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启示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财政政策创新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财政政策创新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及不变要素假定,一国经济增长将最终达到稳态均衡和零增长,因此财政政策仅在短期调节经济稳定等方面发挥作用,对于长期经济增长则无能为力。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合适的财政政策在一国经济长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技术约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
我国要保持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财政政策创新。
标签:内生增长理论人力资本技术约束财政政策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内生增长理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分析,内生增长理论主要的贡献在于将“知识”和“技术”在模型中内生化。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既是经济增长之源,又是“知识”内生积累的结果。
这样,经济增长就取决于经济系统本身,而不是像新古典增长理论那样是外生的。
但这一时期的增长理论学家主要是在完全竞争假设下考察长期增长率的结论。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完全竞争假设条件过于严峻,限制了模型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二是完全竞争假设无法较好地描述技术商品的特性,即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并使一些内生增长模型产生逻辑上的不一致。
为了克服上述内生增长模型存在的问题,从90年代开始,增长理论学家开始在更接近现实的垄断竞争假设下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标志着内生增长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我国长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一、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及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推出后,在经济学界引起很大震动,但这套理论主要采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考察的是经济的短期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因而无法分析长期问题和动态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试图将凯恩斯的《通论》长期化、动态化,即试图确定在给定假设条件下实现持续充分就业的条件。
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

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1995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就是说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自此之后,我国财政学界就如何利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效率型的经济增长展开了大讨论,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和措施。
但是,这些讨论大都属于对策性研究,所提出的财政对策最终是否会奏效并不清楚,也就是说,没有分析这种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如果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财政政策很难发挥作用。
为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90年代兴起的“新增长经济学”或“内生增长理论”及其财政政策含义,为我们今后的讨论提供理论依据。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多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Tanzi and Zee, 1997, p.180):(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术进步。
但是,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
可是,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
当然,许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Schumperter, 1934;舒尔兹,1990;贝克尔,1989),但是,他们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的一般性研究

Ke WO ‘ s e d g n u c l mi g o h fs a p l y h m a a i l t c n l g c l r g e s y I : n o e o s c ol d o c r wt ; i c l o i ; u n c p t ; e h o o i a p o r s c a
GAO Cha ng- hun, M A W e - c iwei
( Hm‘ n I.i l / T c n l g Hm‘ n 1 0 0 , C io b n'l,
A bs r t Thc ndoge t ac : e nous gr owt t e y s he s e il h h or i t c s nta pa t n r i m odc n e onot c gr r c ni owt t or h he y. Se n r e fom t wa on he y whih c c e ono i gr m c owt d pe h e nds n he ong un, a t e i t l r s he ndoge ous a t s n f cor o c f e onomi gr  ̄ h, h c O、 t uma c pia a t c n a t l nd e hnol c l ogi a pr ogr s c n ompe a e he c nom i gr e s a c ns t t e o c owt h sa t gna i n a e b t di i s n ot r a t r t ns .I t e ono i gr w t r t i de e to c us d y he m nihi g he f c or e ur f he c m c o h ae s t rmi d ne by ndog nous a t s t efe t e e f c or , he f c of fs a polc on co cl i iy e not c r ni g owt wil h l be ome h t us ga n. c t e bc a i Und r he n e ve i of na i na fs al e t i t r nton to l i c pol y, r ga di t e i c e r ng he ndoge us no gr owt a t i h s hc mpe us t t , he
“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

“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研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时通常有两个角度,一是选取不同主体,如格默尔年选择27个较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其政府支出增长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分析后,得出其内部关系无法确定的结论。
二是选取财政支出中部分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如泰勒兰斯等年根据69个国家数据得出国防支出增加会使经济增长下降,年戈德史密斯认为生产性投资有利于经济长期增长。
年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出版,使得财政学正式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年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的发表,通过其对公共产品的分析使得财政支出的研究成为财政学领域的主要枝干。
这期间有很多学者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提出有意义的理论,如瓦格纳提出了“政府活动扩张理论”,认为一国政府的支出与其经济成长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政府的财政支出能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政府支出的增长会快于经济增长。
在构成财政支出分支后,将近二十年时间里对财政支出的研究仍属附属性的,如年《联合王国公共开支的快速增长》中皮考克和威斯曼明确提出梯度渐进式快速增长理论,指出在正常时期政府财政支出规模逐渐不断扩大,因为在既定税率水平下,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快速增长同步。
年阿罗和喀西在《公共投资、报酬率与最优财政政策》中,表示在最优快速增长条件下,重新加入财政支出的居民消费函数经济快速增长路径出现发生改变,得出结论社会分散经济决策将强于私人集中经济决策,即为政府积极主动运用财政政策与分散经济决策效果一致,同时实现经济最优状态。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严格意义的关于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才多起来。
