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旅游业发展历程和当前状况研究
邵阳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邵阳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作者:肖炜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3期摘要:在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隶属第三产业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回顾邵阳地区旅游发展的历史,并对邵阳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旅游业;历史;现状;邵阳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55-02在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这些地区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以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邵阳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丰富,在湖南省内仅次于张家界和长沙,居全省第三位。
所辖县市内现有4个国家A级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世界自然遗产,2个国家森林公园,大小景区300景点余个,资源品类齐、品位高、数量多,为邵阳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回顾邵阳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也一直不快。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邵阳市旅游业历经了悄然孕育阶段、初始阶段、持续发展阶段、新时期等四个阶段。
1.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邵阳武冈古城云山因生物资源蕴含丰富被湖南省政府于1982年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但一直到1992年,国家林业部才在林场基础上批准建立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同年3月3日崀山天然公园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第二年崀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这一时期因景区内基础设施太差,周边的居民只是出于对自然风光向往和对云山道教文化的朝圣而通过崎岖的小路前往进行观光,虽然这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但为后来邵阳旅游业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初始阶段(1994—2001年)2001年崀山又被国土资源部审定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以邵阳市九县三区的周末周边休闲游开始慢慢形成,但是这一阶段的旅游活动并未成熟,只是起步阶段。
游客多为景区周边的居民,一般是一些自发性的周末休闲游。
湖南邵阳市旅游格局分析

休闲刚需时代,旅游消费热点频出,2.5天休假政策进一步扩容周边游经济空间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11
邵阳市旅游格局分析
南新宁北隆回,隆回借势同城发展,将打造邵阳休闲大本营
邵阳旅游以新宁崀山为龙头,打造世界旅游胜地
• 大湘西旅游规划中关于邵阳板块定位、邵阳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定位均明 确提出以崀山世遗为核心
• 旅游产业空间布局,遵循“舞活一个龙头,打造两大服务中心,五大主 题景区,六条精品线路”的发展路径。一个龙头为隆回县基地所在的 “神秘花瑶体系旅游区”,两大服务中心之一为隆回次服务中心
邵阳市东部城镇体系规划空间格局
22
大湘西旅游规划中关于邵阳板定位
板块
内容
大崀山原 以邵阳市为主体,以崀山世界自然遗产为核心资源,以南山、云山、
生态文化 黄桑、虎形山、通道万佛山、魏源湖、武冈古城为资源依托,大力发
旅游板块
展生态旅游和遗产旅游,打造大湘西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邵阳市域东部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
• 范围包括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 的行政辖区
邵阳市旅游调研报告

邵阳市旅游调研报告邵阳市旅游调研报告邵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市的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邵阳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调研发现,该市山水资源丰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武陵源、华容山和老子故里等。
武陵源是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石峰、溶洞和绿水清泉而闻名。
华容山是一个以山水胜景和文化古迹而著称的旅游胜地。
老子故里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其次,邵阳市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调研发现,该市有许多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古迹和纪念馆。
鼎城古城是邵阳市的象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另外,邵阳市还有许多纪念馆,如陈毅纪念馆和吴文藻故居等,这些地方记录着邵阳市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邵阳市旅游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
首先,邵阳市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影响了游客前来的便利性和体验。
其次,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
一些景点管理混乱,导致游客的安全和游览体验问题。
此外,旅游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不够,导致邵阳市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邵阳市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条件,提高游客的便捷性。
