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酶在临床上的意义

同工酶在临床上的意义
同工酶在临床上的意义

同工酶在临床上的意义

生物工程 1092820112 万晓佳

同工酶(isozyme,isoenzyme)广义是指生物体内催化相同反应而分子结构不同的酶。按照国际生化联合会(IUB)所属生化命名委员会的建议,则只把其中因编码基因不同而产生的多种分子结构的酶称为同工酶。最典型的同工酶是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同工酶的基因先转录成同工酶的信使核糖核酸,后者再转译产生组成同工酶的肽链,不同的肽链可以不聚合的单体形式存在,也可聚合成纯聚体或杂交体,从而形成同一种酶的不同结构形式。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蛋白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在动、植物中,一种酶的同工酶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含量不同,形成各组织特异的同工酶谱,叫做组织的多态性,体现各组织的特异功能。大多数基因性同工酶由于对底物亲和力不同和受不同因素的调节,常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例如动物肝脏的碱性磷酸酯酶和肝脏的排泄功能有关,而肠粘膜的碱性磷酸酯酶却参与脂肪和钙、磷的吸收。对LDH催化的可逆反应,心肌中富含的LDH1及LDH2在体内倾向于催化乳酸的脱氢,而骨骼肌中丰富的LDH4及LDH5则有利于丙酮酸还原而生成乳酸。所以同工酶只是做相同的“工作”(即催化同一个反应),却不一定有相同的功能。

在医学方面,同工酶是研究癌瘤发生的重要手段,癌瘤组织的同工酶谱常发生胚胎化现象,即合成过多的胎儿型同工酶。如果这些变化可反映到血清中,则可利用血清同工酶谱的改变来诊断癌瘤。此外。因同工酶谱有脏器特异性,故测定血清同工酶常可较特异地反映某一脏器的病变,如血清的LDH1(B4)或MB型肌酸激酶(CK-MB)增加是诊断心肌梗塞较特异的指标,较测定血清LDH或肌酸激酶(CK)总活力更为可靠。

目前,同工酶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有重要意义。

同工酶的分布有明显的组织差异或细胞内的定位不同,使其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意义。

1)同工酶在不同组织中差异的临床意义:

因为存在组织差异,所以可根据其变化来推测受损的组织或器官。例如CK-MB活性增高对判断心肌梗死有意义。心肌有损伤时虽然可有总LD活性上升,但诊断意义不大,如果LD1活性上升,且LD1>LD2则说明有心肌疾病,如果在此基础上还出现LD5>LD4则说明在心肌损伤的同时并伴有肝的损伤,例如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状态。

2)同工酶在细胞内的定位不同的临床意义:

有一些同工酶只是在细胞内定位不同,也有临床意义,有诊断意义的主要是线粒体同工酶,线粒体中有些酶的性质和结构与胞质中同工酶有明显差异,有临床意义。如线粒体AST酶,较难进入血清,但当肝病变严重、细胞坏死时,线粒体同工酶AST可进入血中使其升高,对判断疾病的程度和预后都有帮助。

3)同工酶亚型的临床意义:

有些同工酶在从组织进入体液后,进一步分化为几个不同的类型,即同工酶亚型。CK-MB 的亚型有MB1、MB2,CK-MM的亚型有MM1、MM2、 MM3。这些亚型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溶栓效果的判断都优于CK-总酶和同工酶。所以,同工酶和同工酶亚型的临床应用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以下列举几种重要同工酶的临床作用:

一.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心肌细胞LD活性远高于血清数百倍,尤以LDH1和LDH2含量最高。急性心肌梗塞时,血清LDH1和LDH2显著升高,约95%的病例的血清LDH1和LDH2比值大于1,且LDH1升高早于LDH总活性升高。病毒性和风湿性心肌炎及克山病心肌损害等,病人的血清 LDH同工酶的改变与心肌梗塞相似。LDH1/LDH2比值>1还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肾脏损伤、肾皮质梗塞、心肌损伤性疾病、瓣膜病等。

脑干含LDH1较高。颇脑损伤仅累及大脑半球时,只有血清同工酶谱的绝对值增高,而不影响同工酶的相互比值,如果累及脑干时,病人血清LDH1的含量也增高。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12~24小时,血清LDH1业已升高。若同时测定LD总活性,可发现LDH1/总LDH的比值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阳性率与可靠性优于单纯测定LDH1或CK-MB。

胚胎细胞瘤病人的血清LDH1活性升高。

肝细胞损伤或坏死后,向血流释入大量的LDH4和LDH5,致使血中LDH5/LDH4比值升高,故LDH5 /LDH4>1可做为肝细胞损伤的指标。急性肝炎以LDH5明显升高,LDH4不增,LDH5/LDH4>1为特征;若血清LDH5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再度升高,则可认为是慢性肝炎;肝昏迷病人的血清LDH5、LDH4活性极高时,常示预后不良;原发性肝癌以血清LDH4>LDH5

较为常见。

肾皮质以LDH1和LDH2含量较高,肾髓质以LDH4和LDH5活性较强。患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及肾移植排异时,血清LDH5均可增高。

肺含LDH3较多,肺部疾患时血清LDH3常可升高。肺梗塞时LDH3和LDH4相等,LDH1明显下降;肺脓肿病人的血清LDH3、LDH4常与LDH5同时升高。

血清LD总活性升高而同工酶谱正常(LDH1/LDH2<1)的病例,临床出现率依次为;心肺疾病、恶性肿瘤、骨折、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炎症、肝硬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甲状腺机能低下、尿毒症、组织坏死、病毒血症、肠梗阻等。

肌营养不良病人肌肉中LDH1、LDH2明显增高,LDH5显著下降;而血清则相反,LDH1、LDH2明显减少,LDH4、LDH5显著,表明血清LDH同工酶主要来自肌肉组织。煤矿、钨矿矽肺病人的血清LDH1、LDH2下降,LDH4、LDH5升高。

恶性病变时LDH3常增高。

(LDH1,LDH2,LDH3,LDH4,LDH5为人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的5种同工酶)

二.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

CK是细胞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催化酶, 其在人体正常组织中含有三种同工酶,按电泳速

