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西方女性主义作品赏析

西方女性主义作品赏析

西方女性主义作品赏析女性主义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运动,旨在解决和消除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在西方文化中,女性主义作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从文学作品到电影,从艺术作品到音乐,女性主义作品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西方女性主义作品,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西方文学中有许多女性主义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简爱》。

这部小说由夏洛蒂·勃朗特创作,讲述了一个女孩简·爱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她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奋发图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简爱》被认为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因为它强调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以及对性别不平等的反抗。

另一个重要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下人》。

这部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女性的成长故事,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通过主人公克拉丽莎的视角,伍尔夫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她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除了文学作品,女性主义在电影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部著名的女性主义电影是《色戒》,由导演李安执导。

这部电影改编自王佳芝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女性在战争年代的中国社会中的生存与挣扎。

影片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性别和权力的关系。

《色戒》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揭示了战争对女性的影响,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处境。

在艺术领域,女性主义作品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著名的女性主义艺术家芙里达·卡罗是女性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作品以女性的身体和性别为主题,探讨了女性在艺术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卡罗的作品通过女性的视角,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和反抗,同时也呼吁对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关注和反思。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音乐领域中的女性主义作品。

著名的女性主义音乐人比约克是女性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音乐作品以女性的声音和情感为主题,探讨了女性在音乐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女性文学名词解释

女性文学名词解释

女性文学名词解释女性文学是指以女性为主体的文学创作,它关注女性的经验、视角和价值观,并试图挑战和改变男性主导的文学传统和与之相关的性别偏见。

女性文学起源于20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通过女性作家的努力和创作,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文学流派。

女性话语权:指在文学作品中,女性所拥有的表达自我、叙述自己经历和观点的权力。

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往往被男性主导的文化视角所忽视或剥夺自己的话语权。

女性文学强调以女性的视角出发进行创作,赋予女性以更多话语权,让女性的声音被听到和尊重。

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是一种反抗与批评男性主导和性别不平等的思想和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文学关注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并试图颠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价值观。

女性主义文学经常探讨女性身份、权力关系和性别角色的问题,通过呈现女性的独特经验和追求平等的理念,提倡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实现。

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我身份的理解和接受。

女性文学探讨女性的自我认同问题,对社会对女性的固有观念和性别角色的规定提出质疑,试图建立起女性独有的自我认同。

通过创造与表达女性的个人和集体经验,女性文学为女性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界定自我的空间。

女性体验:女性体验是指女性在生活和社会中所经历的独特的经验。

女性文学通过关注女性的生活、情感、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问题,试图展现女性特有的经验和感受。

女性体验既包括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也包括对女性身份的认同和自我发展的思考。

女性性写作:女性性写作是一种关注女性性的文学创作。

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性常常被男性的视角所塑造和定义,女性的性经验和性的欢愉往往被忽视。

女性性写作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将女性性带入文学创作的范畴中,并通过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经验来探讨性自由、性权利和性别平等的问题。

女性叙事:女性叙事是一种以女性视角、女性经验和女性写作方式构建故事的文学形式。

女性叙事试图挑战传统的男性主导的故事叙述方式,揭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困境和抗争。

女性叙事常常强调女性主体的意识和情感,并探索女性意识形态、身份和权利的问题。

女性主义文学赏析

女性主义文学赏析

女性主义文学赏析女性主义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旨在探讨女性在社会、家庭、个人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利,以及女性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达了对性别平等、女性权益和女性自我认同的关注和呼吁。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以及主要特点等方面展开探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女性主义文学的精髓。

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女性开始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文学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包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弗吉尼亚·吴尔芙、爱丽丝·沃克等,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探讨了女性在家庭、职场、政治等方面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中,不乏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作品。

比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通过对一个虚构的极权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描绘,探讨了女性被剥夺权利的现实,引起了人们对性别歧视的深思。

弗吉尼亚·吴尔芙的《达洛维夫人》,则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思想深度,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对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爱丽丝·沃克的《紫色》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人的故事,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美国南方种族歧视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女性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包括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性别歧视的批判、对女性自我认同的探索等。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往往以女性视角展开叙事,揭示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呼吁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女性主义文学批判了传统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强调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女性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文学作品,唤起了社会对性别议题的关注,推动了女性权益的进步和社会的性别平等。