其次,应加强景区管理,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确保游客的安全和体验。
此外,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邵阳市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
总的来说,邵阳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邵阳市的旅游业将能够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2011-4-5 22:16:00 来源:网络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湖南是以张家界为龙头的旅游大省,我市旅游资源在全省排第三,但旅游业的发展却并不靠前。
随着洛湛铁路、潭邵高速、邵怀高速的修建,怀邵衡铁路的启动,以及极富前景的洞兴高速、六永高速、长昆高铁的谋划,邵阳旅游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推动我市旅游业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为摸清当前全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措施,提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市发改委会同市旅游局作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问题分析调研组既考察了市内新宁和城步两个旅游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县,也到我省旅游业发展较发达的郴洲和张家界进行考察,经过对比,认为:这些年来邵阳市旅游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称,与省内一些兄弟地市旅游业竞相发展的态势也还有很大差距。
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是:1、政府主导力不够强。
郴洲和张家界的旅游走在全省前列跟政府强有力的主导作用分不开的。
郴州从95年起就把旅游业作为支柱和龙头来抓,并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年终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同时建立政府投入机制,设立郴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按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递增,到今年为止,仅宣传促销经费就达100万元。
还制定了一系列旅游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外来投资。
张家界则成立由市长挂帅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在资金和人员配备方面都向旅游业倾斜。
而我们邵阳尽管把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但还没有摆上应有的战略高度。
主要表现为:(1)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
虽然市和部分县都有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但实际上难以正常活动,只是副职抓一抓,遇到问题协调难。
新宁县就因为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而导致景区的炸鱼、挖沙、砍树的现象屡禁不止。
(2)管理体制不适应。
还有多个县旅游管理机构为事业单位,平均事业编制不超过3人,市旅游局也仅有行政编制8个,只能勉强维持运转。
邵阳市旅游业发展历程和当前状况研究

邵阳市旅游业发展历程和当前状况研究在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这些地区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以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邵阳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丰富,在湖南省内仅次于张家界和长沙,居全省第三位。
所辖县市内现有4 个国家A 级景区,3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 个国家地质公园、1 个世界自然遗产,2 个国家森林公园,大小景区300景点余个,资源品类齐、品位高、数量多,为邵阳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回顾邵阳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也一直不快。
从20 世纪80年代至今,邵阳市旅游业历经了悄然孕育阶段、初始阶段、持续发展阶段、新时期等四个阶段。
1.孕育阶段20 世纪80 年代,邵阳武冈古城云山因生物资源蕴含丰富被湖南省政府于1982 年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但一直到1992 年,国家林业部才在林场基础上批准建立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同年 3 月3 日崀山天然公园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第二年崀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这一时期因景区内基础设施太差,周边的居民只是出于对自然风光向往和对云山道教文化的朝圣而通过崎岖的小路前往进行观光,虽然这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但为后来邵阳旅游业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初始阶段(1994—2001 年)2001 年崀山又被国土资源部审定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以邵阳市九县三区的周末周边休闲游开始慢慢形成,但是这一阶段的旅游活动并未成熟,只是起步阶段。
游客多为景区周边的居民,一般是一些自发性的周末休闲游。
到了2000 年 3 月邵阳市第一家旅游社———邵阳宏达旅行社成立,邵阳市的旅游行业才逐渐发展起来,旅游业逐步规范化,形成了有组织性的大众活动,2000 年10 月28 日至31 日邵阳市还举办了第一届崀山旅游节,游客多达20 多万人。
邵阳旅游调研报告

邵阳旅游调研报告邵阳旅游调研报告为了深入了解邵阳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以下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一、调研方法和过程我们选择了邵阳市作为调研的地点,对该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研。