如年拉姆《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中建立计量模型,对个国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得出财政支出与gdp 应保持合理比例,当支出小于这一比例时,扩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超过这一比例,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发生挤出效应,导致负面结果;年巴罗在《一个简单内生增长模型中的政府花费》中讨论了内生增长模型中政府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了以政府支出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得出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
内生性增长理论在中国发展中的应用

内生性增长理论在中国发展中的应用内生性增长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主张经济增长是由内部因素驱动的,是由经济体自身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引起的。
这种增长方式具有自我加速、可持续性等特点,被广泛认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内生性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与未来发展。
一、内生性增长理论的优点内生性增长理论相较于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具有如下优点:首先,内生性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视为内部因素,而不是外部因素,强调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中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创新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技术含量,从而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其次,内生性增长理论具有明确的政策意义。
内生性增长理论认为政府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提高教育水平等方面的投资,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国家现在也在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以构建更加有利于创新和发展的环境。
第三,内生性增长理论将劳动力视为重要因素之一,强调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人力资本的投资。
中国的经济转型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与此同时,当前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内生性增长理论提醒我们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
二、内生性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内生性增长理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借鉴价值。
那么,内生性增长理论能否在中国这个大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它的应有作用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的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升级和转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市场对创新的需求不断增长,企业也开始加强研发投入,加快创新节奏。
这对于实现内生性增长来说非常重要,在中国经济中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推广。
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提升同样重要。
人力资本是企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至关重要。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财政政策创新

生递减现象 .整个 经济 层次的资本边际收益率则不会发生变化 甚至在一定条件下递增 , 促进资本边际收益保持 不变或递增 的源 泉在于人 力资本投 资、知识 积累与技术进步。例如卢卡斯认 为,
内生增长 理论的基本思路
包括正规教育 、培训 、在职 学习等等 ) , 凯恩斯 的有效需求及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理论 于 2 O世纪 3 O年 人力资本在积 累过程 中 (
是在完全竞争假设 下考察长期增长率 的结论。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 源 泉 。
内生增长模型 存在一定的缺 陷 :一是完全竞争假设 条件过于严 2 世 纪 8 年代 中期 以来 ,以罗默 、卢卡斯等为代表的一批 O O 峻, 限制 了模型的解释 力和适用 性 二是完全竞争假 设无法较 好 经济学家 ,研 究并发展 了阿林 ・ 扬,熊彼特、阿罗等人的经济 增 内生技术变化 为核心的论文 ,重新探讨 地描述技术 商品的特性 ,即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 , 并使一些内 长思想 ,提 出一组 以 “ 构筑 了一种新的增长理论— — 内生增长 生 增 长模 型 产 生 逻 辑 上 的不 一 致 。 了克服 上 述 内 生 增长 模型 存 了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 , 为 在的问题 ,从 9 O年代开始 增长理论学家开始在更接近现 实的 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认 为 , 长期经济增长率 不会像 新古典经济理 垄断竞争假设下研 究经济增长 问题 . 出了一些新的内生增长 模 论所认 为的那样最终趋 向于零 , 提 因为新投入的要素积累不会 出现 而如果企业层次的资本投入边 际收益率发 型, 标志着内生增长理论进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基于内生增 边际收益递减 的现象: 长理 论对我国经济 增长 问题 进行研究 ,并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 . 对于促进我国长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 的理论价值 与实践意义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财政政策创新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财政政策创新一、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内生增长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科技进步、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创新活动是产生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而非传统的外生决定因素,如资源供给、人口增长等。
内生增长理论突出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认为政府干预可以加速内生增长的进程。
内生增长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本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社会资本三个关键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1.人力资本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是指人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非物质性资产。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2.技术进步: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内部驱动力的体现。
不断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出现。
3.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网中所拥有的信任、合作和互助等非经济资源。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增加经济效率,创造新的产业业务机会和增长市场。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多种问题。
一方面,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出现劳动力增长缓慢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中低端产业占主导地位,高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
此外,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国土资源占用过度等问题也制约着经济发展。