率快慢顺序分别为CK-BB>CK-MB>CK-MM,其中脑组织几乎全部是CK-BB,它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和星形细胞中,正常情况下,CK-BB在血液中浓度很微,脑脊液中含量也很低。当脑部组织发生病变时,脑细胞损伤、水肿,CK-BB释放进入脑脊液, 并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血液中,使脑脊液中CK-BB浓度增高。理论上认为,脑脊液CK-BB活性检测更直接和准确,但对于颅脑损伤患者行脑室穿刺或腰穿可增加诱发脑疝的风险。有研究表明,血清和脑脊液CK-BB活性密切相关,血清CK-BB分析可取代脑脊液CK-BB活性检测。

(CK有三种主要的同工酶,即CK-MM,CK-MB,CK-BB)

三.谷草转氨酶同工酶

正常情况下,谷草转氨酶存在于组织细胞中,其中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血清中含量极少。谷草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内,当肝脏发生严重坏死或破坏时,才能引起谷草转氨酶在血清中浓度会偏高。谷草转氨酶偏高[4],肝炎患者转氨酶数值老是居高不下,反映肝细胞炎症始终未停止,肝细胞肿胀、坏死持续存在。测定血清中此酶含量可用以协助诊断疾病和观察预后。

临床上,如果乙肝病程过长、慢性化程度高、肝细胞实质损害重、预后较差者,通常表现为谷草转氨酶偏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小于1.0。早期肝硬化及肝硬化患者也会表现谷草转氨酶偏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比值均在1.0以下。谷草转氨酶高的临床症状,也是肝炎的常见症状,一般有低烧、厌油、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差、肝脏肿痛等。

健康人的谷草转氨酶水平也有可能暂时超出正常范围。剧烈运动、过于劳累或者近期吃过油腻食物,都可能使谷草转氨酶暂时偏高。如果在检查肝功能前一晚加班工作,没睡好觉,或是体检前早餐时吃了油炸的东西,检查结果中谷草转氨酶可能就会超出正常范围。一个人刚刚在操场上跑了几圈,就立刻检查他的谷草转氨酶水平,结果也可能会高出正常范围。

总之,如果发现自己谷草转氨酶高了,不要过于紧张,不要担心自己患了严重的肝脏疾病,但是也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好好休息,及时接受正规复查和治疗。

(谷草转氨酶有2种同工酶,分别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mAST)和胞浆内(sAST))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一、组成: 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 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测定及医学意义(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5f10578533.html,) 【正常参考值】72~182 U/L 【临床意义】 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1.6~2.5。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须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及意义 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测定此酶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1.正常参考值 速率法(LDH-L法):100~240 U/L 比色法:190~310 U/L 2.临床意义: ①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后9~20h开始上升,36~60h达到高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往往也升高。 ③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升高。 ④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等。 ⑤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乳酸脱氢酶活力往往升高。 ⑥正常新生儿LDH水平很高,可达775~2000U/L,满月后为180~430 U/L,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2岁后趋于恒定。 由于测定LD的特异性较差,目前临床上多同时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测定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来判断其组织来源,用于心肌梗塞、肿瘤、肝病等的诊断。 四、血清肌酸激酶(CK)同工酶测定及意义 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与三磷酸腺苷(ATP)的再生有关,此酶的功能是在生理水平上维持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浓度。它的催化作用是可逆的,即将高能磷酸键从磷酸肌酸转移至二磷酸腺苷(ADP)上或从三磷酸腺苷上将高能磷酸键转移至肌酸,形成磷酸肌酸。 CK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组合成CK-BB,CK-MM,CK-MB三种同工酶,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同工酶,称之为CK-Mt。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等器官,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和心肌,CK-MB则主要存在于心肌,正常人血液中大部分是CK-MM,少量CK-MB,而CK-BB极少。 1.正常参考值: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知识资料)

Sy-5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一、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反应,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证明酶的专一性。 二、目的要求 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①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探索酶的特性之一(酶的专一性)的方法。 ②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淀粉的反应。 2.难点 ①学会探索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探索方法。 ②让学生学会探索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材料用具 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试管,大烧杯,量筒,滴管,温度计,试管夹,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热水。 五、方法步骤(录象观察) 1.取材 2.实验过程 3.结论 序号项目试管 1 2 1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 2 注入蔗糖溶液\ 2mL 3 注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2mL 2mL

结论: 1号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2号管无颜色变化。淀粉酶只能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不能水解蔗糖。验证了酶的专一性。 (1)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蔗糖的纯度和新鲜程度。这是因为蔗糖是非还原性糖,如果其中混有少量的葡萄糖或果糖,或蔗糖放置久了受细菌作用部分分解成单糖,则与斐林试剂共热时能生成砖红色沉淀,使人产生错觉。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实验之前应先检验一下蔗糖的纯度。普通的细粒蔗糖往往由于部分水解而具有一些还原糖。可用市售大块冰糖,水洗去其表面葡萄糖得到纯净的蔗糖。 (2)实验中要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37℃的温水中,因为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催化能力最强。 (3)在实验中,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要现配现用(以免被细菌污染变质),取唾液时一定要用清水漱口,以免食物残渣进入唾液中。 (4)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一定要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因为温度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甚至失去催化能力。 (5)实验中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的原因是: 蔗糖溶液放置的时间过长,蔗糖溶液中的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从而影响实验效果。这时应临时配制蔗糖溶液。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试管不干净,所以实验之前应将试管用清水再清洗一次,试管编号要醒目。 (6)实验步骤一定要按要求的程序进行,不可随意改变。 (7)如果实验中,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理论上的预期结果不一致,应再设计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或找出问题所在。 Ⅲ实验理论 本实验是探索类实验。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是否都具有催化作用,探索酶催化化学反应的特点。本实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设计实验时,首先要从已知人手,确定何为实验变量(自变量),何为因变量,何为控制变量。 本实验的已知条件为题目,即“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从题目可知: ①淀粉、蔗糖水解的产物,水解的速率等变化的结果,即因变量。从因变量入手我们将推知自变量(实验变量)对其的影响程度或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淀粉、蔗糖在实验过程中的浓度、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用量、水解过程的温度等都为控制变量,需遵循同时等量原则,以排除控制变量对2个水解反应的影响。 ③淀粉酶本身是实验变量。通过研究确定其分别对淀粉水解作用和蔗糖水解作用的影响。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安排淀粉、蔗糖、水、淀粉酶、温度、酸碱度等各变量的“出场”顺序,想必会容易许多。 Ⅳ随堂演练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B.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血尿淀粉酶临床意义

