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女性主义批评
第十章女性主义批评(四个课时)

第一节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背景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论女性主义在所有的知识形式和质询领域内都提出了有关性别和性别等级的重要观念女性形象一直是电影和有关视觉媒体的中心特征在电影批评和理论中性别问题成为分析中心的思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对女性形象女性制作者和女性观众的理解并要求重新确定电影研究的规则第二节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领域在过去20年间在学术界的女性主义政治和妇女研究的语境中女性主义电影研究把它有关电影的性别分析扩展到许多领域 1对种族阶级性向和民族的表现的质询 2把电视和录像等媒体纳入它的研究范畴 3对电影史学的重新思考 4重新审视其与大众消费文化的关系第三节女性主义批评分类 1反映论批评如哈斯盖尔和罗森的研究假定电影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中对妇女的描绘反映出社会歪曲了妇女的真实面貌和她们的真实要求她们相信进步是可以取得的这些观点可以联系到女性主义对主流媒体色情业和广告的有力批评这些行业在表现女性身体形象性角色和对妇女的暴力导致了许多消极的后果哈斯盖尔把电影史描述为一条曲线从尊重默片时期到强暴60年代和70年代的好莱坞这条曲线的最高点由40年代的坚强的独立的女主人公代表其代表是如凯瑟琳·赫本这样的明星哈斯盖尔把自己表现为一个持异议的批评家经常和女性主义保持一段距离忽视对非白人妇女的思考并暴露了深刻的两性主义在她看来赫本和特莱西是性别互补的浪漫主义的典范哈斯盖尔的思想贡献 1在享有声誉的新好莱坞电影中观察到对抗妇女主题的暴力主题和把妇女边缘化的倾向这些倾向是针对女性主义的兴起和妇女自主性带来的威胁的 2对把欧洲艺术电影神秘化的做法也是谨慎的因为它们虽然把妇女和她们的性放在故事的更中心但是只是提供了一个新的永恒女性的版本哈斯盖尔还评论了妇女制作的电影它们常常被称为流泪片weepie是一个被电影工业和大多数批评家贬低的制作种类她认为这些影片确实表现了在父权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生活的矛盾并开创了女性主义电影研究最有成果的一个领域 2符号学和意识形态批评克莱尔·约翰斯登注意到反映论的妇女形象方法的不足之处它虽然抓住了电影的意识形态含义但是形象是过于简单地从她们运作的文本和精神结构中剥离出来也从决定这些形象的形式和接受的体制和历史背景语境中剥离出来对约翰斯登而言电影必须被看作是一种语言而妇女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符号--而不是简单地表现现实 3精神分析批评代表人物劳拉·莫尔维代表观点《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电影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性别权力的不平等而精神分析则可以用来说明这一切因为精神分析把性的差异作为它的中心范畴女性主义思想可以使用它来理解妇女为何在符号化的表现symbolic register拉康语中被排除在语言法律和欲望的领域之外《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被窥探的女性弗洛伊德对窥视--观看的快感--的描述是墨尔维的起点在莫尔维看来主流电影使用了潜意识的机制其中妇女的形象是作为性差异的能指把男性确立为主体和意义的制造者这些机制通过视点构图剪辑和其他符码对时间和空间的操控被建构进凝视和叙事自身的结构中以观众的和电影的凝视为中心电影通过从凝视对象时人们和银幕上的相似处境自我的理想化在拉康镜象阶段的意义上以及性欲的满足提供了认同的快感由于这种凝视是从叙事中的男主人公传递到银幕前的男性观众身上的所以男性观众是被这些视觉满足的机制双重地支持着在另一方面女人则被确定为奇观或象墨尔维所描述的可看性上墨尔维观察到在一个由性别的不平衡所构成的世界里看的快感被分裂成积极的男性的和被动的女性的两个部分墨尔维排除了在叙事电影中女性观众通过挑衅性地利用指定给观众的男性位置所可能享有的快感《人约<a name=baidusnap0></a>黄昏</B>》剧照她的论文探讨了银幕上的女性形象和观众位置的男性化之间的关系而和任何实际生活中看电影的人的实际的性别或可能的越轨做法无关以墨尔维为代表的女性主义研究使人们看到所有这些形而上的心理学研究都内在地假设了一个男性观众并进而建构了表面上看来是电影必然性的效果和完全排除了女性主体的位置墨尔维对女性观众在叙事状态中的描绘暗示了性别的认同和身份的确认是一个过程这个观点被特瑞莎·德·劳瑞体斯所采纳劳瑞体斯认为真正的任务是要在叙事中让妇女的欲望和妇女作为社会主体的矛盾激活起来表现她的运动和终结她的形象和凝视并始终意识到观众在社会实践中在真实世界中都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被性别化的在电影中也是如此《十七岁的单车》观众中的妇女不能被约减为妇女作为形象那样一句简单的话她和那个位置的认同必须不断地被叙事的视觉的和更广泛的文化符码所巩固而且不是每一个观众中的妇女都是一样的那种认为形式主义的干预是唯一打破相似的观众-文本关系的观点无视了许多观众的社会-历史定位难以和文本规定的位置对号入坐的事实女同性恋观众对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一个特别明显的挑战因为精神分析似乎把性别差异等同于互补的双性已经假定了妇女不能对妇女形象产生欲望因为她们就是那个形象就象杰凯·斯戴希指出的精神分析在一个互相关联的双元对立的框架内男性化女性化主动性被动性对认同和对象选择的理论化必然把女性的同性恋男性化《今年夏天》剧照因此想把女同性恋作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体作为观众来研究的想法必然会把精神分析的理论放在了一边而考虑女同性恋者可能会怎样欣赏主流的双性的表现其他来自精神分析理论内部的对莫尔维理论的挑战例如考维的电影作为欲望的场面调度和幻觉具有同质性的理论认为观众不一定采取事先决定的单一的认同位置女性批评中以前不大为人们所触及的以种族为中心的批评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到目前为止性别的不同是精神分析中主体性研究的中心坐标拉康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在把性别问题和种族的民族的阶级的国家的或其他的差别结合起来研究上还很欠缺无论是在视觉和叙事符码或者还是在观众反映的分析上该领域的学院化和体制化加强了这一结构上的欠缺虽然精神分析有关凝视抵制拜物化等概念被用来描述有种族差异的形象例如在弗兰兹·弗农对后殖民主义的研究中但是这些话语一般被认为过于非历史和过于狭窄不能用于反种族主义的电影理论中在《对立的凝视》中贝尔·霍克斯认为黑人女性观众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从一个对立的观点来看好莱坞电影因为其中被神化的妇女都是白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这样一些明显的盲点要求一种更具体的读解和新的方法论--来自女性主义和反种族主义的政治以及历史和文化研究--来挑明观众中不同妇女对女性的主流表现的关系第四节个案分析观看《十七岁的单车》《扁担·姑娘》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电影片断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加以分析阐释讨论题自由发言 