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精品学案 2.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国家产生的时间、政权的更替。

2.理解《汉谟拉比法典》在行使国家职能中的作用及重要的历史价值。

3.理解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重点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实质。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早期东方世界代表性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人民的重要财产。

据说,国王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太多,难以应付。

他就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一部法典,并把它刻在一个高2.25米的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神殿里。

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历史的殿堂,重温这段历史的岁月。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史料1古代两河流域。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古代两河流域》地图,指出“两河”指哪里?学生:“两河”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教师: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

从地图上看,这条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土地又很肥沃,因此得名。

古代,在这条地带上先后居住过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

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生活在沃地东部,那里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称为两河流域。

两条河流的泛滥为这个大干旱地区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

史料2“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自然状况。

学生:两河流域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淤泥,便于农业种植,为当地居民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基本条件。

史料3两河流域王国的更替。

史料4两河流域无天然屏障,又位于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交界处,许多古代民族相继在此登台亮相,演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形成特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特色。

这种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的健全和发展。

教师:阅读教材P6,分析两河流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学生:(1)国家的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小国之间混战不止。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年级九年级科目历史授课人时间课题名称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时 1 一、学情分析二、学习目标及依据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2、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重难点内容突破方法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情景导入法、讲授法、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四、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教学环节共案部分个案部分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新课探究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2019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2 新人教版

2019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2 新人教版
3.谈谈你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看法。
①《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②《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③《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古代两河流域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2.古巴比伦王国
3.《汉谟拉比法典》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概况;掌握古巴比伦王国统一的过程及汉莫拉比。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为什么会被称为“楔形文字”?
因为这些文字是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2)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一是在公元前年。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使用“”。
2.古巴比伦王国
(1)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者是,他在统一事业中采用了策略。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顺序、人物事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学生对古巴比伦王国及其法典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案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初步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反思 完善
古代两河流域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文明的地理位置及发展
古巴比伦王国
文明的高峰
《汉谟拉比法典》 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教后 反思
什么时间? 2) 古代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
一在何时? 3) 此后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发展有何特点?
生:回答问题答案。
师: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 展的过程:小国的产生—实现 初步统一—几度统一,屡遭外 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二、古巴比伦王国 阅读本目内容,结合“人物扫 描”,找出: 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 的时间以及人物?该政权的 性质是什么样的?统治情况 如何?
师:出示导学提纲,指导学生
1) 《汉谟拉比法典》具有怎 探究,互相交流学习。
样的历史地位?
2) 《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 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内容有哪些?反映了怎样 论问题的答案,根据自己理
的历史情况?
解,畅所欲言,交流合作成果。
3) 《汉谟拉比法典》历史价值
有哪些?
师: 概括问题答案,帮助学
生理解疑难问题。
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 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的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相关信息。
学 过程与 (2)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通过角色扮演,分析《汉
目 方法
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情感态 度与价
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 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学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学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复习导入出示目标】1、复习古埃及基础知识,导入新课。

2、本课目标: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两河”是指西亚的_______________河与______________河。

2.国家:约从公元前____________年起,逐步产生一线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约公元前________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二、古巴比伦王国1.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________世纪,第六代国王____________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_______________制国家。

2统治:汉漠拉比实行___________制度,加强_________________,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的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1.内容(1)社会等级: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___________、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__________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奴隶制度: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_________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______________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

(3)经济领域: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_____________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2.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______________,是古巴比伦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______________源远流长。

【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完善本课知识网络。

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文明性质:①法典:②文字:③_________ 人发明的_______________。

