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及作家作品浅析

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及作家作品浅析

922020年第23期总第377期VIEW ON PUBLISHING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及作家作品浅析文/陈佳文学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经济变革、人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潮流。

文学思潮跟随时代的发展而演进,深植于时代背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文学开创了中国思想学术史上一个新的时代,逐渐凸显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的特征。

这一时期,中国女性文学代表作家突出地表达了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意识。

文学史家洪子诚教授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提出,中国女性文学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构成。

文章通过探讨新时期女性意识觉醒与文学创作的特点,展现该领域代表作家的文学风格和文学造诣,并阐述其中的创作规律。

一、新时期中国女性意识复苏在文学界的表现女性意识是一种性别意识,一般不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和鲜明的意义所指。

所谓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除了指表达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还指在作品创作中明显的性别特征及写作姿态。

传统性别秩序的规制将女性隔绝于社会公共领域,女性只能在其个人领域中发挥作用,一般不能参与社会权力的分配,但这种规则又肯定了女性在个人领域中的作用,期待女性通过家庭发挥个人价值,间接与社会产生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性别意识逐渐消解,女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改善。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女性意识开始复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蜕变升华,呈现更为丰富、更具活力、更有创新精神的发展态势,解放思潮推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20世纪80年代,女性文学创作领域开始呈现女性特点,女性作家们不断开拓着女性书写的疆域。

在这些女性文学作品中,内容涉及女性意识的多层含义,除了表达理想化的男女平等思想,还表达了女性的自我觉醒和对女性的敬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铁凝、王安忆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逐渐向自觉的女性意识转化。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在近年来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既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唤。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以期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首先,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出现,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和要求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偏见和不公平。

女性被视为柔弱、依附、从属的对象,而男性则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自由。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并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就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辛酸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不公平待遇的不满和反抗。

其次,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唤。

在当代中国社会,尽管女性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性别歧视和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

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歧视,妇女权益保护仍然不完善。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呼唤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重视。

比如,王安忆的散文《长恨歌》中,通过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和反思社会现象,揭示了女性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关注。

此外,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也是对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解放的呼唤。

女性主义文学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个体经验,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

通过文学的表达和呈现,女性主义作家试图为女性赋予更多的话语权和主体性。

例如,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性和自我追求的重要性,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思考性别问题的视角。

通过对女性的经历和体验的揭示和表达,女性主义文学呼唤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为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解放提供了空间和平台。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 林白:作为一名女性写作者,在主流叙事 的覆盖下还有男性叙事的覆盖,这两重的 覆盖轻易就能淹没个人。我所竭力与之对 抗的,就是这种覆盖和淹没。 ——《记忆与个人化写作》
• 20世纪中国女性自觉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 • 一、 1920-1940年代,争取妇女与男性平 等的人格权利,侧重于“女权”抗争。 • 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做人”与 “做女人”之间挣扎,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 • 二、20世界90年代,从男权话语的宏大叙事 中转向女性的性别意识与内心世界,倾向于 “女性”体认。
• 呈现女性内心生活“潜意识场景”,具有 私人化、私语话特征。
• 翟永明:在女子气——女权——女性这样三 个高低不同的层次中,真正具有文学价值 的是后者。 • 西苏:我们一直被摈弃于自己的身体之外, 一直被羞辱地告诫要抹杀它,用愚蠢的性 谦恭去打击它……妇女必须通过她们的身体 来写作,据此创造无法攻破的语言。 • 凯洛琳:女人的写作由肉体开始,性差异 也就是我们的源泉。 • 女性躯体及其所凭藉的女性叙述与自我体 验,是对抗男性世界与菲勒斯中心话语的 核心所在。
• 新女性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 标志着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潮流的形成,从此, 批判男权文化中心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写作从无意识场 景走向历史场景,从边缘切入中心,与后殖民主义、 新历史主义等形成一股解构思潮。
• 当代文学中男性中心主义规范下的妇女写 作: • 1、否定女性写作的差异: • 从主题、题材、情感、风格等方面,将女 作家的写作纳入男性的话语秩序,以男作 家的标准予以臧否。 • 2、限定女性写作的风格: • 在男性的批评意识中,将女性的写作风格 规定在若干种特殊的样式之中,如女性特 有的细腻、敏感、温柔等,并以此作为肯 定性的评价方式固定下来。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 ⑶、张爱玲 • 张爱玲这位在三四十年代的都市中书写着上 海和香港两地“传奇”的女作家是那个烽火时代 的女性写作的中与男性社会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她对人与人 之间的恶劣的生存状态的感受。 • 首先张爱玲的小说大量展示了具有私人性的 现代都市女性生存状态。 • 《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与姑姑梁太 太之间, • 《心经》中的小寒和母亲之间。
• 王安忆的“三恋”:《荒山之恋》,《小 城之恋》,《锦绣谷之恋》,以性爱为焦 点,集中透视在纯粹的情与欲的纠葛中, 人,特别是女人本体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内 涵。“三恋”在女性文学中第一次揭示了 生命的内在冲突,对女人的痛苦,女人的 悲剧给与了极大的关怀。“三恋”的深意 还在于:女性自审意识是与女性 生命意识 一起复苏的。王安忆以鲜明的女性生命意 识,写出了女性生命的形态,女性生命的 欲望,女性生命的流程。
3.二十世纪50---70年代 杨沫 、茹志鹃、刘真 等的文学创作。
二 新时期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演变 第一阶段:“男女平等”神话下的选择与困 惑。 张洁《方舟》则是反映这类问题的代表 作。它通过“寡妇俱乐部”里三个女主角的 故 事,戳穿了以往笼罩在我们生活中的“男女 平 等”的神话,揭示出女性生存的困境——“一 个女人,真难!” 对女性来说,最为突出的就是“家庭”
• 第二种观点:新时期文学,应以1976年粉 碎“四人帮”为起始。 • 第三种观点:以刘心武1977年11月发表上 《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为 起点。 • 第四种观点:1978年以前发表的作品带有 十七年文学甚至“文革”的印记,1978年 以后文学空间与话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 动。
3、文学思潮: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在特定 社会思潮、哲学或艺术观念乃至大众传媒 等的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具有 群体性的文学理论或文学创作潮流。 创作思潮 文学思潮{ 理论思潮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引言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于女性身份和权益的关注所形成的一种流派。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背景、相关理论与代表作品,并对其在社会变革中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背景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源于对男权社会不平等待遇和剥夺的抗议,它同时也是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和自由表达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将就几个重要背景因素进行介绍:1.社会历史变革:20世纪初至今,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妇女参政权、教育普及和经济地位提高方面。

