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藻类基因工程

合集下载

藻类基因工程

藻类基因工程

中国藻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藻类由于具有多样性、遗传结构独特性等特点,已成为基因工程研究的理想材料;藻类基因工程将在环境、食品和健康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藻类基因工程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着重点与国外有所差异。

国际上藻类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在于利用模式藻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也进行了利用模式藻建立应用体系的研究;我国的藻类基因工程研究则带有更强的应用目的,着眼于改良藻类的遗传特性,或将藻类开发成为生产高价值产品的生物反应器等。

本文鉴于国内的相关文献主要讨论我国藻类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如下:1.微藻基因工程微藻种类多,繁殖快,易于操作和大规模培养,是藻类基因工程最早研究的对象。

由于蓝藻的结构和遗传系统类似于革兰氏阴性菌,所以蓝藻的基因工程发展很快。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蓝藻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基因转化体系,二十多年来已有三十多种外源基因在蓝藻中表达成功。

蓝藻表达系统将来有希望在制备重组药物、治理环境污染、农药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蓝藻是藻类中最早能稳定地表达外源基因的种类。

从1970年发现蓝藻可以转化,1973年证明蓝藻中含有质粒,1981年首次在蓝藻中表达外源基因成功,到1996年聚胞藻Pcc6803作为第一个光合生物完成了基因组全序列测定,蓝藻的研究一直处于整个生物学的前沿,有些研究较多的蓝藻种类已成为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中的重要模式生物。

目前,蓝藻基因工程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基因的选择、鉴定、测序、序列分析与克隆,载体的构建,调控表达原件的分析,基因转化系统的发现和筛选,转基因蓝藻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等。

在应用研究方面,我国的徐旭东博士等在1992年在山东济宁寄生虫防治研究所把B.sphaericussp.2297的基因51和42转入鱼腥藻Pcc7120中表达成功。

这是我国藻类基因工程的开始。

虽然我国的藻类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起步较晚,然而在用蓝藻作为生物反应器表达药物基因方面,我国一直走在国际的前列。

小球藻的基因工程改造研究进展_读后感_概述说明

小球藻的基因工程改造研究进展_读后感_概述说明

小球藻的基因工程改造研究进展读后感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小球藻(Chlorella)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具有高速生长和丰富的营养价值的特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小球藻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在基因工程改造领域。

通过对小球藻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产物合成能力和生理特性,为未来的生物技术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研究进行概述和分析。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的背景,并探讨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将详细介绍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包括细胞培养和转染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以及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的应用。

接着,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阐述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对其生长、生理特性以及产物合成与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在基因工程改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展望未来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及利用小球藻进行生物技术应用的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归纳,我们旨在揭示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的潜力和应用价值,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科学家对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领域的关注,并促进该领域在未来生物技术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2. 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的研究进展:2.1 小球藻基因工程的背景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色植物,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小球藻进行改造,可以为其赋予新的功能和特性,拓展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过去几十年间,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2 基因工程技术在小球藻上的应用在小球藻中, 多种基因编辑技术被广泛使用。

例如,CRISPR/Cas9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编辑方法之一。

通过引入Cas9酶和相应的RNA片段,研究人员可以针对目标基因进行定点编辑或敲除,并实现精确控制基因组修饰。

微藻基因工程

微藻基因工程

微藻基因工程
微藻基因工程是一种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对微藻进行遗传改造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生产高价值的生物燃料和生物塑料等生物大分子,也可以用于研究微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在微藻基因工程中,通常会通过敲除或编辑微藻的基因组,以去除不需要的基因或增强有用的基因。

例如,科学家可以从一种产油微藻中剥离出大量的基因组,并敲除那些对油生产无关紧要的基因,从而创造出一种“最小基因组”微藻。

这种微藻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每一个基因的分子和生物功能的模型生物,或者作为合成生物学家的“底盘”菌株,用于增强生物燃料或生物塑料等生物大分子的定制生产。

