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教学案设计全套

合集下载

部编版的初三上册历史教案

部编版的初三上册历史教案

部编版的初三上册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掌握。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课时共12课时四、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2.教学内容讲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等时期。

分析中华文明的特点,如农业文明、礼仪之邦等。

3.案例分析分析炎帝、黄帝、尧、舜、禹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贡献。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1.导入通过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如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等。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等。

3.案例分析分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历史人物的思想,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贡献。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1.导入通过展示秦朝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统一。

2.教学内容讲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如灭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分析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

3.案例分析分析秦始皇、李斯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贡献。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汉朝的繁荣与民族融合1.导入通过讲述汉朝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讲解汉朝的繁荣,如文景之治、汉武帝开疆拓土等。

分析汉朝的民族融合,如与匈奴的和亲、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3.案例分析分析刘邦、吕后、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贡献。

4.课堂小结第五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民族融合1.导入通过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如三国鼎立、南北朝的建立等。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课古代埃及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围绕金字塔之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代埃及。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1.图片展示: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夜景:尼罗河岸灯火通明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3.教师提问:(1)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

提示:尼罗河是唯一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3)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师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二)象形文字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对照表”2.教师提问:请学生猜测其中几个文字的含义并说说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提示:与事物形状相似。

部编版人教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名师教案

部编版人教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名师教案

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二、教材解析本课主要讲述自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的日本古代史,包括三个子目:6世纪前的日本、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三个子目之间既是时间上的相继,也是内容上的递进。

“6世纪前的日本”子目重点介绍了大和统一日本后奴隶制社会的状况,也点出了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史,为第二子目进行了铺垫。

“大化改新”这一子目介绍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更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武士和武士集团”子目讲述了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封建社会的变化,出现了武士和武士集团,形成了幕府统治。

本课是《世界历史》第一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中的第一课,与下一课《阿拉伯帝国》在内容上是并列关系,代表着亚洲国家步入封建社会的两种典型方式:学习和宗教。

同时日本作为亚洲的重要国家之一,了解其历史发展的进程有助于后续世界史的学习。

旧教材将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整合在一课中,囿于篇幅的限制,只对大化改新这一重点进行了介绍。

统编版教材补充了奴隶社会时期日本的生产组织以及大化改新之后的日本社会发展走向,使得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更加完整连贯,一方面更好地衔接了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日本形成一个更加客观全面的认知,为现实提供历史依据。

三、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唐朝的对外交往,初步了解了唐朝对古代日本的影响;通过中国近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系统学习,知道了近代以来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史实;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的外交,明确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尽管部分学生知道日本号称大和民族,男生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比较感兴趣,但是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总体来说,学生对日本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近代以来中日关系这一领域,对于日本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却是匮乏的,日本古代史尤其如此。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六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六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六篇)教学计划: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我将教授九年级的三个历史班。

新版历史教材对于那些依赖记忆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困难,但只要老师有方法和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就能够学好历史知识。

由于这是毕业班,为了提前进行中考复,赢取更多宝贵的复时间,教学进度将会加快,计划在本学期内完成《世界历史》的教学。

二、教材内容九年级上册的《世界历史》包括七个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古代欧洲文明、封建时代的欧洲、封建时代的亚非国家、步入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材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重新编排,使世界历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文并茂,历史线索清晰,符合初三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掌握。

三、教学目标1、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研究能力。

四、教学措施1、引导学生树立中考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中考的紧迫性和竞争性,让他们意识到面对中考,每一分都很重要。

2、加强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提前预留一两道题目让学生思考,带着问题预,或者使用同步探究的自主探究环节,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我们将紧扣部编版新审定教材,形成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

我们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5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部编版初三上册历史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历史教案(3篇)

【导语】西⽅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名《希波战争史》)⼀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神话和⽂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的学科。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拜占庭帝国和《查⼠丁尼法典》 【教学⽬标】 知识与能⼒: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丁尼法典》编纂的⽬的,能正确评价《查⼠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化的贡献 过程与⽅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地图、图⽚、⽂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利⽤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类⽂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社会和近代⽂明产⽣都有重要影响。

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类优秀⽂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查⼠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 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公元前27年,屋⼤维建⽴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个地跨欧、亚、⾮三洲的⼤帝国,若⼲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化,傲⽴于当时相对⿊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

今天我们就⼀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丁尼法典》,⾛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新课讲授 ⽬标导学⼀:查⼠丁尼及《查⼠丁尼法典》 1.展⽰:《查⼠丁尼⼀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化;东西⽂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个“黄⾦时代”。

527年,查⼠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部编版初三上册历史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历史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历史教案部编版初三上册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知道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典型代表;了解这一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知道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成就之一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表格,归纳希腊古典文化的主要成果;通过学习古希腊史学家和史书,了解历史、历史学、史料的基本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希腊优秀的文明成果,感受古希腊文明的魅力,体会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继承古希腊人求知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古希腊史诗、建筑、哲学、成就及其反映的时代背景教学难点:理解分析希腊古典文化所折射的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取火仪式在希腊奥林匹亚举行。

