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实验报告-中国地质大学达西实验 操作原理说明+实验数据
工程水文地质学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日益凸显。
工程水文地质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经济、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践报告以某大型水利工程为例,对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和评价。
二、实践目的1. 了解工程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3. 培养实际工程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4. 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践内容1. 工程概况某大型水利工程位于我国南方某省,主要包括水库、大坝、泄洪闸、引水渠等建筑物。
水库正常蓄水位为200m,总库容为10亿立方米,工程总投资约100亿元。
2. 野外调查(1)水文调查通过实地观测,记录了水库上下游水位、流量、降雨量等水文参数。
同时,对水库周边的地下水文条件进行了调查,包括地下水位、水质、径流等。
(2)地质调查采用地质勘探方法,对工程区域进行了地质勘察。
主要内容包括:1)地层岩性:工程区域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局部存在基岩;2)地质构造:工程区域地质构造简单,未发现断层、褶皱等不良地质现象;3)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富水性较好。
3. 室内试验与分析(1)水文试验对采集的水样进行了水质分析,包括pH值、溶解氧、重金属离子等指标。
同时,对水库上下游的水位、流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水库的水文条件。
(2)地质试验对采集的土样进行了颗粒分析、渗透试验等,以了解土体的工程性质。
4. 评价与建议(1)水文条件评价根据水文试验结果,水库上下游水质良好,符合国家标准。
水库水文条件基本稳定,有利于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2)地质条件评价根据地质试验结果,工程区域土体工程性质较好,适合进行工程建设。
但需注意,部分区域存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可能对工程建设造成影响。
(3)建议1)加强水库上下游水质监测,确保水库水质稳定;2)对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位;3)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密切关注地质条件变化,确保工程安全。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水文地质实习汇报(一般高等教育)题目水文地质实习汇报学院专业名称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目录一、概述 (3)二、校内实习 (3)2.1木化石(硅化木) (3)2.1.1简介 (3)2.1.2形成 (3)2.1.3分类 (3)三、北京市延庆国家地质公园 (4)3.1地质公园简介 (4)3.2岩石种类 (5)3.1.1火成岩 (5)3.1.2沉积岩 (7)3.1.3变质岩 (8)3.3地质构造 (8)3.2.1岩石间接触关系 (8)3.2.2小昆仑地貌 (9)3.2.3六道河背斜 (10)3.2.4溶洞 (11)3.2.5褶皱 (12)3.2.6冰劈作用 (13)3.4地质罗盘旳使用 (14)3.5测高仪旳使用 (16)四、中国地质博物馆 (17)4.1矿物岩石 (17)4.1.1火成岩 (17)4.1.2沉积岩 (17)4.1.3变质岩 (18)4.2宝石 (18)4.2.1简介 (18)4.2.2性质 (18)4.3地球展厅 (19)五、心得与体会 (19)一、概述在黄建坤老师旳带领下,我们于 10 月 15 日进行了为期一天旳地质实习。
上午 8:00,我们在学校田家炳体育场附近旳木化石旁边集合,由黄老师给我们讲解硅化木旳历史、成因。
之后坐车前去延庆国家地质公园进行校外实习。
重要考察旳内容有:户外岩石种类如:火成岩(安山岩)、沉积岩(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变质岩、地质构造如:小昆仑地貌、坡积土、洪积土以及褶皱、断层等。
在老师旳讲解下,我们详细地理解了这些岩石旳成因和物理性质,地质构造旳形成和特色,收获良多。
第二天早上8:00,我们又启程去中国地质博物馆进行了一上午旳参观学习。
在地质博物馆我们在讲解员旳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史前生物厅、国土资源厅。
通过参观,我们对宝石、多种矿物以及多种化石有了初步旳理解。
当日下午,黄老师在北京林业大学第二教学楼给我们做了简朴旳实习总结和实习汇报写法阐明。
水文地质学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动和利用的科学。
为了深入了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组织了一次水文地质学实践课程。
本次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下是本次实践报告的主要内容。
二、实践目的1. 了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掌握地下水调查和勘探的方法;3. 学会水文地质实验的基本操作;4.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1)考察地点:某市郊地区(2)考察目的:了解该地区地下水的分布、水质和水量等情况。
(3)考察内容:1)调查该地区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2)了解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3)调查该地区地下水类型、水质和水量;4)分析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2. 水文地质实验(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参数,如渗透系数、给水度等。
(2)实验内容:1)野外采样: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2)室内实验:进行渗透实验,测定渗透系数;3)计算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参数。
