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临习指导
王羲之《圣教序》临习要领必读

王羲之《圣教序》临习要领必读临摹是一个艰辛而不可缺少的过程。
这好比钢琴中的练习曲,油画中的素描。
临习,是为创作打基础,同时临习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一项高超的技能。
书法的学习入门首先必从临摹开始,临摹好比是一块敲门砖。
临习到什么水平,相对个人的书法创作便到什么水平。
尤其是学习王字,对《圣教序》这种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的碑帖,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
无论从气势、章法,还是从用笔、结体,都须注意观察,细细体验。
一、《圣教序》因为是集王字,字迹大小完全是按墨迹的原尺寸,多为一寸之内,也是当时晋代指的“八分”书大小。
系用指,稍加掌功而得。
初学者,不容易将字写到原大,可以先放宽尺寸,逐渐缩小恢复至原大。
不宜写得过大,因为这要牵涉到用腕、用肘及用臂,便不得其本碑要领。
二、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从古代书论中反复体察到“纸笔精良”的谆言。
而今人往往不以为然,用极不相配的工具,花大量时间,欲得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
久而久之,便丧失临习的兴趣,或自然地放弃,草草、急迫地进入“创作”,随意发挥,走不了几步便可能自食其果。
因此,如何择纸、笔等工具,势必首当其冲。
就《圣教序》而言,那个时代属王字的鼎盛时期,工具极其考究。
如果要实临得相像,工具当选用准确,或是比较贴近。
那时,贵族、宫廷中大部分用绢、绫,或是质地柔绵、细腻的纸。
生宣诞生在明末,《圣教序》时代是没有生宣的,因此如今实临也避免用这种渗水量过大的生宣。
也不宜用杂质过多、颗粒过粗的纸张,否则王字的细微处便无法体现。
我们如今在实临中当然不可能常用价格昂贵的绢、绫之类(如今绢与古代绢又有不同),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譬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
笔的选择尤为重要。
首先要选择新或较新的笔。
古书论中常言口“池水尽墨,颓笔成冢”。
一是指古人用功程度,二也是指古人用笔之讲究,稍一颓毛,秃了,旧了,便弃之,不像今人一支笔会用上五年、十年,也不更换。
王羲之行书运笔分析

行书的基本笔法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横仰势横: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露锋横:尖锋入纸,其锋外露,行笔由轻至重,最后锋尖略上提后下按,回锋至横越画中间。
重横:于字两横稍短,用笔较重,因此字点画少,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上挑横:第一笔横画向上倾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长撇。
波折横:此横亦用腕的翻动,轻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笔回锋,使线条生动活泼。
2021年中书协高研班笔记四十五(王羲之行书技法,史上最全面整理,不看后悔!)

2021年中书协高研班笔记四十五(王羲之行书技法,史上最全面整理,不看后悔!)用笔,是指运用毛笔在纸上书写的方法,它是通过起笔、运笔、收笔这三个基本动作来完成的,行书的用笔虽然是在楷书用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却比楷书要复杂得多。
它既有楷书的点画,又有草书的使转,有转有折,有藏有露,是非常灵活的。
