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思潮的崛起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女权主义是一种旨在争取和维护女性平等权利的运动和思想体系,它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女权主义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进。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来介绍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一、历史早在清朝晚期,中国的新妇女运动就开始兴起。
在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妇女的平等权利。
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带动了妇女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热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也于1950年正式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针对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女性被迫放弃了个人追求和自由意志。
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逐渐走上正轨。
1980年代后期,中国的女权主义再次开始崛起,呼吁消除性别歧视,争取性别平等。
二、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权主义的实践和思想在中国越来越广泛。
从职场到家庭,从公共空间到网络社交,许多领域都出现了女性的发声和行动。
在职场上,女性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逐渐得到了改善。
尤其在高科技和互联网领域,女性的比例也有明显提高。
女性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公司高管和董事会成员,不断推动着职业平等和晋升机会。
同时,一些女性也开始探讨工作与家庭平衡的问题,呼吁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平衡。
在公共空间方面,女性也开始在社会议程中发声。
多年以来,一些女性主义者一直在批评中国的性别歧视和暴力行为。
比如,中国社会公众开始讨论女性遭受性骚扰和性侵害的现象,呼吁更多的法律改革和社会教育。
在网络社交中,女性也开始探讨更多关于性别平等和自由的话题,形成了更加庞大的女性权益论述空间。
总之,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女权主义的发展有着复杂的进程和多样的变化。
当前,尽管许多问题仍然存在,女性权益的保护和争取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而女权主义的倡导也在悄然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形态。
中国近代文化与思想的新潮流

中国近代文化与思想的新潮流近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发展呈现出新潮流,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变革、新观念的涌现以及外来文化的交融所引起的。
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近代的文化与思想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潮流一:启蒙思想的兴起启蒙思想作为西方文化传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思想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倡导人民的自我解放和独立思考。
这种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中国社会逐渐摒弃封建传统观念,开始追求现代化和国家建设。
潮流二:民族主义的兴盛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经济弱势使得中国人开始思考自身的国家状况和前途命运。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主义思潮崛起。
民族主义认为中国应该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强调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独立。
这种思潮在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潮流三:科学与知识的传播近代中国在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开始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学习。
科学的普及不仅带动了中国社会的科技进步,也为中国人拓宽了认识世界的视野。
一大批科学家、教育家和学者致力于科学研究和知识的普及推广,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与思想的更新和升级。
潮流四:儒家思想的变革和发展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也对儒家思想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一些人提倡“新儒家”思想,试图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来推动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
另一方面,一些知识分子则对儒家传统进行了批判,认为其对社会变革有阻碍作用。
这种思潮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变革和发展。
潮流五:女权主义的崛起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化潮流中,女权主义思潮也逐渐崛起。
中国妇女开始追求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参与到社会和政治生活中。
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家庭观念,也为近代中国的妇女地位提供了契机。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文化与思想的新潮流主要包括启蒙思想的兴起、民族主义的兴盛、科学与知识的传播、儒家思想的变革和发展,以及女权主义的崛起等。
黄金时代女性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黄金时代女性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自古以来,女性在社会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长期以来,她们往往被压抑和忽视。
然而,在20世纪初的黄金时代,中国女性开始逐渐觉醒,开始意识到自我价值和权益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许多杰出的女性崛起并为自己争取平等的权利。
本文将探讨黄金时代女性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社会背景的变革黄金时代是指20世纪20年代亦称为五四运动后的文化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五四运动的兴起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并倡导了平等、自由、民主的道德伦理观念。
这种社会背景的变革为女性觉醒提供了土壤,使她们能够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意识,并为自己争取平等权益。
二、现代女性的教育启蒙在黄金时代,女性的教育启蒙成为了她们觉醒的重要环节。
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教育机会非常有限,大部分女性只能从事家事和劳动。
