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doc
教案10 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一、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3) 有机物的厌氧生物分解
3.厌氧分解影响因素
(五)营养与C/N比。与好氧法相比,厌氧处理对污水中N、P要求较 低。有资料报导,只要达到COD:N:P=800:5:1即可以满足厌氧处理的 营养要求。但一般来讲,要求C/N比达到(10~20):1为宜。如太高则 细胞含氮量不足,消化液的缓冲能力低,pH容易降低,若太低,氮量过 高,pH可能上升,铵盐容易积累,会抑制厌氧过程 。 (六)有毒物质。重金属能使酶变性以及其与氢氧化物的絮凝作 用亦能使酶沉淀;H2S的毒害作用:脱硫弧菌会优先还原SO42-和SO32-, 产生H2S ,形成与产甲烷菌对基质的竞争, H2S 对产甲烷菌的毒害作 用更进一步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氨的毒害作用:当有机酸积累时,pH 降低,此时NH3转变为NH4+,当浓度超过150mg/L时,消化受抑制。
<0.1
<0.3
差
一、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3) 有机物的厌氧生物分解
2.厌氧分解机理
合成
细胞物质
两段理论
有机物++微生 物 (COHNSP)
氧化(呼吸)
细胞物质 有机酸、醇 CO2、H2O、NH3 SO42-、PO43-+能量
+微生物
CO2、CH4 + 能量
产酸细菌的作用
甲烷细菌的作用
一、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3) 有机物的厌氧生物分解
(1)有机物的氧化
一般可表示:细菌C5H7NO2;真菌C10H17NO6 ;藻类C5H8NO2;原生动物C7H14NO3
1 1 1 CxHyOz ( x y z )O2 xCO2 yH 2O 能量 4 2 2
ny n z 5)O 2 4 2 1 C5 H 7 NO2 +(nx-5)CO2 + ( ny 4)H 2O 能量 2 n(CxHyOz ) NH 3 (nx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0级土地资源规划设计课程复习提纲

土地资源规划设计之双龙取水波比猴荣誉出品Chapter1 导论一、概念: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行为,以土地作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包括生产性活动(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非生产性活动(活动场所+建筑基地)。
2、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二、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三、按照规划性质分类: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其核心是确定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数量;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详细规定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某一地段、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特性:单一性、具体性、可操作性、针对性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
特性:针对性、局部性、具体性、选择性四、原则:1、目标性;2、整体性;3、公众参与;4、动态平衡;5、逐级控制;6、因地制宜;7、弹性;8、综合效益;9、多方案比较;10、满意性和可行性原则。
Chapter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规划体系:(五层次)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二、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适宜性评价;3、土地利用潜力分析;4、土地需求量预测;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6、土地利用分区规划;7、土地利用规划效益的评估;8、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9、各专项土地利用规划。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70702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 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地理学理论和“3S”技术,从事有关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及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地图制图、区域规划、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3S”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区域城乡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与评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遥感应用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4.具有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5.具有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本能力;6.具有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基本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
五、学位授予: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学科平台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数字测图与GPS、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其他主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设计与编绘、自然资源学、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评价与规划、土地资源规划设计、资源环境遥感分析。