三、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财政政策创新针对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我们可以提出以下财政政策创新建议: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真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科技领军人才战略。
同时,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教育产业,扩大教育服务的供给,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2.创新环境与社会治理体系政府应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注重对农村社会资本的支持和培育,鼓励地方政府通过社会团体的组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并加强环保和治安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内生增长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

!" 世 纪 $" 年 代 中 后 期 罗 默 %@E$B2% 卢 卡 斯 %@E$$2分 别 采 用 外
部经济分析框架建立了各自的增长模型 ! 罗默甚至认为知识 溢出这种外部经济形式是理解经济增长的关键 $ &扬 %;))FG*;,H.(GI9@E!$2在 其 经 典 论 文( 递 增 收 益 与 阿林 经济进步 ) 中 提 出 了 经 济 内 生 演 进 思 想 ! 并 以* 斯 密 定 理 + 为 主题 ! 在协调收益递增与竞争性均衡方面做了最为突出的尝 试 $ 扬认为 ! 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范围 ! 而市场范围又取决于 劳 动 分 工 ,同 时 !经 济 中 可 能 存 在 收 益 递 增 !其 来 自 于 迂 回 生 产方式的加强 ! 以及初始投入要素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生产链 扬的 条的延 长 $ !" 世 纪 $" 年 代 中 期 ! 罗 默 重 新 发 掘 了 阿 林& 经 典 思 想 ! 并 运 用 动 态 模 型 证 明 了* 收 益 递 增 可 能 会 导 致 无 约束的增长 ! 外部性可能会允许竞争性均衡存在 + 的观点 $ 内 生 增 长 理 论 中 的 罗 默 模 型 %@E$B9@E$A9@EE"2" 卢 卡 斯 模 型 - - 博 兰 德 模 型 %@EE@2等 都 是 对 扬 经 典 思 想 的 %@E$$2" 杨 小 凯 阐释与模型化 $ 熊 彼 特 %:.80J?*;,=7?(/J04019@EK#2认 为 ! 经 济 增 长 的 过 程 是通过经济周期的变动而实现的 !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是不 可分割的 ! 它们的共同起因是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 按照熊彼特 的 观 点 !创 新 或 技 术 进 步 是 经 济 系 统 的 内 生 变 量 !创 新 "模 仿 和适应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 经济增长表现为一种 创造性破坏过程 ! 新产品的出现将会导致旧产品的淘汰 $ 沿着 熊彼特的这一基本思路 ! 塞格斯特罗姆等人 %&’()*=,=0I0184.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启示作者:黄芳娜来源:《经济师》2008年第09期摘要: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知识积累、技术创新是导致一国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增长的源泉。
目前,我国经济中还存在一些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限制了我国实现内生增长的路径。
有效的财政政策是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途径。
为此,政府必须出台切实有效的财政政策,培育实现内生增长的技术创新的条件。
关键词:内生增长技术创新财政政策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9-040-02一、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内生增长模型又包含两条具体的研究思路。
第一条是罗默、卢卡斯等人用全经济范围的收益递增、技术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的思路,代表性模型有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巴罗模型等。
第二条是用资本持续积累解释经济内生增长的思路,代表性模型是琼斯一真野模型、雷贝洛模型等。
完全竞争条件下内生增长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完全竞争假设条件过于严格,限制了模型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二是完全竞争假设无法较好地描述技术商品的特性: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并使一些内生增长模型产生逻辑上的不一致。
为了克服上述内生增长模型存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又开始在垄断竞争假设下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
这些模型又可以根据经济学者对技术进步的不同理解,分成三种类型:产品种类增加型内生增长模型、产品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专业化加深型内生增长模型。
这三类模型的提出,表明内生增长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分析,内生增长理论主要的贡献在于将“知识”和“技术”在模型中内生化。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既是经济增长之源,又是“知识”内生积累的结果。
二、我国经济中存在的制约经济内生增长的主要表现1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过去只注重于传统产业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技术研究与开发,企业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使得传统产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物耗、能耗高。
面对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传统产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这是因为:(1)我国传统产业面广量大,占全部企业数的2/3。
这些传统产业对我国城镇职工就业、保证社会经济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7%属于传统产业创造的,国家财政收入的70%左右来自于传统产业。
高新技术所占比重很小。
(3)传统产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能耗高、效率低。
(4)传统产业内部由于体制等原因,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无论是从外部引进技术还是内部开发力度都不够,一些传统的工业部门始终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循环、重复。
从技术创新体制上看,美国85%的大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而我国大中型企业自身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比重不到10%,美国专利技术的商品化率为78%,而我国不到20%,大量的专利技术被闲置,推广应用的比例很低。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要素投入的增加只有在其能够带来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因此,这种“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是不可能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
2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近年来在高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零配件主要靠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因此附加值低。
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仍处于总量扩张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阶段性差距;国内技术产业竞争力有所提高,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较低层次;高技术产品市场需求很大,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由于很多引进技术缺乏配套设施,人力资本素质较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差,而且很多引进的技术设备与当地经济要素禀赋不适应,比较优势的发挥效果不明显或没有,导致很多引进的技术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3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不到位。
我国为了鼓励技术进步,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措施。