询问学生对奥运会起源的了解,引出古希腊人对世界文化艺术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

古希腊共和国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

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

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

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文学和雕塑1.展示:盲诗人在唱诗2.教师讲述:到底历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

早在古希腊时代,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仍然认为荷马是历确实存在过的一位远古的伟大诗人。

将荷马其人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先搁置一边,单从《荷马史诗》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先河来说,荷马堪称西方文学的始祖,他以诗歌般的记叙手法所展现的战争,生活场景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2018秋季最新编辑教案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古代埃及一、课标内容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讲述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很多学生对古埃及比较感兴趣,便于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古埃及地理位置,发展历程,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法老的地位等基本史实。

目标2:观察教材古代埃及图片并结合地理知识,说出古代埃及文明形成的条件,认识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重点)目标3:梳理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重点)目标4:说出古埃及的主要文明成就;(重点)目标5:认识金字塔是法老统治的化身,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难点)四、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吗?一提到埃及这个古老的国度,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生:金字塔、法老、木乃伊等。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国度,感受其伟大的文明。

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师:在正式进行本课学习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世界历史的分期。

教师根据PPT 图示进行讲解。

(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结合教材,识记古埃及地理位置,发展历程,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法老的地位等基本史实。

(2)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观察教材“古代埃及”图片并结合地理知识,说出古代埃及文明形成的条件。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观察地图,进行合作探讨,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并梳理答案。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今中东地区),起初在尼罗河流域,直到国力强盛时候,才达到当今的埃及领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导学第1课古代埃及板块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材料一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材料二古代诗歌《尼罗河颂》中写道:“光荣啊,起源于大地的尼罗河……你灌溉土地,使一切生物欣欣向荣。

你生出大麦和小麦,好叫神庙里欢度节日。

”简述尼罗河文明发展历史。

答案:(1)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若干个小国。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3)新王国时代,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4)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吞并。

过渡语:古代埃及的科学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金字塔是其典型的文明标志。

板块二金字塔(1)象征古代埃及国王尊严的是图,名为。

A.印度B.伊拉克C.埃及D.伊朗4.“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

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这是凤凰卫视千僖之旅的主题歌。

如果他们想去看“法老的陵墓”,应该选择( B ) A.中国 B.埃及 C.印度 D.古巴比伦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板块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在《圣经》里被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要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奴隶制社会状况,请简要介绍。

答案:(1)位置: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2)出现:约公元前3500年起,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3)统一: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过渡语: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是在怎样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的呢?板块二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之一。

四大文明古国的意义并不在于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代文明的起源地。

试对古巴比伦王国作一简要概述。

答案:(1)位置: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2)发展:汉谟拉比在位时,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事业。

(3)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过渡语:古巴比伦王国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板块三《汉谟拉比法典》材料一材料二第1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5.一个奴隶反驳不让他吃饱饭、只逼他拼命劳动的奴隶主说:“牛马还要吃草睡觉,你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我的主人!”结果,按该国的法律,这个奴隶的两只耳朵被割掉了。

这部允许如此残暴行径的法律刻在一黑色玄武岩石柱上,这部法律出自( C )A.古代印度河流域B.古代尼罗河流域C.古代两河流域D.古代爱琴海6.小明在博物馆看到了一块黑色石柱(见右图),上面镌刻了 282条铭文。

解说员说这些铭文就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你认为这一文物应该出自( A )A.两河流域B.尼罗河流域C.黄河流域D.恒河、印度河流域第3课古代印度导入1(图片导入):看到图一你想起了中国西周的什么制度?(分封制)那么看到图二你想到哪一国家的什么制度?让我们一起走进图二所反映的历史。

导入新课。

导入2(情境导入):大家非常熟悉西游记的故事,你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经中的西天是哪里吗?有关“经”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导入新课。

4.下列示意图中,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D )5.小说及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A )A.乔达摩·悉达多B.耶稣C.真主安拉D.穆斯林6.学习了世界古代史后,小张针对“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进行活动探究,他收集了如图,想进一步探索,请你与他同行吧!观察图中A、B、C、D处,写出它们所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

A: ;B: ;C: ;D: 。

答案:(1)A:古代埃及文明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D:古代中国文明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单元导学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板块一希腊城邦(1)阅读教材结合图片,说出希腊文明的发源地。

(2)简述希腊城邦的特点。

答案:(1)爱琴海地区。

答案:(1)雅典。

(2)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3)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基本上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左右着国家政权,民主政治达到了高峰。

但是,这种民主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专政基础之上的,外邦人、奴隶和妇女都没有这种政治权利,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是拥有公民权的少数雅典人。

过渡语:雅典民主政治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马其顿王国则通过对外扩张成为一个大帝国。

板块三亚历山大帝国材料一材料二亚历山大虽然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召,从小亚细亚到埃及一路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但一旦遇到抵抗时,他是不惜大动屠刀的。

