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导学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导学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导学案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灿烂的阿拉伯文化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化 难点:阿拉伯帝国

【自主探究】

知识点1 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背景

①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处于游牧时代,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 ②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2、创立: 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

3、统一阿拉伯半岛

①默罕默德最初在 传教,遭到传统势力反对,于 年率信徒迁居 ,

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真主的使

者穆罕默德的决定。 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②630年,默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默罕默德

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知识点2 阿拉伯帝国

1、对外扩张

①默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条件:伊斯兰教强大的号召力;阿拉伯人空前

团结,士气高昂。

②在亚洲:穆斯林军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兵锋直抵中国唐朝边境;751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

③在非洲:攻克埃及,横扫北非。

④在欧洲: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接着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

2、帝国形成

① 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②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

知识点3 阿拉伯文化

1、哈里发重视知识:

①哈里发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②830年,在巴格达设立“ ”,集科学院、

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③为延揽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

2、成就

①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改造了 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②代数学: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③“西医”其中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贡献,《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

④文学:《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知识点4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四大发明等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阿拉伯帝国”一目,结合地图《阿拉伯帝国》以及“相关史事”。回答问题:

阿拉伯帝国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什么时期形成?帝国的版图是怎样的?

2、阅读教材“阿拉伯文化”一目,结合教材P57《阿拉伯数字的演变过程》。回答阿拉伯文化出现的重要原因有哪些是什么?阿拉伯文化对人类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

【自主探究】

知识点1:穆罕默德麦加 622 麦地那政教合一

知识点2: 8

知识点3:智慧宫古印度

【合作探究】

1、阿拉伯帝国是通过扩张方式形成的。

8世纪中期,帝国形成。

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2、重要原因:

①哈里发重视知识。

②吸收、消化外来文化,阿拉伯学者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贡献:

①保存和翻译了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

②阿拉伯人创造了灿烂文化,在文学、天文学、数学、医学、历史地理方面等有很大成就。

③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概括为: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

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2018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最新整理)

2018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 1 课古代埃及 【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 3500 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 3100 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 525 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 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 2400 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 18 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 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教案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了解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过程及阿拉伯帝国的形成,知道阿拉伯文化的成就,理解阿拉伯人民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图片和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进而了解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探讨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强盛过程所起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从中感悟世界各民族的文明都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教学难点】 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经常在一些食品的包装带上看到清真食品标志。清真食品就是严格按照伊斯兰饮食禁忌所制作的食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的食品。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价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了解伊斯兰教的产生、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及阿拉伯文化。 二、新课讲授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教师讲解: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地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的摇篮和故乡,阿拉伯人则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说说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学生回答: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 教师讲解:阿拉伯半岛内陆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和草原,其中夹带着一些绿洲。大部分的阿拉伯部落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各部落都有自己信仰的神,部落间常为争夺牧场、掠夺财富而发生战争。阿拉伯半岛国家形成的前夕,内部社会分化,外族频频侵扰;面对急剧恶化的社会经济形势,阿拉伯社会各阶层迫切要求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当时历史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56页第一段文字,说出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精美教案

