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原文
画家和牧童课文朗读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做画。 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 《斗牛图》。他一会儿浓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 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 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 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 住了。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 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
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
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 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 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您画的牛尾 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用尾巴驱赶牛蝇的样 子。您没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
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 说:“多谢你的指教。”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
dài
sōng
jià
gòu
mò
mǒ
戴 嵩
ǎi
pī
价 购 墨 抹
qiào
qū
yí ng
cán
蔼 批
kuì gǒng
翘 驱 蝇 惭
愧 拱
和蔼
批评
驱赶
兄弟
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牛蝇 拱手
拥挤 购买 价钱
决定
惭愧
浓墨涂抹 翘起来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 观赏。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 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 这真是绝妙之作!”
能画出这样的画!”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
“这牛尾巴画错了。 两牛相斗的时候, 全身的力气都用在 角上,尾巴是夹在 后腿中间的。您画 的牛尾巴是翘起来 的,那是牛用尾巴 驱赶牛蝇的样子。 您没见过两牛相斗 的情形吧?”
画家和牧童_沈琴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 就画成了。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 了。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画错啦,画错啦!
斗
两 牛 相
角尖项强力相持,
蹴踏腾轰各出奇。 想是牧童指点后, 股间微露尾垂垂。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 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 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在 数学上,他提出了“流数法”, 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 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 学上的一个新纪元。他是一位有 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 他非常谦逊。对于自己的成功, 他谦虚地说:“如果我见的比笛 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 巨人的肩上的缘故。”他还对人 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 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 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 是没有发现。”
骏 马 图
徐 悲 鸿
虾
齐 白 石
《 鹰 》 李 苦 禅
《 竹 鹤 图 》 边 景 昭
《 芙 蓉 锦 鸡 图 》 赵 佶
《下山虎》张大千
国画欣赏
/53/0.html
你想学 国画吗?
/v?ct=301989888&rn=20&pn=0 &db=0&s=25&word=%E5%84%BF%E7%AB%A5%E 5%AD%A6%E5%9B%BD%E7%94%BB%E5%9C%A 8%E7%BA%BF%E6%95%99%E7%A8%8B&ie=utf-8
谦虚好学: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 教育家,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 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 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 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 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 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 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人教版小学语文《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及赏析《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从前,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他的画非常出色,人们都争着买他的画。
有一天,戴嵩正在院子里作画。
他画了一幅《斗牛图》,两头牛瞪大眼睛,翘起尾巴,凶猛地斗在一起。
围观的人纷纷赞扬:“太棒了!太像了!”大家都说这是绝世之作。
就在这时,一个牧童挤进人群,指着画大声喊道:“错了!错了!”大家惊讶地看着他,戴嵩也走过来,和蔼地问道:“小兄弟,我画得哪里不对呢?”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斗的时候,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应该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您画的牛尾巴翘得那么高,是不是画错了?”戴嵩听了,连连点头,笑着说:“你说得对,我是错了。
谢谢你指出我的错误。
”他立刻拿起画笔,修改了画面。
从此以后,戴嵩更加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画艺也越来越高。
赏析:《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通过讲述著名画家戴嵩与一个牧童的故事,传达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勇于改正错误的深刻道理。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戴嵩的画艺高超和人们对他的赞赏,塑造了一个技艺出众的画家形象。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无所不能的画家,在面对一个牧童的质疑时,能够放下身段,虚心接受批评,并立即改正错误,这种谦逊和勇气令人敬佩。
其次,牧童的角色虽然平凡,但他敢于挑战权威,以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指出画家的错误,显示了他的勇气和智慧。
他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专业人士的盲目崇拜,提醒人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现并纠正错误。
最后,课文通过戴嵩的改变,强调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总的来说,《画家和牧童》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小学生传递了尊重他人、勇于接受批评、不断自我完善的价值观。
2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画家和牧童

2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画家和牧童2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画家和牧童》原文: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戴嵩。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做画。
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围观的看了纷纷称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镇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画错啦,画错!”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
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跟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
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为把躯干蚊蝇的样子。
您没有检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
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导。
”2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
通过课文的学习、朗读与思考,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一、抓关键词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学习戴嵩是一位著名画家时,当学生感受了戴嵩的著名后,在理解“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去掉了“一”和“就”来读,让学生比较意思表达上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带有“一……就……”的这句话是说戴嵩真的很著名,他的画刚挂出来就很快吸引了很多人,体会到了这组关联词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读好这句话,听出著名。
最后再让学生用上“一……就……”来说说大家看到戴嵩的画以后的反应?出示:看画的人一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
《画家和牧童》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 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 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 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 的,那是牛用尾巴驱赶牛蝇 的样子。
翘
戴嵩听了,感到非常 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 谢你的指教。”
三牛图
三人行,必有我师。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他一会儿浓墨涂 抹,一会描, 很快就画成了。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画图画时,我一会儿_______一会儿_______。 语文课上,我们一会儿_______一会儿_____。 我感冒了,妈妈很着急,一会儿_______ 一会儿_______ 。 ……
他一会儿浓墨涂 抹,一会儿轻笔细描, 很快就画成了。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 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 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 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围观的人看了,
纷纷夸赞。
“画得太 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 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 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画家和牧童
张庄镇中心小学 夏兴清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jiɑo
绝妙之作
教书先生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 家叫戴嵩。
衣物饰品 等穿套在身 体部位上的 动作
戴红领巾
戴
戴帽子
戴手表
戴
带
)伞。 )老花镜。
1、要下雨了,千万不要忘记( 2、奶奶看书的时候,需要(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 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 购买。
真实的话永远是最好的。
二年级语文下册《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下册《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及赏析《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
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得这么活灵活现!”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
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跟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
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为把躯干蚊蝇的样子。
您没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
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赏析:《画家和牧童》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的故事。
它通过描述著名画家戴嵩作画的过程,以及牧童对他的画作提出的批评,向我们展示了谦虚、实事求是、敢于接受批评等美好的品质。
故事以戴嵩的画作为主线,通过描绘人们对他的画作的赞美,塑造了一个公众眼中的伟大画家形象。
然后,以一个牧童的独特视角,对戴嵩的画作提出了质疑,使得故事情节产生波澜,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
在故事中,戴嵩对待牧童批评的态度值得称赞。
他没有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异而轻视牧童的意见,反而虚心接受,体现了他的谦虚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应该保持谦虚,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
总的来说,《画家和牧童》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它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我们传达了谦虚、实事求是、敢于接受批评等重要的道理。
21画家和牧童 (2)

牧童指错
斗 牛 图
戴嵩作为一名有名的 大画家,仍能虚心接受别 人的意见,小牧童虽小, 却敢于向大画家提出意见,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 人落后。 三人行,必有我师。 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做 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 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淡 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做 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 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淡 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wé i xià o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上乘之作 活灵活现 …….
xǔ
“……”
纷纷夸赞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做画。画什 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 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 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 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 生赞扬道。
一会儿
,一会儿
。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 画成了。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 叫戴嵩戴嵩。他的画一挂出 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 的人 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 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 购买。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 多人观赏。 一 ,
就
。
“画错啦,画错啦!” 一个牧 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 大家一下子都( 呆住了 )。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 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 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 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家和牧童原文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戴嵩。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做画。
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围观的看了纷纷称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镇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画错啦,画错!”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
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跟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
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为把躯干蚊蝇的样子。
您没有检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
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
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导。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