总的来说,女性主义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概述女性主义文学是一门关注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的文学流派,于20世纪初兴起,并在之后逐渐发展壮大。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文学的起源、核心思想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学界产生的影响。

起源女性主义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女性开始反抗传统社会对于她们角色的限制和不公。

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是英国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创作的《白衣女人》(The Yellow Wallpaper),该小说深入剖析了女性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压迫和束缚。

核心思想1. 父权制批评女性主义文学强调对父权制度进行批评,认为这种制度使男性获得优势地位,而使女性处于被压迫地位。

通过揭示父权制度对女性造成的压迫、侵犯和不公正对待,女性主义作家试图激发社会对此现象进行反思和变革。

2. 抵抗社会期望女性主义文学关注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期望和规范。

它以独立、自决和追求个人意愿为核心,试图打破传统对女性的束缚。

通过刻画坚强、自信的女性角色,并探讨她们如何逆境而行、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女性主义文学激励了许多读者反思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设定。

3. 倾听被忽视的声音女性主义文学倡导关注被边缘化和忽视的群体,例如受到贫困、种族或性别歧视的女性。

通过揭示这些群体面临的挑战、诉说他们的故事,女性主义作家试图扩大公众对不同经历与身份的认知,并为他们争取平等权益。

影响1. 文学界女性主义文学对于整个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女性作家提供了一个平台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和观点,推动了更多女性参与文学创作,并且获得了相应认可。

同时,它也改变了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审视角度,使得性别不再是衡量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2. 社会观念女性主义文学对社会观念的改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挑战了传统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唤醒了人们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意识。

随着时间推移,女性主义文学为社会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性别平等法律和政策。

3. 文化多样性女性主义文学引起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经验和声音的关注。

女性主义文学赏析

女性主义文学赏析

女性主义文学赏析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以女性为中心的文学流派,旨在探讨和呈现女性的经历、权利和社会地位。

它通过文学作品传达女性的声音和观点,揭示性别不平等和压迫,并呼吁社会的变革。

本文将对女性主义文学进行赏析,探讨其特点、影响和意义。

一、女性主义文学的特点女性主义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女性经历:女性主义文学关注女性的生活经历,探讨她们在家庭、社会和职场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作品中常常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情感和人生选择,展现她们的独特视角和价值。

2.批判性思考:女性主义文学对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和压迫进行批判性思考。

它揭示男权制度对女性的剥夺和限制,探讨性别角色的建构和社会期望对女性的影响。

通过文学作品,女性主义作家呼吁社会对性别问题进行反思和改变。

3.倡导平等与自由:女性主义文学倡导性别平等和女性的自由。

作品中常常呈现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和自由的努力,探讨她们争取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历程。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描绘女性的力量和抗争,激励女性争取自身权益。

二、女性主义文学的影响女性主义文学对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唤起社会关注:女性主义文学通过揭示女性的经历和问题,唤起了社会对性别不平等和压迫的关注。

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辩论,推动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思考和行动。

2.拓宽文学视野:女性主义文学丰富了文学的题材和视角。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中男性视角的限制,呈现了女性的独特经历和观点。

女性主义作品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选择。

3.激励女性自我认同:女性主义文学激励了女性对自身的认同和自我实现。

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常常具有坚韧、勇敢和独立的品质,激励了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努力。

女性主义文学为女性提供了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重要参照。

三、女性主义文学的意义女性主义文学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1.促进性别平等:女性主义文学通过揭示性别不平等和压迫,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它呼吁社会对性别角色和性别期望进行反思,推动了性别平等的法律和政策改革。

女性主义在文学中的表达

女性主义在文学中的表达

女性主义在文学中的表达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运动和理论,旨在争取男女平等以及消除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在文学中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2.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在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常常通过女性角色塑造和故事情节呈现。

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表达方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打破传统观念:女性主义文学作品通过呈现自主独立的女性角色,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这些作品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压迫和限制,并呼吁实现性别平等。

倡导自我觉醒:女性主义文学强调女性自我认识和觉醒的过程。

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品帮助读者理解和认同女性的内心世界,并鼓励女性追求自我实现。