《阿拉伯帝国》 教材分析: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结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和中国等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的造纸、指南针、火药等是阿拉伯人传到西方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简单说出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实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中的作用; 了解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伊斯兰教产生和阿拉伯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学习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教学难点】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旧称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教师讲述:谈到阿拉伯,我们会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事情,如:世界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大食国、伊斯兰教等(也可由学生自己列举,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而跟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密切的应是伊斯兰教的创立和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一、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改革方向 1.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2.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 3.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和最大变化 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坚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的同时,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三、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的重要调整 在保持(实验稿)的总体框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划分的同时,适当弱化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并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以基本的史实为主,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时空线索。 中国史和世界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中国史部分 1.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 2.中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阿拉伯帝国语文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1.了解穆罕默德的贡献,知道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了解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及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认识伊斯兰教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和阿拉伯帝国建立过程中起到的一面旗帜的作用,正确理解宗教信仰的作用。 重点 伊斯兰教的创立及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难点 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中的重要作用。 每年在伊斯兰教历的第12个月,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都会凝聚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参加一年一度的朝觐。这些各种肤色、各个年龄段的穆斯林来自世界的各个地方,朝觐期间,他们聚集在“圣地”麦加周围,一起祈祷,一起吃饭,一同学习。“麦加朝觐”是每年伊斯兰教最盛大的宗教活动。伊斯兰教是怎么产生的?它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凝聚力?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了解这一历史吧。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教师:请同学们链接地理所学知识,了解阿拉伯国家及阿拉伯半岛的情形。 学生1:阿拉伯国家是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共有22个,总面积约1 3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3.39亿。 学生2: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位于亚洲西南部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半岛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适于畜牧业,少数有绿洲的地方适于农业。 教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阿拉伯国家统一信奉伊斯兰教,那么,伊斯兰教是什么时候创立的? 史料1伊斯兰教产生前,多重危机使阿拉伯半岛动荡不安。阿拉伯半岛的居民面临着生存危机,沙漠中贫乏的物质条件使半岛上的居民经常面临死亡的威胁;生存环境的恶化加剧了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危机,社会内部冲突和对抗加剧,不同部落之间的战争日趋频繁。传统多神崇拜的信仰开始松动瓦解。同时,传统商路的改变使位于新商路上的麦加等沙漠中的绿洲城市日益繁荣。在这些城市中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史料2大约570年,穆罕默德出生在阿拉伯半岛麦加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意志坚强,富有智慧。经过长期的潜修冥思后,在40岁的时候开始传播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宣布自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号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 教师: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创立的? 学生: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并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教师:伊斯兰教创始人是谁?其基本教义是什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文社会科学、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目标性、思想性、精选性、可行性 3、史观、史料、时空、方法 4、互动性、交往性 5、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6、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7、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8、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 9、纸笔测验 10、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 11、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3、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二、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D 7、 A 8、D 三、简答题 1、初中历史教师在面对历史教材时,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材不等于历史

第二,在历史教学中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教材中的史实与观点 第三,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和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工具 2、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源于历史教师观念创新 第二,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有赖于历史教师内在素质创新 第三,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第四,突破传统教学技术的限制,处理和挖掘多样化的教学素材 第五,突破传统教学的观念限制,力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学习自主化 第六,突破传统教学中信息通道单一的限制,倡导多向的互动交流,实现学习自觉化 4、新课程标准与原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上相比变化较大。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更加具体 第二,突出历史时序性,变更了教科书编写体例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教案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半岛的古代历史,如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国家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及灿烂的伊斯兰文明。而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阿拉伯帝国。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建立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讲述了伊斯兰教的创立,可以让学生比较世界三大宗教,以便加深记忆。此外,注意让学生总结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 绘制图示法;要点提炼法;活动与探究法。 【新课导入】 阿拉伯半岛位于西亚,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地区之一,波斯湾沿岸地区号称“世界石油宝库”,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现今的阿拉伯半岛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购买先进的节水灌溉设备,使用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把瀚海的沙漠改造成了干旱的宝地,出现了美丽的城市和绿洲。 那么,你想了解古代阿拉伯半岛的情况吗?知道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讲授新课】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教师展示《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地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阿拉伯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重要城市及阿拉伯人的社会情况,以此来了解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通过师生讨论,伊斯兰教产生背景如下: (1)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 (2)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3)多神和偶像崇拜是民族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而伴随着国家统一的潮流,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了。 2. 伊斯兰教创立的过程(阿拉伯统一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伊斯兰教是谁创立的? 学生回答:穆罕默德。 ◆教师给学生设计阅读问题,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梳理穆罕默德的活动,从而学习伊斯兰教的创立过程,进一步了解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穆罕默德的活动如下: 教师分组进行活动,引导学生总结世界三大宗教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归纳后,用表格方式呈现。 三大宗教的相关知识点 过渡: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二、阿拉伯帝国 教师出示《阿拉伯帝国》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教材第56页内容,归纳阿拉伯帝国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古巴比伦王颁布了……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上述歌词中的内容与下列哪一项内容有关()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奴隶制民主政治 2.当你漫步于卢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块黑色的石柱说:“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请你判断,此文物应产生于何处,该法典是用哪种文字记载的() A.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 B.印度河流域甲骨文 C.两河流域拉丁字母文字 D.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3.下图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其揭示的实质是() A.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B.维护奴隶的利益 C.表示人人平等 D.代表公平正义 4.右图所示的制度出自()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王国

