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热胀冷缩》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液体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案

液体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案

液体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激发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液体热胀冷缩的变化。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液体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液体的热胀冷缩。

1.4 教学资源: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液体,如水、酒精等。

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烧杯等。

1.5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如热水膨胀、冷饮收缩等。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液体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液体热胀冷缩的特点。

第二章:理论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讲解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如分子运动、体积变化等。

引导学生理解液体热胀冷缩与温度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通过举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过程。

2.4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PPT、动画演示等教学材料。

2.5 教学步骤:1. 讲解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如分子运动、体积变化等。

2. 引导学生理解液体热胀冷缩与温度的关系。

3. 通过举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过程。

第三章:实验探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2 教学内容: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液体热胀冷缩的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来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4 教学资源:准备实验器材,如烧杯、温度计、热水等。

教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实录

教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实录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变小。

过程与方法:1.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2、经历改进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的过程。

3、经历用此装置探究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等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重点:水受热受冷过程中所发现现象的描述并尝试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课前准备:演示器材:150毫升的平底烧瓶、橡皮塞、细玻璃管、红墨水、胶头滴管、热水、冷水、500毫升的烧杯、温度计、可乐、雪碧、醋、酱油。

上节课的实验装置一套、学生组装实验装置、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装置、喷泉装置学生器材: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每组一个,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记录表一张。

教学过程: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魔术。

仔细看好了!(师把装水的平底瓶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红色液体向上升)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红色液体向上升。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生:热胀冷缩……(师贴热胀冷缩)师:(课件展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师贴液体的)——齐读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

我们一起看看。

(师拿出一个插有吸管的小玻璃瓶)这是……(生回答)你知道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吗?(生回答)真聪明!它就是在废旧的医药瓶内插入吸管做成的,只要你肯动脑,勤动手,便可变废为宝。

现在我往这个自制的器皿中倒入些水,(师倒水)如果我们想要更清晰的看到实验现象,可以在水里加点……(师加入红墨水)现在我们就可以把吸管插入盖好了。

(师盖瓶盖)(师拿出两个烧杯)这是……(生回答)现在我要往这个烧杯中倒入些热水,往这个烧杯中倒入些冷水。

优质课实录:《液体的热胀冷缩》

优质课实录:《液体的热胀冷缩》

优质课实录:《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①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②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①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②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③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思路】本课围绕着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瓶装饮料为什么都没有装满”展开,用这个问题贯穿整节课。

本课设计了两个实验,两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水的热胀冷缩,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水体积热胀冷缩的原因。

第二个实验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个实验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让学生比较饮料、牛奶和水受热和受冷时有什么相同的性质,还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液体受热和受冷有什么不同。

每次实验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形成解释,构建起热胀冷缩的概念。

【教学准备】老师用品:瓶装液体,温度计,课件。

学生用品:每组一杯热水、一杯冷水(放冰)、一瓶墨水、一支滴管、两个烧瓶、玻璃管、橡皮塞、橡皮圈、记录表、友情提示等。

【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引导学生猜测(师出示自行装满的饮料)师:现在,天越来越热了,我们同学都买饮料来解渴,你们在超市里买饮料时见到过这样装得满满的饮料吗?生:见过。

师:你见过的所有饮料都是这样装满瓶的吗?生:不是,只是个别的。

师:大多数都是怎样装瓶的?生:是没装满瓶,留有一定的空间的。

师:是呀,大多数的瓶装饮料都是像这样没装满瓶的,留有一定的空间的。

(师出示正常装瓶的饮料)师:你们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说说为什么所有的饮料厂厂家都不约而同地没装满瓶,而留有一定的空间呢?生:摇晃后会产生大量的气体。

《热胀冷缩》课堂实录及点评

《热胀冷缩》课堂实录及点评

《热胀冷缩》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目标:1、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2、观察认识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体积变化可反应出物体的冷热;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小药瓶、烧杯、红墨水、冷水桶、铜球、铁环、火柴、酒精灯、热水瓶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点: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3个乒乓球,请大家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点评:导入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

]二:问题解决探究方法师:(出示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谁能帮忙把这3个球鼓起来?生:我能。

师:用什么办法?你先说一说。

生:我先把瘪乒乓球放入杯子里,然后倒入热开水,乒乓球被热开水一泡就会鼓起来。

师:真行吗?请你上台试试看。

(把两个鼓起来的球,拿给老师。

)师:还有一个呢?生:鼓不起来了。

师:它为什么鼓不起来呢?生:(仔细观察后)剩下的这一个,因为有了裂缝,乒乓球里受热的气体从裂缝处跑出了,所以鼓不起来了。

师:真的是这样吗?生:(想说又说不清……)师:别人不相信你的说法,那你就拿“事实”给他们看,我先帮你设计一个实验。

师:(演示)我用盐水瓶比作乓乓球,这瓶口便可当作“裂缝”,再用一个气球套住瓶口,然后浸入热开水中,如果瓶里的空气受热后真的会从瓶口跑到气球里,气球就应鼓起来,是吗?生:是。