然而在黄金时代,许多进步的家庭开始重视女性的教育,并为她们提供了平等的接受知识的机会。
女性通过接受现代教育,开始接触到新的思想和观念,进而树立了自己的意识和自我认知。
三、女权主义思潮的崛起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早期女权主义思潮的崛起时期。
女权主义者们开始表达对传统束缚的不满,并为自己的权益而奋斗。
一些杰出的女性,如宋庆龄、陈毅的夫人陈毅等,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了女性觉醒的潮流。
她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运动,争取女性权益,并且在政治和社会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文化艺术中的女性形象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文化艺术中女性形象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众多作家和艺术家通过笔触和画笔,呈现了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柔弱和被动,而是表现了女性独立思考和自我追求的一面。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叶兆言的《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积极的意识和自我追求。
五、女性觉醒对社会的积极影响黄金时代女性觉醒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女性开始争取平等的教育和职业机会,逐渐摆脱了传统家庭和社会对她们的束缚。
女权主义的三波浪潮

女权主义的三波浪潮女性解放运动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女性为了寻求平等权益而发起的一次广泛的社会运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女权主义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即三波浪潮。
每一波浪潮都有着不同的目标和策略,但它们都为女性争取到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分别介绍女性解放运动的三个主要阶段,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波浪潮:争取政治权益第一波女权主义浪潮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这一时期,女性在政治领域几乎没有权益,她们不能参与选举,不能担任公职,也不能享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
女性积极倡导普选权,要求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争取政治平等。
其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1918年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
在这一波浪潮中,女性组织起来,通过和平抗议、请愿和抗争,为自己争取政治权益。
例如英国的埃米琳·潘克斯和美国的苏珊·安东尼等名媛,他们奋斗不息,使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一波女权主义浪潮的成功为妇女争取了政治平等的权益,奠定了女权主义的基础。
第二波浪潮:争取社会权益第二波女权主义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女权主义开始关注除政治以外的社会问题,如性别歧视、妇女贞操观念、家庭角色和职业发展等。
这一波浪潮的主要目标是改变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不平等待遇。
在这一时期,女性识别出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并开始反对性别歧视。
她们通过批评传统的家庭角色和性别观念,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和要求。
例如,美国的格洛丽亚·斯坦姆和黑人女权主义者贝尔·钱柏斯等人,他们以自身经历为基础,争取了许多社会权益,如禁止性别歧视和改善妇女的工资待遇。
第二波女权主义浪潮的成功在改变了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看法,促进了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的进步。
然而,这一时期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特别是在家庭和职业观念上,使女性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
第三波浪潮:争取文化权益第三波女权主义浪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女权主义开始关注身份认同和文化权益。
女权社会主义一、女权社会主义的兴起(一)女权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

女权社会主义一、女权社会主义的兴起(一)女权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女权社会主义是女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物,既与女权运动有关,又与社会主义思潮的根源有关,共同构成了女权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压迫现象,是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社会根源。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男子对妇女的压迫,从而有着产生女权社会主义的思潮;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从而有着产生社会主义思潮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特别是女权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是女权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兴起的女权运动被称为第一波女权运动,或者第一次女权运动的高潮。
20世纪30年代,西方妇女运动进入沉寂期,20世纪50年代,美国等国家开始进入动荡不安的时刻,出现了第二次妇女运动的高潮,产生了新女权运动。
(二)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来源第一,社会主义运动中有关妇女解放的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妇女解放思想,马克思的妇女解放理论。
第二,女权主义者的妇女解放思想。
自由主义女权思想、波伏娃的女权主义思想、激进女权主义思想。
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某些思想。
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对晚期资本主义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批判,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的思想。
(三)女权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女权社会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深化思想。
理论形态上分为两个流派即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主要是一些信奉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女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述女权问题。