四、实践过程1. 实地考察阶段(1)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
(2)考察前准备:了解考察地点的地理、地质、水文等情况,制定考察计划。
(3)实地考察:按照考察计划,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地质、水文、水质等数据。
2. 水文地质实验阶段(1)实验前准备: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
(2)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确保实验数据准确。
(3)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水文地质参数。
五、实践结果与分析1. 实地考察结果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分布不均,地下水类型多样。
该地区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水质较好,水量较丰富。
但在部分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2. 水文地质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以下水文地质参数:(1)渗透系数:0.5~1.0m/d;(2)给水度:0.05~0.1;(3)地下水矿化度:500~1000mg/L。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范文3篇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范文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范文精选3篇(一)以下是一个水文地质实习报告的范文,供参考:实习单位:某水文地质公司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实习内容及收获:1.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水文地质勘察项目。
通过与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我学会了使用各种勘察仪器和设备,如电阻率仪、地层钻机等,对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质进行测量和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我了解了勘察的整个流程,并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和调度工作任务。
2. 我参与了某水库库区的地下水资源调查项目,任务是研究水库对周边地下水位的影响,并预测水库蓄水后地下水位的变化。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地下水位数据,我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水库与地下水位的关系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水库蓄水后地下水位的预测工作。
这个项目提高了我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在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某工业园区的地下水资源评估项目。
该园区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明显,需要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评估和合理利用规划。
我利用电阻率测量方法对园区的地下水位进行了详细观测,并结合地质资料和地下水样品分析结果,对园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评估和预测。
这个项目培养了我对于地下水资源评估和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4.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技巧和方法,如地下水采样技术、野外测量方法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勘察,我提高了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技能,对水文地质勘察的流程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水文地质领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用实际行动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在实习中,我得到了公司和项目组成员的悉心指导和培训,也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实习不仅让我提高了专业水平,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感谢实习单位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并期待能继续在水文地质领域深耕下去。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范文精选3篇(二)【水文学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本次实习是我在某水利科研院所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水文学实习。
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二) 达西渗流实验(岩石渗透系数的实验室测定)

实验二
达西渗流实验(岩石渗 透系数的实验室测定)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 称为渗流。当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 渗透速度为水的渗透系数。渗透 系数是表征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 渗透性能的指标, 是进行地下水资 源评价、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等 各种水文地质研究和计算的重要 参数。也是学生今后从事水文地 质工作首先测定的最主要参数。
1、试验前一定要检察连接水 头板的胶管和玻玻管中有无气泡, 需先排除后才能做。