师:(浇开水,气球果真鼓起来了)事实怎么样?生:事实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气体受热,体积会增大。

师:那么,我们把它放在冷水中会怎样呢?生:鼓起来的气球可能会瘪下去。

师:你说得好,“可能”会瘪下去,但我们应用实验来证实这个可能。

生:(把瓶往冷水盆里浸,不一会儿气球果然瘪下去了)生:事实证实我们的猜测是对的,气体受冷后,体积会缩小。

(师归纳板书:热胀冷缩动眼——发现问题动脑——作出假设动手——实验验证动口——得出结论)师:刚才我们对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今天我们运用“四动”法(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来探究物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小学科学《热胀冷缩》教学实录

小学科学《热胀冷缩》教学实录

小学科学《热胀冷缩》教学实录第一篇:小学科学《热胀冷缩》教学实录小学科学《热胀冷缩》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能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

3.了解在生产生活中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

4.能够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完成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教学难点:学生探究实验教学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红墨水、开水、酒精灯1个、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1套、烧杯、矿泉水、可乐、冰红茶各一瓶。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师:上节课布置大家利用课外时间观察超市饮料任务完成了吗?你都观察了那些?这些饮料瓶都装满了吗?生:没有师:老师这里也随机选了几瓶没有开封的饮料,大家看看它们有没有装满。

饮料瓶不装满,是商家偷工减料还是另有原因?生:自由发言。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热胀冷缩(板书)(二)新课教学活动一:会升降的水柱(15分钟)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做一个实验,我们的实验器材有带吸管的小玻璃瓶一只、冷水和热水各一杯、红色液体、实验记录单一份,实验开始前老师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试验中先向小玻璃瓶内加满红色液体,再盖紧瓶塞,然后再参照实验记录单上的内容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及填写记录单的情况,5分钟后,实验结束。

师:下面,我们选择几个小组来展示一下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那些小组愿意来展示?(选择2-3个小组进行展示,力争选出一个正确的,一个有错误的记录表)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表)师: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和他们的结果一样吗?生:回答师:(如果有不一样的,可以请不一样的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若没有,就开始总结)红色液体遇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它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板书: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师:大家在哪里看见过这种红色液体遇热上升,遇冷下降的现象?生:温度计师:我们使用的温度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液体的热胀冷缩》课堂实录

《液体的热胀冷缩》课堂实录

才 说 看 到这 样 的现 象— — 水 的体 积 不 断在 变 大 , 同时
水 温也 在 不 断上 升 , 是 吗 ?都 这么 认 为 吗? 确定 ?一 定 ?肯定 ? 生: 确定 、 一定、 肯定。 师: 没有异议?好吧 , 这 个 都 是 我 们 猜 的 。你 能 利 用 这个 装 置测 一 些 数 据 来 证 明你 们 刚 才 提 出 的 观 点 吗 ?也 就是 水 的 体积 在 增大 时 , 水 温也 在 不 断地 上
也 就 是这 里 面 的 液体 所 占的空 间 变 多 了 , 所 以我 们 认
为它 体积 变大 了 , 我们也 看 到它水 位一 直上 升 , 是 吧 ?那 热是 指 哪里 热 呢?
生: 热 应该 是 指水 温热 。
生: 它是 用来 观察 水位 的。 师: 也 就 是 水 的体 积 。我 们 来 理 ~ 理 , 同学 们 刚
生: 我觉得可能是里面的温度 , 使 双 管 烧 瓶 里 的 水升温 了 , 里 面 就有 一 些 气 体 往 上 升 , 然 后 把 这 些 水
给 顶 出来 了 。 Fra bibliotek师: 有 什么 证据 吗 ? 生: 因为 我们 在 家 里 时 , 烧 水 的 时候 会 听到 , 打 开 盖, 会 发 现那 个 烧 水 杯 子 里 的 水 会 慢 慢 地 慢 慢 地 提
■●P H
豳豳篱
师: 你 测量 的是温 度 在不 在上 升 , 那体 积 呢? 生 : 如果 它 的温度 上升 , 它 的 水 位 也 应 该 会 上 升 。水位 上 升 , 就代 表它 的体 积在 上升 或是 下降 。
师: 需 要测 量哪 些数据 呢? 生: 需 要 测 量 把 这个 烧 瓶 放 进 去 时 的温 度 , 然 后