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同时,汲取了激进女权主义关于父权制的理论观点,并致力于把二者结合起来,以解释妇女的状况和解放问题。
(四)女权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
第一,女权社会主义思潮是以女性为主体的思潮,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
女权社会主义的兴起

女权社会主义的兴起女权社会主义的兴起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受压迫者在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是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社会历史根源。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危机和动荡,特别是西方新社会运动的兴起,是女权社会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
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第二次女权运动高潮,是女权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直接原因。
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妇女解放理论和女权运动中的妇女解放思想,是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理论来源。
一、女权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㈠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压迫现象,是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社会根源。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对妇女的压迫,从而有着产生女权主义思潮和运动的根源;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从而存在着产生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根源。
这两个方面的根源是相互联系的,比如女性工人既受着来自男性的压迫,又受着来自资本家的剥削。
因此,资本主义严酷的剥削和压迫的现实,不仅可以产生单独的女权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思潮,而且也可以产生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女权社会主义思潮。
㈡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女权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是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社会背景。
大规模的女权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在19世纪中叶。
女权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接近的趋势,为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社会背景。
19世纪中叶兴起的女权运动被称为第一次女权运动高潮。
它的高潮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末。
这是妇女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法律权力的运动。
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国家,指向那些将妇女排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力之外的国家法律。
1848年7月美国女权运动者发布《妇女伤感宣言》。
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9号修正案》,明确规定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美不少国家的妇女赢得了选举权、财产继承权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
女权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女权主义对教育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平等与公正价值观念的日益强调,女权主义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女权主义是一种主张男女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应该享有平等权利的思潮,其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女权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个人、社会以及教育机构的影响。
一、推动性别平等的意识形态女权主义对教育的首要影响表现在提高性别平等意识。
通过女权主义的倡导,人们开始认识到,在教育领域中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并积极争取消除这种不平等现象。
女权主义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性别公平,并将其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教育机构开始倡导女性权益,鼓励女生积极参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等传统男性领域,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这种意识形态的转变为教育体系中的性别平等立下了明确的目标。
二、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女权主义对教育的影响还体现在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上。
过去,由于社会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存在,女性往往受到教育机会的限制。
然而,女权主义的崛起改变了这一现象。
教育机构开始更加重视性别平等,确保女性学生能够获得与男性学生同样的教育机会。
这种变化体现在女性在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比例增加,以及女性在不同学科和职业领域中的参与度提高。
女权主义的倡导使得女性能够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事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三、反对性别刻板印象女权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也在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过去,社会对男女的期望和规范往往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固化和限制。
女权主义者反对将性别与特定行为角色划等号,主张男女平等地从事各种职业和学科。
在教育领域中,女权主义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展的多样性。
女性学生得以参与传统上被认为是男性领域的科学、技术和数学等学科,而男性学生也被鼓励参与艺术、文学和社会科学等传统上被认为是女性领域的学科。
这种多元化的选择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助于减少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
四、培养自主和自信的女性女权主义对教育的积极影响还体现在培养自主和自信的女性上。