2、计算时单位换算要统一成 厘米克秒制。 八、撰写实验报告 主要包括分析本实验所得结 果的正确性都受何条件影响和对 本实验讲义后面思考题的解释。
石家庄经济学院工程学院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研室监制
2004. 11
三、测定装置及所用仪器设备
四、测定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表
测流 实验 量 次数 时间 ( s ) 实测 渗透 测 压 管 位 的水 流量 水 体积 (cm3/s) (cm) (cm3) H1 H2 Q 水位 水力 水的 渗透 系数 差值 坡度 温度 (cm/s) (cm) (ΔH / L) (℃) H1━H2 K I
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二达西渗流实验岩石渗透系数的实验室测定
《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
文字编辑: 曹继星
影视制作:曹继星
配
音:曹继星
实验操作:周淑敏
技术指导:刘金峰 技术顾问:李 铎
前
言
《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是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 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勘查技术 与工程等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地下 水研究必备的基本手段和技能, 通过实验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均
D;___________
L;____________
水文地质学实验报告-中国地质大学达西实验 操作原理说明+实验数据

实验二 达西渗流实验记录表
达西公式:Q KA H KAI ,式中 Q —渗透流量,A—过水断面面积,H —上下游
L 过水断面的水头差,L—渗透途径和 I—水力梯度。各项水力要素可以在实验中直接测量, 利用达西定律求取试样的渗透系数 K。
2.达西仪(图 2-1),分别装有不同粒径的均质试样:①砾石(粒径 5~10mm);②粗 砂(粒径 0.6~0.9mm);③砂砾混合(①与②的混合样)。
128
1 40.20 20.19
9.52
275
10 砂样
2 35.38 19.34
(0.4-0.6mm) 3 30.48 18.24
A:146.6cm2 4 25.00 16.90
9.87
232
10.18
180
11.53
138
5 19.51 15.60
29.20
165
1 25.8 20.8
19.80
仪器编号:08/10/04;过水断面面积(A):176.6/146.6/176.6cm2;渗透途径:20cm
土样 名称
水力梯度(I)
次 数
测压管水头
水头差/cm
Ha/cm Hc/cm ΔH=Ha-Hc
I=ΔH/L
渗透时间 (t)/s
渗透流速(v)
渗透体积 渗透流量 (V)/cm3 (Q)/cm3·s-1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实验

1.防止仪器底部漏斗有气泡。 2.自下往上饱和试样过程要缓慢,以避免砂样中残留气泡。 3.测量水体积,要注意读数精确。
七、实验成果
完成实验成果(表2-1)
Company Logo
实验二 给水度、孔隙度、持水度测定实验
表2-1 给水度、孔隙度和持水度实验记录表
L=
斜比压计读数 (cm)
A
(cm)
B
A B
(cm)
L sin
(cm)
h
测点 流速u (cm/s)
垂线平均流速 u
(cm/s)
1
2
3
4
5
水面
Company Logo
实验一、地表水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
七、思考问题
1.毕托管、比压计排气不净,为什么会影响量测精度? 2.为什么必须将毕托管正对来流方向?如何判断毕托管是否正对 了流向? 3.比压计安放位置的高低,是否影响量测数据?为什么?
v w h
式中 v––––垂线平均流速(cm/s); w––––垂线流速分布图的面积(cm2); h––––水深(cm)。
Company Logo
实验一、地表水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
四、实验步骤
1.确定全关阀门,然后接通水泵和涡轮流量数字积算仪的电源。 2.缓慢打开水槽的进水阀门,调节尾门,将水深控制在15厘米左 右。 3.用测针测得水深h。如图所示,在断面垂线上布置5个测点。毕 托管最高点宜在水面以下2厘米,最低点为毕托管的半径(0.4厘米),其 余各点均分布在其中。 4.按所布置的垂线及测点位置逐步进行测量。例如:把毕托管放 到槽底,同时测读固定毕托管测杆标尺上的读数,稍待稳定后,再测读 比压计上的读数 A , B 这就完成了第1个测点的工作。然后将毕托管依 次提升,直至水面下2厘米那一点为止。 5.将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按一定的比例在坐标纸上点 绘垂线上流速分布图。
水文地质学基础实习报告

一、前言1.实习目的1.1了解水文地质的基本内容,初步熟悉阅读水文地质图的方法。
1.2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2.实习内容2.1阅读《东王村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附图)及有关资料(表1—2),完成岩石含水性说明表(表3)。
2.2参照读图提纲,每人写一份发言提纲,进行小组及全班讨论。
2.3提交读图发言提纲和问题讨论稿。
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从两个水文地质剖面图中可以看出东王村地区地形是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中间为一个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整体来看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给。
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沿东南方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由区域东部流向西部,经盆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
同时,区域内大量发育岩溶地貌。
2.气候2.1降水特征该地区年降雨量四季分明,落差较大,降雨主要集中在三月份到八月份。
一月份到六月份呈持续上升趋势;六月到十二月持续下降。
其中六月最多,为218mm;十二月最少,为33.5mm。
2.2气温特征气温从一月到八月持续上升,八月到十二月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八月最高,一月最低。