血、尿淀粉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贾思公 淀粉酶(AMY或AMS)全称是1,4-α-D-葡聚糖水解酶,催化淀粉及糖原水解,生成葡萄糖、麦芽糖及含有α1,6-糖苷键支链的糊精。淀粉酶主要由胰腺和唾液腺分泌,肺、肝、甲状腺、脂肪等组织亦含有此酶。 生理变异:成年人血中淀粉酶与性别、年龄、进食关系不大,新生儿淀粉酶缺乏,满月后才出现此酶,逐步升高,约在5岁时达到成年人水平,老年人淀粉酶开始下降,约低25%。 注意事项:血淀粉酶的检验结果与进食的关系并不大,因此检验前无需刻意空腹,但若有使用避孕药或者麻醉药等则可能使得测定的数值出现偏低的情况。 参考值:血清淀粉酶28—100u/L;尿液淀粉酶0—500u/L 临床意义:淀粉酶主要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可通过肾小球滤过。 (1)血清与尿中淀粉酶升高:流行性腮腺炎,特别是急性胰腺炎时,血和尿中淀粉酶显著增高。急性胰腺炎病人胰淀粉酶溢出胰腺外,迅速吸收入血,由尿排出,故血尿淀粉酶大为增加,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的化验检查。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1~2小时即开始增高,8~12小时标本最有价值,至24小时达最高峰,并持续24~72小时,2~5日逐渐降至正常,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小时达高峰,维持5~7天,下降缓慢。故胰腺炎后期测尿淀粉酶更有价值。一般情况下,血清淀粉酶在增高频率以及程度上都不及尿淀粉酶检测,当血清活性淀粉酶回归常态后,尿淀粉酶活性仍然可以持续6天左右,这也是尿淀粉酶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高于血淀粉酶检测的原因所在。尿淀粉酶活性测定对于胰腺炎的诊

断非常有效,在患者未能及时就诊时更是如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血尿淀粉酶联合测定效果更佳。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血尿淀粉酶都有很高的敏感性。在遇到急腹症患者,特别是那些腹部持续剧痛,用解痉剂也无法缓解症状的病例,就应该及时给患者采取血尿点淀粉酶检测,如果病情不能确定,还可以采取CT 、B 超等手段辅助进行,早点确诊,以便下一步治疗。 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胰腺癌、胆石症、溃疡病穿孔、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流行性腮腺炎、唾液腺化脓等血清淀粉酶均可升高,但升高幅度有限。肾功能障碍时,血淀粉酶升高,尿淀粉酶降低。 (2)血清与尿中淀粉酶降低:正常人血清中淀粉酶主要由肝脏产生,血清与尿淀粉酶同时减低主要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及急性和慢性胆囊炎等。肾功能障碍时血清淀粉酶也可降低。 血尿淀粉酶对于胰腺炎的诊断虽然很有效果,但也会存在一定的诊断不出甚至误诊的几率。胰腺炎是最为常见的急腹症,患者大多有持续性阵痛,与暴饮暴食和烟酒过度有一定关系。有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胆源性胰腺炎与急性肠胃炎临床症状极为相似,血尿淀粉酶也表现较高,容易误诊。胆结石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疼、恶心以及呕吐、发热。常态下,存留于胰液中的胰蛋白是在十二指肠里,它变成活性胰蛋白酶需要胆汁中的肠激酶激活,这样才能够去消化蛋白质。急性胰腺炎很多都是由胆石症引起的,所以急性肠胃炎和胆结石在临床上极易被误诊为胰腺炎,需要重点关注。 总而言之,血尿淀粉酶的坚持是当前诊断胰腺炎的主要手段,其有效

肌钙蛋白I、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I、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8-06-27T14:28:15.0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上第5期作者:刘密[导读] 心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的联合应用提高了临床对AMI诊断率,对鉴别AMI和非AMI性胸痛有重要价值。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联合心肌酶谱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就诊的急性胸痛的患者161例,所有患者均联合检测肌钙蛋白I(cTnⅠ)、心肌酶谱,确诊为AMI患者5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7例心肌酶谱升高,敏感性为83.9%。肌钙蛋白I阳性为52例,敏感性为92.9%。其余109例非AMI患者中10例心肌酶谱升高,特异性为90.8%,肌钙蛋白I阳性3例,特异性为94.6%。结论::心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的联合应用提高了临床对AMI诊断率,对鉴别AMI和非AMI性胸痛有重要价值。【关键词】肌钙蛋白I;心肌酶谱;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病情严重的心脏病,其病死率可达10%-38%,统计结果显示,约25%的AMI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无典型症状[1],这也对AMI的早期诊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AM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诊断是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单独使用心电图(ECG)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早期时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2]。AMI的发生和进展与血清心肌酶坏死标志物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的异常变化关系密切[3]。我们对急性胸痛的患者常规检测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161例,其中经症状诊断、实验室检查(均采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联合检查法)、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AMI诊断标准共临床确诊AMI患者5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发病到就诊时间:3~30 h,平均(6.5±1.6)h。 1.2 检测方法采集全部受试者的血标本并立即做肌钙蛋白I和心肌酶谱测定,肌钙蛋白I检测采用金标免疫法,心肌酶谱采用酶法检测,应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 1.3 观察指标⑴检测阳性:心肌酶谱包括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正常值范围;CK,30-60U/L;CK-MB,0-25U/L ;肌钙蛋白I,正常值0-0.3μg/L。单项检测若心肌酶谱中的2项及以上升高且超过正常值范围或肌钙蛋白I结果异常则判断为阳性;⑵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最终确诊结果作金标准,敏感性=确诊阳性例数/确诊AMI总例数×100%;特异性=排除阳性例数/排除AMI总例数×100%;准确性=确诊阳性例数/阳性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结果对比显示AMI患者CK、CK-MB、肌钙蛋白I的性率显著高于非AMI的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确诊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7例心肌酶谱升高,敏感性为83.9%,准确性8 2.5%。肌钙蛋白I阳性为52例,敏感性为92.9%,准确性94.5%。其余109例非AMI患者中10例心肌酶谱升高,特异性为90.8%,肌钙蛋白I阳性3例,特异性为94.6%。联合检查对于AMI诊断部分指标均显著优于心肌酶谱检测。 3讨论 急性心梗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由于心肌缺血较为严重且持久而导致的心肌急性坏死现象。对于AMI需尽早诊断与治疗,可有效降低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属临床常见AMI诊断方法,然而, AMI患者早期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冠动脉造影具有操作复杂、要求苛刻、费用昂贵等特点,二者均难以满足基层医院急救要求。肌钙蛋白是一个参与横纹肌收缩钙激活调节过程的蛋白复合物,在濒死的心肌细胞释放出来的一种物质。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在诸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生化指标中,CK-MB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AMI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多年。以往被认为较好的两项指标CK和CK- MB,虽然对AMI 与非心肌梗死性胸痛及梗死样心电图改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其特异性仍不理想,在骨骼肌损伤、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等情况下亦可升高[4]。随着对心肌肌钙蛋白(cTn)深入研究,无论是对心肌的特异性还是诊断敏感性,CK-MB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挑战。cTn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正逐步取代CK-MB成为AMI的诊断“金标准”。 cTnⅠ以两种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其中小部分游离于细胞质内,为可溶性;大部分以结构蛋白形式固定于肌原纤维上,为不溶性。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状态下,cTnⅠ不能透过细胞膜进入血循环,故健康人血液内不含或含极低量的cTnⅠ;当心肌缺血缺氧发生变性坏死、细胞膜破损时,游离的cTnⅠ可迅速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流,而结合的cTnⅠ能逐渐分解出来。成为游离的cTnⅠ。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时,cTnⅠ可较早出现于血中4~6小时,并持续较长时间7~10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发生后,cTnⅠ能很快释放入血,3小时内即可增高,峰值在11~24小时,其峰值可超过正常参考值40倍以上,持续可达7~10天。评估心肌梗死面积:急性心梗后,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对治疗和预后的估计很重要。以往根据CK活性升高来计算梗塞区面积具有一定困难,且在外周血中只维持2~3天。而cTnⅠ在血中维持时间长达7~10天。研究指出,cTnⅠ峰值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且相关性优于CK-MB,与CK-MB相比,对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面积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因此心肌肌钙蛋白成为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血生化心肌酶谱各项指标临床意义.docx