王羲之行书用笔飘逸潇洒,天真遒劲,《书议》称其笔迹道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资自然,风神盖代”,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观其点曳之工,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可谓推崇备至。
王羲之行书用笔变化十分丰富。
以横画而言,起笔有顺锋、逆锋,收笔有上折、下折.以撇画而言,有长有短,有竖有斜;斜撇中又有出锋、回锋之别;回锋中,还有向左、向上之异,至于点,更是或俯或仰,或方或圆,或斜或正,或曲或直,随字赋形,因势变幻、给人眼花缭乱、移步換形的感觉。
学习王羲之行书的用笔需注意的六点:1.行书起笔的藏锋是在笔和纸相接触的瞬间快速完成的,而露锋有时则是在落笔前的空中进行的,当笔刚一接触到纸,则实际上已进入到运笔阶段。
2.不同笔画的写法要抓住要点,如写横画时,起笔多用露锋,收笔多用出锋。
写撇画时,要力到笔尖,短撇要快捷,忌拖泥带水;长撇要慢而匀,忌半途出击,写点时,贵沉着而灵活,虽微如粟米,亦須三过笔,已一拓直下。
3.牵丝引帶要自然,王羲之行书中的牵丝引带都是在快节奏的运笔中自然形成的,该引则引,应幣測帶,不多不少,不枝不蔓,若有意造出一些引帶来,则会贻笑大方。
4.要正确运用提按和顿挫。
楷书是一笔一画写成的,而行15常常把几个起收笔的笔遁连在一起写,不断地转换着行笔的路线与方向,这就需要在行笔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提按顿挫对笔形进行调整,才能写出髙质量的有质感的线条来。
5.要有节奏感,用笔的速度要有变化,不能匀速,不同的笔画.要有不同的速度。
如横画宜慢,而撇画宜快,相同的笔画,也要用不同的速度,同是竖画.悬针宜慢,而垂露宜快,音乐艺术中,有高低疾徐不同的旋律,才能奏出悦耳动听的歌曲;行书的用笔也要有轻重疾徐不同的节奏,才能显示出美感。
王羲之书法小技巧

王羲之书法小技巧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技巧被传承至今,成为了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参考。
在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王羲之书法中的小技巧。
第一步:掌握笔王羲之书法中的小技巧之一就是要掌握好笔。
王羲之所用的笔是毛笔,毛笔的使用十分讲究。
首先,要选择上好的毛笔,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
在使用毛笔之前,先将笔头浸泡于清水中,使毛笔毛发充分吸水,然后轻轻将笔在水杯的边角抖掉多余的水分。
在书写时,要时刻注意毛笔的倾斜角度,保持笔尖与纸张垂直。
第二步:把握结构王羲之书法的魅力之一在于其紧凑的结构性。
这是很多书法家难以做到的。
在书写时,要注重每一笔的位置、角度和大小。
对于圆弧形的字,要保证曲线的顺畅自然,弯曲程度要均衡;对于直线条的字,线条要流畅自然,长度要均匀。
第三步:注重空间感王羲之的书法充满了空间感,这是他的独特之处。
在书写时,要充分考虑字与字之间的空间感,使每个字之间有清晰的界限,但却又相互贴合、相互依存。
要注重笔画的排列顺序,有利于将每个字、每个笔画的空间感融为一体。
第四步:利用透视法王羲之书法中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利用透视法。
透视法是一种三维表现技巧,能够让画面具有深度感和空间感。
在书写时,可以利用透视法让字的大小逐渐递增,进而赋予其立体感。
此外,还可以适当加粗或加细笔画,以增强书写的韵律之美。
第五步:注重字形的变化王羲之书法中的小技巧之一就是注重字形的变化。
王羲之善于变化字形,这样能够增强书写的变化性和艺术感。
书写时,可以适当变异字形、使其更具韵味,增加艺术趣味性。
总之,王羲之的书法技巧被广泛传承,成为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参考。
掌握好毛笔,把握好结构,注重空间感,利用透视法,注重字形的变化,这些小技巧都能帮助我们在书写中更加得心应手,有更好的效果。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十六)

