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6.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当谈到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时,我们不得不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女性主义运动开始在西方国家崭露头角。
在此期间,许多女性艺术家和批评家开始对传统艺术界的男性主导地位提出质疑,并努力为女性艺术家争取更多和认可。
从那时起,女性主义艺术批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且非常重要的批评方法,对艺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男权,女权,身份认同一、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背景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出现,是对于历史上以男性为中心的艺术界的回应。
在西方艺术史中,女性艺术家往往处于边缘地位,作品常常被忽视或被男性艺术家的光芒所掩盖。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家则强调对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以及挑战男性中心的艺术观念和体制。
二、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核心观点1、强调性别平等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性别平等。
它认为男性和女性应该在艺术创作和批评中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应该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或排斥。
2、重新审视传统艺术价值观念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对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念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观念往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
它主张重新审视和评价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以及挑战和改变传统的艺术标准。
3、女性艺术家和被忽视的艺术形式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被忽视的艺术形式和主题。
它努力为女性艺术家争取更多的认可和,同时也拓展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范围。
三、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实践举例1、琳达·诺克林的艺术批评琳达·诺克林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对传统的艺术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她指出,由于男性中心的艺术体制和价值观念,女性艺术家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导致她们的作品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
2、玛莉莲·芭芭拉的艺术实践玛莉莲·芭芭拉是一位美国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以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体制而闻名。
她的作品涉及到性别、身份认同和权力等问题,通过自我表达和反思来探索女性的地位和权利。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
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
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
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
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
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
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
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
课件-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重新评价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
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原 型——夏娃与圣母
在女性主义批评者看来,在传 统文学作品中特别是男性作家 的作品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的女 性原型:其一是圣母型或天使 型,集美丽、高贵、温柔、可 爱于一身,贞洁温驯、恬静安 宁、富有母性,是童贞女与母 亲这两类男性最渴求的女性形 象的整合。
理论先驱之二: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1949年)
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 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 方妇女的“圣经”。它以涵盖哲学、历史、文 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 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 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 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 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 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 歧视开战的序幕。
第三,在(废都)中,作者笔下的 女性基本上可以说没有属于自己的 社会身份,她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只是男性的附属物。从牛月清到唐 宛儿再到柳月、阿灿没有一位女性 有一份正经的工作,她们也没想到 要为自己的社会工作而奋斗。牛月 清想到的是当好“庄夫人”,唐宛 儿、柳月想到的是争到“庄夫人” 这一头衔。贾平凹抱着一种狭隘保 守的两性观来描写女性,其笔下的 女性已为男权所异化,她们自觉的 按照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标准去思 考,去行动,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 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
(一)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阅读)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以女性作为读者的批 评,分析过往一切由男性创造的文学文本。 它的课题包括妇女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文 学批评中对妇女的忽视和歪曲,以及男性构 建的文学史的种种疏漏。她们试图打破男性 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从女性视角来重新审 视文学作品和文学史,从而对文学现象作出 新的阐释。
女性主义

义,含有侧重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意 思。
导论
❖ 女性主义批评首先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 评。其次,批评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其 一:具有纯粹的文本批评意义,即通过对具 体的文本的研究,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 视和女性意识的内容;其二:具有社会批评 的意义,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批评不 平等的社会现实。
经济制度。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建立在男 权文化的基础上的,主要支柱是“性政治” (三)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高度重视存在于个人领域的性别压迫 (四)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
提出建立一个双性一体(androgoynous)的 平等社会,试图消除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差异,
以此来消除性别歧视。
评价
❖ 激进的女权主义以一种新的社会视角来解释 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理论, 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它是女权主义流派中唯 一一个将矛头指向男性的理论。但由于过于 关注女人本身,忽略了对妇女受压迫的社会、 历史、经济层面的分析批判,强调男女对立 的一面,没看到男女的同一性。
❖ 第一阶段:要求在父权制社会中获得同男人 平等的权利。
❖ 第二阶段:差异派女性主义,强调性别的差 异和女性的独特性,颂扬女性本质,并以差 异为名否认男性秩序。
❖ 第三阶段:拒绝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提 倡三个阶段的女性主义方法相互融合或同存 于同一个历史时间之内。注意女权、女性、 女人的统一。
女性主义派别
(3)从追求同样的平等向从差异性中追求平等转变。
评价
优点:促进妇女的觉醒,推动妇女的发展,激励广 大妇女为获得男女平等的权利而斗争,为之后的 女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女性主义批评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 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一反初期注重 “平等”的策略,改弦更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 表达和内在情思。
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 “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衷的重“女人”的女 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 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即女人成为女人, 男人成为男人,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 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
一、定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 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 求的文学批评。
1
二、女权主义运动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掀起的大规模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斗争矛 头是指向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以争取政治平 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为主要目的。
女权主义批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 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 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 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若隐 若现的“性歧视”。
9
(1)批判象征父权制社会秩序的符号体系
例如: 在英语中 female (女性)和 woman(女 人)的构成依赖于男性的male和man,是他们的派 生词,如同《圣经》中女性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 创造。
(法)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性》,被誉为西方 女权主义的“圣经”。她 认为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 制的家族式社会,女性是 社会中的第二性,处于附 属地位。同时,她还系统 清算了男作家作品中所虚 构的“女人神话”,批评 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 误解。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 一、女权主义批评的背景和思想来源 • 二、英美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 三、法国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 四、批评与实践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背景和思想来 源
• 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
—英美妇女获得选举权 • 6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妇女的本质和 文化构成的探讨 • “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 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确定、以及我 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
•
• “女人腔”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
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人们说她 是神经质的,不可理解的,惶惑不安的, 满脑子奇思怪想的,更不用提她的语言, ‘她’说起话来没有中心,‘他’也难以 从中分辨出任何连贯的意义。”但这种非 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又有一种包容二元对 立的特征。因为,“一个人不能从另一个 中分开,我/你,我们总是复合在一起,这 怎么会出现一个统治另一个的情况呢?”