共访问了10个旅游景点,包括山水风光、文化古迹等,同时对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进行了500份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邵阳旅游的评价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邵阳旅游资源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邵阳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多样。
首先是山水风光,邵阳市拥有许多典型的湖泊和山峰,如湘江、南岳衡山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其次是文化古迹,邵阳市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如郝家楼、南岳庙等,具有较高的文化吸引力。
此外,当地的民俗风情也是一大特色,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三、邵阳旅游服务在旅游服务方面,邵阳市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例如道路、酒店、饭店等。
大部分景区都建有游客中心,并提供专业的导游服务。
此外,邵阳市还开设了旅游节庆活动,如花炮节、民俗游园会等。
这些都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四、存在的问题虽然邵阳市在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旅游信息传播渠道有限,很多游客对邵阳市的旅游资源知之甚少。
其次,旅游服务质量不够高,部分景区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性有待提高。
最后,旅游产品创新不足,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五、建议和对策为了推动邵阳旅游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旅游宣传,通过新媒体和旅游网站等多种渠道,深入宣传邵阳市的旅游资源和特色。
二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景区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三是加大旅游产品创新力度,发掘和开发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
最后,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合作,共同开展旅游宣传和推广,形成合力。
综上所述,邵阳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服务有待提高,但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通过加强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创新产品,邵阳旅游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发展。
充分挖掘潜在价值,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对邵阳旅游文化潜在价值与发展前景的调查与思考

圈, 即西部 以良山、 云山、 山 、 南 黄桑 、 峰山为主体 的生态 雪 观光旅游 圈; 东部以宝庆名城 、 魏源故里 、 自水洞 、 流光 湖、 桃花 岛为主体 的休 闲度 假旅游圈 。在 这两个旅游 圈 中, 新 宁良山名胜区成为无可 争议 的龙 头和亮点 。良山聚集了五 大景 区、 十八个 风景小 区、 已发现和命 名 4 7个 景点 、 7 3大
第 7卷
第 5期
邵 阳 学 院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V‘ . . l 7 N0 5 1 0c . 1 8 12 ) 0
20 0 8年 l 0月
J un l f h o a gUn es yS ca S in eE i n) o ra a y n i ri ( 0 il c c d i oS V t e t o
凝 晖映 日的余 湖雪霁 等“ 庆十二 景 ” 有相 当的特 色 和 宝 都 较 高 的品 位 。
2景 点 集 中 , 点 突 出 . 亮 邵 阳旅游景 点相对 比较集 中 ,基 本形 成 了 2个旅 游
邵阳旅游文化资源的 总体评价
经过调 查 , 我们 认为 , 阳市 的旅 游文 化具 有成为 世 邵 界级旅游 品牌的点是站不住脚的 , 也是错误 的。 1 . 景观独特 , 品位极高
中图分类 号 :F9 . 5 2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2 1 1 ( 0 8 0 — 0 4 0 1 7 — 0 2 20 )5 0 6 — 4
邵 阳市的旅游文化资 源极 其丰 富 , 是湖南省仅 次于张 家界 、 长沙市的第三大旅游资源地市 。自 19 年新宁 良山 91 旅游开 发至今 ,邵 阳市 的旅游发展 已走 过了整整 l 个 年 7 头 。 7年来 , 阳旅游获得 巨大发展 , 20 1 邵 到 0 7年 , 年接待游 客超过 40万 人次 , 0 年旅游总 收入超过 2 元 , 游收入 O亿 旅 占全市 G P的 比重超过 5 D %。但是 , 应该看到 , 与邵 阳旅游 文化资 源在全省 的地 位相 比,与张家界 10 30万人 次的年 接待量 、 6 近 0亿的年旅游 总收入相 比 , 差距确实还 是 比较 大 。为此 , 一些人对邵 阳的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信心不 足 ,
邵阳市旅游统计工作总结

邵阳市旅游统计工作总结
近年来,邵阳市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了该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邵阳市旅游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统计工作,以便更好地指导和规划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下面将对邵阳市旅游统计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邵阳市旅游部门通过对游客数量、游客来源地、旅游收入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全面了解了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邵阳市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为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通过对旅游业的统计工作,邵阳市旅游部门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比如,部分景区的游客接待能力不足,导致游客体验不佳;部分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游客数量不足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统计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提升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另外,邵阳市旅游部门还通过对旅游业的统计工作,及时发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