血生化及心肌酶谱各项指标临床意义————————————————胡馨血生化是生化室能做的全套项目。一般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肾功(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肌酐、尿酸、尿微量蛋白)、离子、淀粉酶、心肌酶等等;而血常规是诊断血液疾病或身体有无炎症贫血或凝血问题的检查。 检查内容: 正常情况: (5.1-17.1)umol/L 总胆红素增高:急、慢性肝炎,梗阻性黄疸,血色素沉着症,肝癌,胆结石,胆管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 间接胆红正常情况: (1.7-13.7)umol/L 素增高:溶血性疾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 直接胆红正常情况: (0-3.4)ummol/L 素增高: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肝癌,肝内结石,胆道阻塞。 正常情况: (1.79-7.14)mmol/L 尿素氮增高:高蛋白饮食,少尿,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痛风,多发性骨髓瘤,利尿剂,消化道出血。 降低:妊娠,低蛋白饮食。肝功能不全。 正常情况:男性: (44.2-133) ummol/L; 女性: (70.7-106.1) 肌酐(血ummol/L 清)增高: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肢端肥大症,巨人症。 降低:肌营养不良症,尿崩症。 正常情况:男性: (12.96-38.1) ummol/L; 女性: (26.7-70.9) ummol/L 肌酸增高: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发热,妊娠,饥饿,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降低:甲状腺机能减退,使用苯丙酸诺龙等药物。 正常情况:男性: (150-420) umol/L; 女性: (90-357) umol/L 尿酸增高:痛风,肾功能不全,子痫及妊娠期恶心呕吐,重症肝炎,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血液病。 检查标准:血清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正常情况: (134-143)mmol/L 增高:呕吐、腹泻,多尿引起的水分不足,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 钠( Na )肢端肥大症。 降低:肾功能障碍,尿毒症,应用速尿等利尿剂,阿狄森病, 21 -羟化酶缺乏症,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性肝硬化。 正常情况: (3.3-5)mmol/L 钾( K)增高:少尿,阿狄森病,类癌综合征,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发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服用安体舒通、氨苯喋啶等利尿剂。

尿常规的临床意义

尿常规的临床意义 健力宝发表于2010年05月27日 19:47 阅读(4)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举报 尿液成分 体检的尿液成分 爱迪氏计数[ Back Top ] 英文名称:Addis Count 化验介绍:计算病人12小时尿液沉淀中细胞(包括上皮细胞)、红细胞、管型的数量,用于帮助临床诊断观察治疗效果。参考值:红细胞<50万/12h(小时) 白细胞<100万/12h(小时) 临床意义: (1)各种类型的肾炎病人尿液中细胞和管型数量,可以轻度、中度或显著增高。 (2)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病人,尿液中白细胞增高更显著。 (3)某些肾盂肾炎病人,尿常规检查阴性,但爱迪氏计数白细胞增高。 本-周氏蛋白 [ Back Top ] 英文名称:B-JprO 化验介绍: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时,尿液中出现一种蛋白质,40~60℃时可以发生凝固,90~100℃时又可以溶解,称为本-周氏蛋白或凝溶蛋白。参考值:对甲苯磺酸法、免疫学法:阴性临床意义:正常人尿液中无本-周氏蛋白。约50%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尿B-J蛋白出现阳性反应;约20%的巨球蛋白症病人尿中出现B-J蛋白。 酚红排泄试验 [ Back Top ] 英文名称:化验介绍:酚红是一种对人无害的染料,静脉注射后,20%为肝脏清除,80%由肾脏排出。酚红排泄试验是检查近曲小管分泌功能的指标。但有些因素如心功不全、休克、水肿都可使酚红排出减少。参考值:临床上以15分钟排泌量在25%以上;2小时总排泌量在55%以上作为成人的正常界限。总排出量为63%~84%(平均70%)。儿童排泌量较成人稍高,老年人稍低。临床意义: (1)降低:见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等,并与病变发展程度平行。尿毒症晚期酚红排泌可降到0。尿路梗阻或膀胱功能障碍时,因排尿困难,酚红排出减慢,可出现1~2小时酚红排泌量反高于15分钟排泌量的现象。 (2)增高:肝胆病变时,肝脏排泄酚红障碍,尿中排泄量增多。甲亢病人血液循环加快,排泄量增加。 生肌酐清除率 [ Back Top ] 英文名称:CCr 化验介绍:生肌酐为体肌酸代产生,血中浓度很稳定。肾脏在一定时间,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生肌酐清除率(CCr)。它反映了肾小球滤过功能。参考值:80~100ml/min(分) 临床意义: (1)作为早期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当肾小球功能轻度损害时,血肌酐、尿素氮可