轻收 、轻起 重收 、重起重 收等 。重 横 画和竖 画最多 ,书写 时要 注意它 正 中 , 也有 处于 字之左 或右上部 的 , 起重 收的写 法起 笔 同竖笔 ,只是发 们 的变化 。作竖之 法 ,当于 曲 中求 形态 较短 。其写 法是轻 锋 向右 上逆
笔 即收 ,运 笔过程 很短 或较 短 。很 直 ,或 向或 背 、或 背 中有 向 、或 向 入 ,将笔 略提 ,然后迅 速 向右下切 短 的有 0 4组 “ 、 、 、 、 ” 中有 背 、或 弯环 而势 曲 、或 婀娜 而 入作 一斜直 落点 。点后 稍一衄 挫其 7 信 书 里 味 加
有 两 种形态 : 种在 字 之左上 ,略 方撇 出 , 斜势 。撇 末 出锋 长 而细 , 只是 起 笔处 动作 稍 复杂些 。一种 如 一 取
同 短 中撇 ,如 “ 、炎 、鼻 ”字 。 应 将笔 力送 到尽 头 。如 “ 、 、 、 “ 白 仰 镌 锋 今”字,发笔时先露锋作一斜侧点,
一
种在 一 字之左 下 ,取撇 势 ,但 回 亿 、价 ”字 。
在连续作一 “”用笔 带锋写 大斜撇 。 S
锋 向左 上 ,如 “ 、贞 ” “ ”字 资 。 贞
为竖笔 撇写 。
太 00大 斜撇 :即长撇 。带 锋 起 其它如 “ 、合 、文”等字 ,起笔处 8
其余同大斜撇或直撇写法。 笔 ,上端稍直 ,中下段弯曲,动作 用逆锋,
字 。其它较 短且 重起轻 收 的字 ,如 多姿 ,不 可过直 ,过 直则反 不见 笔 锋 ,调 中后迅 速朝左 下撇 出 ,势微
0 3组 “ 、闲”; 7 眼 重起 重 收 的字 , 力 。数 竖 并 列 ,不 可 雷 同 和 重 复 , 仰 ,出锋 时要 尖锐饱 满有力 。整个
《兰亭序》临习指导

线条的多变
则可看“ 则可看“带”字,头部四个竖,两直两曲,如果 头部四个竖,两直两曲, 把它分成四个由直向曲的层次,则是① 次直, 把它分成四个由直向曲的层次,则是①直,②次直, 最曲。绝不生硬板滞。而即便是①的直, ④曲,②最曲。绝不生硬板滞。而即便是①的直, 在头部也有意使之弯了一下, 在头部也有意使之弯了一下,与其余三直笔协调起 构成整体效果。从直线到弧线, 来,构成整体效果。从直线到弧线,线形在依次变 这种变化是以严谨的序列为限制的。 化,这种变化是以严谨的序列为限制的。
三、《兰亭序》的用笔分析 兰亭序》
作品的用笔方法直接决定风格的大致导向。 作品的用笔方法直接决定风格的大致导向。学书 者对此应该加以特别注意。我们在《兰亭序》 者对此应该加以特别注意。我们在《兰亭序》中发 现用笔上的两个特征: 现用笔上的两个特征: 一是线形的多变。 一是笔画的跳荡 一是线形的多变。 因此,强调提按动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 因此,强调提按动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成为 临摹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临摹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平拖与直画是绝对与之 南辕北辙的。 南辕北辙的。纸后, 力量由轻到 纸后 , 稍重, 稍重 , 然后笔略向 下拖, 回锋收笔, 下拖 , 回锋收笔 , 似反捺写法。
笔锋入纸后,向 笔锋入纸后, 右弯曲铺毫, 右弯曲铺毫,重按后 回笔出锋。 回笔出锋。
长点: 长点:
斜点:
外字的最后一笔, 外字的最后一笔,捺 改为长点, 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 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三点水: 三点水: 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 点与末节点相连,末 点与末节点相连, 点按后上挑, 点按后上挑,其势一 气呵成。 气呵成。 左右点: 左右点: 左右两点, 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 一般是左低右高, 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 重心易平稳
王羲之行书结构36法,学书者收藏!