气温最高达28.7度,最低达1.8度。
3.水文该地区水系发育良好。
由于东王村地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中间为一个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使得该地区能很好的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并汇集成河流,水系总体发育情况是由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向东南方向流走的河流。
河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2.75m3/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大约是1.2m3/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大约是1.5m3/s。
流量相差2.75-1.2-1.5=0.05m3/s,说明了地下水补给了地表水,整体来说,该地区水系发育较好。
三、区域地质条件1.地层该地区的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是:AnD的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区域的东部和西南部,分布面积广;C的页岩夹薄层砂岩,出露于区域的北部和南部,与下伏AnD角度不整合;P的纯质石灰岩,大面积出露,主要在北部;J的岩层主要出露于中部盆地地区;J1的页岩,与下伏P角度不整合,J2的长石石英砂岩,J3的泥质砂岩与砂质页岩,出露于J1周围;Q al的砂砾岩,出露于区域中部,连接两片AnD地层,与下伏J3角度不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6.0
04 砂样
2 24.4
20.2
(0.6-0.9mm) 3 22.8 19.6
A:176.6cm2 4 21.6
19.2
25.25 30.20 45.15
323.0 296.5 337.5
5 20.5 18.7
55.33
备注:实验数据为《水文地质学基础》MOOC 开课小组提供。
291.0
实验报告日期
实验二 达西渗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稳定流渗流实验,进一步理解渗流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2.加深理解渗透流速、水力梯度、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熟悉实验室测定渗透系
数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了解达西实验装置与原理。 2.测定三种砂砾石试样的渗透系数 K。 3.设计性实验——利用横卧变径式达西仪测定试样渗透系数 K。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1.达西仪实验原理:
达西公式:Q KA H KAI ,式中 Q —渗透流量,A—过水断面面积,H —上下游
L 过水断面的水头差,L—渗透途径和 I—水力梯度。各项水力要素可以在实验中直接测量, 利用达西定律求取试样的渗透系数 K。
2.达西仪(图 2-1),分别装有不同粒径的均质试样:①砾石(粒径 5~10mm);②粗 砂(粒径 0.6~0.9mm);③砂砾混合(①与②的混合样)。
流量 Q。连测两次,使流量的相对误差小于 5%[相对误差 Q2 Q1 100% ],取平均值
(Q1 Q2 ) / 2
记入实验二表。 5.由大往小调节进水量,改变 a、b、c 三个测压管的读数,重复步骤 3 和 4。 6.重复第 5 步骤 l~3 次。即完成 3~5 次试验,取得某种试样 3~5 组数据。 7.换一种试样,选择另台仪器重复上述步骤 3~6 进行实验,将结果记入实验二表中。 8.按记录表计算实验数据,并抄录其它一组另外不同试样的实验数据(有条件的,可
与直接据实验二表中实验数据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3.思考题 (1)为什么要在测压管水位稳定后测定流量? (2)讨论三种试样的 v—I 曲线是否符合达西定律?试分析其原因。 (3)将达西仪平放或斜放进行实验时,其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4)比较不同试样的 K 值,分析影响渗透系数 K 值的因素。
实验二 达西渗流实验记录表
; 报告人
; 注册号(网站学习)
渗透系数
K=v/I cm·s-1
实验二用纸
128
1 40.20 20.19
9.52
275
10 砂样
2 35.38 19.34
(0.4-0.6mm) 3 30.48 18.24
A:146.6cm2 4 25.00 16.90
9.87
232
10.18
180
11.53
138
5 19.51 15.60
29.20
165
1 25.8 20.8
19.80
渗透流速 (v).4-0.6mm、 3
5-10mm) 4 A:176.6cm2
5
40.38 37.50 32.99 27.12 19.53
26.56 25.47 23.73 21.42 18.36
11.37
110
10.49
85
16.36
108
31.52
125
155.72
3.秒表。 4.量筒(100ml,500ml 各一个)。 5.计算器。 6.水温计。
图 2-1 达西仪装置图
四、实验步骤 1.测量仪器的几何参数(实验教员准备) 分别测量过水断面面积 A、测压管 a、b、c 的间距或渗透途径(L);记入实验二表中。
2.调试仪器 打开进水开关,待水缓慢充满整个试样筒,且出水管有水流出后,慢慢拧动进水开关, 调节进水量,使 a、c 两测压管读数之差最大。同时注意打开排气口排尽试样中的气泡, 使测压管 a、b 的水头差与测压管 b、c 的水头差相等(实验教员准备,学生检查)。 3.测定水头 待 a、b、c 三个测压管的水位稳定后,读出 a、c 两个测压管的水头值,记入实验二表 中。 4.测定流量 在进行步骤 3 的同时,利用秒表和量筒测量 t 时间内出水管流出的水体积,及时计算
做三种试样)。 9.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实验过程中要及时排除气泡。 (2)为使渗透流速—水力梯度(v—I)曲线的测点分布均匀,流量(或水头差)的变
化要控制合适。
五、实验成果 1.提交实验报告计算表(实验二用表)。 2.在同一坐标系内绘出三种试样的 v—I 曲线,并分别用这些曲线求渗透系数 K 值,
仪器编号:08/10/04;过水断面面积(A):176.6/146.6/176.6cm2;渗透途径:20cm
土样 名称
水力梯度(I)
次 数
测压管水头
水头差/cm
Ha/cm Hc/cm ΔH=Ha-Hc
I=ΔH/L
渗透时间 (t)/s
渗透流速(v)
渗透体积 渗透流量 (V)/cm3 (Q)/cm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