生化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标本参考值临床意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浆)5~34U/L 增高:肝胆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肝癌、中毒性肝炎、阿米巴性肝病、脂肪肝、细菌性肝脓肿、肝外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管炎、血吸虫病等。严重肝损伤时出现转氨酶与黄疸分离的现象,即黄疸日益加重,而ALT却逐渐下降。重症肝炎及肝硬变有肝细胞再生者,可有AFP升高,而ALT下降。其他ALT升高的疾病: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瘀血、脑出血等)、骨胳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重症糖尿病、甲脏腺功能亢进)、服用能致ALT活动性增高的药物或乙醇等。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浆)~L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6-12小时内显著升高,48小时内达到峰值,3-5天恢复正常。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等肝胆疾病。胸膜炎、心肌炎、肾炎、肺炎、皮肌炎、服用肝损害的药物等。 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浆)31~115U/L 增高: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等。ALP与转氨酶同时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阻塞性黄疸,ALP显著升高,而转氨酶仅轻度增加。肝内局限性胆管阻塞(如肝癌)ALP 明显升高,而胆红素不高。肝细胞性黄疸,ALP 正常或稍高,转氨酶明显升高。溶血性黄疸ALP 正常。骨胳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软化、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期。ALP可作为佝偻病的疗效的指标。 乳酸脱氢酶(LDH-L)血清(浆)89~221U/L 增高:见于心肌梗塞、肝炎、肺梗塞、某些恶性肿瘤、白血病等。溶血可致LDH假性升高。 谷氨酸转肽酶(GGT)血清(浆)~L 增高:原发性肝癌、腺癌、乏特氏壶腹癌等,血

血尿淀粉酶临床意义

血、尿淀粉酶检测得临床意义 贾思公 淀粉酶(AMY或AMS)全称就是1,4—α-D-葡聚糖水解酶,催化淀粉及糖原水解,生成葡萄糖、麦芽糖及含有α1,6—糖苷键支链得糊精。淀粉酶主要由胰腺与唾液腺分泌,肺、肝、甲状腺、脂肪等组织亦含有此酶。 生理变异:成年人血中淀粉酶与性别、年龄、进食关系不大,新生儿淀粉酶缺乏,满月后才出现此酶,逐步升高,约在5岁时达到成年人水平,老年人淀粉酶开始下降,约低25%。 注意事项:血淀粉酶得检验结果与进食得关系并不大,因此检验前无需刻意空腹,但若有使用避孕药或者麻醉药等则可能使得测定得数值出现偏低得情况。 参考值:血清淀粉酶28—100u/L;尿液淀粉酶0-500u/L 临床意义:淀粉酶主要由唾液腺与胰腺分泌,可通过肾小球滤过。 (1)血清与尿中淀粉酶升高:流行性腮腺炎,特别就是急性胰腺炎时,血与尿中淀粉酶显著增高。急性胰腺炎病人胰淀粉酶溢出胰腺外,迅速吸收入血,由尿排出,故血尿淀粉酶大为增加,就是诊断本病得重要得化验检查。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1~2小时即开始增高,8~12小时标本最有价值,至24小时达最高峰,并持续24~72小时,2~5日逐渐降至正常,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小时达高峰,维持5~7天,下降缓慢。故胰腺炎后期测尿淀粉酶更有价值。一般情况下,血清淀粉酶在增高频率以及程度上都不及尿淀粉酶检测,当血清活性淀粉酶回归常态后,尿淀粉酶活性仍然可以持续6天左右,这也就是尿淀粉酶检测得敏感度与特异度都高于血淀粉酶检测得原因所在。尿淀粉酶活性测定对于胰

腺炎得诊断非常有效,在患者未能及时就诊时更就是如此,在条件允许得情况下,进行血尿淀粉酶联合测定效果更佳.对急性胰腺炎得诊断,血尿淀粉酶都有很高得敏感性。在遇到急腹症患者,特别就是那些腹部持续剧痛,用解痉剂也无法缓解症状得病例,就应该及时给患者采取血尿点淀粉酶检测,如果病情不能确定,还可以采取CT 、B 超等手段辅助进行,早点确诊,以便下一步治疗。 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胰腺癌、胆石症、溃疡病穿孔、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流行性腮腺炎、唾液腺化脓等血清淀粉酶均可升高,但升高幅度有限。肾功能障碍时,血淀粉酶升高,尿淀粉酶降低. (2)血清与尿中淀粉酶降低:正常人血清中淀粉酶主要由肝脏产生,血清与尿淀粉酶同时减低主要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及急性与慢性胆囊炎等。肾功能障碍时血清淀粉酶也可降低。 血尿淀粉酶对于胰腺炎得诊断虽然很有效果,但也会存在一定得诊断不出甚至误诊得几率。胰腺炎就是最为常见得急腹症,患者大多有持续性阵痛,与暴饮暴食与烟酒过度有一定关系.有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得胆源性胰腺炎与急性肠胃炎临床症状极为相似,血尿淀粉酶也表现较高,容易误诊。胆结石得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疼、恶心以及呕吐、发热。常态下,存留于胰液中得胰蛋白就是在十二指肠里,它变成活性胰蛋白酶需要胆汁中得肠激酶激活,这样才能够去消化蛋白质。急性胰腺炎很多都就是由胆石症引起得, 所以急性肠胃炎与胆结石在临床上极易被误诊为胰腺炎,需要重点关注。 总而言之,血尿淀粉酶得坚持就是当前诊断胰腺炎得主要手段,其有效率高,操作也较为简便,能够更为快捷得发现胰腺炎患者,便于对症治