1何谓女性主义批评 2援引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影片《无穷动》第十章女性主义批评四个课时。
女性批评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时学生初步了解兴起于20世纪6、7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尝试运用于文学批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
难点在于将其运用于世纪的文学批评活动中区的能力的培养。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80年代以来,成为最为流行的文学批评窃仍在发展之中。
是受女权主义社会思潮影响的结果,所以,它有很鲜明的政治性特点。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经验为视角重新审视文学史和文学现象,向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及其文学史和美学概念发起颠覆性的挑战,十分关注性别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重要意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1、以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文学作品,猛烈批判男性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歪曲的做法。
2、整理挖掘被埋没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寻觅女性文学传统,要求重构文学史。
3、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4、在广泛吸收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力图建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
第一节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现实背景和思想先驱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密不可分,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催生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1920——1928年英美妇女获得选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
60年代后的第二次女权运动深入到对女性再就业在教育和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权利的争取,并上升到对女性本质和文化的探讨。
在女性争取各方面的权益和寻求自身彻底解放的思想背景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运而生。
它以社会性别为出发点,致力于揭示妇女在历史、文化、社会中所处的从属地位及其产生的根源,它提倡用独特的女性视角重新审视父权制社会的一切现象和一切价值判断,不愿意承认和服从男权社会强加给她的既定的价值体系。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向传统的男性中心的文学史和美学观念提出挑战,它们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主义的存在。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
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
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
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
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
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
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
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
女性主义批评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 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一反初期注重 “平等”的策略,改弦更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 表达和内在情思。
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 “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衷的重“女人”的女 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 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即女人成为女人, 男人成为男人,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 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