初中物理《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实录

初中物理《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实录

初中物理《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出示投影,老师边操作边表达。

〕小红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小红烧一壶开水。

小红打了一满壶水,盖上壶盖,点燃了煤气烧水。

水还没烧开,她发觉壶盖在动,并且从壶嘴向外溢出水来,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学习完有关物体受热受冷方面的知识后,你们就会明白的。

[评:运用投影导入新课,在短时间内将事物直观、生动、完整地表现出来,援助同学思维,变新奇心为深厚的爱好,开始新的学习]二、讲授新课师:为了讨论烧水时水为什么会从壶嘴中溢出来这个问题,老师来做个模拟试验。

烧瓶相当于壶身,细玻璃管相当于壶嘴,酒精灯火焰相当于炉火,为了观测方便,烧瓶里装上红水。

下面老师烧水,请同学们观测细玻璃管里的液面有什么改变。

生1:液面慢慢上升了。

生2:红水从细玻璃管里流出来了。

师:红水是在什么状况下液面慢慢上升,并从细玻璃管里流出来的呢?生:是在用酒精灯加热的状况下。

师:我们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实际也就是水在受……生:受热。

师:我们给某个物体加热时,其实也就是某个物体在受热。

加热就是受热。

[评:教者指导同学观测试验现象,培育其由“无意”到“有意”的观测意识,并在“热”字上做文章,目的是将“受热”这个试验条件突出出来。

]师:红水在受热的状况下,从细玻璃管里流出,说明水有什么性质?生1:说明水受热胀大了。

生2:说明水受热长了。

师:胀大了、长了,我们用一个精确的词该怎么说?生:膨胀。

师:这说明水有什么性质?生:水受热会膨胀。

师:说得特别好!水有受热膨胀的性质。

[评:通过引导同学分析试验现象〔水面上升→水流出来→水受热膨胀〕,使同学初步了解水具有受热膨胀的性质,培育、训练同学的思维技能。

]师: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老师把装有已经受热的红水的烧瓶放到冷水中,细玻璃管中的液面会有什么改变呢?生:液面会下降。

师:他回答的对不对呢?我们来做一做、看一看。

生:〔试验后〕液面下降了。

师: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

液面是在什么状况下下降的?生:把烧瓶放到冷水中之后,液面下降了。

自然教案-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堂实录

自然教案-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堂实录

自然教案-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堂实录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教学过程:师:首先,我想问问你们喜欢科学课程吗?为什么?生:喜欢!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很多实验。

生:我也喜欢!因为科学课上尽是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生:因为科学课能使我们明白很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搞一些小研究。

师:同学们说的对。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合作探究一个科学问题,请同学们看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看录像:1.在煤气灶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中的水就直往外溢。

2.水泥马路是由许多水泥块拼成的,水泥块间留有缝隙。

)师:同学们见过这两个现象吗?生:见过!师:你知道为什么吗?生:马路间的缝隙是为了方便雨天向地下渗水的;壶中的水往外溢,是因为水一加热快烧开时,壶里的热气就会越来越多,就把水挤出来了。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马路间的缝隙并不大,用它来排水不大现实。

我想马路间留有缝隙是为了防止天气太热,车子太多时,由于马路太热而容易走形的问题。

生:我觉得是热胀冷缩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会回答)师: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呢?我们得像科学家那样去寻找证据,通常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证据呢?生:摆事实,举例子。

生:做实验!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做一个实验。

(展示各组均有的实验装置──固体金属球、金属环、支架、摄子)师:和老师一起试一试金属球能不能通过金属环?(师生共同操作: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生:老师我们组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过去了。

生:我们把金属球吊在支架上,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从上到下来回都能通过。

生:我们先把金属环固定在支架上,用摄子夹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也可以从下向上通过金属环。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使金属球不能通过金属环?看哪组想的办法多,想的办法妙?(小组讨论)分组汇报:生:将金属球上粘一层东西,它的个儿大了就不能通过金属环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体的热胀冷缩》课堂实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既能呵护孩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又能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持续热情呢我认为学生对周围自然事物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我们的科学教学就应该把握这份可贵的好奇心,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动起来,在动中学习浅显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在动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科学的解决问题;在动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严谨、缜密的思考。

从而敢于大胆猜想、敢于创新。

下面我结合《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教学课堂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一、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课堂学习行之有效,必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就得让孩子们心动。

为此,教学中我常常会努力挖掘教材,采取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利用学生的心理,让孩子们心动起来,我在上《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导入部分,是运用到了常用的谈话教学法,但是我结合了多媒体以及出示实物的方法来创设如下情景:在天气有点冷,老师想喝热牛奶,于是我把牛奶连盒子一起放在热水里热一热,(同时演示加热牛奶)
师:“那么你们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发现”
生:“牛奶鼓起来了!”
师:(拿起管子插入牛奶,牛奶喷出来了!)“怎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
当牛奶喷出时,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惊奇的声音的时候,我从学生好奇的表情中,我知道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学习兴趣也高涨了,对这种有趣的科学现象,学生有一种本能的求知天性的。