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一、教学目的 l.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二、教学建议 在本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课前,教师应当布置学生预习实验指导。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避免实验时边看书边做实验的情况发生。 2.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如果用刚煮沸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进行实验,就会因温度过高而破坏淀粉酶的活性。 (2)两支试管保温时,应控制在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都会降低化学反应的速度。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以考虑以下原因。 ①蔗糖溶液放置的时间是否过长。因为蔗糖溶液放置时间过长,蔗糖容易被溶液中的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影响实验的结果。这时应改用现配制的蔗糖溶液。 ②试管是否干净。如果上一个班的同学做完实验后未能将试管清洗干净,这次实验又接着用,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为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将试管洗刷干净,并倒置控干。教师在实验前应对试管统一进行检查,以杜绝上述情况的发生。 ③蔗糖本身是否纯净。如果蔗糖不纯,就可能出现产生砖红色沉淀的现象。为保证蔗糖纯净,实验前教师可先配制少量的蔗糖溶液,并用斐林试剂检验一下,确无砖红色沉淀产生,则为纯净蔗糖。 三、参考资料 淀粉溶液的配制取2g淀粉酶(粉剂),放入烧杯中,边搅拌边加入98mL蒸馏水,搅拌均匀后备用。

淀粉酶简介本实验为定性实验,因此,不必使用纯的淀粉酶。淀粉酶在一般的化学试剂商店就可以买到,有的酿酒厂也有出售,买回后放在冰箱冷藏室中可保存几年。 替换材料容易购买到菊糖的学校,最好用菊糖代替蔗糖。这是因为菊糖是由多个果糖分子缩合而成的,与淀粉同属于多糖。用菊糖与淀粉进行对比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1、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2、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没有还原性,也就是都不能使斐林试剂还原,所以都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的麦芽糖则具有还原性,能够使斐林试剂还原,生成砖红色的沉淀。蔗糖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和果糖都具有还原性,但唾液淀粉酶不能将蔗糖水解。 试验中可以用菊糖代替蔗糖。这是因为菊糖是由多个果糖分子缩合而成的,与淀粉同属于多糖,用菊糖与淀粉进行对比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3、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分别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化学试剂商店有售)溶液。 4、试剂与仪器 斐林试剂(也可以用班氏试剂)试管、大烧杯、量筒、滴管、温度计、试管夹、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5、实验方法与步骤 (1)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然后向1号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和2mL新鲜淀粉酶溶液。向2号注入2mL蔗糖溶液和2mL新鲜淀粉酶溶液。 (2)轻轻振荡这两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然后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60℃左右的热水中,保温5min。 (3)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入斐林试剂,边轻轻振荡这两支试管,以便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均匀)。 (4)将两支试管的下半部放进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并保持1min。 (5)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内的变化。

胰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胰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来源及用途: 淀粉酶是催化淀粉水解麦芽糖的酶能分解多糖,淀粉和糖元。是一种淀粉分解的助消化酶。 存在于胰腺,唾液腺,肝,肾以及肌肉等组织。 尤其是胰腺泡为主。主要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 当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胰腺炎,胰腺脓肿或假 囊肿,胰腺损伤,淀粉样变,胆总管梗阻和外 科手术后,淀粉酶活性均增高。血中尿中淀粉 酶明显升高。急性胰腺炎时,病人胰淀粉酶溢 出胰腺外,迅速吸收入血,由尿排出,故血尿 淀粉酶大为增加,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化验检查。 主要用于体外诊断。 检验原理:淀粉酶测定干片(速率法)为途覆在聚酯基材上的多层分析成分。将一滴患者样本滴在干片上,并通过扩散层均匀地分布到试纸层。扩散层含有反应所需要的已染色淀粉底物(染剂共价结合到支链淀粉)。样本中的淀粉酶催化该染色淀粉的水解反应,生成更小的染色糖类。然后,这些染色糖类分散到试剂下层。分别在2.3分钟和5分钟时,通过反射

光光度法测定试剂中已染色糖类的反射强度

。两次干片反射强度读数的差与样本中的淀粉活性成正比。 ●反应步骤:已染色支链淀粉----------淀粉 酶----------已染色糖类。 ●标本采集:血浆:1.建议用,肝素抗凝剂。 ◆2不建议用,EDTA,拘缘酸钠,草酸盐氟化 物。 ●标本的处理与储存:1应在有盖的容器中 处理和储存标本,以避免污染和蒸发。分析前,轻轻颠倒混匀样本,并使其平衡至18-28℃。4小时内离心分离标本,从细胞成分中取出血清或血浆。 室温标本稳定性≦7天,冷藏标本稳定性≦1个月。 切记:不要冷冻储存标本。 ●样本稀释:如果淀粉酶活性超出系统的可报 告范围。使用等渗盐水稀释(蒸馏水,低值血清也可以,但盐水最佳。而脂肪酶用低值血清最佳),重新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1.临床诊断用心肌酶的选择原则 疾病诊断时,应该测定哪些心肌酶在临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临床当然希望测定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指标,高(或低)就能确诊,否则就可排除,但这类理想化的指标是很难存在。选择诊断用指标原则: (1)、有较高的组织/血清酶活力比,这样轻微的组织损伤也能得到明显的指标变化。(2)、组织损害时能较快的释放,以便早期诊断。 (3)、生物半寿期较长,否则难以捕获。 (4)、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稳定廉价。 2.血清心肌酶诊断心肌梗塞的病理基础 A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使得心肌内的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心肌受损情况不同,血清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因此可用血清酶的变化来反应AMI的发生以及病灶的大小。 酶生理特性不同,如酶在细胞内定位,分子量大小,生物半寿期等,造成了各种酶入血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内的持续时间不同,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后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3.临床常用的心肌酶 心脏内的细胞酶很多,但须符合上述选择原则,组织特异性并结合其它方面,如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ICDm)在心肌中含量很高,但一入血很快就失活。 目前国内外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的血清酶主要有:AST、LDH、CK和α-HBDH,尤以LDH 和CK-MB同工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应用更广。 (1)、AST LDH CK特异性比较含量:心肌AST是人体各检验地带网组织中最高的,LDH 和CK的含量也占第二位。特异性:CK的脏器特异性最高,除骨骼肌病变(包括肌细胞膜

