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6课 冷战》教案_21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6课 冷战》教案_21

第16课《冷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的第一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于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苏联同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华沙条约组织。

至此,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本课知识点较多且琐细,教师从冷战的发生、德国的分裂、北约与华约对峙三个方面开展教学,达成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铜陵市第五中学九年级。

九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深度的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授课中有必要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以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积极引导、关注、点拨,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知道德国分裂的进程与影响;知道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素养。

2.过程与方法引导识读《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德国分裂相关知识。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究活动,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提高学生归纳概能力并加深对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复习课件】-备课一本全之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教学设计与训练(人教部编版)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复习课件】-备课一本全之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教学设计与训练(人教部编版)

含义 背景
表现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 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
非 和平 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①美国: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
几百个军事基地,以及以 美元 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 美国 为中心的资
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美国认为它的民主制度和自由观念是
意义
①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 民族独立

斗争。②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③中国
提出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知识点2 “非洲年” 【2020年是纳米比亚独立30周年】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1 欧洲的联合
①内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 工业 基础,采用最先进
西欧经济 原因 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 经济发展 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恢复与发
②外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马歇尔计划 的援助。

表现
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20
义威胁,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
政治
”和“极权政体 ”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 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 战

始。
欧洲复兴计划
马歇尔计划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资本主义 ”,即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三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冷战》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三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冷战》教案

课题: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教学目标:1、知道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知道德国分裂,基本形成欧洲冷战对峙局面。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把握冷战的定义、背景(原因),美苏之间相继产生的竞争局面,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素养。

3、指导分析冷战的影响,认识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及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冷战原因和两极格局形成影响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旧知:检查作业,复习上节内容并小结。

请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及标志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了哪些主要战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是何时及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939年9月 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主要战场: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太平洋战场、东方战场。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导入本课:提问有谁知道丘吉尔“铁幕演说”,请来给大家说讲讲?欣赏视频,然后小结。

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和平砥柱》,被称为“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

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请看第16课。

二、教学新课(一)检查预习情况。

请按课文填写完整《历史学法大视野》上预习部分的空格。

然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冷战政策?它有何表现?【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其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初中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和意义;2. 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措施;3. 理解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和意义;2. 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措施。

教学难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的理解;2. 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措施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材;2. 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艰辛历程;2. 提问: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经历了哪些战争和运动?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和意义;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如抗日战争胜利、国共内战局势等;2. 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如结束了中国百年屈辱史、实现了民族独立等;3. 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措施,如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等;4. 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外形势,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措施的具体实施情况;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意义和巩固措施;2. 提问: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措施;2. 让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享、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意义和巩固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措施的具体实施情况,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五单元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标。

2. 学会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3. 能够描述并解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重要性。

4.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合适的教学资料和图表。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的动机。

2. 概述:简要介绍本单元包括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分析并讨论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原因和影响。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展示他们分析的结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评论。

5. 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性。

6. 深入研究: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扩展他们的知识和理解。

7. 提问讨论:以问题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义和影响。

8. 总结: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关键概念。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写作或研究任务,以拓展学生的研究。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阅读、写作或研究任务的质量和深度。

3. 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和讨论的贡献程度。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邀请历史专家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去参观和了解与本单元相关的历史遗址或博物馆。

3. 制作展板: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制作展板,展示给其他班级或校内。

参考资料-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表。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教案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16课冷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含义和影响;了解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过程;了解德国的分裂;了解北约与华约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出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表现,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的长期对峙,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发展。

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会使某些大国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会威胁到世界和平与发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冷战的发生、北约与华约对峙教学难点:冷战的含义、冷战发生的背景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历史照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教师出示材料: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

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师:同学们,请看历史照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说一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国是什么关系。

生:并肩作战的盟友。

师:斯大林的话说明了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斯大林预感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的关系可能要发生变化。

由于意识形态和各自利益的不同,美国和苏联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

师: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美、英、苏等国分别控制了原来被轴心国占领的地区。

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美苏对峙的局面逐渐形成。

那么,美、苏是如何对抗的?它们的对抗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一课——《冷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含义和冷战发生的背景。

归纳总结:(1)冷战的含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发生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五单元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五单元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

第17 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一、教学理念通过对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即欧洲的联合、美国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主义发展的特点,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总趋势;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论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通过增加多媒体视频、图片素材、新闻报道等知识,加深学生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变化中“新”的了解,增强学生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统治政策,逐步实现经济复苏、发展的的历史。

本课内容主要有三部分:欧洲的联合、美国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三部分内容展示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政治、经济的新变化及相互联系。

本课与本单元第18、19 两课,分别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亚非拉国家三个角度给我们呈现了二战后世界的新变化,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抽象思维能力大幅提升。