在这样一个勾起强烈探究欲望的课堂起始,孩子们哪能不心动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知道!那么想让自己像科学家一样吗”
生:(齐):“想!”
师:“那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这时我出示上节课所用到的“试管气球皮实验”。

师:“你能回忆下这个实验怎么做的,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
生:“水受热体积变大,水受冷体积变小”
师:“(顺势提出)但是上一节课我们有些同学提出这个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能不能把这个实验装置改进一下【出示试管气球皮装置】,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体积确实变大了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大胆的说出你们的想法吧!”
这个问题把学生的创造能力推上了顶端,学生积极的思考交流,并且总能够集思广益,他们的想法有时候总那么的新颖并且富有创造力。

^
二、行动——促使学生在亲历中领悟
有句话说的好:“心动不如行动”!学生对于动手总是那么的兴奋,尽管是五年级的孩子了,但是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不喜欢枯燥的填鸭式教授,他们希望课堂上能有尽可能多的时间亲自动手实验去尝试自己各种自己想法,然后通过自己的实验收获的知识与技能,所以以动手总能激发他们的无尽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心动,而且还要让学生行动。

要让孩子们通过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来认识,能够有所感受,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

让孩子们亲历探究过程,在亲历中感知,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同时也培养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分析能力、认知能力、协作能力等等。

在《液体的热胀冷多》的教学中,看着“试管气球皮实验”装置,明确了改造目标,学生总是有自己很多的想法。

比如学生会想到:
改进方案一: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水。

改进方案二: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

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

改进方案三:水温差明显一点。

……
我就在讲台上,拿着“试管气球皮实验”装置,根据学生所说的一一改进,学生会体验到他们的想法被一一的变成了现实,他们的理念被一一肯定了,当一个新的实验装置的时候,我明明在他们小脸上看到了骄傲自豪的神情。

在新的装置产生后,孩子们对于如何探究已经了如指掌了,他们跃跃欲试,那么我在讲解完注意点和温馨提示后就放手,将课堂完完整整的交还给学生,真正的体现了“由扶到放”这一理念,让学生彻底的“动”起来吧。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当看到明显的变化的时候,都抑制不住那股子兴奋劲儿,整个过程欢呼声、惊奇声此起彼伏,全班孩子都在愉快的活动中快乐地探究。


实验完成后,我请两三个小组指派代表带上实验成果和表格,展示结果,再次用Flash呈现实验现象,肯定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板书结果:水热胀冷缩。

追问:“那么其他液体呢”(为学生提供多种其他液体:酱油、橙汁、牛奶、黄酒……)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发现这些液体也具
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时我又话锋一转:“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不对”学生自然意识到,这样说缺少科学性,缺少科学该有的严谨,因为我们并没有一一验证,这是对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一种培养,然后完善本节课的结论:大多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孩子们看着自己的活动成果,一个个露出灿烂的笑脸。

从孩子们灵动的眼神中我不仅看到了他们成功的喜悦,更看到了他们学会了如何从实践中寻找科学。

三、情动——引领学生拓展和创新
科学学习是在探究活动让孩子们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半独立的过程,通过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途径来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对科学活动的预见能力,使孩子们通过探究,在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发展和提高。

科学学习却不是止步于课堂以及课堂上的探究。

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课堂中,让孩子们亲历水到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培养他们勤于探究、乐于合作、敢于交流的科学态度,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实验能力, 也发展了他们的科学记录能力。

小学生的科学课堂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才得以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

在本课的末尾,我展示了两个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
1、师:【PPT视频展示,并讲解老师在水壶中加满一壶的水,然后放上去加热,快开的时候,水溢出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2、师:一天老师去逛超市,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为什么每瓶
饮料都没有装满【PPT展示】
'
让学生自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可以学以致用的。

学生自然会明白科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又运用于生活。

3、师: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或者你又发现哪些现象与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有关呢
(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对于科学课永远没有上下课的铃声,科学课是可以延伸至课堂外的。

走出教室是学生学习科学更广阔的天地。

科学课解决的就是科学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课堂上一一得到解决,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新的问题,让他们带着尚未解决新问题走向课外,这样的情动,才能使学生对科学课保持持久的兴趣,这也对所学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拓展。

科学素养的形成,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历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

因此我们平常的科学课,需要我们的引导,需要主体孩子们的热情参与,当然更需要师生的合作,让科学课扣“动”学生的心弦,心动在课始,行动在课
中,情动在课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