七、双语课程遥感技术及其应用(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八、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数字测图与GPS实习2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设计2周地理综合实习2周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设计2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实习1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习2周土地资源规划设计实习3周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2周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4周毕业论文14周九、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70702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地理学理论和“3S”技术,从事有关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及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地图制图、区域规划、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3S”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区域城乡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与评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遥感应用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4.具有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5.具有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本能力;6.具有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基本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
五、学位授予: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学科平台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数字测图与GPS、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其他主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设计与编绘、自然资源学、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评价与规划、土地资源规划设计、资源环境遥感分析。
七、双语课程遥感技术及其应用(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八、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数字测图与GPS实习2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设计2周地理综合实习2周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设计2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实习1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习2周土地资源规划设计实习3周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2周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4周毕业论文14周九、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表理理数资资资测资资资资资资资资资资文资资资资资资资测资资资资资资资资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2资源环境遥感分析22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2水生态与水环境2景观生态学2中国地理2世界地理2毕业论文必作,不计学分总计学生必须修满25学分学生必须修满45学分。
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导师信息

侯浩波 2000 年至今公开发表了 40 余篇论文。其中三大检索中 SCI 收录 10 篇;EI 收录 12 篇次 ISTP 收录 6 篇次。其余文章在电力、环保、材料系统内的中文核心期 刊上发表。近 5 年主持的科研项目:贮灰场灰水渗漏特性及防渗技术的研究;新 型堵漏材料的开发研究;粉煤灰空心砌块养护窑及码窑车的研究;固化粉煤灰的 研究;固化粉煤灰筑坝的研究;珠江淤泥固化改性为填筑材料的研究;高速公路 软土路基固化新技术的研究。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审表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审表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审表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审表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审表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审表。
2016年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录取名单

拟录取
武汉大学
18
学术型 420 88.80 89.60 89.30 86.12
拟录取
山东师范大学
19
学术型 407 92.40 91.00 91.53 85.45
拟录取
武汉大学
20
学术型 398 86.60 87.20 86.98 82.55 调剂专硕录取
华中农业大学
21
学术型 393 86.00 88.40 87.50 82.16 调剂专硕录取
63
71 127 130 391
武汉大学
11 104866205007068
环境科学
68
76 135 139 418
武汉大学
12 104866205007088
环境科学
64
78 149 125 416
武汉大学
13 104866205007085
环境科学
69
77 135 131 412
武汉大学
14 104866205017615
2016 年我院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 202 人(含强军计划 2 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1 人), 其中学术学位 140 人,专业学位 62 人 。拟录取名单见附件。推免生 95 人(含直博生 2 人)录取结果已公示,不再重复公示。
一、2016 年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统考生复试拟录取名单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6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不含推免生和夏令营优秀营员)
拟录取
湖北大学
37
学术型 343 66.00 73.40 70.63 69.41 调剂专硕录取
郑州大学
38
学术型 330 72.00 72.00 72.00 68.40 调剂专硕录取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分流综合测评表

4.3分
0分
0分
5.4分
18分
核查分
F2=(C1+ C2+ C3+ C4+ C5)×0.1= 2.770(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总分F
F=F1×85%+F2×15%= 3.317
(若F2超过4分,按4分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班级测评小组意见(填Fra bibliotek是否情况属实)
班长签名:
年月日
A1=组织纪律观念:无违规,积极参加班级活动。(2分)
按时递交规划书并参评获评大学生涯规划与培养方案书(0.3分)
1.2014年武汉七校三行情诗大赛两首作品获优秀奖(市级竞赛优秀奖3分)
2.2015珞珈环山跑(校级比赛参加比赛1分)
3.实事案例分析大赛(校级比赛,参加比赛1分)
4.2014年信息学部新生羽毛球,乒乓球比赛参赛(0.2*2分)