比如,某些城市的游客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为邵阳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调整旅游业的发展策略,抓住这些新的机遇,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总的来说,邵阳市旅游统计工作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的同时,也为旅游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旅游业的统计分析,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机遇,及时调整发展策略,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信在邵阳市旅游部门的不懈努力下,邵阳市的旅游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阳市旅游业发展历程和当前状况研究在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这些地区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以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邵阳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丰富,在湖南省内仅次于张家界和长沙,居全省第三位。
所辖县市内现有4 个国家A 级景区,3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 个国家地质公园、1 个世界自然遗产,2 个国家森林公园,大小景区300景点余个,资源品类齐、品位高、数量多,为邵阳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回顾邵阳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也一直不快。
从20 世纪80年代至今,邵阳市旅游业历经了悄然孕育阶段、初始阶段、持续发展阶段、新时期等四个阶段。
1.孕育阶段20 世纪80 年代,邵阳武冈古城云山因生物资源蕴含丰富被湖南省政府于1982 年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但一直到1992 年,国家林业部才在林场基础上批准建立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同年 3 月3 日崀山天然公园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第二年崀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这一时期因景区内基础设施太差,周边的居民只是出于对自然风光向往和对云山道教文化的朝圣而通过崎岖的小路前往进行观光,虽然这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但为后来邵阳旅游业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初始阶段(1994—2001 年)2001 年崀山又被国土资源部审定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以邵阳市九县三区的周末周边休闲游开始慢慢形成,但是这一阶段的旅游活动并未成熟,只是起步阶段。
游客多为景区周边的居民,一般是一些自发性的周末休闲游。
到了2000 年 3 月邵阳市第一家旅游社———邵阳宏达旅行社成立,邵阳市的旅游行业才逐渐发展起来,旅游业逐步规范化,形成了有组织性的大众活动,2000 年10 月28 日至31 日邵阳市还举办了第一届崀山旅游节,游客多达20 多万人。
来邵阳游客人数比往年增长40%,揭开了邵阳旅游服务业的新幕。
3.持续发展阶段(2002—2007 年)2002 年崀山被国务院审定为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邵阳市政府对旅游产业开始逐步重视起来,2002 年编制了《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年成立了“邵阳市旅游协会”,在旅游企业、市场和政府部门之间架设了“桥梁”。
并参加了首届湖南旅游节。
2005 年,邵阳市与桂林市正式签署《桂邵旅游合作协议》;同年叶文智麾下的湖南崀山龙凤旅游公司以7.6 个亿接管了崀山风景名胜区,景区管理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
市旅游局与武冈市政府成功举办“中国旅游策划万里行武冈峰会暨武冈旅游发展论坛”,协助城步苗族自治县举办首届“亚华乳业南山杯”中国·城步全国风筝精英赛;邵阳市市旅游局组团参加湖南旅游节暨首届中国旅游精品博览会、珠洽会等,邵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一步加强,进入邵阳地区进行旅游的国内游客数量上有了可观的增长。
200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1.2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3 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8%和27.2%。
2007 年武冈云山和隆回高洲温泉被批准为3A 级旅游景区,继续推进旅游业发展政府主导战略。
《邵阳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期间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把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培育。
全市继续举办举办崀山旅游节、苗族姑娘节,并且与桂林、张家界携手开展旅游热线服务,使邵阳成为连接广西桂林、湖南张家界的“接点”和“纽带”。
据邵阳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2 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6.6 亿元,到了2007 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 亿元,比2002 年将近翻了五番。
这时期,应该说是邵阳旅游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发展迅速。
旅游客源地也由原来的湖南省内扩展到全国。
市旅游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也开始总加大了投资力度和宣传的力度,旅游形式呈现多样化。