中国历史上的女权思潮与女性地位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女权思潮与女性地位变迁女权主义是近代社会兴起的一种社会运动,主张平等对待男女性别、推动女性参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争取女性的平权和解放。
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女权思潮的兴起,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地位的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女权思潮与女性地位的变化。
一、古代中国女权思潮的孕育在古代中国,封建思想深厚,女性地位低下,主要以贞良妇女为典范,强调女性的纯洁和服从。
然而,古代中国的女性并非完全没有争取权益的思潮。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孟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主张男女平等。
汉代贾谊的《女不器书》也批评了当时贞良思想对女性的束缚,呼吁解放女性。
这些思潮为后来的女权运动埋下了种子。
二、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女权思潮清代和民国时期,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女权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
清代思想家严复在《梦梅录》中呼吁废除妇道人家制度,提倡男女平等。
康有为在《女续史演义》一书中探讨了儒家经典中的女性问题,并提出了妇女权益的呼声。
辛亥革命的爆发为中国女性争取权益提供了契机,许多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政治,并为女性的平等权益发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女性地位的变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女性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于1950年颁布实施,废除了包办婚姻、封建家长权威等封建婚姻制度,保障了妇女和儿童的权益。
此后,中国政府加强对女性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推动妇女参政议政,改善妇女的教育和就业条件,女性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近年来,女性地位的改善在中国持续发展。
《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为妇女权益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社会对女性解放的认可度也逐渐提高,妇女参与各个领域的比例不断增加,女性在科技、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四、现代女权运动的挑战与机遇尽管女性地位在中国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女性在领导岗位和高薪职位上的比例较低,家庭和职业之间的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权主义与女性问题2015级社会学系孙权学号:1500016826前言发展到近现代,随着人的生物属性的先赋特性逐渐隐于幕后和社会性逐渐占据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女性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女性主义成为现代社会性别问题研究的重要思潮之一。
总体上,女性群体正在要求更加充分的权利,要求在社会身份上实现男女平权。
此外,女性主义的各种分支的出现也为女性问题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角度。
对于女性主义的缘起,发展,分化及重点问题的梳理和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观测这个占世界人口总数一半的超级群体的进步过程,发现社会发展的脉络。
历史探讨一般而言,人类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被近现代学者称为“父权制社会”的时代,而这种“父权制”观念延续至今,并未消失。
“父权制”的主要特点在于从早期人类发展的进程来看,大量体力劳动的需要以及性关系的确立使得在生理上具有显著适应性特点的男性能够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并且在男女关系当中获利。
由此在经济、性、权力等诸多方面占据了社会的主导权。
由此在结构上形成了从社会到家庭的男性占据主导甚至统治地位的父权制社会。
(戴雪红:2001)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被看作男性的附庸甚至财产,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
女性更多地服务于家庭生活,相夫教子成为基本模式,在社会领域基本没有话语权。
恩格斯将其总结为私有财产和阶级不平等的出现所导致的女性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失败。
(恩格斯:1884)但是,随着生产工具的演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建立的过程当中,对于女性价值的尊重和认同在父权制壁垒下仍茁壮生长起来。
从启蒙运动时期对于通过立法和仁爱来保护女性权益的声张到工业革命后女性经济地位崛起后对于女性在社会生产领域的愈加重视,再到近现代女性追求更深层的社会方面的人权平等和政治参与,女性价值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我们可以看出,从历史延续的角度上讲,女性地位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并显示出强力的进步倾向。
这与社会发展情况下社会分工对于人先赋属性要求的降低与对后天教育和知识水平要求的提高是契合的,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历史力量。
然而,长期父权制社会形态带来的历史惯性现今依然占据社会观念领域相当大的比重。
妇女歧视,女性权利得不到保障,女性未能得到社会普遍领域的完全理解等问题,成为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女性主义的关注女性主义分析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在社会性别领域对于男性中心文化提出批评质疑,改造人类知识,最终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王政:1997)。
杜洁指出:“社会性别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气质和性别角色,及与此相关的男女在经济、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机会的差异。
”(杜洁:2000)男主外女主内,男刚女柔的文化特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社会形塑的结果,并由此引发了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结果,导致了性别歧视。
这种性别歧视体现到个体和群体乃至社会整体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难以抹除的系统性的,结构性的社会认知。
女性主义关注女性命运,意图唤醒社会在社会性别这一问题上的觉醒,将“女性”作为自我的觉醒发展向全社会的对于女性的关怀,帮助,并在更深一步的层次上实现女性自助和社会帮扶的有机统一。
这种统一既是生物性上的对于男女有别的认同,根据女性生理特点进行保护,同时也是社会性上的真正实现男女平权。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女性主义在如何实现这一过程上延伸出不同的看法和范式,形成不同的主张。
具体而言,有自由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三种主流分支。
自由女性主义关注妇女在教育、职业等领域中的权力和地位,主张在不触动原有的社会体制下实现男女平等,具有较少的批判性。
她们希望能够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与男子进行平等的竞争。
