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_十_
王羲之行书运笔分析

行书的基本笔法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横仰势横: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露锋横:尖锋入纸,其锋外露,行笔由轻至重,最后锋尖略上提后下按,回锋至横越画中间。
重横:于字两横稍短,用笔较重,因此字点画少,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上挑横:第一笔横画向上倾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长撇。
波折横:此横亦用腕的翻动,轻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笔回锋,使线条生动活泼。
王羲之十四笔法剖析

王羲之十四笔法剖析在中国书法史上,只要一提到王羲之的名字,后人景仰与溢美之词不绝入耳,他志存高远、富于创造的个性,而让他的作品摆脱了自然的汉魏笔风,自成一家。
今天我们来看看,他的书法到底是如何的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
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
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
厥,谓其美者。
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
尽为其著而复反笔抽之。
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叠笔者时劣,缓不宜长。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王羲之在其观形章讲了十四种笔法,这里做一下分析。
王羲之书法笔法分析笔法是完成一个具体点画形式、一件书法艺术作品的基础要素;是衡量一个书法家临摹和创作功力的基本标准;是一个书法家形成个性风格的基础支撑。
在书法史上,每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用笔习惯和用笔风格,首先、也必须要在笔法上具有独特理解和强烈的个性风格,不然,则很难在书法史上立足。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除其在书法艺术上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等综合艺术成就之外,王羲之精熟、丰富、独特的笔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王羲之是行草书笔法的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者,更是一道分水岭。
王羲之总结了前人关于笔法的优秀经验,把行草书的笔法发展到了巅峰状态,自他以后,其创造的行草书笔法在整体上开始日渐苍白和单调,随几经赵孟頫、沈尹默等有志之士的鼎力复古,可还是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落。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王羲之行书技法》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文革”期间,墨池遭毁。
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王羲之行书结构92法

王羲之行书结构九十二法(打印版)左图: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第二法:竖长竖短,出锋回锋挑锋尽态。
第三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隐或一带而下。
右图:第四法:纵撇之法,或伸或收或回钩第五法:宝盖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
第六法:左撇右捺,捺宜让撇。
左图:第七法:纵腕之法,末端或回钩或伸钩。
第八法:撇重者,收放自如(注意:双人撇的简化写法)。
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伸展宜均匀。
右图:第十法:三撇法,或断或连。
第十一法:四点法,或为一横或为波横。
第十二法:多捺者,须有伸有缩。
左图:第十三法:回钩之法,钩宜下带。
第十四法:纵戈之字,戈身或直或弯,戈钩或挑或驻。
第十五法:平钩之法,顺笔而写,简便易学。
右图:第二十五法:两段合成,宜注意中间连接处协调过渡。
第二十六法:两平者,应左右均匀,忌占位不一。
第二十七法:右占者,右不妨独半。
左图:第二十八法: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第二十九法:上占地者,宜听其上宽。
第三十法:下占地者,应任其下阔。
右图:第三十一法:中横支撑的字,横宜长。
第三十二法:中竖为主干的字,竖要劲直。
第三十三法:右边笔画少,宜与左旁下部取齐。
左图:第三十四法:左偏旁笔画少,宜与右部上方平肩。
第三十五法:上中下三联者,上下有伸有缩,中宜停放恰当。
第三十六法:左中右三合者,中部宜正,左右宜呼应。
右图:第三十七法:横重者,长短错落以防呆板。
第三十八法:多竖者,竹节上下变化多端。
第三十九法:走之,捺为平出。
左图:第四十法:形小者,小而不拘泥。
第四十一法:形斜者,体斜心正。
第四十二法:形扁者,间距稍长不显矮。
右图:第四十三法:形长者,其形勿短。
第四十四法:形单者,笔画虽少结体自如,小中见大。
第四十五法:繁而复者,疏密有致忌纷纭。
左图:第四十六法:形大之字,大而不松,形展尽态。
第四十七法:笔画错综者,迎让穿插得当有序。
第四十八法:分同宽者,远近适度。
右图:第四十九法:分间窄者,聚合分明。
第五十法:左右相迎,避让互揖。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十九)

10 1 敛
衙 耘撬 濠 躺橱
口沈 维进
:
曛 城
》
锋弧 捺
如
“
这
一
笔 多承
,
捺
。
露 锋从 左 上 向 右 下 落笔
,
,
至
笔
,
至 收 笔 处 先顿
,
后 向右 上 出
,
上 起笔
,
呈 弧
。
势右 下 行
至 长
、
收笔 处 先顿
后 向下 拖
,
。
全捺 由
、
锋
不
。
全 捺 由轻 至 重
。
收笔斜 出
、 、
,
抽 拔 出锋
『 l
大度 双 牧 火
f
10 2
反 出锋 捺
:
I
枚 交衣终 受
4 6 /书 画 艺 求
8 月 号
轻锋逆 入
一
,
略提后 再朝右 下 方作
,
时须借 力于下 稍
一
一
顿驻
。
便 出现
,
上
部笔 画
“
。
王
羲之 写 的 平 捺
一
,
于
。
轻点
,
调 锋后 反 折 向右 上
提
棱角
。
然 后 逐 步往 复 顿 挫
边
平 顺 和 缓 中见 其
:
墓使 夫 父 矣
10 5
抽锋反 捺
:
次敷疑 饭 不
10 6
出锋 平 捺
:
之 庭过 遂远
是起 越 达提
8 月 号
4 书 画 艺 求 /7
如 水之
王羲之笔法的六大特征介绍