但是,有些措施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税收方面支持不到位。
在税收优惠方面,就技术进步而言其优惠的给予是在研制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并实现了成果转让取得收入以后,即优惠政策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实际上是针对结果的优惠。
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作用下,企业必定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上,而对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不足,同时也造成生产线的重复引进和最终产品生产能力大而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开发能力不足等。
目前,我国现行税法一直比较注重对企业的科技税收优惠,而缺少对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
受制于财政收入的压力,在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基中,不仅未考虑居民家庭负担状况、人均收入水平等合理因素,而且更未涉及个人的人力资本支出问题,对科技人员技术创新所获得的收入的减免税也仅限于省级以上政府发放的“科技奖金”和“政府特殊津贴”。
显然,由于缺乏对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激励,使得中小企业在实际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难以调动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也不利于科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财政支出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国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绝对值是逐年提高的,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更是大大加快。
但如果从相对指标,即我国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与GDP和财政支出总额的比较来看,我国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不容乐观。
1986年之前科学研究支出占GDP的比例大多为1%以上,1999年则下滑到0.52%,2003年才仅为0.83%。
虽然近年来,该指标略有增长,但增幅不大,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如印度1999年为0.86%,2000年提高到1%,2008年准备提高到2.5%;日本、韩国1997年这一指标就已达到了2.83%、2.89%;瑞典更是高达3.59%;美国的财政科技投入近年来一直在2.7%~2.9%之间。
最近几年,世界各国都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美国联邦政府、英国政府都提出了这些国家历史上最大的科技投入预算,欧盟提出到2010年要把研究开发的经费占GDP的比重增加到3%,韩国提出要增加到4%。
按照国际上的普遍看法,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不到1%的国家,是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在1%~2%之间,是有所作为的;大于2%,这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可能会比较强,我国显然是属于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之列。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经济领域在知识积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均不具备内生经济增长的条件。
技术发展状况不理想,其原因并不在于技术本身。
而是由复杂的、综合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其中包括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知识积累不足、人力资源短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对进口技术选择缺乏全面考虑和统筹、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政府在技术支持方面的支出力度和支出结构不合理、国家内部技术交流、知识流动迟缓,等等。
这一切限制了技术进步作为支持我国内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的发挥,使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停留在粗放的、靠高投入而实现的增长状态。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全社会的改革入手。
就技术而技术是解决不了技术发展问题的。
要找到技术发展的社会对策,使我国的经济增长能够从投入型的粗放增长转变为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内生增长,政府的政策干预是责无旁贷的。
而财政政策是实现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手段。
三、实现我国经济内生增长的财政政策内生增长理论则通过克服可以积累的生产要素收益递减性质而使经济增长率内生化。
内生增长理论克服可积累的生产要素收益递减性质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假定宏观经济生产函数与人均资本是线性关系,即:y(t)=ak(t)(1)(1)式中,a是一个常数(技术系数),且a>0。
假定人口不变,典型个人的目标是使无限时间期间的效用流量折现值最大化,则增长率g的决定方程式是:g=(a-r)/σ(2)(2)式中,r代表时间偏好率,σ代表不变边际效用弹性。
从中可以看出,只要a>r,人均增长率就是正的。
因此,技术系数。
决定了增长率,而且能够影响该系数的任何财政政策都会影响增长率。
同时,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公共投资具有很强的生产性。
阿罗和库兹最先把公共资本存量纳入宏观经济生产函数。
他们建立的生产函数形式是:Y(t)=F(K(t),G(t),L(t)elt(3)(3)式中,K(t)代表私人资本存量;c(t)代表公共资本存量(这是公共产品)。
1代表增加劳动力的技术进步率(这是外生给定的)。
公共资本存量也存在于家庭的效用函数中,因为这个变量具有双重作用。
例如,教育既有对生产率的正效应,也具有直接的效用收益。
从上面可以得出结论,内生增长理论的财政政策含义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政府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措施,影响(1)式和(2)式中的技术系数,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财政支出本身(主要指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率能够起到直接的作用。
具体说来,按照内生增长的因素,我们至少可以概括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财政政策措施:第一,增加入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措施:政府直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政府提供税收刺激或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第二,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措施,政府直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政府提供税收刺激或财政补贴鼓励企业投资基础设施。
第三,增加研究与发展投资的政策措施,或者政府直接增加研究与发展投资,或者提供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增加研究与发展的投资。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应该采取以下财政政策措施:1 增加财政对科研的投入,从资金上扶持企业技术创新。
首先,增加预算内投入。
在财政预算上,打破基数法,采取一年一定的方法,增加预算内投入,压缩一般性行政开支,把节约的资金用于科技开发,在不影响国家正常运转的条件下,使预算内科技投入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其次,合理利用预算外资金。
把财政部门管理的小型技改贷款;文教卫生行政周转金,向科技开发倾斜,保证技术改造资金的需要。
最后财政拨款应该具有针对性,重点支持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项目。
目前我国的财政承受能力及企业的实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合理、有效地配置现有财政资源是关键问题,国家应选择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集中投入,有重点、有突破地将经费集中于那些具有潜在优势、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好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技术和产业领域。
2利用政府采购支持技术创新产品的开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需求拉动科技创新比单纯的资金供给的效果更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