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五种形式

宾语前置的五种形式
小朋友,宾语前置是一种在古文中比较常见的语法现象呢,它有好几种形式,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第一种形式是疑问句中,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宾语就要前置。
比如说“大王来何操?”这里“何”是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意思就是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你想想,这就好像我们平时问问题,“你吃啥啦?”而不是“你啥吃啦?”是不是很有趣?
第二种形式是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就像“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代词,作“欺”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古之人不欺余也”,意思是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不是有点像我们说“我不怕他”,而不说“他我不怕”。
第三种形式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前。
比如“夫晋,何厌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夫晋,有何厌”,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这就好比我们把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前面,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四种形式是介词宾语前置。
像“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就是“以何”,凭借什么。
第五种形式是没有什么标志的宾语前置。
比如“一言以蔽之”,正常语序是“以一言蔽之”。
你说,学习宾语前置是不是就像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每找到一种形式都让人兴奋不已?我们只有多去读古文,多去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呀!
总之,宾语前置虽然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就一定能搞明白!。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宾语前置总汇

宾语前置总汇宾语前置几种类型: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否定句;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do)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宾语前置的六种情况

宾语前置的六种情况宾语前置是英语语法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指的是将宾语从动词后置的位置移至动词前。
宾语前置的六种情况主要有:疑问句,否定词,关系代词,一些连接词,名词性从句,动词不定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六种情况,并提供一些例子来帮助理解。
1.疑问句:在疑问句中,宾语通常会被前置到动词前面以形成疑问句的语序。
例如:- Do you like apples?(你喜欢苹果吗?)- Can I borrow your pen?(我可以借用你的笔吗?)2.否定词:在一些带有否定意义的句子中,宾语也会被前置。
例如:- I don't know the answer. (我不知道答案。
)- We didn't see anyone there. (我们在那儿没有看到任何人。
)3.关系代词:在关系从句中,关系代词通常会被前置到动词前面。
例如:- The book that I read is very interesting.(我读的那本书非常有趣。
)- The person whom she met yesterday was her long-lost friend.(她昨天见到的那个人是她失散多年的朋友。
)4.一些连接词:在一些情况下,连接词也可以引导宾语前置。
例如:- I want to know when he will arrive.(我想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到。
)- Tell me if you need any help.(如果你需要帮助,告诉我。
)5.名词性从句:在名词性从句中,宾语也可以被前置到动词前面。
例如:- He believes that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他相信诚实是最好的策略。
)- I am not sure what the answer is.(我不确定答案是什么。
)6.动词不定式:有时候,宾语也可以是一个动词不定式。
例如:- He wants to buy a new car.(他想买一辆新车。
宾语前置句的四种类型

宾语前置句的四种类型
宾语前置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将宾语放在句子的前面,而谓语动词放在宾语之后。
宾语前置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定语宾语前置句、表语宾语前置句、状语宾语前置句和同位语宾语前置句。
定语宾语前置句是将定语放在宾语之前,以此来修饰宾语,例如:“The book I bought yesterday is very interesting.”(我昨天买的书很有趣。
)表语宾语前置句是将表语放在宾语之前,以此来描述宾语,例如:“The man is a teacher.”(这个人是一名老师。
)状语宾语前置句是将状语放在宾语之前,以此来限定宾语,例如:“The girl with long hair is my sister.”(那个长发的女孩是我妹妹。
)同位语宾语前置句是将同位语放在宾语之前,以此来解释宾语,例如:“The president, Mr. Smith, is coming to visit us.”(总统史密斯先生将来拜访我们。
)以上就是宾语前置句的四种类型。
它们的特点是将宾语放在句子的前面,而谓语动词放在宾语之后,从而使句子更加简洁、有力。
中考文言文中的五种宾语前置