王羲之笔法的六大特征介绍王羲之的用笔姿势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笔法特点,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笔法特点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笔法特点王羲之笔法是具有篆隶遗韵,汇碑、帖线条优势,集篆隶、楷书用笔习惯,以绞转为主要特点的丰富用笔,细而化之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具有篆隶遗韵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
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
《东观余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
故结字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
”王羲之的笔法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篆籀意”或者说篆隶遗韵,原因之一是这种用笔是当时相对普遍的一种用笔习惯。
由于王羲之当时所处的魏晋时代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过渡时期,从居延汉简到陆机的《平复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我们可以发现,王羲之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是在这一书体过渡时期的一种传承性笔法,这是书法史上笔法发展到这一时期应该出现的正常结果。
而且从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汉简、楼兰残纸等墨迹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残纸、断简的墨迹中几乎都保留着丰富的类似于王羲之这样具有“篆籀意”的绞转笔法,见图十四。
可见当时很多人在使用这样的笔法,也可以说这是当时人们一种比较普遍的用笔习惯。
因为,这样的绞转笔法虽然在形成的墨迹形态上有粗糙、精致之别,高低之分,但在用笔上却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原因之二是王羲之的老师和其本人都擅长隶书或章草。
关于王羲之的学书经历和书法师承,以“少学卫夫人”之说最为著名。
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
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日耳。
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王羲之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王羲之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行书是中国书法中实用性和艺术性统一和最为完美的一种书体。
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趋,草如走(跑),趋,即走之意,走潇潇洒洒地走,悠悠闲闲地走,而行书字体正是在书写便利的同时具备了潇洒飘逸活泼多姿的特色,行书又分行楷、行草两种,偏于楷书,称为行楷,偏于草书,称为行草。
王羲之、李邕行书作品行楷居多,王献米、米芾的行书作品行草居多。
王羲之、王献之、李邕、米芾是历代公认的行书大家。
他们的行书既有机同之处,又风张迥异,各有千秋。
五羲之、字逸少晋代人。
其行书结体用笔均出于自然而又极尽变化确立了后世行书结体典范,后代行书大家无不取其道行之,本套丛书中羲之行书选用了《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此碑虽为怀仁集王字,但却是羲之存世书迹的珍品,集中体现了王字行书的风范,是为行楷作品。
王献之,字子敬,羲之之子,其行书学于其父,又胆革新,结体用笔旷达绵延,上下之字顺势相连,字中多掺杂草体。
本套丛书献之行书,采用了多篇短札,从中可突击见一斑。
李邕,字泰和,唐朝代人。
李邕行书最宜入门。
缘由在于其结体朋笔多以行楷书写,体势雄健,字疏明快。
本套丛书中李邕行书采用其著名的《李思训碑》生动再现了唐代行书的创新风格。
米芾,字元章,宋代人。
米芾行书墨迹流传很多,其行书痛快淋漓,跌宕多姿。
点画之间,起承转合气势贯通,墨色枯湿浓淡,极尽变化。
本套丛书米芾行书选用其多篇作品,于奇妙超然中见其豪迈之神。
由于行书字形遵循自然法则,故一副作品字形结构变化不一,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曲或直,或方或圆,或欹或侧。
本套丛书对均采用一定比例放大,故字仍存在大小之别,特此说明。
王羲之“行书”基本笔画详解(第一篇)