微藻基因工程还可以通过优化微藻的培养条件和使用特殊的启动子等技术,以实现大规模培养和生产具有高价值的化合物。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强微藻中油脂的含量,从而使其成为生产生物柴油或其他生物燃料的理想原料。

总之,微藻基因工程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技术,可以用于生产高价值的生物燃料和生物塑料等生物大分子,也可以用于研究微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3章 基因工程 第4节 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3章 基因工程 第4节 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水蛭素是一种蛋白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研究人员发
现,用赖氨酸替换水蛭素第47位的天冬酰胺可以提高它的抗凝血
活性。在这项替换研究中,目前可行的直接操作对象是 ( A )
A.基因
B.氨基酸
C.多肽链
D.蛋白质
三、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
3. 蛋白质工程流程图
预期功能 生物功能
分子设计
蛋白质
氨基酸
结构
谢谢观看!
一、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 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改造现有蛋白质, 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1.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 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
2.相关学科及技术:分子生物学、晶体学和计算机技术等。
(1)异常血红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改变的根本原因是编码血红蛋白基因的
____碱__基______序列发生改变。
(2)将正常的血红蛋白基因导入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中,可以合成正常的
血红蛋白达到治疗的目的。此操作_不__属__于__(填“属于”或“不属于”)蛋白 质工程,理由是该操作____没__有__对___现__有__蛋___白__质__进__行___改__造______________。
蛋白质工程基本思路的应用
某多肽链的一段氨基酸序列是:
丙氨酸
色氨酸
赖氨酸
谷氨酸
苯丙氨酸
1.怎样得出决定这一段肽链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请把相应的碱基序 列写出来。 查密码子表 丙氨酸:GCU\GCC\GCA\GCG 色氨酸:UGG
赖氨酸:AAA\AAG 谷氨酸:GAA\GAG 苯丙氨酸:UUU\UUC

《基因工程B》复习提纲2020(1)

《基因工程B》复习提纲2020(1)

第一章基因工程概述一、名词解释基因:编码产生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一段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基因操作:基因操作是指对基因进行分离、分析、改造、重组、转移、检测和表达等操作的总称。

基因工程:专指为实践应用而进行的基因重组事件,具体指通过基因操作来定向改变或修饰生物体,并具有明确目的的活动。

重组DNA技术:基因重组是指将一种生物(供体)的基因(DNA片段)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

二、思考题1、简述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

2、简述基因工程操作的理论依据。

(1)基因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2)基因是可切割和粘合的(3)基因是可转移的(4)多肽与基因之间有对应关系(5)遗传密码通用(6)基因可以复制遗传3、简述基因工程诞生理论上的三大发现和技术上的三大发明。

理论上的三大发现: 遗传物质是DNA(基因) 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中心法则和氨基酸密码子技术上的三大发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连接酶质粒和病毒第二章基因工程的工具酶一、名词解释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分子内部某种特殊的核苷酸序列,并使每个核酸链上特定部位相邻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的一类核酸内切酶。

同裂酶:指来源不同,但识别相同靶序列,切割产生不同或相同末端的限制性内切酶。

即不同来源的限制性内切酶可切割相同的序列。

同尾酶:指来源各异,识别靶序列各不相同,但切割产生相同末端的限制性内切酶。

同尾酶切割DNA得到的产物可进行互补连接。

DNA连接酶:催化DNA片段两侧(相邻)核苷酸的3'羟基(-OH)和5'磷酸基(-P)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使断开的DNA连接起来的酶。

DNA聚合酶:催化DNA合成的酶逆转录酶:依赖RNA的DNA聚合酶二、思考题1、简述限制性内切酶命名的基本原则。

属名+种名+株号+序号第一个字母:取宿主属名首字母,大写斜体。

蓝藻基因工程

蓝藻基因工程

作为新的基因工程表达宿主, 蓝藻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蓝藻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基因转化体系, 20多年来已有30多种外源基因在蓝藻中表达成功。

蓝藻表达系统将来有希望在制备重组药物、治理环境污染、农药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对蓝藻基因工程的发展及其在医药、环保、农业、生物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最后分析了蓝藻基因工程发展的瓶颈表达效率低的问题, 总结了研究者所作的努力: 基因和剂型的选择、转录翻译元件的调控、宿主生理状态的调控等。