附件3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分流综合测评表
班级:地理信息科学四班姓名:刘泽彬学号:2014301130109
课程学习
成绩F1
GPA= 3.413(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现实表现
F2
评项
基本素质
C1
发表作品
C2
科研成果
C3
学科与文体竞赛
C4
社会活动与工作
C5
具体内容
A1=学习态度:无旷课,按时提交作业,主动学习,学习观念强,学习精力旺盛。(2分)
1.资环院心理与健康互助协会:校级心理健康先进集体(2分),职务(部委2分),参加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省级3分)
2.资环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十大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分),十大志愿服务项目(2分),职务(部委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小组名单主任:刘耀林副主任:甘复兴侯浩波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列)邓南圣甘复兴刘耀林李霖艾廷华林爱文侯浩波王祖武潘润秋秘书:刘潇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级人才。
要求学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环境工程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践技能和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运用该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水污染控制工程废水处理技术、火电厂废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技术、工业水处理、水污染控制生物技术、废水处理生物监测与评价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除尘技术、烟气脱硫与脱氮、汽车尾气治理3.固体废物资源化粉煤灰、脱硫灰渣、沸腾炉渣、垃圾,污泥、矿渣、钢渣、工业尾矿等的资源化4.生物质资源化学研究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与转化的生物学及化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主要是生物质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及由生物质合成环境友好化学品。
5.蚀与防护阴极保护、自然环境腐蚀与防护、合金腐蚀动力学、缓蚀剂及其作用机理、功能复合材料的腐蚀失效机理与防护、覆层防护技术6.清洁环境电化学研究污染控制和清洁生产的电化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7.环境化学研究环境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污染和评价环境质量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8.环境生物学研究人类干预造成的异常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以及控制污染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生物学原理和方法。
9.环境规划及管理研究运用技术、经济、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和方法,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管理,以及对其产生的环境危害或破坏性影响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
三、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不脱产学习。
全脱产学习学制为二年;不全脱产学习学制为三至五年。
四、培养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安排部分时间在校培养,部分时间在企业培养,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以脱产学习为主,而另一段时间则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与此同时调研。
提倡与企业和管理部门联合培养费。
1.行学分制。
学员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至少33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
2.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应以有利于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实际应用。
加强课堂教学和实践性环节,对少数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员,个别课程可采取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课程取得学分,或者已掌握某门课程,通过本人申请经过考试准予免修,取得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环境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计划表六、论文与学位学位论文选题要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促进学科的发展。
修满学分后,写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在系里组织专家作开题报告和听取意见,经系审查通过后,才能正式定题,从而进入论文研究工作阶段。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论文一般包括:摘要、综合评述、研究内容和结论、附录、参考文献。
摘要需用中、外两国文字书写,论文部分一般要求3万字左右。
要求文字简洁、条理清晰、分析严谨、数据真实可靠、结论正确,并能反映作者的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和学术上的新见解。
学位论文评阅人为二人,其中校外专家(实际工作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应有两名。
论文答辨委员成员中必须有一名是实际工作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位论文经答辨通过,方可按学位申请程序授予环境工程工程硕士学位。
课程的其本要求环境工程化学英文译名:Chemistry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学分:3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单位:资环学院环境工程系教学方式:讲授考核方式:笔试课程的目的及要求:系统介绍环境工程诸领域(即水污染控制、工业及有害废物、大气污染和全球环境变化等)涉及的化学原理及污染控制分析原理和方法,揭示化学和环境工程之间的联系,要求掌握相关的化学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1)环境工程中的普通化学基础:氧化-还原方程;有关的气体定律(包括Boyle定律、Charles定律、Dalton定律、Henry定律、Graham定律和Gay-Lussac定律等);蒸汽压及Raoult定律;化学平衡及Le Chatelier原理;活度及活度系数;化学平衡的变化。