王羲之“行书”基本笔画详解(第一篇)
一、王羲之行书(横画)
横画详解:
“横画”在字形变化中起着平衡结构的作用。
不同字形有不同的横画,长短、粗细、平斜和曲直。
起笔时的逆锋与露锋,行笔时的粗细与长短;
收笔时的回锋与出锋,对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的上下呼应、跌宕变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横的基本写法:
1.左上(露或藏)锋由轻渐重入笔。
2.稍停即向偏右上中锋运行。
3.稍提笔向右下再转锋向左,微偏左上回锋收笔。
二、王羲之行书(竖画)竖画详解:“竖画”有多种多样的形状,根据各自的字形不同特征,在结构变化中起着支柱的作用。
竖画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藏或露,或回或收,或直或曲,或道劲或酒脱。
当两个以上的竖画同时出在一个字中,更体现出高低、开合、向背等多种交化。
竖的基写法:1.逆锋起笔。
2.转折稍顿。
3.中锋向下运笔:边行提起,力达锋尖。
三、王羲之行书(撇画)撇画详解:行书的撇运用范围广,形式多,如长撇、短撇、平撇、曲头撇、直撇、竖撇、回锋撇、带钩撇等。
根据不同字形和撇在整个字中的主辅作用来合理运用、搭配、协调来保持字势的平衡。
撇的基本写法:1.露锋入向右上。
2.转锋向下边行边轻按。
3.继续轻按并向左下方弧度运行。
4.至适当处,边行边提,稍微带弧度向左,稍微偏下方运行。
5.至收笔处,笔锋向左上方出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 辅以臂力;4、线条流畅,不草率, 效果。行书中的行气,无论是“笔
等之别。总之,笔势是变异的, 不粗糙(如图所示)。
贯 ”、“ 意 贯 ” 还 是“ 势 贯 ”, 三
不 同 于 笔 法 的 一 致 而 不 可 变 异。 本节所讲的笔势,特指线条的态
复合摆动与气脉贯通
者在一幅作品中都不是孤立存在 的。 “笔”中有“意”,“意”中
势,即线条的流动、呼应、连贯
沈尹默在《书法论》中说:“从 带“势”,才能使行书气脉贯通。
与节奏。练习笔势,旨在更好地 结字整体上来看,笔势是在笔法
综合练习 :综合运用上述两
掌握运笔技法,体悟笔性,增强 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演生出来 种用笔方法,着重练习点与线的
行书运动感与节奏感,提高线条 的 ;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互相 相连、上与下的相接、左与右的
落笔,略带弧度向下行,到提处 笔贯气,即字与字之间用连笔或 线条的断与连、转与折要有区别,
稍驻笔,蓄势回上,再继行。练 牵丝相连,上下一线宛如贯珠, 要有变化(如图所示)。
52/ 书画艺术·11 月号
031 三转折 饱树弘弥贤
032 左右摆 行以如命德
033 上下摆动 知对欲体无
临法潜难常
034 复合摆动 殇阳于非多
薇奔痛难
善追迹慨
图
7—4
54/ 书画艺术·11 月号
第三章《曹全碑》的笔画写法 及常见笔病
《曹全碑》同其它汉代碑刻隶 书一样,其字都由点画、平画、波 画、捺画、竖画、钩画、撇画、折 画、提画九种笔画组成。
一、点画的写法 点画是各种笔画的浓缩,变化 最多。 1. 书写步骤 点画是一笔写成的。为了表述
的内质骨力与活力,使笔与势相 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 相应等线条的基本变化组合。练
连,笔走势出,脉胳畅通,气贯 来的。三者都具备在一体中,才 习 中 应 注 意 :1、 笔 势 要 舒 畅,
字活。
能称之为书法。”行书中的行气, 但笔要留得住 ;2、提与按要相
左右摆动的横势练习 :直接 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其一,以 结合 ;3、腕与臂要有机配合 ;4、
书画讲座 SHYS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十)
□沈维进
左右摆动、上下摆动 与笔势
习中应注意 :1、线条不能太直, 或飞流直下,一泻千里。其二, 要有弹性 ;2、多用臂力,顺势 以意贯气,即点画与点画之间、 行笔 ;3、转处切忌浮滑,要转 字与字之间的映带虽无笔迹,但
笔势,本指每一种点画依照 中有折,折中有转 ;4、速度不 笔在空中运行的“轨迹”依然清
“笔势”与“笔法”不同。笔法 二个转折处,用笔由轻到重,依 富行气,使之产生曲直、起伏等
是书写任何一种点画必须共同遵 次继行。练习中应注意 :1、行 变化,有时不用垂直贯气的方法,
守的根本方法 ;笔势则会因书者 笔轻松自然,不做作 ;2、提按 而是左右摆动,摇曳而下,具有
之性情、时代风尚,而有肥瘦、 互用,缓急有序 ;3、多用腕力, 点画振动、势如斜而反正的奇妙
迟法承之虑
035 圆转 号生轨分色
036 右部转笔 雪最沙内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书画讲座 SHYS 11 月号·书画艺术 /53
书画讲座 SHYS
037 中部转笔 咏永子缘
类家兮常
038 左下部转笔 茂然姿病
送也子密
图
图
7—1
7—2
7—3
图
039 连续转折 吾车莹希
040 笔锋进出点 041 线条的质感
寻至国几
的位置与方向
各自特殊的形体姿势的写法。在 宜过快,笔画要实在。
楚,笔意相随,含蓄内敛,顾盼
实践中,笔势又因点画在字的结
上 下 摆 动 的 纵 势 练 习 :顺 有情。其三,以势贯气,即笔随
构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及各位书 势起笔,中锋行笔,转处轻提笔 人意,气随势转。行书中,虽每
家用笔结体特点的不同而各异。 锋,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至第 行字常依中轴线来贯气,但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