D.古代希腊 5.某校九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把“古代印度文明成果”确定为研究课题,下列研究内容能列入该课题的是() ①种姓制度②《汉谟拉比法典》③“阿拉伯数字”的发明④佛教的创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今天的中东地区动荡不安,但这里却曾经是人类两大文明的发源地。下列文明成就与此地区无关的是() A.建造金字塔 B.发明楔形文字 C.创立佛教 D.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7.观察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可以看出亚非文明产生的共同点是() A.处于沿海地区 B.兴起于肥沃的草原 C.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 D.出现在丘陵地区 8.托马斯·卡伦德曾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材料反映的是()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古代埃及文明 D.古代印度文明 9.选举制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早期的民主政治形态兴起于()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前言、、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C)A.教学建议 B.评价建议 C.课程目标 2、下列不属于历史课程特性的一项是(B )。 A、思想性 B、逻辑性 C、人文性 3、历史新课标旨在培育具有( C )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A、社会主义 B、资本主义 C、爱国主义 4、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5、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这里所讲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①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②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③重要的历史概念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C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阐明”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 B )层次要求 A、识记B、理解C、运用D、功能 3、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比较”等行为动词的 7、充分体现( A )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A、育人为本 B、普及历史常识 C、教学方式的创新 8、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 B )有着重要作用 A、科学素养 B、人文素养 C、道德素养 9、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 B )和现代化。 A、单一化 B、多样化 C、简单化 D、复杂化 10、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强调:我国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C ) A、发展变革 B、改革开放 C、改革创新 11、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核心是( A ) A、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B、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C、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核心 12、历史课堂上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B)教学方式的实践。 A、合作法 B、探究式 C、讨论法 13、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 A )条件。 A、基础 B、特定 C、保障 14、教师在评价中要考虑到学生(C )的差异,要真正使评价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A、学习能力 B、整体 C、个体 15、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B)能力。 A、学习 B、实践 C、表达 16、历史习作主要包括学生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历史书籍等。是考查学生( A )的能力的方式。 A、收集和处理信息 B、历史学习结果 C、历史常识 17、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评价的主体的(B),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相互结合。 A、单一化 B、多元化 C、形式化 18、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是(A) A、历史教科书 B、教学图册 C、教师教学用书 19、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这体现了培养学生的( C )。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优秀教案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上述图片,你能想到什么?你知道图片中故事的由来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创立背景:外族入侵,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6世纪以后,阿拉伯社会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经营东西方中介贸易的商路从红海逐渐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导致阿拉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侮,恢复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 2.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说说伊斯兰教建立的时间、创立人、发源地及主要传教活动。 提示:①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初;②创立者:穆罕默德;③发源地:阿拉伯半岛。 主要传教活动:①在麦加城传教失败;②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③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目标导学二:阿拉伯帝国 1.学生自学:结合教材地图《阿拉伯帝国》,描述阿拉伯帝国的形成过程。 提示: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国唐朝边境;控制中亚大部分地区;在西线,攻克埃及,横扫北非;西南占领西班牙。 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广为传播。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内外矛盾激化,帝国逐渐衰微。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2.问题思考:如何理解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 提示: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 目标导学三:阿拉伯文化 1.教师讲述: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阿巴斯王朝时期,哈里发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宫”。 2.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说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提示:数学、医学典籍、文学等。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三、课堂总结 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和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利用伊斯兰教进行掠夺战争建立起来的阿拉伯帝国,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内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发展,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自古以来,阿拉伯人民同中国人民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教义、传播以及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按时间顺序,引导学生梳理基本要点,并重点探讨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统一以及阿拉伯帝国形成中的作用。在阿拉伯文化部分,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从不同方面归纳阿拉伯文化成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国家课程专家何成刚 教育部已于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本文拟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施建议”四个角度,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一简单的解读。 一、课程性质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界定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在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不过从字面上看,“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似乎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把握历史课程的性质:“思想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如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方法(如运用各种史料多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能力(如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意识。 “综合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论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运用综合的视角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最终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的“四性”,善于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实践来理解历史课程的“四性”,不能孤立去理解。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导学案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灿烂的阿拉伯文化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化 难点:阿拉伯帝国 【自主探究】 知识点1 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背景 ①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处于游牧时代,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 ②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2、创立: 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 3、统一阿拉伯半岛 ①默罕默德最初在 传教,遭到传统势力反对,于 年率信徒迁居 , 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真主的使 者穆罕默德的决定。 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②630年,默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默罕默德 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知识点2 阿拉伯帝国 1、对外扩张 ①默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条件:伊斯兰教强大的号召力;阿拉伯人空前 团结,士气高昂。 ②在亚洲:穆斯林军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兵锋直抵中国唐朝边境;751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 ③在非洲:攻克埃及,横扫北非。 ④在欧洲: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接着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 2、帝国形成 ① 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②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 知识点3 阿拉伯文化 1、哈里发重视知识: ①哈里发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②830年,在巴格达设立“ ”,集科学院、 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③为延揽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 2、成就 ①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改造了 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②代数学: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③“西医”其中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贡献,《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5) 一、课程性质 (5) 二、课程基本理念 (6) 三、课程设计思路 (6)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7) 一、知识与能力 (7) 二、过程与方法 (8)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9) 一、中国古代史 (9) 1.北京人 (10) 2.文明的曙光 (10) 3.先民的传说 (10) 4.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0) 5.青铜器和甲骨文 (10) 6.动荡的春秋时期 (10) 7.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 (11) 8.百家争鸣局面 (11) 9.秦统一中国 (11) 10.都江堰与秦始皇陵兵马俑 (11) 11.秦末农民大起义 (11) 12.西汉的建立 (11) 1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1) 14.“丝绸之路” (11) 15.东汉的兴亡 (11) 16.两汉的科技文化 (11) 17.三国鼎立 (11) 18.西晋的兴亡和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12) 19.江南地区的开发 (12)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 (12) 21.活动课 (12) 22.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12) 2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2) 24.盛唐气象 (12) 25.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12) 26.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2) 27.北宋的政治 (12) 28.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2) 29. 金与南宋的对峙 (12)

