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批评论
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

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引言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女性观点和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和解读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问题。
本文将对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浅析,包括其背景、核心概念以及对俄罗斯文学批评的影响。
背景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起源于20世纪末的俄罗斯女性主义运动。
在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女性开始关注和反思自己在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
为了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的提升,这些女性开始运用文学作品作为表达和探讨的工具,进一步呼吁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核心概念性别话语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性别话语。
性别话语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角色。
女性主义批评者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性别话语,揭示和剖析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并以此批评和反思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女性主义阅读女性主义阅读是指通过性别敏感的观点和方法,解读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和女性体验的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阅读试图探讨作品中女性的角色定位、性别刻画和女性意识的表达,以此揭示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在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被广泛运用。
解构主义通过揭示和批评二元对立关系的存在,如男性/女性、公共/私人等,以此挑战既定的性别秩序。
女性主义批评者通过解构作品中的性别对立关系,探索女性的被压迫和被边缘化的原因,并呼吁社会对性别秩序进行根本性的重构。
影响与启示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俄罗斯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作品中的性别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批评,女性主义批评者成功地引起了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这一方法不仅为其他批评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还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个人而言,了解和研究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可以增强对性别问题的敏感性,促使我们更加关注和思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165.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概述:①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②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③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2)主要主张与研究领域有: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
(3)现实背景:①女权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②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③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权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4)思想来源:①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②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5)主要代表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娃。
(6)影响评价:①从总体上看,女权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拓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而占据一席重要之地。
简述露丝伊瑞格瑞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露丝·伊瑞格瑞的女性主义批评
(1)她是法国派女性主义又一位重要批评家,提出了独特的“女性谱系”和“女人腔”的主张。
(2)所谓女性谱系,是伊瑞格瑞吸收精神分析学的思想提出的主张,核心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以取代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男性中心。
①在前俄狄浦斯阶段,认为那时的母亲是无性别之分的,是一个同时兼具男性创造力和母性的双*性*同体形象,而其女儿对双*性*同体母亲是完全认同的,这才是人类起始的女性谱系。
②俄狄浦斯阶段开始之后女儿转向了“恋*父”,一方面抛弃了双*性*同体的母亲,一方面肯定了父Q制,这一过渡是父Q制对女性谱系的压制与剥夺。
父Q制文化建立了一个男性形象的上帝作为母亲的母亲来压制母亲并排斥到社会价值之外,切断了女儿通向母亲的道路,女儿与女性潜在力量的关系也被切断了。
③该理论是要建立前俄狄浦斯阶段的女性谱系,恢复一种新型的母女认同关系而不是“恋*父”关系,女性之间的关系上升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再单纯的作为客体而存在。
(3)所谓女人腔,是与女性谱系相联系的颠覆父Q制的主张,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