一、定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 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 求的文学批评。
1
二、女权主义运动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掀起的大规模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斗争矛 头是指向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以争取政治平 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为主要目的。
女权主义批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 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 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 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若隐 若现的“性歧视”。
9
(1)批判象征父权制社会秩序的符号体系
例如: 在英语中 female (女性)和 woman(女 人)的构成依赖于男性的male和man,是他们的派 生词,如同《圣经》中女性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 创造。
(法)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性》,被誉为西方 女权主义的“圣经”。她 认为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 制的家族式社会,女性是 社会中的第二性,处于附 属地位。同时,她还系统 清算了男作家作品中所虚 构的“女人神话”,批评 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 误解。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课件

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重视对运动有所助益 的文学。这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 文化批评。 科洛德尼指出,女性主义批评基本上是一种“怀疑的” 研究方法, 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首要任务是检验既往的美学判断 的有效性:“这些判断为什么目的服务?女性主义者问 道;它们(即使是无意地)帮助哪些关于世界的概念或 思想态度永久地存在?”
从生物性别到社会性别
她们的结论促成这样一种思想在性别 研究中逐渐占据主流,即: 对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认识,必须 从生物决定论的理论中分离出来。 性别差异源于简单的社会原因:“社 会对两性的训练是并且一直是不同的, 导致了不同的选择因素,像兴趣和标 准等等。”
强调社会性别决定论的思想
1949年,波伏娃的《第二性》从存在主 义角度批判了生物决定论。指出女性是 反对男性在一个精神压迫的行为中对他 们自己进行定义的他者。 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观点,为当代 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性别(gender)成为性别研究的关 键词。
反对雌雄同体的思想, 反对以这种理论作为 实现女性解放的策略。
主张重新阐释“女性 气质”
理由在于:
由于父权制,分配给女性的那 些气质特点如温和、谦虚、同 情、怜悯、温柔、直觉、敏感、 无私等等,其实都被视为价值 不高的气质特点,因而不被重 视。
而分配给男性气质的那些特点 如决断、勇敢、进取、坚强、 理性或逻辑思考等等,却被视 为具有更高的价值。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批评进程新解析摘要:女性主义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模式,也是性别批评中的一个分支。
它影响了时代的女性,给女性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证。
因此它的发展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将结合女权运动来剖析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以及在各个阶段它的代表人物和重要著作。
女性主义批评自从它诞生就从未消泯过,在现代它仍然引领着女性进步和发展。
女性主义批评穿着各式各样的外衣在世界各处漂泊,撒播着它的种子。
本文将从崭新的视角来审视女性主义批评,把它的外衣层层脱去。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女权运动;现代主义解析由性别批评衍生出来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势力”,①这使它处于文学研究与批评的中心位置”。
女性主义批评的出现对现存的大多数知识产品提出了挑战,已大大改变了当代文学理论的分析模式,而且它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这不仅仅体现在女性,更重要的是男性的霸权意识得到了有力的缓解。
在这个男权社会还未彻底分崩离析的时代,女性主义批评的进一步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女性的未来和幸福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在当代对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比较频繁,因此对其的说法各持己见,以致对其的重新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
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不容质疑,是跟随着女权运动进程的来的,因此首先就对女权运动的发展进行一个梳理。