4.新时期(2008 年—)2008 年元月8 日崀山龙凤公司退出崀山经营权,6 月1日,邵阳市新宁县人民政府全额出资成立国有独资公司—湖南崀山恒源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新宁县确立“旅游立县”战略,启动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
邵阳市政府认识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积极营销宣传,参加全国各地的旅游展销会和博览会,加大了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11 月初在广州举办了旅游招商洽谈会,引资11.1 亿元,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008 年,邵阳市接待国内旅游者473 万人次,比2005 年增长37.6%,年均增长11.2%;实现旅游收入32.48 亿元,比2005 年增长70.1%,年均增长19.4%;2008 年全市旅游星级宾馆已达33 家,其中四星两家,三星级6 家;旅行社25 家,其中国际社3 家,国内社22 家;等级旅游区4 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 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 家;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 万余人。
随着2010 新宁崀山被评为国家级4A 景区以及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邵阳获得了一张世界级的“名片”,崀山申遗的成功标志着邵阳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邵阳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机会与挑战并存,邵阳的多个景点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并且运行,多条跨市旅游线路开始基本形成,旅游产品开始多样化,客源地开始从以本省为主转移为国内为主。
新时期邵阳市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1985 年之前,邵阳的旅游业发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邵阳旅游配套设施逐渐完善,逐步形成和呈现了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方向,文化主题为特色,乡村旅游为补充的旅游格局。
回顾邵阳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审视邵阳旅游发展的现状,我们发现有如下特点:1.政府主导力不够强,发展目标不明确2002 年,邵阳市旅游业持续发展之初,确定了邵阳旅游的发展思路为“以崀山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联合打造崀山品牌、创建旅游大市、培育新兴支柱产业”,至2004 年,邵阳市旅游业战略目标转变为“建设旅游支柱产业”,2007 年,旅游业的战略目标成为“建立旅游大市、旅游强市”,2009 年,邵阳市召开旅游工作会议,把发展的思路定位为“以市区为中心,以崀山为龙头、坚持“三个结合”,突出六个重点,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由此可以看出,邵阳市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把握不够,思路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其次市县都没有设立专项旅游发展资金,要资金全靠向上面跑,基本没有出台支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不精,旅游资源的整合依然不够邵阳旅游资源丰富度在全省排名第三,但是邵阳市目前景区开发经营分散,点多面广,规划性不强,重复建设多的局面确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开拓市场等方面单兵作战,分散经营,互动性、互补性差。
邵阳市旅游具有生态、红色、人文资源的多样性,但未能很好将各自特色统筹规划到旅游总体形象之中。
难以体现邵阳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提高旅游规模效益。
我们有旅游资源精品却因为交通等问题形不成精品线路。
3.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一是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比如周敦颐老先生的《爱莲说》名扬天下,古遗迹在邵阳,而且在市政府内,但是那个“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池就是找不到,一些生态景区有点看头、没有说头,文化景区有点说头、没多少看头,可参与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是旅游产品类型过于单一,基本是以观光为主,旅游产业链条短,各环节衔接松散。
旅游景区基本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游客享受不到成熟旅游景点的“白天看景点、途中有购物、晚上观演出”的“一条龙”服务,而是“白天看山看庙,晚上睡觉”,没有或很少有旅游六环节中的“购”和“娱”,综合效益上不去。
4.旅游收入增长缓慢,客源主要以国内甚至省内为主,游客停留时间短2004 年,全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4.2 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7.86 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234 人,国际旅游收入6.13 万美元,其中过夜旅游者191.43 万人次,约占整个旅游人次的3/5。
经过四年的发展,2008 年国内外游客47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2.48 亿元,入境旅游者不升反降,只有187 人,国际旅游收入 5.69 万美元,其中过夜旅游者288.53 万人次,依然约占整个旅游人次的3/5。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邵阳市的旅游客源依然以国内和省内为主,景区品牌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影响力,同时过夜旅游者比例不高,游客停留时间短,导致旅游收入增长缓慢。
就目前而言,邵阳经济相对落后,旅游业总体水平低于湖南省其他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没有树立,旅游影响力相对较低。
邵阳市的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
参考文献:[1] 莫晓红.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 周玉翠.欠发达地区社区旅游研究———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3] 邵阳统计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