反对暴力和压迫:女性主义文学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暴力和压迫现象,并呼吁对此进行反思和改变。

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常常成为抵抗压迫的先锋,展现出坚强和勇敢的一面。

探索女性身体权益:女性主义文学关注女性身体权益的问题,涉及生育权、堕胎权、性教育等。

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通过对自己身体权益的争取,呼吁社会对女性身体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3.女性主义文学的社会影响女性主义文学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认识和实现。

以下是女性主义文学的一些社会影响:激发公众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透过女性角色的经历,让读者产生共鸣并对性别平等问题产生深思。

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激发公众对性别平等的关注,推动社会对这一议题的讨论和行动。

促进女性自我认同和自由表达: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反映和探索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女性建立自我认同和自由表达的权利。

这对女性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反思和改变社会现象:女性主义文学通过对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压迫现象的揭示,促使读者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可能引发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改变,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4.女性主义在文学中的表达提供了一种独特和有力的方式,它将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议题带入公众视野。

女性主义文学的定义

女性主义文学的定义

女性主义文学的定义
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体裁,它显示着女性对对社会重要但不受到认可的无形贡献的认可,并强调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它指出女性被排除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平等状态之外,以及一般女性特有的兴趣、问题和观点。

女性主义文学的范畴非常大,它不仅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文本体裁,而且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来理解,这些途径包括了叙述学、社会学、文化史和行为主义视角等。

有时,女性主义文学也被认为是一个批判性文学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在作品中反映出社会中女性的演变,并成为一种声音,把主流思维关于女性的期望和标准抛在脑后。

除此之外,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念也通过对民间和口头文学的研究而得以进一步完善。

例如,民间传说中的女性神话主题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女性的文学视角的表达,反映出女性的社会强烈的权利诉求。

另外,女性口头文学,包括传说、诗歌和其他民间形式,也被用作女性主义文学的媒介之一,表达出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壁垒与压迫。

在总之,女性主义文学是以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公平待遇为重点的文学体裁,它的定义并不限定语言,可能是文学、戏剧、小说甚至诗歌等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传达出女性的抱负、声音及斗争精神。

它注重影响力,不考虑形式,增强女性在社会中的普通角色,促进女性主义理论的演进。

女性主义在文学中的表达

女性主义在文学中的表达

女性主义在文学中的表达概述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和思潮,反对性别不平等和压迫,向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

文学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经常成为女性主义思想的表达平台。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在文学中的表达方式,以及这些表达对社会意识和人们的观念变革产生的影响。

一、女性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与女性解放运动息息相关。

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作家开始以自己的创作声音挑战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设定。

一些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品如《简·爱》、《傲慢与偏见》等开创了探索女性自我认同和自由意志的先河。

二、女性主义文学的形式特点 1. 反叙事女性主义文学常常通过反叙事来揭示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

通过打破传统叙事结构,女作家们将女性视角和经验引入到文学作品中,展现出被边缘化或忽略的女性命运。

重塑女性形象女性主义文学致力于重塑传统中被男性定义和规范的女性形象。

通过塑造独立、坚强、聪明等积极的女性角色形象,作家们表达了对传统刻板印象和固有观念的批判。

聚焦日常生活与男性主导的战争、政治等话题相比,女性主义文学更注重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

通过对生活琐事和家庭关系等议题的关怀和描述,作品展示了被认为是私人领域的女性经验,并借此探讨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三、女性主义文学对社会意识和观念变革的影响 1. 激发反思与讨论女性主义文学挑战了传统社会对于男权和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接受态度。

通过揭示社会压迫机制和歧视现象,这些作品激发了公众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

打破无声通过给予女性角色更多声音和权利,女性主义文学打破了过去长期以来由男性主导的叙事权。

无数鲜活而有力量的故事展示了属于女性自己的独特视角,并使得这些视角在文学领域得到更多认可。

促进社会改革女性主义文学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抗议与探讨,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现实社会中对于妇女权益与平等问题的关注与改革。

像《铁娘子奥德丽·赫本》、《朗读者》等改编自真实人物或事件的作品影响了大众对于历史中被忽视或低估的优秀女性们重要贡献认识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孕妇留职(maternity leave)、薪资平等、投票权、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