王羲之行书结构36法,学书者收藏!王羲之行书结构36法一、风神恣意,变化有态羲之行书,字字纵横变化,曲尽其态。
无论是用笔,还是取势,均风神恣意,静动相加。
由于行书是一种随意的书体,故字点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驻笔、连带下笔、顺接上笔的接法、折前折后等都应充分展现,另外墨的枯润、笔画方圆、刚柔、轻重也应在字中显露出来。
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古真▼第二法:竖长竖短,出锋回锋挑锋尽态。
卉林第三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一带而下。
躬胜第四法:纵撇之法,或伸或收或回钩。
少庸第五法:宝画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
字宙第六法:左撇右捺,捺宜让撇。
火然第七法:纵腕之法,末端或回钩或伸钩。
..........................................................................九飞第八法:撇重者,收放自如(注意双人撇的简化写法)茂复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伸展宜均匀。
今含第十法:三撇法,或断或连。
彩影第十一法:四点法,或为一横或为波横。
为黔第十二法:多捺者,须有伸有缩。
途敛第十三法:回钩之法,钩宜下带。
化足第十四法:纵戈之字,戈身或直或弯,戈钩或挑或驻。
成武第十五法:平钩之法,顺笔而写,简便易学。
先境第十六法:末钩者,宜平出,钩上则呈平状。
子乎第十七法:心钩法,钩身宜曲。
心第十八法:横折之法,以圆转为佳,转度依势而为。
自典二、欹侧生势,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欹侧生势是行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羲之行书首创这一风格,为后世树立了行书的典范。
欹侧主要是指夸张字中的某一部分,或削减字中的某一部分,加大横画斜度,或抬高字形右上角,或调整字间架组成正斜比例,使字形出现参差错落、俯仰欹侧之势。
并具备婀娜多姿、峭拨开张的艺术美。
第十九法:右侧之字,竖向右倾成右侧之势。
岸岳第二十法:左欹之字。
竖向左斜成欹仰之形。
邦省第二十一法:上欹下侧,上下两向相反方向倾斜。
悲当第二十二法:左欹右侧,或左向右斜,或右向左斜,成欹侧之势。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教程,很详细!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教程,很详细!第一部分:基础笔画的写法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
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更多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更多例字: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
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
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更多例字: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
另外,由于有了曲折变化,行书挑的运笔速度也不如楷书挑那样短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行书临习指导兰亭序临写法前言:行书差不多与草书同时产生,早期的行书,是草行掺杂,行书发展为成熟而独立的书体,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出了杰出贡献。
史称小王“创非草非真的新体”,就是指的行书。
如传世二王墨迹、摹本,以及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行书的典范。
行书介于楷草之间,近楷者称“行楷”,近草者称“行草”。
行书虽有自己的特点,但可变性很大,如用诗歌比拟,则楷书是律诗,草书是古风,行书就是绝句了。
有人主张行书不必学,有楷书和草书的根底,自然就能写好行书。
这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无偏颇之处,因为行书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则。
行书的用笔比楷书活泼,又没有草书放纵,既不是楷书的一板一眼,又不是草书的“狂欢乱跳”,它的节奏属于“轻歌曼舞”。
行书的点画上有游丝牵引,所以在结体上对楷书来说,行书是“加法”,是在布白上求“散乱之白”,从点画结体、字形等方面,都要求有参差变化。
所以《兰亭序》中二十几个“之”字,都各不相同。
我们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例,来详细讲解行书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行书推荐碑帖: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王献之《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李邕《麓山寺碑》、《李思训碑》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侄文稿》杨凝式《韭花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群玉堂述书帖》、《虹县诗》、《研山铭》、《多景楼诗》、《大行皇后挽词》。