通透性变化如酒精中毒)和严重脑血管意外,并且红细胞几乎不含CK,故测定不受溶血的影响。 ◆CK诊断效率高,假阳性仅为10~ 15%;其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符合率达95%,高于AST (假阳性高达32%)。肺梗塞,心绞痛,陈旧性梗塞等则CK活性一般不升高。LDH 由于分布广泛而特异性不高。 (2)、AST的同工酶血清ASTm不能提高AMI的诊断特异性,但ASTm因定位于线粒体,故不是很严重的损伤一般难以释放入血,因此测定ASTm对于推测预后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在推测死亡率方面较CK-MB更有价值。(3)、LDH的同工酶LDH在人体内有五种同工酶其分布见附表,其中心肌中以LDH1,LDH2为主。LDH1/LDH2一般在0.45 ~ 0.74之间,由于AMI发生后心肌释放LDH1含量,大于LDH2,故可使血清LDH1/LDH2比值上升,特异性可90.5% LDH酶谱分布 总活力(u/g,逆光度法):肾281,800>心221,600>骨骼肌160,200>肝94,700>肺73,600>红细胞70,500 同工酶类型 1.以LDH1、LDH2为主:心,肾,脑,睾丸,红细胞 2.以LDH5、LDH4为主:肝,骨骼肌,肠粘膜 3.以LDH3为主:肺,脾,淋巴结,内分泌腺,血小板,非妊娠子宫 ▲而其他疾病LDH同工酶谱明显不同,但恶性贫血和肾梗塞病人与AMI相似,需配合其它检查鉴别。对于AMI 的LDH1升高,兼有LDH5升高者,可提示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引起继发性肝损伤。 (4) CK同工酶CK-BB,CK-MB,CK-MM

淀粉酶

淀粉酶说明 宁波北仑雅旭化工有限公司优质生产商,α-淀粉酶的厂家电话,α-淀粉酶的CAS号,α-淀粉酶的详细说明,α-淀粉酶最新报价,α-淀粉酶的价格,α-淀粉酶的作用,α-淀粉酶厂家总代理,α-淀粉酶厂家最新报价,α-淀粉酶的添加量,α-淀粉酶的分子式、α-淀粉酶的分子量。 英文:a-Amylase活力:1万CAS:9000-90-2。 概述:中温α-淀粉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经深层发酵提炼而成。广泛应用于酒精、啤酒、味精、淀粉糖、发酵工业的液化以及纺织、印染退浆等。 原理:能水解淀粉分子中的α-1.4葡萄糖苷键,任意切断成长短不一的短链糊精及少量的低分子糖类,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均以无规则的形式进行分解,从而使淀粉糊的粘度迅速下降,即“液化”作用,故又称液化酶。 产品特性:1、热稳定性:在60οC以下较为稳定,最适作用温度60 -70οC,可适用于最高达90οC的液化过程。2、PH稳定性:在PH6.0-7.0时较稳定,最适PH6.0,PH5.0以下失活严重。3、钙离子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钙离子对酶活力的稳定性有提高作用,没有钙离子,酶活力完全丧失。 应用方法:1、在饴糖、酶法味精上的应用淀粉浆浓度为16-17B,调PH至6.2-6.4,并加入0.2%氯化钙(按原料重量计算),然后将淀粉酶加入淀粉浆中(每克原料用酶6-8个单位),充分混合后,加热至85 -90οC,液化30分钟左右。 2、在啤酒生产上的应用使用大米、玉米为辅料时先磨粉通过40目以上筛孔,在糊化锅中调浆后加淀粉酶,加酶量在6个单位/克原料左右,在85 -90οC液化30分钟。 3、在纺织品退浆上的应用使用精制的液体淀粉酶作为退浆剂,适用于不耐高温的丝绸、化纤、棉毛织品的退浆工艺,加酶量在0.2%(2000u/g)左右,在水浴50 -80οC 20-40分钟。 4、其它工业一般控制在加酶量在每克淀粉6-8个酶活力单位,钙离子浓度150ppm。 储存:本品系生物活性物质,日光、温度、湿度要引起酶失活。应防止太阳直晒,宜放在低温干燥处。 真菌α—淀粉酶是由曲霉属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一种α—淀粉酶。与细菌α—淀粉酶不同的是,真菌α—淀粉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5℃左右,超过60℃开始失活;其水解淀粉的产物主要是高含量的麦芽糖和一些低聚糖及少量的葡萄糖。而细菌α—淀粉酶最适作用温度高(中温α—淀粉酶70~80℃,耐高温α—淀粉酶为95~105℃),水解淀粉的主要产物是糊精。因此,细菌α—淀粉酶只能用于发酵工业,而真菌α—淀粉酶则广泛地应用于淀粉糖浆、低聚糖、啤酒、烘焙食品、面制品等的生产,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真菌α-淀粉酶 概述: 真菌α - 淀粉酶是由米曲酶瓦尔( Aspergillus oryzal var )发酵、精制提取而成的一种食品级α - 淀粉酶。 该酶为内切型淀粉酶,可以迅速水解直链和支链淀粉水溶液内部的α -1.4 糖苷键,生成大量的麦芽糖及少量的麦芽三糖、葡萄糖和其它寡聚糖。 该酶主要用于高麦芽糖浆的生产,也可用于啤酒等行业。 酶的应用方法: 真菌α - 淀粉酶主要应用于高麦芽糖浆的生产。最佳的糖化条件取决于 PH 、温度、底物浓度和酶制剂加量。各应用厂家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最佳工艺条件,一般建议使用方法如下: PH 5.0-5.5 ,反应温度 50 -60 οC ,酶制剂加量 0.15 -0.30kg / 吨干淀粉,糖化时 间 12-24 小时。