(2)环境工程中的物理化学基础:热力学原理;液体蒸汽压;表面张力;二元混合体系;固体的水溶液;渗透过程;透析过程;溶剂萃取原理;电化学基础;化学动力学;催化;吸附;(3)环境工程中的平衡化学基础:离子活度系数;平衡问题的求解;酸碱平衡;缓冲溶液及缓冲系数;络合物;盐的溶解度;氧化-还原反应。
(4)环境工程中的有机化学基础:脂肪化合物(脂肪烃、醇、醛和酮、酸、酯、卤带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环状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芳香族化合物(苯系物、多环芳烃、氯带芳烃;酚;醇、醛、酮、酸;胺及硝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及染料);生物化学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油和蜡;蛋白质和氨基酸);洗涤剂;农药(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盐农药、除草剂、农药的生化性质);痕量有机物;有机物在环境及工程系统中的行为(有机物的归宿、结构和性质-活性的关系)(5)环境工程中的生物化学基础:酶、辅助因素、温度关系、pH、主要元素和痕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化学、蛋白质的生物化学、脂肪和油类的生物化学、一般的生物化学途径、动力学和细菌的繁殖、人类的生物化学。
(6)环境工程中的胶体化学基础:液体中的胶体扩散、空气中的胶体扩散。
(7)环境工程中的核化学基础:原子结构;稳定和放射性的核酸;原子蜕变与人工放射性;核反应;核裂变;核聚变;利用放射性物质作示踪剂;放射性对人类的影响。
(8)污染控制指标及其分析:定量分析化学基本概念、仪器分析方法、水质分析指标(浊度、色度、pH、酸度、碱度、硬度、余氯和需氯量、氯离子、溶解氧、BOD、COD、氮、SS、铁和锰、氟离子、硫酸根离子、磷、油脂、挥发酸、气体分析、痕量污染物)的意义及其分析方法;空气污染物指标及其分析原理主要参考书:《环境工程化学》(第四版)(C. N. Sawyer, P. L. McCarty, G. F. Parkin.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影印版)《环境化学》[美] Stanley E. Manaham.陈甫华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水质控制物理化学方法英文译名: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for water quality controlling 学分:3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开课单位:资环学院环境工程系教学方式:讲授、自学考核方式:开卷考试课程的目的和要求:了解用物理化学方法对水质进行控制的方法和原理。
掌握各种水质控制物理化学方法的反应动力学及定量表达的数学模型。
着重强调掌握水质控制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1.学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化学反应动力学,物料衡算方程与Fick第一扩散定律,多相反应和均相反应,连续均相反应等。
2.吸附:吸附等温线,Langmuir公式的推导,活性炭吸附性能等。
3.凝聚与絮凝、沉淀:凝聚的动力学,水处理中凝聚特点,凝聚理论,沉淀试验,Kynch沉淀理论,浓缩池的面积计算等。
4.臭氧、紫外线:臭氧的发生,臭氧的在水中的传质理论,紫外线消毒的原理等。
5.光化学催化氧化: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反应动力学,光催化反应的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水中污染物的机理、动力学等。
6.离子交换、膜处理:离子交换的基本理论及工艺,膜处理的各种工艺及进行水质控制的基本原理等。
主要参考书:①许保玖:《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②王乃忠:《水处理理论基础》③井初日夫等著,张自杰等译:《水处理理论与应用》④范谨初:《混凝技术》⑤严煦世:《水和废水技术研究》废水生物处理及监控方法英文译名:Principles of Bi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Monitoring学分:3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单位:资环学院环境工程系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核方式:课程论文课程的目的及要求:介绍废水生物处理的对象、原理、过程、方法,处理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和生物反应器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技术,包括相关的生物监测、操纵技术。
主要内容:1.水处理对象、原理、生化环境和生化反应器的型式及其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2.反应器的反应动力学和化学计量学以及反应器工程中反应器的型式和动力学之间的关系;3.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的要素及废水生化操作的功能;4.用数学模型描述各种反应器操作的理论性能,以相应改变反应器的运行条件;5.生物化学反应和反应器理论在生化操作中的应用,通过控制实际约束条件以保证生物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性能,以及废水生化操作的合理设计依据。
6.废水生物处理过程的生态操纵,通过控制系统微生物群落以保证和提高生物处理系统的正常功能;7.废水生物处理的监控技术。
主要参考书:《废水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美] C.P. Leislie Grady, Jr and Henry C.Lim水化学英文译名:Aquatic Chemistry学分:3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单位:资环学院环境工程系笔试方式:开卷考试教学方法:讲授、专题研讨和自学结合课程的目的要求:要求掌握天然水环境和水处理工艺中的各种化学过程,以及确定水组成各种变数的定量处理方法,为研究天然水和水处理体系的水质控制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1、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酸碱溶液中组分的双对数图计算法,尤其是溶解性碳酸盐体系的酸碱平衡和水溶液缓冲强度、中和容量的计算方法;2、水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各种矿物质的沉淀溶解性能及其对天然水化学组成的影响、混凝和化学沉淀等水处理工艺过程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及其混凝剂残余量的图算法;3、水溶液中的络合平衡、天然水中的配位体及其特性、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形态、化学稳定性和重金属的甲基化;4、水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平衡、解释或预测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和必然发展趋势、氧化还原水处理工艺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平衡;5、重金属在水体中的稳定性及其迁移转化规律;6、耗氧物质在水体中的降解作用;7、难降解有机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8、天然水化学组成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