目录1、王羲之与兰亭序2、《兰亭序》(神龙本)墨迹3、《兰亭序》基本点画图解4、《兰亭序》用笔及结构图解5、《兰亭序》中同字异形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袁昂之玄孙,其宝重《兰亭》过于师在日,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羲之书,访募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寻知在辩才处,凡三召之,恩赐甚厚,方便善诱,才确称历经丧乱,坠失不知,竟靳固不出,后经左仆射房玄龄奏举监察御使萧翼以智赚取兰亭,辩才惊悸成疾,岁余乃卒。
太宗喜获兰亭,宝爱有加,命供奉搨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摹数本,并命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名字各临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以为永宝,贞观十二年,帝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谓高宗日:“吾欲将所得兰亭去”,遂将兰亭真迹殉葬於昭陵。
今行之於世的“兰亭”有虞世南、褚遂良临本,冯承素摹本,欧阳询的临本早已不存,拓本称“定武兰亭”,翻刻本有数十种之多。
其中冯承素摹本於“永”字旁有“神龙”半印,神龙乃唐中宗年号,是断为唐摹的确证。
所谓“摹本”,亦称“搨本”或“双钩廓填”,是指把纸或绢复在真迹上,向光照明,以细笔钩出字的轮廓,再于空心字中填墨,高手于游丝牵连、墨色浓淡也能填出,毫发不移,与珂罗片或水印木刻效果相信,下真迹一等,此为唐人绝艺,临本不免渗入书家已意和个人风格,与真迹很难完全相似,故冯承素摹本最真切地保存了兰亭原迹的风貌,为后人所一致公认。
因此本书以冯承素摹本(神龙本)为资料,进行点画和结体的分析。
神龙本兰亭,纸本,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24.5×69.5cm,故宫博物院藏,元郭天锡跋曰:“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书人真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遂定为冯承素所摹,此帖曾入宋高宗内府,元初入郭天锡手,明代藏于杨士奇家,后又藏于王济处,后归项元汴,清初递藏於曹溶、陈定、季寓庸诸家,乾隆时入藏内府,《珊瑚网书跋》、《平生壮观》、《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等皆有著录。
历代赞《兰亭》者不知凡几,今略举一二,唐孙过庭曰:“但王右军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此如《兰亭序集》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既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耳。
”米芾曰:“天下法书第一。
”明董其昌曰:“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正锋取动,侧笔取研,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
”作为王羲之行书代表作,其用笔之随势而变,酣畅婉转,左右映带,使沈静与流美相一致,轻画与重画相和谐,字的结体能各尽其态,忽而相揖,忽相让,忽而放纵,忽而收敛,盘旋、曲折,千姿百态,虚虚实实,似欹反正,既无过当,亦无不及,增之失于有余,损之失于不足,得八面变态之妙。
其章法因出于草稿,信手而书,无心工拙,涂窜之余而笔黑萧散,得意之态跃然纸上,自有天然奇趣。
世称羲之善用内捩法,故腕力劲健、落笔详舒,尖、逆、侧、中锋随心所欲,然又得中和之美,无偏胜这弊。
其书实看难知奥妙,须经反复临摹和品味,则处处藏机巧,笔笔有情趣,内涵深沉,赏心悦目。
学兰亭者往往初不经意,越深入则越有趣味,得其百分之几即可称为知笔,若得其百分之几十,定当名世,请学而试之。
《兰亭序》的基本风格关于王羲之书法的基本风格,历来都有定评。
虽说象《兰亭序》这样的剧迹其可靠程度尚有疑问,但对大王书风的继往开来之功,却是无人能予以否定的。
《兰亭序》在真伪方面的争执,并不影响它是一本极优秀的学习范本,学习行书以它作为门径颇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与汉、西晋的其它书法作品相比,《兰亭序》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大王以前的墨迹如陆机《平复帖》、吴皇象《急就章》古拙可爱、平和淡怡,颇见内敛之功,但无清雅之巧。
存世汉简中倒不乏笔画跌宕纵肆、变化丰富的作品,但在结构上又相对飘散而乏丽趣。
王羲之的功劳即在于他把自然的书风引向一个较为精练但又注重技巧华美特征的格局,从而确立了书法艺术强调对审美的主动把握这一时代的基调。
在他以前,人们对此是不够重视的。
强调主动追求,强调风格的个性,强调技巧的丰富性,使《兰亭序》、《奉橘帖》。