历法:④建筑:⑤数学:⑥汉谟拉比法典【拓展训练当堂检测】1.右图所示地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在这里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是在【】A.公元前3500年B.公元前24世纪C.公元前18世纪D.公元前16世纪2.如图所示,石碑刻有“此为确立真正福祉及仁政于国内的常胜之王汉谟拉比所制定的公正的法律”等文字。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汉谟拉比法典》
D.古巴比伦王国
第五步:达标测评
1、一书中曾收录了这样一个案例:奴隶阿卜对主人尼布说“你不是我的主人”,结果阿卜被判割掉耳朵。阿卜被判的法律依据出自《汉谟拉比法典》。由此看出制定该法典目的是(A)
A.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为地主阶级的利益着想
C.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护
D.维护法老的权益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两河流域文明的是(A)
第三步:合作探究
1.楔形文字它是什么人发明的?这种文字被哪里的古代民族所使用?
答:苏美尔人古代西亚
2.与楔形文字同时期的还有哪一种文字?它由什么人发明?
答:象形文字古埃及人
3.《汉谟拉比法典》是谁制定的?它的目的是什么?
答:汉谟拉比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
4 .《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此法典?
重点: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意义
引导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后,导入新课
第二步:自主学习
一、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
19世纪以前,人类对两河流域知之甚少,知道古文学家破译了楔形文字,人们才知道早在公元前3500-3100年,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20多个国家。
二、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
教学重点
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
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意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ppt
教学准备
五步三查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第一步:明确目标
1.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出现,知道楔形文字的创制。
2.把握古巴比伦王国建立与强大的过程,知道《汉谟拉比法典》制定的目的、地位、意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材料,了解两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其与古巴比伦文明产生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两河流域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反映了人类社会古老的法制传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巴比伦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传说在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了这座花园。

据记载,空中花园呈方形,每边长120米,是层层加高的阳台式建筑,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

花园里,还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

公元前1世纪作家昆特斯·库尔提乌斯这样描述这座建筑:“无数高耸入云的树林给城市带来了荫蔽。

这些树有12英尺之粗,高达50英尺。

从远处看去,如荫的灌丛让人以为是生长在高大巍峨、树木繁盛的山上森林。

”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除了这座奇妙的空中花园之外,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共同探索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曾经的辉煌。

二、新课讲授(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观察教材第6页《古代两河流域(约公元前3500—前539)》地图,回答古代两河流域的“两河”及“两河流域”分别指什么。

学生回答:“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材料展示:材料一在这里(美索不达米亚)供水不断,阳光持久,丰收年年都有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2.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内容及影响。

【学习重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内容及影响
【学习难点】
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导入新课】
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你知道空中花园在哪里吗?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自主学习】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

3.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4.巩固政权:
(1)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2)《汉谟拉比法典》
①等级划分:古巴比伦分为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②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合作探究】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汉谟拉比法典图册
(1)这部法典是由谁制定的?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统治)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看法。

①《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②《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③《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达标训练】
1.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明发生在()
①长江流域②黄河流域③印度河流域④恒河流域⑤两河流域⑥尼罗河流域
A.①③ B.④⑥ C.③② D.⑤⑥
2、《圣经》里把两河流域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

在这里曾经孕育着的文明古国是()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
3、[法新社巴格达(2003年)4月12日电]“英美联军占领巴格达后,混乱和抢劫现象越来越严重。

11日下午巴格达考古博物馆遭到浩劫,大量研究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文物丢失。

”这里的“两河流域”是指A.尼罗河、刚果河流域 B.长江、黄河流域
C.印度河、恒河流域
D.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
4.被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地方位于今天的()
A.伊朗B.伊拉克C.印度D.沙特阿拉伯
3、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是谁的统治时期()
A.图特摩斯
B.汉谟拉比
C.苏姆阿布姆
D.穆尔西里斯
5. 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就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

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

”此国王是()
A. 胡夫
B. 伯里克利
C. 汉谟拉比
D. 穆罕默德
6.下图所示地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在这里最早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 )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巴比伦王国 D.古代雅典
7、一位导游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介绍某一历史文物时说:“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你知道这位导游介绍的文物是什么吗?()
A、《汉谟拉比法典》
B、《人权宣言》
C、《拿破仑法典》
D、《权利法案》
8.《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标志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

这项规定突出地说明 ( )
A.该法律是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B.理发师的地位极端低下
C.理发师与奴隶地位相差无几 D.该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

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

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