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主要、但并非完全地出自于西方的中产阶级学术界。

不过,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草根运动。

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genital mutilation,请见女性割礼)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glass ceiling)。

、乱伦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的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

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所著的《女权的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

沃斯通克拉夫特将女性比喻为高贵、社会菁英、娇生惯养、脆弱以及有知识与道德怠惰的危险,她相信男性和女性对于这样的情况都有责任,并且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这并不是说更早以前就不存在着其他关于两性平等的著作。

比如说,神秘哲学家安里西·哥內留斯·阿格里帕(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在1529年所著的《关于女性之高贵卓越的演说》(The Declamation on the Nobility and Preeminence of the Female Sex)。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请见父权条目)。

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

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Seneca Falls, New York)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

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是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她试图揭露英国社会制度里的性别歧视,并且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The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

在许多成员微罪遭捕,然后因为《猫捉老鼠法案》(The Cat and Mouse Act)而重复进出监牢数次后,她们被激起进行绝食抗议。

其结果的强制喂食让这些成员病得很严重,使得当时法律体制的残暴受到社会关注,也因此助长了她们的目的。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性主义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the second-wave)。

也有所谓的第三波女性主义(the third-wave),但是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

这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

现代
女性主义有个非常重要的支援因素就是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出版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1935年)一书。

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女性主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贝拉·艾布札格(Bella Abzug)所就读的大学。

在米德的书中报告说,查恩布里(Tchambuli)部落中的女性拥有支配地位,却没有造成任何问题。

这本书使得艾布札格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相信,欧洲对于男性气质(masculinity)与女性气质(femininity)的观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而并非无可抹灭的天性。

各种形式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这个词会让人觉得这是单独的一个意识形态,然而事实上女性主义存在有许多流派。

由于历史背景、某些国家里面女性的法律地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女性主义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而产生了不同的路线。

因此也就存在着各种的女性主义。

其中一个流派是激进女性主义(radical feminism),认为父权是造成社会最严重问题的根本原因。

这个流派的女性主义在第二波女性主义很受欢迎,尽管在今日已经没有那么突出。

不过,还是有许多人将“女性主义”这个词完全等同于激进女性主义所提出的观点。

有些人觉得传统激进女性主义思想中将男性压迫女性视为优先的考量,以及认为有一个普世的“女性”概念,太过于全面化了,而且其他国家的女性与西方国家女性感受到的“女性”经验绝对不会是一样的。

西方国家女性可能会觉得性别压迫是她们所面对的压迫根源,但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女性可能会发现她们受到的压迫是来自于种族或经济地位,而不是她们的女性地位。

有些激进女性主义者提倡分离主义(separatist feminism),也就是将社会与文化中的男性与女性完全隔离开来,但也有些人质疑的不只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更质疑“男人”与“女人”的意义(请见酷儿理论)。

有些人提出论点认为性别角色、性别认同与性倾向本身就是社会建构(请见父权规范heteronormativity)。

对这些女性主义者来说,女性主义是达成人类解放的根本手段(意即,解放女人也解放男人,以及从其他的社会问题一起解放)。

有些女性主义者则认为可能有些社会问题与父权无关,或者父权不是这些社会问题的优先考量(比如说,种族歧视或阶级划分);他们将女性主义视为解放运动的其中一种,与其他运动彼此影响。

概述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

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却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当中,男性也受压迫,但是他们是由于属于某个
阶级或阶层的成员而受压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压迫。

女性则不同,除了因为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等原因之外,还仅仅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压迫。

背景
女性主义是跟女权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相联系的。

妇女解放运动到今天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很早,大概是19世纪末左右,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当时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

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争取政治权利,往往被称作“女权运动”。

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一般地说,是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的。

人们认为,最早也是起源于美国。

这次运动一直持续到80年代。

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的差别。

把两性的差别实际上看成是在两性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

要求各个领域对公众开放,等等。

波伏娃的《第二性》即产生于这一时期。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于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兴起。

因此,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流派。

长久以来,在社会上是一个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所以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概念使得他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就是说,这种描述是千真万确的,是天经地义的。

他们对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概念提出了挑战。

尽管流派众多,但基本点是争取两性平等,改变女性受歧视压迫的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