《得示帖》、《丧乱帖》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魏晋式审美风度。
对于学习行书的同志而言,努力注重在这方面的追索与体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甚至不妨说,行书之学大王,成功与否的标志即看学习者能否淋搞尽致地、深入细致地把字帖中最细腻的用笔动作和线条效果表现出来。
粗率的临摹决然得不到真谛,而丝丝入扣的体察与反映,则是熟练掌握大王书风的第一个步骤。
此无它,因为《兰亭序》本身就是对以前书法作品的高层次发展一一我称之为是从粗到细、从疏到密、从大概到精密、从拙朴到华美的审美发展。
在唐人的书论中,大王式的风格被冠以一个纯粹褒义的词:“巧媚”。
《兰亭序》等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它在当时达到人所不及的技巧境界(当然还有风格境界),它对笔与纸的驾驭能力:那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东晋以前是为人仰慕已久,而在当时也是同辈书家们所叹为观止的,它标志着书法从荜路蓝缕阶段走向艺术的成熟。
而我们正是要学习这种成熟,因为我们希望能由此而进入书法(行书)的技巧王国。
《兰亭序》的“巧媚”与它的细腻特征,在与被翻刻的《圣教序》相比时呈现得更为明显。
柔软的毛笔与坚硬的刀石相比,后者毕竟会更趋向规范化的处理,而这对细腻而言却是个大损害。
由是,学《兰亭》者似乎更应该注意和了解这一特定现象,把握正常学习方式。
说学《兰亭》是因为它被封为“天下第一行书”,这自然是毫无意义的空泛话,艺术是没有“天下第一”的。
但学《兰亭》是为了掌握它那种精巧的笔法,掌握尽可能多的技法语汇,这却是每个学书者应该建立起的学习观。
《兰亭序》的用笔分析作品的用笔方法直接决定风格的大致导向。
学书者对此应该加以特别注意。
我们在《兰亭序》中发现用笔上的两个特征:一是笔画的跳荡另一是线形的多变。
因此,强调提按动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成为临摹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乎拖与直画是绝对与之南辕北辙的。
以“映(暎同映)带左右”四字为例(图一)。
映字中曲“央”的横折竖一画,按正常写法应是先顿后再行笔,但在《兰亭序》中这一画开头的一顿变成了带笔,而顿笔却被移到折的部位“左”字的末笔一横是一个很明显的从轻到重、从带到顿的渐进过程,顿挫的趋向是十分明显的。
“右”字的第一横画则在起笔部位有个微小的顿,象这样不同起笔的不同顿法,体现出《兰亭序》对横笔处理的丰富意蕴。
按照书写心理活动状态来看,不同轻重的顿,体现出不同的心理轨迹,故线条力度的变化使书写时心理变化显得富有立体感。
线条的多变则可看“带”字,头部四个竖笔<图二)两直两曲,如果把它分成四个由直向曲的层次,则是①直,②次直,④曲,②最曲。
绝不生硬板滞。
而即便是①的直,在头部也有意使之弯了一下,与其余三直笔协调起来,构成整体效果。
从直线到弧线,线形在依次变化,这种变化是以严谨的序列为限制的。
我想,作为学书者而言,对于这样的临摹要求,至少应该从几个方面先检验一下自己:A,能不能发现这四根线的不同;B,能否在此中找出变化的规图律即四个层次一——它有内在的联系;C,能否用动作把它们都准确地表现出来;D,表现的层次是否与原效果基本相似。
只有看假了并表现出了这些效果,临摹也才算是有所收获的。
用笔的强调顿挫,说穿了就是上下起伏的节奏感的问题。
在把握线条表现力的时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问题,是如下一些:1,不注意顿挫动作,平画过直。
2,注意了顿挫,但却过分夸张,掌握不好每—顿挫的“度”该用三分力却用了八分力,破坏力与节奏的和谐。
3,也能掌握顿挫,但却抓不准部位,应该在线条的四分之三部位开始顿,却在开始就顿了。
任何一种顿挫只有放到一定的线条平面上才有意义,不然,感觉再好的动作也还是产生不了优美的效果。
每一根线条都包涵了三个方面的课题;线质、线形,线律。
以上只是抽出一个例子进行剖析,如果能触类旁通,用这一办法去看其他字和线条,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审视习惯,则对线条风格就会有—,种反射,这是弥足珍贵的。
《兰亭序》的结构特征从结构造型角度来看《兰亭序》,则它的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的特征是一日了然的。
四平八稳的馆阁体式楷书当然微不足道,就是行书或行楷,也有许多僵滞板结之作,缺乏生命力,缺乏姿态。
赵孟頫临王的功底是前所未有的登峰造极,但他自书的如《胆巴碑》等碑帖却很是平庸,以它作为《兰亭序》的参照系倒是颇能看出其中端倪来。
以“惠风和畅”四字为例(见图)。
“惠”字的头部向左倾斜和“心”字向右下角下沉几乎造成一种结构之间的错位,各部分之间的中轴由垂直变成了倾斜。
而“风”字则利用横画的右上耸起’,造成与“惠”字方向恰相反的一种欹侧效果。
“和”字分左右两个部分,“禾”旁拉长成纵式,“口”则放扁成<BR>横式,造成在一个字中的纵,横交叉。
至于“畅”字,则是一种斜向的头尾交叉,“申”与“易”两部分正好构成两三角形式的对位,但按照标准写法,它本来应该是两个长方形之间的简单组合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四个字的体型结构截然有别——贯穿于整个主轴线的对比效果。
很难说在与时会有这么复杂的构思和匠心经营,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一‘见钟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