蓝藻经基因工程改造后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用于定量检测介质中污染物、杀虫剂或其它化学物质的浓度蓝藻基因工程应用研究蓝藻基因工程包括内源基因的敲除和内外源基因的表达两个方面, 大量的工作是通过敲除和过表达这两种方案来研究蓝藻自身基因的功能, 并且取得了较多的成就[ 5] , 而本综述重点放在蓝藻基因工程的生产应用相关研究。

基因敲除方面目前应用研究较少, 从上世纪的80年代末开始, 应用自杀基因、反义RNA和同源重组技术, 阻抑丝状体的鱼腥藻和单细胞的聚球藻中谷氨酰胺合成酶的编码基因( glnA ) 的表达, 使突变的工程蓝藻在光合和固氮后, 不把合成的氨用于合成氨基酸, 而分泌出细胞外, 这可能为合成氨提供新工艺[ 6] 。

外源基因的表达常从转入筛选标记或报告基因开始。

1981年荷兰学者就把抗菌素抗性基因转入蓝藻中表达。

以后美国的W olk等[ 7] 把报告基因转入了蓝藻。

然而, 真正引人注意的是在藻细胞中表达了有应用前景的外源基因, 首次成功的是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N.T andeau de M arsac 等[ 8] 把芽抱杆菌( Baci11ussphaericus1593M ) 的蚊幼毒蛋白转入单细胞蓝藻组囊藻R2。

我国的徐旭东博士等[9] 在1992年在山东济宁寄生虫防治研究所把B. sphaericus sp. 2297的基因51和42转入鱼腥藻PCC 7120中表达成功。

水中的藻类植物教案

水中的藻类植物教案

水中的藻类植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水生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藻类植物的定义和特点。

藻类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引入问题:什么是藻类植物?它们生长在哪里?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讨论。

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藻类植物的形态和生长环境。

第二章:藻类植物的形态和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2 教学内容:藻类植物的细胞结构。

藻类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2.3 教学方法:展示藻类植物的图片和实物样本,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形态结构。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种类的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

教师总结并解释藻类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第三章:藻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3.2 教学内容:藻类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

藻类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3.3 教学方法:学生观察藻类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其对光照、温度等条件的需求。

教师讲解藻类植物的繁殖方式,展示图片和实物样本。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藻类植物的繁殖特点。

第四章:藻类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藻类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力。

藻类植物对水质的影响和净化作用。

4.3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藻类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藻类植物对水质的影响和净化作用。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藻类植物对水质的影响。

第五章:藻类植物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5.2 教学内容:藻类植物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的应用。

藻类植物在生物技术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5.3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藻类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展示相关产品实物和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藻类植物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集美大学研究生海藻基因工程

