧掩的窗扉——封闭倒装句式"街道向晚""窗扉紧掩"化板为活,表意委婉学生齐声美读.赏析诗的第二小节一生感情美读学生齐读学生讨论研究交流:在全诗的作用:诗眼名句赏析——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美丽的错误(美丽——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错误——马蹄声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住)教师总结这首诗格调清丽凄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我们再次感情美读,尝试着背诵.(师生齐诵)难点揣摩:教师引导:我们读郑这首诗,总是咀嚼出浓浓的古典意蕴,这种古典意蕴具体表现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主题——闺怨人物形象——深闺思妇意象——莲花,向晚,柳絮,东风格调——清丽凄婉扩展延伸由此诗你能想到哪些表达闺怨主题的古诗词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师生齐声背诵全诗.《错误》教学设计2整体感知:郑愁予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
郑愁予错误教案设计

郑愁予《错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错误》。
(2)理解《错误》的诗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了解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错误,学会珍惜和改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错误》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情感。
(3)了解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层情感的理解。
(2)如何运用古典诗歌进行创作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错误》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错误》,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诗人表达的思想。
5. 创作实践(1)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古典诗歌,运用所学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错误》。
2. 写一篇关于《错误》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意境、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3. 根据《错误》的创作灵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古典诗歌。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创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错误》郑愁予教案设计

《错误》郑愁予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读《错误》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2 诗歌解析:分析《错误》的韵律、节奏、意象等诗歌形式要素,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诗歌的主题和形式要素。
3.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3.3 案例分析法:分析《错误》中的具体词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介绍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4.2 讲解:解析《错误》的诗歌形式要素,阐述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4.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4 总结:强调《错误》诗歌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错误》的赏析文章,或者创作一首以“错误”为主题的诗歌。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创意表现。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作品欣赏:为学生推荐郑愁予的其他著名诗歌,如《己亥杂诗》、《江南曲》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郑愁予的创作风格。
6.2 比较学习:让学生选取一位其他诗人,与郑愁予的《错误》进行对比,分析两位诗人在表达方式、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
7.2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歌教材,如《中国现代诗歌精选》等。
《错误》高一语文教案

《错误》高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错误》全诗。
2.分析并体会诗人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郑愁予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思考“错误”在这里的含义。
2.诗歌阅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学生自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
3.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铁路”、“轨道”、“信号”、“小站”等,让学生体会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铁路”象征人生道路,“信号”象征希望,“小站”象征人生的驿站等,让学生理解这些象征手法的深层含义。
4.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5.诗歌背诵(1)教师领背,学生跟背。
(2)学生自背,检查背诵效果。
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错误》全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错误》这首诗歌,让学生体会到了现代诗歌的审美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解读“错误”的双重含义,引导学生将其与个人经历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错误?这些错误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学生:有过,有时候会感到遗憾,有时候会感到失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愁予《错误》教学设计有关郑愁予《错误》教学设计郑愁予《错误》教学设计1一、教学理念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钱梦龙老师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运用这个思想,我尝试建构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想象、联想——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教学步骤。
最后进行知识的控固和加深。
在这节课中,我们凭借诗中的古典意象,引出些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教法,学法,以达到学生品味意境的目的。
同时利用探讨,研究,点拨,让学生自主发言等,达到真正的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二、说教材(一)教材分析《错误》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
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
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错误》是郑愁予的名作,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全诗共九行三节。
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
“莲花的开落”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节的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
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
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
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
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学习《错误》一诗重点要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这一诗眼的意思;同时要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朗读并背诵。
2、理解生动,鲜明的意象。
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
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能力目标:1、感知,分析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
2、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3、品味诗中古典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1、陶冶学生情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说明: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领悟诗中女子的情感,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同时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难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在诗中所表现的意境美。
三、说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当代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对诗歌的研读有待加强。
这单元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词,中国现代诗三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四、教法和学法根据教学理念和学情,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诵读法:培养学声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学生对诗有各自的理解,我选用抽个别同学起来诵读,老师和同学双方进行评价,再放标准的朗读带。
讲授法:本诗中采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象,作为高一的学生,再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问题探究法:主要体现在对“莲花的开落”“美丽的错误”的理解中。
2、学法(1)诵读吟咏法。
(2)联想、想象法。
(3)问题探究法说明:学法的制定,主要是在教法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教学环境和条件,本课的重难点而设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诵读吟咏,问题探究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通常犯的“错误”为什么不用“美丽”形容?今天学的诗《错误》和这个错误用什么区别?每个学生都有好奇性,用问题法导入,开始就直接提出本课的重点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作者简介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必要介绍作者,但只是简要的介绍,根据他诗中的两种不同的气质,指出郑愁予是“浪子诗人”,进行语文积累。
由于他诗中常用古典意象,又叫“中国的中国诗人”。
并让学生在此诗中总结。
对难点在一定意义上有所突破。
3、朗诵抽一个学生起来诵读,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4、听朗读带请学生带着问题听:“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培养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过程,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也有利于节约时间。
5、新课研讨:这步主要在于学生的研讨和想象,由此我设立如下问题。
(1)诗中包含了那些事物?(2)“莲花的开落”应怎样理解?(3)诗中包含的意象有那些?营造出怎样的意境?(4)怎样理解“美丽的错误”?这三个问题建立在对整体文章的把握上,第一个问题中,我之所以不用意象来提问,是想让学生分清表现在诗中的事物和意象,理解意象是作者寄托了感情的事物。
第二个问题,在于学生的讨论,采用问题探究法。
既展现女子等待之久,相思无尽,也有可能是女子的感情变化。
问题三是对于意象的理解,为本诗的.难点,由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朗读,联系自身想象完成,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由利于本单元的作文教学。
最后一个问题是根据本文的重难点而设立,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议较多。
老师不宜介绍太多争论话题,也不应禁锢学生思想。
让学生自主讨论,老师引导,共同一起完成。
6、解答:其目的在于回顾开头提出的问题,对两种错误进行解答,深化重难点。
同时对“中国的中国诗人”进行讲解,由文本分析过渡到对风格特点的分析。
在思维的连贯中引出下一点。
7、讨论总结。
对诗的结构,风格,语言进行总结。
这些已经在新课研讨中出现,但在最后加以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主题突出。
郑愁予《错误》教学设计2整体感知:郑愁予是台湾当代着名诗人。
他的名作《错误》被誉为“当代抒情诗的绝唱”。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一个小镇上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个遗憾的过程。
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地鉴赏这首美丽的诗歌并针对其中鲜明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要让学生懂得好的诗歌应给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同时,让学生对郑的诗歌创作及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地点:多媒体教室方式:以诵读和互动讨论为主过程:一:师:(导入新课)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
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
”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
(板书课题)二:先学生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范读。
师:请注意本诗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
请大家再齐读一遍。
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齐读。
三: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
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
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
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
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师:非常好。
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
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
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
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
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
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
渐渐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
“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
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
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
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
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
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
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
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
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
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
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师:太好了。
现在我们回到本诗,在本课的开头我曾经说过:杨牧曾评价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也就是说他和中国的“外国诗人”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