①这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永远在变化之中,是意义不定、无中心的,具有跳跃性、隐秘性和模糊性等特征,这就是与女性语系相对应的“女人腔”。
②女人腔的话语方式有一种包容二元对立的特征,像女性语系包容双*性的母亲一样。
③“女人腔”包容对立双方于一体的功能就消解了父Q 制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否定了父Q制对女性的统治与压迫。
全新的文学批评视角——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西方女作家作品的解读

全 新 的文 学 批 评 视 角 笺程 t 曩 历
论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 理论对西方女作家作 品的解读
王 延
性 作 品和 男性 批 评 的 , 是研 究 了在 人 心 日中 的妇 女应 该 是 什 么 只 在 西 方 文学 的历 史 中 , 父 权 制 文化 的主 导 地 位 , 由 男性 文学 家
妹 到 乔 治 ・ 略特 我 们 才 看 到 女性 作 家 开始 在 文 学 史 中 占有 一 席 之 爱
地 , 在 文 学 的长 河 中只 是 疏 星 散 见 。因 此 对 女 作 家 作 品 的 研 究 并 但
研 究 和 妇 女 文 学 传 统 的寻 找 上 。2 O世 纪 8 代 后 , O年 随着 研 究 的深 入 , 称 之 为 “ 性 批 评 ” 关涉 的 是作 为作 者 的虹 女 , 被 女 。 1 即研 究 作 为 生 产 者 的妇 女 , 究 由妇 女创 作 的文 学 的历 史 、 题 、 型和 结构 。 研 主 类
它 的课 题 包 括 妇 女创 造 性 的心 理 动 力 学 , 言 学 和 妇 女语 言 的有 关 语 问题 , 别 女作 家 或 女 作 家 集 团 文 学 生 涯 的轨 迹 , 学史 , 个 文 当然 也 包
不 多 见 , 且 传 统 的对 史 作 家 作 品 的 研 究 也 是 采 用 “ 而 男性 中心 文 化 ” 的男 性 视 角 展 开 的 , 用 性 的 标 准 对 之 加 以衡 量 。 这 样 闸 释 和 衡 并 量 的 结果 , 是 使 男 性 的文 学 经 典标 准 得 到 更 进 一 步 的确 , 性 文 就 男
女性主义批评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 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一反初期注重 “平等”的策略,改弦更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 表达和内在情思。
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 “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衷的重“女人”的女 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 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即女人成为女人, 男人成为男人,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 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
一、定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 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 求的文学批评。
1
二、女权主义运动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掀起的大规模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斗争矛 头是指向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以争取政治平 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为主要目的。
女权主义批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 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 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 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若隐 若现的“性歧视”。
9
(1)批判象征父权制社会秩序的符号体系
例如: 在英语中 female (女性)和 woman(女 人)的构成依赖于男性的male和man,是他们的派 生词,如同《圣经》中女性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 创造。
(法)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性》,被誉为西方 女权主义的“圣经”。她 认为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 制的家族式社会,女性是 社会中的第二性,处于附 属地位。同时,她还系统 清算了男作家作品中所虚 构的“女人神话”,批评 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 误解。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引言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门研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实践的学科领域。
本文旨在对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浅析,介绍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发展历程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女性解放运动。
在这个背景下,女性主义理论开始关注女性在文学中的定位和表达。
在早期,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通过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化语言来探索文学对女性的表达和塑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逐渐扩展到性别、权力、身份等方面。