集美大学研究生海藻基因工程
如蓝藻穿梭质粒载体:除了含大肠杆菌源质粒的ori 外,还含有蓝藻源质粒的ori,既可以在转化的大肠 杆菌中进行复制,也可以在转化的蓝藻中进行复制
(3)农杆菌Ti质粒载体——植物的克隆载体
致癌农杆菌含有的一种内源质粒,当农杆菌同植物 接触时,该质粒会引发植物产生肿瘤(冠瘿瘤),故 称此质粒为Ti质粒(tumor inducing plasmid)
80年代的海水蓝藻和淡水真核微藻
现在的大型经济海藻
研究的主要内容:
(1)作为模式藻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一种手段 (2)从模式藻中分离得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功能基 因
(3)向模式藻中转入目的基因,建立应用体系 (4)建立经济藻类,如螺旋藻、小球藻和盐藻等的遗 传转化模型,培育养殖新品种,利用转基因藻类反应 器生产有用产品或清除污染
1)缺乏大规模养殖基础,实验室培养难以获得足 够的生物量
2)模式藻本身作为食品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国际社 会的认可
因此模式藻近基因工程的瓶颈不在于技术,不 在于导入何种基因,形成何种基因重组体,而在于 怎样放大而达到应用的目的,以及怎样应对本身安 全性的问题
我国藻类基因工程研究的特点:
带有很强的应用目的,从一开始就着眼于改良 大型经济海藻的遗传特性, 或者将大型经济海藻 开发成为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物反应器
作为克隆载体的DNA分子必须具备以下主要条件:
(1)必须有供外源DNA片段插入的克隆位点 (2)能携带外源DNA片段(基因)进入受体细胞 (3)具有用于选择克隆子的标记基因 (4)必须是安全的 (5)载体DNA分子应尽可能小 (6)载体中应该含有能促进外源DNA表达的调控 区
1、质粒克隆载体
质粒是一类存在于细菌或真核细胞中独立于DNA 而自主复制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已证明,来自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以及人的 一些外源基因可以在蓝藻中表达,例如大肠杆菌 谷氨酸脱氢酶基因在蓝藻中表达引起抗铵,人的 超氧化物歧化酸(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基因 在蓝藻中表达以减少氧胁迫。这就可能通过引入 外源基因,以赋于蓝藻新的遗传特性,或作为重 要的天然产物基因表达的宿主。目前还成功地将 芽孢杆菌的杀虫毒素基因导入并表达于几种蓝藻 细胞中。这些都标志着蓝藻基因工程正向着实用 目标迈进。
穿梭载体能否在宿主蓝藻中稳定维持取决于多方面 的原因:首先,蓝藻中存在多种限制性内切酶,实际上, 已在E.coli中实现商品化生产的多种限制性内切酶如 Ava I、AvaⅡ等都来源于蓝藻,解决的办法是利用携 有合适的甲基化酶基因的E.coli宿主,对穿梭载体的 特异位点进行甲基化修饰,从而改善其在蓝藻中的稳 定性。其次,导入的质粒与宿主质粒之间可能发生同 源重组,因此,转化前对内源性质粒的清除显得非常 必要。Matsunaga等(1990)对海洋蓝藻Synechococcus NKBG 042902-YG1116的转化试验中,用溴化乙锭处理 藻株,清除内源质粒pSY10与pSY09,得到很好的效果, 而未经处理的藻株,则不能被转化。
脉冲匀直变角电泳(PHOGE)技术的应用带来基 因定位工作的突破。Bancroft等1989年借助于限 制酶切、PHOGE与Southern杂交技术,已得到 Anabaena PCC 7120的基因图谱,结果表明,尽 管蓝藻基因的组织也采用操纵子的形式,但功能 相关的基因并非集中在一处,而是分散于染色体 上 不 同 位 置 。 继 A.PCC 7120 之 后 , 海 洋 蓝 藻 Synechococcus PCC 7002的染色体物理图谱也 已完成。深入开展的基因克隆与基因图谱绘制工 作无疑为蓝藻的基因操作奠定了基础。
四、基因枪法
基因枪法又称微粒子轰击法,基本原理:利 用基因枪的火药爆炸、高压放电或高压气体作 驱动力,将吸附或包裹有DNA的金粉或钨粉微 粒高速发射,击中并高速穿透真空室中受体的 细胞壁及原生质膜到达细胞内,从而达到将吸 附于微弹上的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或原生质 体,并获得整合和表达基因。
五、载体
自1973年发现蓝藻质粒以来,已在约50 %被检 单细胞及丝状蓝藻中证明了内源性质粒的存在, 质粒数目从1~10个不等,大小在1.3-130 Kb之间, 但只在极少数淡水蓝藻中找到质粒编码功能的证 据,一般认为蓝藻质粒属隐秘型质粒。至今蓝藻 质粒尚未发现可识别的遗传标记,不能在E.coli中 复制,不能作为克隆载体。