这些变化为女性提供了更多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2.第二波 feminism 运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第二波 feminism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大量启蒙运动者开始重新思考性别和社会权力的关系,女性主义文学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

3.文学批评理论的兴起: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指出传统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不公正描绘以及男权体制对于女性创作空间的压迫。

此种启发导致了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不断发展。

二、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与观点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融合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下面我将介绍几个重要的方向:1.性别建构理论:女性主义文学致力于揭示和解构社会对于性别角色和身份的刻板印象,并探索人类存在中的抑郁和奋进。

2.女性意识觉醒:这一观点认为,女性需要通过探索内心世界来找到真正的自我,并表达自己独特而有价值的声音。

3.自我故事述说:这一流派强调个人经历和亲身经历,并通过叙述个人经验来回应普遍化问题。

三、代表作品与作家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作品和作家,下面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达洛维夫人》等作品,通过展示女性角色复杂而多样的内心世界,揭示了社会剥夺对于女性身份认同带来的影响。

2.阿兰娜·芒塞特(Alana Massey):代表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声音之一,《三季华尔街股市日返索引》,关注现代女性在职场、爱情和自我认同方面的挑战与反思。

女性主义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文档

女性主义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文档

新时期,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可谓轰轰烈烈,文学领域对女界人生的反思与表现,走在了哲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前面。

在“方法热”、“文化热”的催生下,在“妇女文学”兴盛及关于“女性文学”究竟是什么的论争方兴未艾之际,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悄然而至。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从翻译、介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开始的。

一、女性意识及女性主义的历史渊源事实上,戊戌维新以来,女性主义思潮就开始在中国萌动,它在内受到明、清之际不少男性思想家、文学家,如李贽、袁枚、曹雪芹、李汝珍等的哺育,在外,受到西方文化及19世纪下半叶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

明朝的思想家李贽在《答女人学道为短见书》《夫妇论》《司马相如传》中大力宣传两性平等思想、抨击妇女低人一等的道学观,可谓中国“女权”运动的前驱。

自1878年起,《万国公报》便刊出《裹足论》《全球五大洲女俗通考》《女教》等文,介绍英美俄德等国妇女受教育的情况,倡导西方文明。

1902年,中国近代第一本关于妇女问题的译著赫伯特·斯宾赛的《女权篇》(马君武译,少年中国学会发行)出版,该书以“自然权利”论与进化论为基础,论证了男女平权的观点。

1903年,J.s.密尔的《女人压制论》也被介绍进中国,该书鼓吹妇女应拥有自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的能力,对“五四”时期的女性主义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时这些介绍西方女性主义和两性学方面的材料的译介,其目的是和强国壮民联系起来的。