核心观点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抗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批判传统文学中男性中心的视角,呼吁重视女性的审美经验和视角,以女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反抗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批判传统文学中男性中心的视角,呼吁重视女性的审美经验和视角,以女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2. 揭示性别霸权的存在: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霸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权力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揭示性别霸权的存在: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霸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权力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3. 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文学: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视女性的创作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审美的独特性。
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文学: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视女性的创作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审美的独特性。
4. 关注身份和多元性: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身份和多元性问题,关注种族、阶级、性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通过对不同身份的女性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拓展了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和批评。
简述巴巴拉史密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巴巴拉·史密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1)史密斯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其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承认黑人女性文学创作与黑人女性在政治上所受的性与种族双重压迫密不可分,强调批评者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作品的政治含义而且将其与所有黑人妇女的政治状况联系起来,把文学批评自觉的同社会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女性批评由此被定位为一种涉及性与种族政治的社会政治批评。
(2)史密斯努力寻找发掘黑人女性创作的传统,认为必须明确承认黑人女作家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其自身特点的文学传统,她通过对大量黑人女作家作品的分析,揭示出她们在文体、主题、意象、审美上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区别于白人与男性作家的特点。
(3)史密斯强调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应该重视研究自身和黑人女性作家的创作经验,而不应该受白人男性创作标准的束缚。
认为批评家应该从自身经历出发进行思索和写作,而不是用白人男作家的文学思想和方法去认识黑人妇女可贵的艺术资料。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目的在于强调批评理论对于女性主义者是至关重要的。
茱莉亚·克里斯多娃在《妇女的时间》一文中指出,女性主义的斗争要经过政治和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1.要求在现状时间中占有自己的合法位置2.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性主义者强调女性与男性差异甚大,此时他提醒人们警惕这种“反意识形态”可能会陷入你想的性别歧视形式。
3.他在当时看到的正在兴起的女性主义者拒绝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
许多女性主义者对理论抱有敌意。
在传统知识体系中,妇女个人经验一般被排除在知识话语之外,个人的范围一旦被加上“女性的”马上就贬值。
我们不应该否认经验的个人和政治重要性,但是毫不怀疑的依赖经验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一种关于语言、主体、社会组织和权力的关系的理论,也需要理解为什么妇女忍受男人把他们的利益至于她们之前的原因。
因为关于女性的知识都已经收到性别歧视的污染。
女性主义理论家今天面临的困境是,我们的自我界定正式建立在我们必须从各方面进行结构和消除本质论的一个概念之上。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1.女性主义者具有评论和形容妇女的绝对(排它)权力2.根本否认能够对“女性”下如此的定义。
认为这是本体论的错误,把作为家庭妇女的妇女改换成超级母亲的妇女都不可能对这个问题有任何帮助。
持这种观点的女性主义者被称为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者,源于法国的解构主义。
福柯和德里达的观点,有效的女性主义只能是完全否定的女性主义。
一些女性主义者已经开始探讨避免前两者的局限性的第三种选择。
可以分享后结构主义的洞察力,主张“女性”的范畴需要通过探讨主体经验而得到理论化,需要探讨不陷入本质论的有关性别主体的理论。
佳娅特丽·斯皮瓦克、琼·司、伊莱恩·肖瓦尔是这方面的代表。
前者提出“策略上的本质论”,后者列举了性别理论的三个方面1.在讨论性别差异使用社会构成代替生理决定论2.在具体学科里进行对女人和男人的比较研究3.把性别作为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阶级”和第三世界批评的“种族”同等重要的分析范畴从而改变学科的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批评论
摘要:伴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女性主义批评逐渐兴起,成为女权主义运动在文学和文化领域的延伸。
本文从女性写作、女性形象、女性阅读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作品,详细地阐明了作者对这一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看法。
女性写作女性形象女性阅读
1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