一、女权运动“女权/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于19世纪末出现在法国(法语Feminisme),作“妇女解放”的同义词,尔后传入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和少部分拉美国家;1910年后在美国流行;五四时,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
女权运动是一种追求妇女平等权利的社会运动。
女权运动在19世纪初萌芽;由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开始逐渐松动。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开始要求在家庭中同男子要有相等地位。
由此女权运动应运而生。
由此女权运动分为三波:第一波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早期;第二波是从20世纪早期到20世纪60年代;第三波就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
女性主义批评

• 人们习惯将男性与强壮、主动化等号,而将女性与弱小、被动相提并论。艾尔 曼将这种习惯称为“性别类比的思维习惯”。文艺批评中的“大男子主义批评” 由此衍生出来。以男性的眼光和标准去阅读、批评,即使文艺批评中的性别歧 视。
4、“身份”批评阶段:80年代以后
• 崛起于70年代末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启发了各少数族裔的女性主义者, 她们分别将本民族的妇女文学置于中心位置,考察种族和社会性别在 双重文化、种族交往中的作用。“身份”批评认为,种族区别和社会 性别区别一样,是后天人为的,不是生理的,实质是文化和社会的建 造。
• 芭芭拉•史密斯是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她在《论黑人女性 主义文艺批评》中提出,以往的文艺批评均忽略了黑人妇女作家,她 的理论构想解开了“身份”批评之先,将种族引入女性主义批评乃至 整个文艺批评领域。这种对于种族和民族关系的研究,衍生出“后殖 民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将“身份”批评推向新的高潮。
•女性主义研究的对象:
妇女的创作、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我们既可以对中国女性作家的创作加以批评,如王安忆、
陈染、铁凝等的带有明显的女性意识的文本;也可以对男性作家笔 下的女性形象加以评析,如贾平凹的《废都》、苏童的《妻妾成群》 都有大量的女性形象。 许多男性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2、露西•依利加芮,代表作《镜子》,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将妇女受压怕的根源归结为父权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在德里达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 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多元理论的启发下充分挖掘妇女间的区别。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是70年代推动西方电影研究兴起的最重要的社会运动和文化批评话语之一。
反过来,电影研究在当时作为一个相对年轻和政治化的领域则为女性主义理论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其能在学术领域里扎下根。
从这样一个结合中成长起来的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一方面在有关表象、观众、和性差异的理论辩论中是高度专业化的;一方面在文化的涉及面和影响又是非常广泛的。
它同时介入了批评和文化生产两个方面。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论,女性主义在所有的知识形式和质询领域内都提出了有关性别和性别等级的重要观念。
女性形象一直是电影和有关视觉媒体的中心特征。
在电影批评和理论中,性别问题成为分析中心的思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对女性形象、女性制作者、和女性观众的理解,并要求重新确定电影研究的规则。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主要贡献是把性别问题引进了以前无视性别的“机器理论”和精神分析等批评方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关注和分析在影视文本中性别的建构。
性别被看作是文化的、而不是生物学的术语,并界定为通常联系或看作特别适于男性或女性的那些角色、属性、和活动的社会观念。
通过考察各种策略,如语言、人物、布景、叙事结构、摄影机的工作、笑声频道、和音乐声道,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家评价影视文本如何保持或破坏现存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文化观念。
这些批评家还进一步考察一种和现存观念不同性别观念的建构,并讨论性别对待方式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含义。
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家在词汇和概念上受符号学、心理分析、语言学、社会学、和电影研究的影响。
在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中使用的关键概念包括:性别化的主体,窥淫癖、恋物癖、女性的、男性的、性别、以及程式化的性角色、父权制、发音、以及法规等。
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家会提出以下问题:观众被摄影机角度、剪辑、情节等暗示来认同的是什么样的视点、感情、和经验?女性是被表现为窥淫癖快感的对象(从男性的视点被作为一个性对象加以展示)吗?男人被表现为窥淫癖快感的对象吗?这种视点是通过什么形式的和技术的策略传达的?对男人或女人、或两者,什么属性和态度被表现为是适当的?角色、价值、和情节是否保持或重建了关于性别的主流文化观念吗?如果存在话,文本鼓励何种对立的读解?女性主义的分类:社会主义女性,马克思主义女性,激进主义女性各种形式的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这个词会让人觉得这是单独的一个意识形态,然而事实上女性主义存在有许多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