• 露丝伊瑞格瑞 • “女性谱系”:“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人
类的身体已经被符码化地置于社会网络之 中,在文化中,并且被文化赋予意义,男 性被认为是雄健和有阳具(指创造力), 女性则是被动的和被阉割的。这不是生物 学的结论,而是身体的社会和心理学意 义。”
• 《他看女人的反射镜》:整个西方哲学都是一种
理性主义传统,在其中,女性被定一位非理性, 一种需要和应当被超越的他者,一个被阉割得不 完整的男人。 “女性谱系”,就是要回到“前俄狄浦斯”阶段, 那时的母亲是无性别之分的,而女儿也是对双性 同体的母亲认同的。目的要恢复一种新型的母女 认同关系。在这种女性谱系中,女性之间的关系 上升为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女性不再沦为单纯 的客体。
女性主义批评

• 人们习惯将男性与强壮、主动化等号,而将女性与弱小、被动相提并论。艾尔 曼将这种习惯称为“性别类比的思维习惯”。文艺批评中的“大男子主义批评” 由此衍生出来。以男性的眼光和标准去阅读、批评,即使文艺批评中的性别歧 视。
4、“身份”批评阶段:80年代以后
• 崛起于70年代末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启发了各少数族裔的女性主义者, 她们分别将本民族的妇女文学置于中心位置,考察种族和社会性别在 双重文化、种族交往中的作用。“身份”批评认为,种族区别和社会 性别区别一样,是后天人为的,不是生理的,实质是文化和社会的建 造。
• 芭芭拉•史密斯是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她在《论黑人女性 主义文艺批评》中提出,以往的文艺批评均忽略了黑人妇女作家,她 的理论构想解开了“身份”批评之先,将种族引入女性主义批评乃至 整个文艺批评领域。这种对于种族和民族关系的研究,衍生出“后殖 民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将“身份”批评推向新的高潮。
•女性主义研究的对象:
妇女的创作、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我们既可以对中国女性作家的创作加以批评,如王安忆、
陈染、铁凝等的带有明显的女性意识的文本;也可以对男性作家笔 下的女性形象加以评析,如贾平凹的《废都》、苏童的《妻妾成群》 都有大量的女性形象。 许多男性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2、露西•依利加芮,代表作《镜子》,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将妇女受压怕的根源归结为父权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在德里达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 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多元理论的启发下充分挖掘妇女间的区别。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是70年代推动西方电影研究兴起的最重要的社会运动和文化批评话语之一。
反过来,电影研究在当时作为一个相对年轻和政治化的领域则为女性主义理论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其能在学术领域里扎下根。
从这样一个结合中成长起来的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一方面在有关表象、观众、和性差异的理论辩论中是高度专业化的;一方面在文化的涉及面和影响又是非常广泛的。
它同时介入了批评和文化生产两个方面。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论,女性主义在所有的知识形式和质询领域内都提出了有关性别和性别等级的重要观念。
女性形象一直是电影和有关视觉媒体的中心特征。
在电影批评和理论中,性别问题成为分析中心的思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对女性形象、女性制作者、和女性观众的理解,并要求重新确定电影研究的规则。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主要贡献是把性别问题引进了以前无视性别的“机器理论”和精神分析等批评方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关注和分析在影视文本中性别的建构。
性别被看作是文化的、而不是生物学的术语,并界定为通常联系或看作特别适于男性或女性的那些角色、属性、和活动的社会观念。
通过考察各种策略,如语言、人物、布景、叙事结构、摄影机的工作、笑声频道、和音乐声道,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家评价影视文本如何保持或破坏现存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文化观念。
这些批评家还进一步考察一种和现存观念不同性别观念的建构,并讨论性别对待方式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含义。
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家在词汇和概念上受符号学、心理分析、语言学、社会学、和电影研究的影响。
在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中使用的关键概念包括:性别化的主体,窥淫癖、恋物癖、女性的、男性的、性别、以及程式化的性角色、父权制、发音、以及法规等。
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家会提出以下问题:观众被摄影机角度、剪辑、情节等暗示来认同的是什么样的视点、感情、和经验?女性是被表现为窥淫癖快感的对象(从男性的视点被作为一个性对象加以展示)吗?男人被表现为窥淫癖快感的对象吗?这种视点是通过什么形式的和技术的策略传达的?对男人或女人、或两者,什么属性和态度被表现为是适当的?角色、价值、和情节是否保持或重建了关于性别的主流文化观念吗?如果存在话,文本鼓励何种对立的读解?女性主义的分类:社会主义女性,马克思主义女性,激进主义女性各种形式的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这个词会让人觉得这是单独的一个意识形态,然而事实上女性主义存在有许多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Historical Overview and Major Themes in Feminist Criticism
• Elaine Showalter identified four models of difference: biological, linguistic, psychoanalytic, and cultural. The biological model is the most extreme; if the text somehow mirrors the body, this can reduce women merely to bodies. • Showalter’s linguistic model of difference posits women speaking men’s language as a foreign tongue; purging language of “sexism” is not going far enough.