中考文言文中的五种宾语前置中考文言文中的五种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普遍存在于句子中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都包括: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等。
大多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出现。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考文言文中的五种宾语前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 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 其他,表示强调。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拓展: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句式常见的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几种。
宾语前置的六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六种类型
宾语前置是指将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一种语法结构。
根据句子中宾语前置的方式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 疑问词+宾语:这种宾语前置结构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词在句首,紧跟着宾语。
例如:“What book did you read yesterday?”(你昨天读了什么书)
2. 宾语+不定式:这种结构中,宾语通常是动词不定式的逻辑宾语,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如:“I want you to come to my party.”(我希望你来参加我的派对。
)
3. 宾语+动名词:与不定式类似,宾语也可以与动名词形成宾语前置结构。
例如:“I enjoy playing basketball.”(我喜欢打篮球。
)
4. 宾语+形容词:这种结构中,宾语前置的形容词用来描述宾语。
例如:“I find the movie boring.”(我觉得这部电影无聊。
)
5. 宾语+副词:类似于宾语+形容词的结构,宾语前置的副词用来修饰宾语。
例如:“She always sings beautifully.”(她总是唱得很好听。
)
6. 宾语+介词短语:宾语前置的介词短语通常用来表示宾语的位置、方向或状态等。
例如:“He put the book on the table.”(他把书放在桌子上。
)。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及例子宾语前置是指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这样做可以突出宾语的重要性,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下面列举了十个宾语前置的类型及例子。
1. 时间宾语前置时间宾语指的是表示时间的名词、代词、数词等,当宾语表示时间的重要性较高时,可以将时间宾语前置。
例如:- 昨天我见到了他。
- 今年夏天我们打算去旅行。
2. 地点宾语前置地点宾语指的是表示地点的名词、代词等,当宾语表示地点的重要性较高时,可以将地点宾语前置。
例如:- 在公园里,他遇到了一个老朋友。
- 在教室里,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
3. 方式宾语前置方式宾语指的是表示方式的名词、代词等,当宾语表示方式的重要性较高时,可以将方式宾语前置。
例如:- 用心去听,你就能听懂。
- 用爱心对待他人是一种美德。
4. 原因宾语前置原因宾语指的是表示原因的名词、代词等,当宾语表示原因的重要- 因为天气太热,他决定去游泳。
- 由于工作太忙,他没有时间陪家人。
5. 目的宾语前置目的宾语指的是表示目的的名词、代词等,当宾语表示目的的重要性较高时,可以将目的宾语前置。
例如:-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她每天都坚持练习。
- 为了实现梦想,他努力学习。
6. 结果宾语前置结果宾语指的是表示结果的名词、代词等,当宾语表示结果的重要性较高时,可以将结果宾语前置。
例如:- 努力学习,你就会取得好成绩。
- 坚持锻炼身体,你就会保持健康。
7. 范围宾语前置范围宾语指的是表示范围的名词、代词等,当宾语表示范围的重要性较高时,可以将范围宾语前置。
例如:- 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全面考虑。
- 这个项目,我们要在国内外推广。
8. 评价宾语前置评价宾语指的是表示评价的名词、代词等,当宾语表示评价的重要- 这篇文章,我认为非常有价值。
- 这个人,大家一致称赞。
9. 条件宾语前置条件宾语指的是表示条件的名词、代词等,当宾语表示条件的重要性较高时,可以将条件宾语前置。
例如:- 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 只要有信心,就能战胜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
(一)介宾前置。
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
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
3.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
(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
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
如:
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
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
如: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句中“北望中原”倒置为“中原北望”;(2)句中“应笑我多情”倒置为“多情应笑我”;(3)句中“无觅英雄”倒置为“英雄无觅”。
这种形式多见于诗词和韵文中。
(五)“相”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如: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
(《孔雀东南飞》)
2.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孔雀东南飞》)
3.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黔之驴》)
4.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1)句中“相”代“我”(刘兰芝),作“谴归”的宾语;(2)句中“相”代“他”(焦仲卿),作“逢迎”的宾语;(3)句中“相”代“它”(驴),作“知”的宾语;(4)句中“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六)“见”在动词前,表示受事者自己,有指代作用,指“我”、“自己”,充当句子的宾语。
如:
1.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3.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1)、(2)句中的“见”代“我”(刘兰芝),分别作“丁宁”、“录”的宾语,即“嘱咐我”、“记住我”;(3)句中“见”代“我”(王安石),作“恕”的宾语,即“谅解我”;(4)句中“见”代“我”(李密),作“背”的宾语,即“背离我”(指死去)。
另外
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
(《鸿门宴》)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以介词“ 以” 和“ 于” 为常见。
例如: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五蠹》)
③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④室于怒,市于色。
(《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①的“ 以” 是“ 用” 的意思,它的宾语是“ 全石” ,为了突出“ 全石” ,便把宾语提到“ 以” 之前。
例②的“ 以” 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 是” ,为了突出“ 是” ,也把宾语提到“ 以” 之前。
例③的“ 夜以继日” 就是“ 以夜继日” ,“ 夜” 是“ 以” 的宾语,为了突出“ 夜” ,也把宾语提到“ 以” 之前。
例④的“ 室于” 就是“ 于室” ,“市于” 就是“ 于市” ,“ 室” 和“ 市” 都是宾语,为了突出“ 室” 和“ 市” ,便把宾语提到“ 于” 之前。
二、指代性副词“ 相” 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
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公》)
②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
(《黔之驴》)
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④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①的“ 相” 代“ 愚公” ,例②的“ 相” 代“ 它” (驴),例③的“ 相” 代“ 你” (焦仲卿),例④的“ 相” 代“ 大家” 。
这些“ 相” 都作宾语。
为了强调“ 相”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三、指代性副词“ 见” 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④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
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
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史记·苏秦列传》)
例①的“ 见” 代“ 我” (王安石),例②的“ 见” 代“ 我” (刘兰芝),例③的“ 见” 代“ 我” (李密),例④的“ 见” 代“ 自己” (苏秦)。
这些“ 见” 都作宾语。
为了强调“ 见”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这种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
如“ 见谅” (请谅解我)、“ 见教” (请指教我)、“ 见示” (请指示我)、“ 见告” (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
这三种宾语前置句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 之” 或“ 是” 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