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
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
它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
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
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
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即使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
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
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
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
(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
(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
(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
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
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二、英美女性主义批评
凯特·米勒特于60年代推出了标志着女性主义批评正式诞生的重要著作《性政治》,她主要是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性别权力关系中所处的受支配、受奴役的地位入手,来揭露父权制社会男性控制、支配女性的政治策略,其重要性在于首次引入了一种女性阅读的视角。
“我们第一被要求作为女人去阅读文学作品,而从前,我们,男人们,女人们和博士们,都总是作为男性去阅读文学作品。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于1979年推出了她们的女权主义明珠《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象》。
该书一方面研究了西方19世纪前的男性文学中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揭露了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着的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
作者指出,从但丁笔下的贝雅特丽采、弥尔顿笔下的人类之妻。
歌德笔下的玛甘泪等都被塑造成纯洁、美丽的理想女性或天使,但他们都回避着她们自己——自己的舒适或自我愿望。
她们的主要行为都是向男性奉献或牺牲,而这种献祭注定她走向死亡。
这种把女性神圣化为天使的做法,实际上一边将男性的审美理想寄托在女性形象上,一边却剥夺女性形象的生命,把她们降低为男性的牺牲品。
作者又分析了男性作品中的另一类女性形象即妖女或魔女,如如斯宾塞笔下半人半蛇的Errour,莎士比亚笔下的高奈瑞尔等,认为她们体现了男性作者对不肯顺从、不肯放弃自私的女人的厌恶和恐惧,然而,这些女恶魔形象实际上恰恰是女性创造力对男性压抑的反抗形式。
可见,历来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天使还是恶魔,实际上都是以不同方式的歪曲和压抑,这反映出父权制下男性中心主义的根深蒂固和对女性的歧视、贬抑。
该书另一方面又分析了从简·奥斯汀到爱米莉·狄金森等19时机女作家的创作,探讨了她们采取的在遵守父权制文学标准的方式下向父权制发起挑战的复杂而微妙的写作策略。
该书举出当时许多女性作家作品中都出现了像夏绿蒂·勃朗特《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而这些疯女人形象就是被压抑的女性创造力的象征,也就是向父权制叛逆的作家本身。
概而言之,该书不但批判了男权文化下被歪曲和压抑的女性形象,而且以一种新的女权视角重新阅读并阐释了19世纪一些著名女性作家的作品,对女权注意理论的发展、完善起了重要作用。
三、法国女性主义批评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拉康解构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思想,重点放在女性写作上。
代表人物是朱莉亚·克莉丝蒂娃、西苏和伊瑞格等。
西苏认为,在父权制社会,女性在二元对立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她的一切正常的生理心理能力、她的一切应有的权利都被压抑或剥夺了,她被迫保持沉默,只有写作行为才能改变这一被奴役的关系。
在此,西苏赋予女性写作以女性解放的特殊功能。
西苏就女性写作提出了描写躯体的口号,这是与男性写作完全不同的,因为女性通过身体将自己的想法物质化了,她用自己的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
女性用身体,这点甚于男人,男人受引诱去追求世俗功名,妇女则只有身体,她们是身体,因而更多的写作。
西苏希望通过写作活动引导妇女走向觉醒,走向妇女真正的解放。
应当肯定,西苏这种女性写作理论具有颠覆、批判当今男权主流文化和语言,发展女性自己的文化,深化妇女解
放运动的现实意义。
然而,她把妇女解放建立在一种女性写作活动基础上,局限在“语言”颠覆的范围内,只能是一种女性解放的乌托邦。
四、其他女性主义批评
巴巴拉·史密斯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她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承认黑人妇女创作中性政治与种族政治和黑人妇女本身的存在是不可分离的,即承认黑人女性文学创作与黑人女性在政治上所受的性与种族双重压迫密不可分。
这就把文学批评自觉地同社会政治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也就把女性批评定位为一种涉及性与种族政治的社会政治批评。
女同性恋主义的文学批评大体上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把异性恋主义与父权制联系起来,对之采取激烈批判态度;第二,它力图寻找和建立起一个女同性恋文学的传统。
第三,它努力建立一种女同性恋主义的批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