Ⅲ.Four Significant Current Practices
• B. Marxist Feminism • Marxist feminist criticism focus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reading and social realities. Certainly the establishment of feminist women’s studies programs, bookstores, libraries,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s, film boards, and community groups attests to the cruci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 offered by feminism. Unlike some other intellectual strategies, feminism acts on ideas.
Ⅲ.Four Significant Current Practices
• Feminist critics identify sex-related writing strategies, including matters of subject, vocabulary, syntax, style, imagery, narrative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re preference.
一、 定义
• 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并没有明确的存 在形式。和其它的批评方法不同,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通常是对其它批评和理论的政 治攻击。女性主义形式多样,关注所有女 性的边缘化问题。多数女性主义认为我们 的文化是父权文化:即以服务男性利益为 主导。女性文学批评家尝试解释在一个特 定的文化中,权力因性别失衡如何被反映 在文本中,或如何受到文本的挑战。
Ⅲ.Four Significant Current Practices
• A. Gender Studies
• Gender determines everything, some say, including language; as Elizabeth Abel has argued, “sexuality and textuality both depend on difference”.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历史回顾和主 要议题
• 伊莱恩肖瓦尔特,美国领先的女性主义批 评家之一,确定了女性文学发展的三个历 史阶段:第一阶段,“女性化(feminine)” 阶段(1840至1880年),在此期间,女性 作家模仿优势传统;第二阶段,“女权主 义(feminist)”阶段( 1880至1920年), 在此期间,女性主张少数群体的权利并进 行抗议;第三阶段,“女性(female)” 阶段(1920至今),在此期间,反抗,即 揭示男性文本厌女症,被女性文本和女性 的重新发现所取代。
Ⅲ.Four Significant Current Practices
• A. 性别研究 • 有人说性别决定一切,包括语言;伊丽莎白· 阿贝 尔辩称:“性与文本性都依赖于差异化。” • 立志进行女性主义研究的男性经常是在性别研究 的总称下进行研究。在同性恋研究中,批评家通 常通过性别课题来研究这个对象。这两种人都对 男性和女性的某些特质比作者或读者的生物性别 更感兴趣。 • 女性主义批评家认同和性别有关的写作策略,包 括主题、词汇、语法、风格、意象、叙事结构、 人物和流派。
Ⅲ.Four Significant Current Practices
• Karl Marx argued that all histor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are determined by forms of economic production. Marxist feminists attack the prevailing capitalistic system of the West, which they view as sexually as well as economically exploitative. Marxist feminists thus combine study of class with that of gender. In Marxists emphasize histor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of literary discourse, they often direct attention toward the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of literary texts—that is, the economics of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ng texts.
Ⅲ.Four Significant Current Practices
• Male critics who wish to pursue feminist studies often do so under the umbrella term of gender studies, and in gay studies critics often approach their subject through the topic of gender. Both of these groups are less interested in a writer’s or reader’s biological sex than in certain qualities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Ⅱ.Historical Overview and Major Themes in Feminist Criticism
• Elaine Showalter, one of the leading feminist cr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identified three historical phases of women’s literary development: the “feminine” phase (1840-80), during which women writers imitated the dominant tradition; the “feminist” phase (1880-1920), during which women advocated minority rights and protested; and the “female” phase (1920-present),during which dependency on opposition- that is, on uncovering misogyny in male texts-is being replaced by a rediscovery of women’s texts and women.
Ⅱ.Historical Overview and Major Themes in Feminist Criticism
• Showalter’s psychoanalytic model identified gender difference as the basic of the psyche,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 of the gender to the artistic process. It stresses feminine difference as the free play of meaning outside the need for closure. Showalter’s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has been to describe the cultural model that places feminist concerns in social contexts, acknowledging class, racial, national, and historical difference and determinants among women over time and space-a “binding force”.
Feminist Approaches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
Ⅰ. Feminism and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Definitions
• Feminism and feminist literary is absent rather than what is present. Unlike the other approaches we have,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is often a political attack upon other modes of criticism and theory, and its social orientation moves beyond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In its diversity feminism is concerned with the marginalization of all w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