本课是世界近现代史,从时间上离学生比较近,但空间上还比较远。

加上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学上要利用文字史料、图表、视频等来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感悟历史,接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四、教学目标1、能够概况出欧洲联合的过程及特点,认识到欧盟的成立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能够在归纳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和日本经济崛起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到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和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能够说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通过相关史实,认识社会保障制度的利弊。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了解二战后西欧、美国、日本的经济发展,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改革之间的关系,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绘制欧洲联合的过程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树立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合作探究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原因与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利弊,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解释:从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中,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了解“新经济”“福利国家”的概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家国情怀:从二战后西欧、日本、美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中,领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借鉴,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合作、共赢、创新、改革、的理念,落实以史为鉴的历史学习意识、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难点:欧洲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西欧和日本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并发展起来。

战后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讲授新课:一、欧洲的联合:1、背景:材料一:西欧各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损失惨重,但是他们尽管硬件破坏严重,但是软件环境一直具备,这包括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和成熟完善的教育制度,所以经济发展迅速。

材料二: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对产业部门进行了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材料三:西方国家战后普遍奉行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学说,主张国家应干预和调节经济,政府制定了促进济发展的诸多有效政策,如:利用国家财政政策来提高有效需经求,实现充分就业,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材料四:1948-1952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予西欧的经济支援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其余为贷款,成功地挽救了西欧濒于崩溃的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知道德国分裂的进程与影响;知道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素养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

“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

“外来压力”是指苏联。

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

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提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与实质。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提示:漫画讽刺了马歇尔计划。

目的是以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为名,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欧洲)的目的。

看法: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本质)与评价等。

目标导学二:德国的分裂阅读教材和《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说说德国走向分裂的历程与影响。

设问:“四国”指的是哪些国家?分区占领德国是哪次国际会议作出的决策?后来德国是怎样分裂的?提示:美、苏、英、法。

雅尔塔会议。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目标导学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结合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了解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构建――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

(1)图一、图二根据两大“公约”成立了什么组织?这两大组织是何时建立的?提示:北约和华约;分别成立于1949年和1955年。

(2)这两大组织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建立有何影响?提示: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结合上述内容,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归纳美苏冷战的表现与布局。

【图解布局】美苏冷战全面构建图解三、课堂总结二战初期,美国为了称霸世界,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推行了冷战政策。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

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影响,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思维,即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因此各国要摒弃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分歧,和而不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3 板书设计4 教学反思反思上课的情况,这节课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在冷战政策这个框题内容的学习中用时太多;而且课堂气氛不活跃;对冷战的影响分析不深刻,没有明确指出:美苏冷战打破了欧洲列强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二战后美苏两极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格局。

原因可能是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在用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上课,即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以考试为目的,以中考为出发点,几乎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生成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力争克服这一弊病。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与欧洲联合的基本史实;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特点和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分析美、欧、日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与特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美国、欧洲、日本经济发展的资料(图片、数据),从中筛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用于课堂展示,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教学难点: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演变原因与影响和美国对日本的扶持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

“脱欧”阵营赢得超过半数的民众支持,这意味着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之后正式与这个大家庭说“再见”。

2018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两周年,上万民众游行呼吁对脱欧协议最终公投。

这是自2016年脱欧公投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示威游行。

欧盟是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欧盟的建立对欧洲和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今天英国出现“脱欧”与反“脱欧”的矛盾和斗争?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欧洲的联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分析二战结束初期欧洲经济恢复的原因与概况。

材料展示:英军进入柏林以后,发现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已经基本成为废墟,把德国的战争垃圾清理干净都需要30年时间。

由于长期的战争,此时的德国已经只剩下断壁残垣。

可是在15年以后,也就是1960年,德国却已经再次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

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德国日耳曼民族是如何创造了这一奇迹的?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二战结束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与表现。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西欧走向联合的目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1)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西欧联合的目的(原因)、联合的过程。

材料展示:战争结束时,德、意、日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

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设问:材料中促使欧洲人产生“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这一认识的原因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梦想,欧洲人有何重大措施?提示: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实力大为削弱,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冷战,西欧国家深感加强西欧各国间合作的重要性;措施:先后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到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2)其次帮助学生理解欧共体与欧盟的性质和影响,链接时政“英国退欧”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下表中西欧六国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均为欧洲共同体(欧盟)成员。

项目国民生产总值(百万1990年国际元) 1952年 1967年 1975年1983年 1991年 1999年西欧六国 1215855 2433880 3213870 3836859 4672299 5403597 美国 1625245 2847549 3516825 4433129 5775948 7651223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材料二:近几年欧洲遭遇难民危机、人道主义危机、欧债危机等问题困扰,英国作为欧盟的三驾马车之一,于2016年6月24日以全民公投形式退出欧洲联盟。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英国退欧不仅给英国经济带来严重后果,也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欧元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也将因英国的离开而走上下坡路。

――2018年人民网 A.据材料一表格分析,1952―1999年西欧六国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示:西欧六国经济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影响: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欧盟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欧盟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中重要的一极。

B.材料二中由于难民危机、债务危机等导致英国退欧,请你为欧盟化解英国退欧出谋划策。

提示:英国“退欧”于事无补,逃避欧洲区域一体化违背时代潮流(反“一体化”潮流);各国要开放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欧盟改革,共度时艰等。

(类似亦可) 归纳总结:欧洲联合与英国退欧欧共体性质:区域性的经济组织。

欧盟的性质: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组织,有统一货币欧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