常用遗传转化方法
一、接合转移
接合转移是指利用广谱宿主接合质粒,使DNA 通过细胞接触从一种细菌转移到蓝藻。这个系统 需先构建含有目的基因、大肠杆菌、蓝藻质粒复 制起点及转移起点、选择标记的杂交质粒,转化 含有辅助质粒的E.coli菌株,再通过接合引入一个 具有编码接合装置的基因,使3种质粒由于无法复 制或整合而逐渐丢失;杂交质粒或以自主复制形 式存在,或与蓝藻染色体发生同源重组而稳定存 在。
2.重组DNA分子的构建 一般将带有目的 基因的DNA片段连接到能够独立复制并具 有选择标记的载体上,如质粒、噬菌体和 病毒等,以形成重组DNA分子。DNA片断 与载体的连接方式主要有同聚末端连接、 粘性末端连接、平齐末端连接及人工接头 分子连接。
3.重组DNA分子的转化及扩增 重组DNA 必须进入宿主细胞DNA中,才能得到扩增 和表达。根据载体的性质不同,可采用转 染、转化、转导等方式,将重组DNA分子 导入宿主细胞内,并使其大量繁殖。
研 究 概 况
藻类基因工程起步较晚,60年代首先对蓝细菌 (Cyanobacteria)进行了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近 10年来,在蓝藻载体构建、基因克隆、基因转 移、基因表达、功能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 的进展。这为在分子水平上了解蓝藻的合光作 用、生物固氮、细胞代谢等重要过程提供了可 能性,同时又为蓝藻的遗传操作开辟了新的前 景。
大型藻类基因工程的研究方兴未艾,特别 是质体基因组结构、序列及定位方面做了 大量的研究,并能以其基因序列进行藻类 发生和分类方面的研究,同时,对其转化 模式的建立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高等植 物基因工程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直接 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可能成为藻类转基因 的有效手段,并对藻类基因工程的发展起 到促进作用。
除了依靠穿梭载体,人们还试图寻求其他 的方法。海洋蓝藻噬菌体早在1989年Bergh 就已报道,最近,又分离到一种新的海洋 蓝藻噬菌体(ms-1)并对其宿主范围进行了感 染试验,发现Synechococcus NKBG 042902 对它十分敏感。研究海洋蓝藻的噬菌体转 导机制,发展噬菌体载体系统,以期在特 异性宿主蓝藻中获得外源基因表达,为构 建蓝藻基因工程载体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节 用于基因工程研究的藻类
原核微藻:蓝藻
微 藻
真核微藻:绿藻、硅藻 褐藻门
大型藻
红藻门 绿藻门
1. 蓝藻门
蓝藻又称蓝细菌,是藻类中最原始的类群,是 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蓝藻有单细胞、丝状、中 空球状和立方体等形状,但大多数蓝藻为不定型 群体,并常具有一定形态和颜色的胶被。 蓝藻分子遗传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 蓝藻的结构和遗传复杂性类似于革兰氏阴性细菌, 部分种类还具有天然转化系统和有效重组系统, 使得蓝藻分子遗传学得到迅速发展,在光合作用、 生物固氨、植物进化等基础研究中的地位不断上 升,目前已成为藻类分子遗传学的前沿。其自身 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手段正趋于成熟。
1.2 海洋蓝藻基因转移系统
1968 年 Bazin 证 实 了 蓝 藻 的 遗 传 重 组 现 象 , 1970 年 Shestakov与Khyen首次发现Synechococcus PCC 7943 的DNA天然转化作用。目前已确认可天然转化的蓝藻是不 产生异形胞的单细胞种类,绝大多数属于Synechococcus 与Synechocystis两个属,至今已发展了两种类型的基因 转移系统,一种是遗传转化,包括天然转化、诱导转化和 电击穿孔;另一种是接合转移。以往由于淡水蓝藻在养殖 中所处的特殊位置,遗传转化的研究得以普遍地开展。近 年来,随着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已分离到多种具有经济 开发潜力的海洋蓝藻,其中有些种类能够高效地进行光合 作用,有些种类则能产生一些重要的生化物质,如植物生 长调节剂、UV吸收蛋白复合体、高活性SOD与酪氨酸酶 抑制剂等等。上述特点吸引了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 入到海洋蓝藻基因工程的研究,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