历史与现实中存在很多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在某些领域女性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作为对提高妇女觉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女性主义批评,也因此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对当代妇女的社会、文化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阅读。
下面,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做进一步阐释。
大的影响。
作家的个人性情、人生态度、审美偏好、生平经历、社会背景等都会是其中的影响因素。
而女性由于在历史上的受压迫的特殊形象,其独特的生活状况和经历,使其创作更引人关注。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写到:“这里,有一个想法,其实很耐人寻味,如果夏洛蒂?勃朗特拥有三百英镑的年金——但她傻得以一千五百英镑售出了她的几本小说的版权;如果
她对那个繁忙的世界,那些充满了生活的欢乐的城镇和郡县有更多的人生经验,与和她一样的人有更多交往,解释更多的秉性不同的人,结果又会如何呢?”1]
了妇女创作面临的困境。
正如伍尔夫所说,一个女人要想创作,必须要拥有一个独立的环境和不依附于男人的经济地位。
而事实是,女性往往受到很多方面的阻碍,男性对女性家务劳动进行无偿占有,甚至把她们当做私有财产,作为性欲对象和生儿育女的工具。
女性一旦被这些家庭琐事所牵绊,她们就不再属于自己。
洗衣、煮饭、相夫教子,占据了她们很多时间,也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充实自己,或是去工作,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
“经济上对于男性的依附,使女性为了生存必须得取悦于男性,并因之将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文化价值取向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安于男人指派给她们的地位,不去争取自由。
”2]
环。
选取表意的语言文字符号,通过文字与情感的融合,创作出文学作品。
那么,对于女性写作,有没有相对于父性话语而言的女性语言呢?在日语和韩语当中,女性有有别于男性的特定使用语言,这一现象的出现只是当初为了男女贵贱之别,是性别歧视在语言上的反映。
而所谓的女性创作过程中的女性语言,也不过是女性基于对性别歧视的厌恶,刻意地想要摆脱父系语言的一种尝试,并没有实质
上的突破。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社会历史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歧视女性的路程,这让女性在无意识中自己看轻自己,甚至在不自觉中对自己施加压迫。
面对语言的选择上,不敢运用一些男性常用的,或是所谓的粗俗的、尺度较大的语言。
而现在,我们需要努力的是摆脱这种无形的枷锁,真正地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选择语言,充分发挥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清算男性主义文学文本中的性别歧视。
女性写作,最初或许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尊重,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
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是文化领域内的女权运动,她们以手写心,将心中的澎湃付诸笔端,以期唤起哪些在生活中仍遭受歧视的女性的觉醒、反抗。
或者是在写作中将自己融入人物,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妄想投射到文本中,在文本中获得满足。
另一类是由女性创造的女性形象。
纵览中国文学史,至少在《红楼梦》以前,大多数文本中都描写的是是一些被男人玩弄,没有独立自由之思想的女性。
学界把《红楼梦》推崇为首部真正歌颂女性,赞扬她们反抗精神的小说。
但是,在今天看来,这种赞颂依旧是不彻底的。
书中那个身体孱弱、惹人怜惜的林妹妹,面对封建礼教对她爱情的摧残,并没有进一步的实质性反抗,最终忧愤而死。
她虽为女子,但对当时女性卑贱的地位,凄惨的命运并没有透彻的认识,
她对可怜女子遭遇的淡漠,对丫鬟麽麽们的轻视,就能窥见一斑。
甚至可以说,宝玉都比她更能体会女性的痛苦,比女性自身更想让她们获得自由。
曹雪芹似乎一直在暗示,女性的单独反抗并不能获得成功,女性要想获得自由,还得依靠男性。
这不禁让人想追问:男性在创作女性形象时,即便是那些自我标榜持女权主义的男性,能否真正摆脱男权主义视角的局限性,客观的为我们展现一个真实的女性呢?
?勃朗特的《简爱》为人称道,主人公简?爱令人印象深刻,她被描绘成一个不卑不亢、自尊自重、追求自由平等、善良的完美女性形象。
全书中,作者几乎没有任何表现简?爱缺点的描写。
是她真的有这么优秀,还是说身为女性的夏洛蒂刻意回避了她的缺点,对她进行了粉饰?简?爱最后嫁给瞎了眼睛断了手臂的罗彻斯特为妻,不离不弃,更是使人格得到了升华。
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完美无缺,是事实如此还是女性作家在面对女性形象的时候刻意美化,并没有做到完全客观呢?
段。
阅读使她们拥有更多的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有了更深厚的知识积累。
作为读者的同时,她们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批评家。
她们会有自己独有的语言体系吗?简?卡洛普曾说:“一个女性理论家已经是个流亡者;她被驱逐出自己的母语而操着父系语言;她擅自滥用欺诈的权力。
”3]
众不同的发现吗?例如,当读到一个受到压迫的悲惨女性形象时,女性产生的同情会不会比男性多呢?又会不会有除了同情之外的,而且又有别于男性的其它情感呢?在读到一个为了自由奋起反抗
的女性形象时,她们会不会热血澎湃,心中暗暗鼓劲,要把她当做自己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呢?看到那些受到生活嘲弄的男性,会不会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呢?这种种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确有女性对现实生活中遭受到不公之后,面对男性同样遭遇时的一种自主表露的快感,是一种自我满足。
性主义批评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提高妇女觉悟,改善妇女地位上做了很大贡献,对于揭露当今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有重要意义。
但它的存在与发展也说明女性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就像丁玲在《“三八节”有感》中感叹:
出来呢?
1]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3]伊莱恩?肖瓦尔特.《我们自己的批评》
作者简介:徐淼,女,(1990-),汉族,四川乐山人,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