其后陈独秀、周作人、鲁迅、胡适纷纷译文或撰文疾呼两性平等,“五四”一代学人更多地将性别问题与社会政治改革及两性生活的实际情形联系起来,即使谈到文学,也主要将其作为反映“人”的生活的镜子来看,并未深入探讨文学中的性别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波琳·G.李(Pauline G.Lee),出版于2000年的《李贽与J.s.密尔》(Li Zhi and John Stuart Mill:A Confucian Feminist Critique 0f Liberal Feminism)将李贽与英国男性女性主义者约翰·司都本文世纪论文网()提供华·密尔做了比较。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
潮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系列不同的文学潮流和思想趋势。

这些思潮的兴起与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一、鲁迅主义思潮:鲁迅主义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鲁迅主义强调文学要以现实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感性主义思潮:新感性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是对前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新感性主义强调个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追求对生活的直观感知和情感共鸣。

代表作家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深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1990年代,强调对权威和传统的怀疑,对语言和叙事形式的颠覆,以及对现实和历史的多元解读。

代表作家如莫言的《檀香刑》、巴金的《家》等,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象,探索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四、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强调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为创作出发点,呈现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
批判和反思。

代表作家如王安忆的《红高粱》、张弓的《干校兄弟》等,通过女性的生命历程展现了对性别歧视的抗争和探索。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PPT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PPT
另一方面,在80年代的整个文化心理上,出于对激进文化的反拨,则存在着向“传 统”文化的潜在倾斜与“退却”的倾向。表现在性别上,则是女性身份的重新发现, 即一种“常识”性的关于女性的文化想象和要求的出现。纯净、细腻、抒情等习惯 上被认为女性的风格得到一些批评家和读者的欢迎,也在一部分女作家的创作中得 到体现
一.女性文学渊源
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如陈衡哲、冰心、庐隐、凌淑华、白薇、罗淑以及稍后的丁玲、苏雪林,在人的觉醒 的启蒙思想中下去追求作为人的权利; 十七年文学中,随着国家独立,女性走向社会,追求做与男人一样的人,女性性别被遮蔽; 新时期前后,女性做独立的人的要求与男性的规范发生冲突,女性陷入雄性化的尴尬境地; 80年代中后期,女性从性别出发,大胆引入性的描写,从自然层面肯定了女性的性别。并作为一种几点给 90年代女性写作提供了思想资源 90年代:80年代中后期的积淀,此时又恰逢人的解放进一步深化,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全球包括中国得到 广泛传播。许多女性主义文学论著在90年代问世。中国女作家长久蛰伏的女性自主意识和西方女性主义理 论相互交汇,在女性主义的启发下,开始积极探索,从而成就了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于是,在80年代女作家的创作中,存在着一种悖论式的情境:女作家被读者认可和 欢迎的女性化风格是他们的优势,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经历促使他们超越这种 性别的特征。
三.年龄分段
(1)五六十年代或更早时间已经出名,或已届中年而在文革后才表现了创作活 力的作品。前者如杨绛、韦君宜、宗璞、茹志鹃、郑敏、陈敬容等,后者则有 张洁、谌容、叶文玲、凌力、霍达。
司绮纹的一生与中国几个重大历史阶段息息相关,少女时代的司绮纹有着对革命的热望和对爱情的向往,爱上了革命者 华志远;在传统体制面前,她牺牲了爱情,嫁到了门当户对的庄家。丈夫庄绍俭在新婚之夜就对司绮纹进行玩弄和凌辱, 婚后花天酒地的他带给司绮纹的更是屈辱的性病。司猗纹在这样的折磨下绝望了,开始用自己的女性之躯来惩罚男人。 在爱与性上她深受男性权力压迫,作为自我进行报复和发泄的手段,她施暴于另外的女性,对儿媳竹西、外孙女苏眉以 变态方式进行习惯性虐待。她所有的行为都是在为自己定位,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儿子庄坦的早逝,儿媳竹西的出轨, 外孙女苏眉的悄然离去。她面目狰狞地生活着,最终变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七、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一、从性别复苏到话语自觉 1、舒婷《致橡树》(《诗刊》79-1);林子《给他》(《诗刊》 ( 81-1);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收获》81-6); 王安 忆《荒山之恋》(《十月》86-4),《小城之恋》 (《上海文学》86-8),《岗上的世纪》(《钟山》89-1); 申爱萍、伊蕾、徐虹的诗…… 2、伊蕾《裸体》、林祁《浴后》、唐亚平《黑色洞穴》等的诗; 叶 梦《生命中辉煌的时刻》、《创造的快乐》、《生死之门》等散 文;林白、陈染、铁凝、卫慧、王心丽、万芳、赵凝等的小说。 二、从父权解构到主体建构 1、舒婷《神女峰〉、伊蕾〈处女湖〉、蒋子丹〈贞操游戏〉等 2、遇罗锦〈春天的童话〉等。 三、从女权理论到文学实践 1、朱虹《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前言》(《世界文学》81-4)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3、玛丽·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4、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5、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三联书店》1995) 6、徐坤《双调夜行船》(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