脂肪酶与淀粉酶的临床意义

脂肪酶与淀粉酶的临床意义 (源于丁香园)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且较为严重的急腹症,其发病迅猛,病死率高。急性期胰腺炎和其他急腹症较难鉴别,且重型胰腺炎发病率逐渐增多,因而急性胰腺炎的及时准确诊断尤为重要。 急性胰腺炎临床症状多有典型的腹痛、恶心、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升高。每一天都有很多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测定用于评估腹痛患者,甚至是常规生化检查的一部分。 血清淀粉酶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急性胰腺炎酶学诊断指标之一,优点是技术简单,容易获得,灵敏度高。脂肪酶存在于胰腺腺泡内,当患者发生胰腺炎时,腺泡出现损伤并致使脂肪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导致血清中脂肪酶含量升高。脂肪酶作为胰腺组织分泌的消化酶,在胰腺疾病的特异性较淀粉酶高,可作为胰腺疾病的主要辅助诊断指标。 然而在平常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急性胰腺炎患者,有的血清淀粉酶升高而脂肪酶活性不升高;有的脂肪酶活性升高而血清淀粉酶不升高;有的淀粉酶和/ 或脂肪酶升高却不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所有这些叫检验人员和临床医师无所适从,因为解释这些测试结果可能非常困难。 血清淀粉酶和/ 或脂肪酶正常,能诊断急性胰腺炎吗?胰腺急性炎症和自身消化导致淀粉酶和脂肪酶的释放,血液中的水平升高。出于这个原因,在急性腹痛患者血清淀粉酶和脂肪水平正常通常会排除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诊断急性胰腺炎脂肪酶阴性预测值非常高(≥95%)。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胰腺炎的诊断却可能极具挑战性。急性胰腺炎时,患者可表现为正常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根据一些学者研究发现,19%~32% 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正常的血清淀粉酶。因此,单纯检测血清淀粉酶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报道指出,伴高甘油三酯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尿淀粉酶水平不升高,其原因是不确定的,最有可能是某些血清因素抑制了酶的活性。急性酒精性胰腺炎也常常有正常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单纯依靠高淀粉酶血症,对于急性酒精性胰腺炎的诊断是不合理的,应该放弃。在急性胰腺炎时正常血清淀粉酶可以见到,但正常血清脂肪酶是极其罕见的。Shafqet 等报告了首例氢氯噻嗪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正常脂肪酶。Shah 等认为,临床上对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正常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应该被予以接受。急性胰腺炎时表现为正常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可出现在高甘油三酯血症、大量胰腺坏死、胆石胰腺炎、酒精性胰腺炎及急性胰腺炎恢复期患者等疾病中。重症胰腺炎时由于胰腺组织大量坏死,胰腺腺泡严重破坏,淀粉酶生成很少,脂肪酶不能再分泌,导致血淀粉酶/ 脂肪酶反而可能不高。正如肝衰竭时转氨酶进行性下降一

支气管肺炎患儿急性期心肌酶谱和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支气管肺炎患儿急性期心肌酶谱和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8-01-10T15:38:34.2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作者:王静 [导读] 不同类型的患儿具有不同水平,较高水平的心肌酶谱和CRP可以初期诊断为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患儿,可以为后期治疗提供指导价值。 (德阳第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期支气管肺炎患儿的心肌酶谱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并研究心肌酶谱和CRP水平对临床带来的意义。方法:任选2017年开年至6月底在我院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儿60例,根据疾病感染类型分三组(20例病毒性支气管肺炎定为A组,20例细菌性支气管肺炎定为B组,20例其他病原性支气管肺炎定为C组),检测这三组患儿的心肌酶谱和CRP水平,并分析三组差异。结果:在心肌酶谱和CRP水平比较中,由高至低组别分别为B组、A组、C组;在心肌酶谱和CRP异常概率比较中,由高至低同样分别为B组(75%和80%)、A组(55%和50%)、C组(45%和40%)。结论:急性期支气管肺炎患儿在检测心肌酶谱和CRP水平中,细菌性感染患 儿的心肌酶谱和CRP水平最高,异常概率也最高,由此可知,可以根据患儿心肌酶谱和CRP水平区分患儿类型,对临床治疗用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急性期;心肌酶谱;CRP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177-02 支气管肺炎又可以称为小叶肺炎,儿童因其免疫力较差成为主要病发人群,该病起病较急,初期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等,婴幼儿还表现为呕吐、呛奶等症状[1]。在急性发作期,患儿出现持续性发热,呼吸促,肺部可闻及啰音。作为呼吸系统疾病,引起支气管肺炎的病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病毒感染,二是细菌入侵,三是其他病原体感染,由于支气管肺炎已经成为婴幼儿童病死的疾病之一,因此必须重视。当前医学界用于治疗支气管肺炎的药物有多种,从中医处方到西药,每个药物均有其疗效,但在正式开展治疗前,应对患儿进行诊断检测,以指导后期治疗或对症治疗。本文笔者旨在研究支气管肺炎患儿急性期心肌酶谱和CRP的变化对其临床带来的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 所选研究资料 本研究所选研究资料为60例不同类型的支气管肺炎患儿,最早在我院治疗的1例为2017年1月1日,最晚在我院治疗的1例为2017年6月30日,所有患儿年龄跨度为0.5岁至5岁,均龄(2.72±0.13)岁。男女性患儿各占36例和24例。根据疾病感染类型将60例患儿分为A(20例病毒性患儿)、B(20例细菌性患儿)、C(其他病原性患儿)三组。 A组男女性患儿各11例和9例,均龄(2.66±0.30)岁; B组男女性患儿各13例和7例,均龄(2.64±0.27)岁; C组男女性患儿各12例和8例,均龄(2.63±0.33)岁。 三组患儿在男女性例数和均龄上比较无差异(P>0.05),可进一步分析。 1.2 方法 60例患儿入院后我院记录患儿基本资料,根据疾病感染方式对患儿分型,随后对其开展心肌酶谱和CRP检测。 检测方法:收集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3ml,离心使血清分离,心肌酶谱和CRP检测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前者应用动力学法,后者应用乳胶凝集法。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三组患儿心肌酶谱和CRP水平,心肌酶谱包括乳酸盐脱氢酶(LDH)、a-羟基丁酸脱氢酶(a-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统计三组患儿心肌酶谱和CRP异常例数和概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资料采用19.0版本的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所得数据(x-±s)和(n/%)表示,差异性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患儿心肌酶谱和CRP差异分析 经统计,在三组患儿中,B组(细菌性患儿)心肌酶谱和CRP水平最高,A组(病毒性患儿)其次,C组(其他病原性患儿)最低,三组差异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三组患儿心肌酶谱和CRP异常例数和概率差异分析 经统计,三组患儿中B组患儿心肌酶谱和CRP异常例数和概率最高,B组其次,C组最低,三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结论 婴幼儿童日常接触人群较多,加之自身免疫力较低,在各种环境中容易受到细菌入侵感染,因而也更加容易患上各种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炎作为其一,是呼吸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患儿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等,急性期患儿可出现持续高烧不退、厌食等症状。流行病学研究认为,支气管肺炎已经成为婴幼儿童致死的疾病之一,因此,必须重视对待。当前,医学界在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中,坚持及早发现及早对症治疗的原则,如何对症治疗,在正式开展治疗之前检测患儿的心肌酶谱和CRP水平,是关键所在。通过分析患儿心肌酶谱和CRP水平,可以掌握患儿疾病类型,可以掌握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据此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前人在研究支气管肺炎患儿的致病因素中,提出超过60%的患儿是因细菌感染所致,这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而主要感染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CRP作为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