至今,应用于蓝藻遗传转化的供体DNA大体可分 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利用未修饰的外源质粒,如 pBR322,pBR328等,可将外源DNA导入蓝藻, 但效率很低,且对受体需做特殊的处理;第二类是 利用自身染色体或基因组,通过同源重组作为插 入突变的有效方法,在这方面,海洋蓝藻 Synechococcus PCC 700 Stevens,1980年有过 成功尝试,嵌入Strr标记的染色体片段天然转化成 功;第三类即是穿梭载体。研究结果表明,穿梭载 体是一方便、有效的运载体,海洋蓝藻的遗传转 化也大多采用穿梭载体作为中介(表1)。
第三章 藻类基因工程
第一节 概念及研究内容及概况
藻类基因工程亦称藻类遗传工程或藻类重组 DNA技术,是以海藻为研究对象将某种生物基 因通过基因载体或其他手段运送到海藻活细胞 中,并使之增殖(克隆)和行使正常功能(表达), 从而创造出藻类新品种的遗传学技术。
通过对藻类基因工程的研究,一方面期望 从改造的藻体中筛选出抗性强且生长快的 优良藻种,并把藻类作为新型的生物反应 器生产某种特殊的有用物质;另一方面期望 从藻类中分离、克隆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基 因,作为农作物改良的目的基因或用于微 生物发酵生产。
4.对重组克隆(recombinant clone)进行筛选 在转化实验中,一些细胞被转化,一些细 胞未被转化,因此需要筛选出被转化的宿 主细胞。筛选可利用载体的遗传标志,如 抗菌素抗性等来进行选择。
5.鉴别特定重组克隆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筛 选出来的并不一定是真正转化的细胞,需要作进 一步鉴定,可用核酸杂交、免疫化学法等。另外, 由于整合部位等位置效应,外源DNA在宿主细胞 内的表达强度等也不同,还需要进一步弄清目的 克隆中外源DNA片段上的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主 要有酶切图谱的制定、基因在DNA片段上的精确 定位、确定是否含有内含子、DNA序列分析、离 体翻译实验、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及产 物提纯等。
藻类基因工程作为基因工程的一个分支,相应地 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获得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断 用限制性内切 酶切割生物染色体DNA,得到大小不同的DNA片 段,其中的某一片段上可能刚好有所需要的目的 基因;以mRNA为模板,用反转录酶进行反转录合 成互补DcD合成法直接合 成某个基因。
二、天然转化与诱导转化
天然转化是指蓝藻在指数生长期不经过处理直 接吸纳外源DNA。聚球藻是首次报道的可天然转 化的藻株(Shestakov和Khuyen,1970)。目前 发现的可天然转化的蓝藻绝大多数属于聚球藻和 集胞藻两个属。蓝藻天然转化的机制虽不太清楚, 但估计绝大多数单细胞品系可能具有天然感受态, 其机制可能与细菌具有相似之处。 诱导转化是指通过人工诱导感受态进行遗传转 化,如Ca2+可有效诱导集胞藻感受态的形成。
真核藻类(eukaryotic algae)基因工程起始于80年代, Rochaix和Dillewjin(1983)第一个报道了他们利用 质 粒 为 载 体 对 单 细 胞 绿 藻 ——— 莱 茵 衣 藻 (Chlamydomonas reinhardi Dang)进行基因转移的 研究。随着真核藻类基因工程研究的广泛深入, 目前衣藻已成为叶绿体、线粒体与染色体三套基 因组均能遗传转化的藻类。除衣藻外,椭圆小球 藻(Chlorella ellipsoidea Gern.)也正在成为另一个单 细胞绿藻转化系统,目前已对20余种红藻进行了 研究,在14种红藻中发现有质粒,数目一至多个 不等。近两年来,在一些经济藻类如钝顶螺旋藻 (Spirulina platensis)、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中 也发现了质粒。真核藻类特别是一些经济藻类质 粒的发现,为真核藻类基因工程提供了潜在的载 体,对藻类基因工程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