33.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3) 34.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3) 35.明朝的统治 (13) 36.明朝的对外关系 (13) 37. 明代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3) 38.明朝的灭亡 (13) 39.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4) 40.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4) 41.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14) 42.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4) 43.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典籍 (14) 44.活动课 (14) 二、中国近代史 (14) 1.林则徐禁烟 (15) 2.鸦片战争 (15)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5) 4.太平天国 (15) 5.洋务运动 (15) 6.中日甲午战争 (16) 7.戊戌变法 (16) 8.抗击八国联军 (16) 9.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6) 10.辛亥革命 (16) 11.中华民国的创建 (16) 12.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6) 13.新文化运动 (16) 14.五四运动 (16) 15.中国共产党诞生 (16) 16.北伐战争 (16) 17.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7) 18.文学艺术的成就与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7) 19.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17) 20.工农红军长征 (17) 21.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17) 22.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7) 23.正面战场的抗战 (17) 24.敌后战场的抗战 (17) 25.抗日战争的胜利 (17) 26.内战爆发 (17) 27.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8) 28.活动课 (18) 三、中国现代史 (18)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8)

2011年版初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7-9年级)

2011年版初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7-9年级)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内容 1、史前时期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夏商周时期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农历。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知道德国分裂的进程与影响;知道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素养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946 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 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中国古代史 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 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 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三 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 主要途径。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到开元年间,唐朝 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此后爆发的“安史之乱”结束了这种盛世景象。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 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占据江南的南宋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 壮举。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 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庞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君臣仍旧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下降。从 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 1

《阿拉伯帝国》教案

《阿拉伯帝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地点、人物;了解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等史实;了解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及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阿拉伯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学习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展示电子课件、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掌握阿拉伯在不同领域里所创造的灿烂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 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难点】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阿拉伯帝国是如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 2.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有着怎样的影响? 【新课导入】 (情境式导入)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方的,那么你对阿拉伯人及其文化的了解有多少呢?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阅读教材P56第1段,回答:伊斯兰教创立的地点、时间和人物。 答案提示: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 知识点二阿拉伯帝国 1.结合教材P56的内容,思考: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路线是怎样的? 答案提示: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国唐朝边境;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中亚大部分地区;西线,攻克埃及,横扫北非;西南欧洲战场上,占领西班牙,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 2.扩张的结果是什么? 答案提示: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知识点三阿拉伯文化 1.结合教材P57第1段的内容,思考: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并以黄金支付稿酬的方式延揽翻译人才。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2.结合教材P57第1段的内容,思考:阿拉伯人取得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答案提示:①数学: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②医学:《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③文学:《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3.结合教材P58的内容,思考: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怎样的贡献? 答案提示: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课堂小结 阿拉伯人民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凭借着智慧和辛劳,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明。阿拉伯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伟大的作用。 板书设计

部编版丨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汇总【最新整理】

第1课古代埃及 目标: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 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 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目标: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 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兴起: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2)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来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鼎盛: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