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

材料三(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A.古代印度文明B.古代希腊文明C.古代日本文化D.阿拉伯宗教发展4.亚历山大曾征服过埃及,下面四位同学的举例,最能证明亚历山大征服埃及的是( D )A.学生甲:埃及的象形文字B.学生乙:埃及的金字塔C.学生丙:埃及的狮身人面像D.学生丁:埃及的亚历山大港5.下列关于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B )A.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D.促使东西方文化被毁灭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1.如图是罗马共和国的政治权力机构的成员在召开会议。

这个机构是( D )A.公民大会B.五百人议事会C.陪审法庭D.元老院2.如图为著名俄罗斯画家捷杰林娜·阿娜的一幅油画作品,画中描绘了罗马元老贵族正在刺杀一位罗马共和国的独裁者。

此人是( C )A.伯里克利B.斯巴达克C.凯撒D.屋大维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板块一文学和雕塑一首古诗中这样写道:“其时,平原上到处塞满了人群,群星闪耀,人和战马挤在一起,大地在脚下摇动,当双方进逼……就像这样,高傲的心灵和战斗的狂傲催激,要么在首次扑击中,被他们放平。

阿喀琉斯向前,对心志豪奔的埃阿斯冲击。

”(1)材料一中古诗的名称是什么?(2)材料一中提到的古诗的作者是谁?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3)希腊神话的特点是什么?答案:(1)《荷马史诗》。

(2)荷马;反映了早期古希腊社会的情景。

(3)神人同形同性。

过渡语:古希腊罗马人在文学与雕塑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在建筑方面也同样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板块二建筑艺术读图,回答问题:罗马除此之外著名的建筑还有哪些?(写出两例即可)其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案:凯旋门、方尖碑、万神庙等;(写出两例即可)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坚固结实,华丽宏伟。

过渡语:在哲学方面希腊罗马同样是成果辉煌,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在很多方面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

板块三哲学和法学(1)图一关于“原子论”的观点是什么?(2)图二认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什么?(3)简单评价图三中人物。

答案:(1)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

(2)最好的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

(3)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过渡语: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是怎么来的呢?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单元导学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材料二“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

臣下愿竭忠尽职,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

”(1)上述材料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什么制度?(2)这种制度最先开始于哪一个国家?(3)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说这种制度的特点。

(4)这种制度下封建国王与中国封建皇帝权力有什么区别?“臣下”是怎样侍奉他的主人的?答案:(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2)法兰克王国。

(3)西欧的封建社会虽有等级贵族制,但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的制约关系。

土地是主要的财富,国王和大封建主层层向自己的臣属分封土地,受封土地的人们成为他们的封臣,从而形成了阶梯式的等级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西欧封建国王不能越级管理下级的封臣,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向封主效忠,为封主服兵役。

过渡语:法兰克王国不断侵略扩展,到查理曼在位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板块四查理曼帝国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帝国分裂为三部分: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斯海尔德河、默兹河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北起北海,循莱茵河而南,包括罗讷河,直到中部意大利,其国王洛泰尔一世承袭神圣罗马皇帝称号。

(1)“帝国分裂为三部分”中的“帝国”是指哪个国家?该帝国是如何鼓励基督教发展的?(2)“分裂为三部分”中“三部分”分别成了哪三国的雏形?答案:(1)查理曼帝国;全国划分为很多教区,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贡献给教会。

(2)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国。

结束语:法兰克王国发展到查理曼帝国盛极一时,查理曼死后,帝国陷于内战。

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帝国分裂为三部分,大体奠定了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第8课西欧庄园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导入1(时政导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

回眸世界历史,在西欧,城市是怎样兴起的?导入新课。

导入2(情境导入):上大学是许多青年学生的梦想,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出现在西欧的一些城市。

当时大学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当时西欧有何新气象?导入新课。

1.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C )A.手工业者逃离封建庄园B.商人在港口、交通要道等聚集C.西欧生产力的提高D.封建主各领地的不相属2.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形成了地主阶级③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④形成了市民阶级⑤加强了教会和封建主统治的力量⑥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⑥C.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⑥3.德意志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意思是( B )A.当时的生产没有工业污染,空气清新B.城市市民是自由人,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C.在城市里没有法律约束D.城市里文化氛围好,便于自由精神的传播4.中古欧洲社会发展过程中,催生了市民阶级和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的是( B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B.西欧城市的兴起C.新航路开辟D.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1.如图是《罗马民法大全》图册,在这本图册中不可能看到的是( B )A.《查士丁尼法典》B.《汉谟拉比法典》C.《法学汇纂》D.《新法典》2.当西方为新的文明打下基础的时期,拜占庭帝国却一直躺在光辉灿烂、占压倒性优势的遗产上,一直无力冲破过去的桎梏,因而变成了一个陈旧的、与时代不合的存在物,直到1453年遭到耻辱的但不可避免的灭亡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