她们希望消除固定的,僵化的性别角色认知,依靠妇女自身的努力达到发展自身的目的,为此要求给予妇女更多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妇女的主动进取的能力。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更多从社会经济过程中造成女性附属地位的角度加以考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至资本主义,女性仍然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社会再生产角色,依然在广泛经济过程中遭受着剥削。
她们要求从政策改革的角度上实现女性作为总体意义上的社会成员而非男性附属的地位转变。
激进女性主义把基于两性的生物差异作为根基,认为女性被男性支配在于男性对于女性的生理压迫。
因而,实现女性解放需要消除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的性别歧视,以性平等为基础推动压迫妇女的社会体系的解体和新型男女和谐平等发展模式的建立。
三种女性主义思想均要求赋权女性,从广义角度考虑女性权益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保障。
考虑女性的生理和社会角色,关注目前女性仍然在社会多领域受压迫的事实和未来可能的新型男女社会权力关系的构建成为女性主义的重点。
女权问题的重中之重——女性就业作为现代社会维系生活必不可少的,对人类整体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之一,经济得到社会各领域的重视。
可以这样说:经济领域话语权的获得过程,从一定程度上便象征了在社会各领域权力变迁的进程。
就业作为女性融入社会经济生活,争取经济独立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女性争取社会生活独立和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手段。
女权主义者将大量社会性别问题的核心指向男女在经济领域的收益和分配不公的问题。
对于女性就业问题的研究,大体集中在与就业性别歧视有关的一系列就业边缘化,就业隔离等问题上,并延伸出了相关理论。
李新建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理论。
(李新建,赵瑞美:1999)1、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对于女性群体的不公平不公正的态度,并且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造成了对女性的职业歧视和工资歧视。
在同等条件下,女性无法找到和男性同等水平的工作,不得不从事低于实际水平的工作;在同等的工作效绩上,女性不能获得同男性一样的工资,福利和升迁待遇。
女性的应得利益遭到了破坏。
而这种机制实质上反映了劳动力市场选择最优劳动力资源的过程是侵害女性利益满足男性利益的过程。
2、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在就业歧视的背景下,女性大量进入职业地位和水平低于男性的行列当中,由此造成社会资本积累的差异。
女性被排斥在高水平职业之外,女性的发展机会由此受到阻碍和抑制,并加深了社会关于男女能力“男高女低”的固有认知,加重了男女不平权的问题。
3、人力资本理论这种观点认为,由于长期父权制背景的积累和压抑,女性往往拥有较少的受教育机会,不具备同男性一样的知识文化素养。
此外,女性特殊的生理机制导致女性往往花费较多精力在养育孩子上,从事职业的稳定性和预期效益无法得到保障。
劳动力市场在这种审视下选择人力资本投入更高的男性,认定他们具有更高的竞争力,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产出效益更高。
这种选择又加重了人力资本投入不平衡的现实,使得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4、社会性别理论这种观点认为,男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文化领域便已经天然获得了更高的社会认同,拥有更多机会并更有可能从事社会给他们预留好的职业。
女性就业边缘化和职业性别隔离问题的存在成为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最大问题之一。
即使在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普遍工作领域的女性就业也存在“就业难”“失业率高”“同工不同酬”“就业时间短”“早退频发”“高层次就业比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特点。
无论是在道德文化观念还是在法律制度规范上,女性真正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实现平等就业,平等竞争,享有经济上的充分权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平等的发声女性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必然在为平等权利奋斗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和尊重。
促进男女平权,针对女性角色,满足女性需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固化认知的社会体系,消除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是促进男女共同发展的需要。
这一过程,不仅在于女权主义者的不断发声呼吁,也不仅在于女性为了解决自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而不断努力,更不能寄希望于单纯的男性对于权力的让渡。
这个过程,必然是多方面配合,妥协,共进的过程,是个人,群体,社会组织多层次努力的过程。
女性需要的不仅是对于其的一种对待弱势群体的关怀态度,而是一种基于生理尊重下的社会角色平等相处。
这也正是文明的社会进程所必须实现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女性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的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女性就业为突破口,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上根本瓦解歧视女性的文化基础和制度基础。
这一目标的完成,需要更新思想观念,健全规范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优化市场经济,保障女性权利,缓解女性压力,营造有利于实现平权思想的社会氛围。
虽然目标很遥远,但是女权主义者在行动,女性在行动,社会也在行动。
参考文献[1]刘云杉;王志明:《女性进入精英集体:有限的进步》【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2期[2]汪洋;王义桅:《妇女问题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2期[3]戴雪红:《父权制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女权主义的理论透视》[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06期[4] 赵慧军:《阻碍女性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2期[5]蓝李焰:《女性就业的边缘化——中国目前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及其原因》,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9期[6] 王丽:《女性、女性意识与社会性别》[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3期[7]李新建;赵瑞美:《性别歧视与女性就业》[J],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01期[8] 杜洁:《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分析──社会性别理论在发展中的运用》[J],浙江学刊,200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