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外形变迁看汽车发展史
汽车演变的历史.ppt

甲壳虫车身
• 1933年,德国政府指示波尔舍博士研制一种大众化的轿车。 波尔舍博士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一种名叫甲壳虫的小动物,不但能 在地上爬也能在空中飞,其形状决定了空气阻力很小。波尔舍博士把 甲壳虫的自然美如实地、天才地运用到车身造型上。甲壳虫形车身迎 风阻力最小,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在此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也为以后的 车身外形设计上运用“仿生学”开创了先河。
年第一辆劳斯莱斯
年梅赛德丝
二 箱型车身
•
在上世纪年代,车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风吹
雨淋等当今看来简单的问题日益影响车辆的性能,改良不
可避免。在这期间,即使是最为廉价的汽车也先后配齐了
挡风玻璃、车门、车顶、轮罩、车灯等,汽车车身最终成
为一个封闭式的“箱子”,乘员可以真正坐在里面风雨无
忧了。这时的汽车有点像封闭的小箱子,所以有人称之为
• 年月日,由 设计和制 造的世界上第一辆能实 际应用的三轮内燃机发 动的汽车获得了专利证 书。在汽车史上第一次 采用了一台单缸发动机, 行驶的速度为每小时米。
• 年月 购买了一辆四轮 马车,并将其改装成带 有一台单缸发动机的四 轮汽车——这便是人类 历史第一辆四轮汽车的 诞生,而也由此被称为 汽车之父
马车时代
车型演变的六个里程碑
一、马车型车身 二、箱型车身 三、流线型车身 四、船型车身 五、鱼型车身 六、楔型车身
一 马车型车身
世纪末世纪初, 受世纪末英国及其他欧洲国 家“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 法国新艺术运动波及整个欧 洲。当时的汽车作为一种新 兴事物,在外形上仅仅是马 车的延续,敞篷或活动布篷, 大而窄的硬式车轮,只不过 是用内燃机换下了马匹,没 有车身设计可言。当时人们
六 楔型车身
•
设计者们经过多种方案的筛选找到了一种楔形车身。这种车身整
【发展】从汽车外形变迁看汽车发展史

【关键字】发展从汽车外形变迁看汽车发展史(图) 机械2班赵云鹏02201903年,福特A型车1925年,阿尔法·罗密欧敞篷车1949年,美国福特V8型小客车1952年,美国别克小客车福特T型车群众“甲壳虫”1923,美国福特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1844-1929)在曼海姆制造成一辆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拉开了汽车现代史的帷幕。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内,汽车无论是从车身造型还是从动力源或底盘、电器设备来讲,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最富特色、最具直观感的当数车身外形的演变。
马车型汽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上相继出现了一批汽车制造公司,除戴姆勒和奔驰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车公司外,还有美国的福特公司、英国的劳斯莱斯公司等。
当时的汽车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马车的造型,因此被人们称为无马的“马车”。
箱型汽车马车型汽车很难抵挡风雨的侵袭,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1915年生产出一种新型的福特T型车,这种车的车室部分很像一只大箱子,被称为“箱型汽车”。
为提高车速,人们开始降低车的高度减小空气阻力。
但由于车顶高度的降低影响前方视野,这种方法最终被放弃,转而通过提高功率的方法。
这样一来,发动机由单缸变成4缸、6缸、8缸,汽缸一列排开,发动机罩也随之变长。
典型的例子就是意大利1931年生产的阿尔法·罗密欧牌汽车的外形。
作为高速车,箱型汽车并不够理想,因为它的阻力大大妨碍了汽车前进的速度,所以人们又开始研究一种新的车型——流线型。
甲壳虫型汽车1934年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生产的气流牌小客车,首先采用了流线型的车身外形。
1936年福特公司在“气流”的基础上,研制成功林肯和风牌流线型小客车。
此车散热器罩很精练,颇具动感,俯视整个车身呈纺锤形,很有特色。
流线型车身的大量生产从德国“群众”开始。
1933年德国的波尔舍博士设计了一种类似甲壳虫外形的汽车。
波尔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甲壳虫外形的长处,使其成为同类车中之王,“甲壳虫”也成为该车的代名词。
汽车外观发展史

汽车诞生之前,马车就是人类最好的陆上交通工具。1770年 法国人尼古拉斯古诺(1725-1804)将蒸汽机装在板车上,制造出第 一辆蒸汽板车,这是世界上第一辆利用机器为动力的车辆。 1769年,瑞士军官普兰捷尔也造出了一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 可自由行驶的板车,于是有人将普兰捷尔也认定为汽车的始祖之 一。 1860年,法国人艾蒂安·勒努瓦发明了一种内部燃烧的汽油 发动机。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1844-1929)在曼海姆制造成 一辆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德国另一为工程师戈特利 布·戴姆勒(1834-1900)也同时造出了一辆用1.1马力汽油发动机作 动力的四轮汽车,这便是现代意义上的汽车。他们俩被公认为以 内燃机为动力的现代汽车的发明者。1886年1月29日也被公认为 汽车的诞生日。由于当时工业基础,世界第一辆汽车十分简陋, 只能把它看作是脱离了马的“马车”。
楔形汽车
汽车发展到鱼型,关于空气阻力的问题就已经基本解决了,楔型继承了这 一成果,并有效地克服了鱼型车的升力问题,使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有了显著的提 高,楔型成为目前较为理想的车身造型。 为了使一车多用,人们设想了一种组合式汽车。这种车有一个车头部分 (主要装有动力系统),既可独立使用,也可以和不同的车箱连接,成为小货车、 旅游车、冷藏车以及赛车等,根据需要随时更换。 在未来的汽车世界里还会出现几种特殊的汽车客运系统,一种是“空中公共 汽车”车辆,它具有陆空两用的优点,既可以和普通公共汽车一样在陆上行驶, 也可以开进特殊的飞机上,作空中旅行,减少了乘客上下飞机的麻烦。 还有一种是无人驾驶的自动小客车,它的大小和现在的小客车相近,有四个 或六个座位,所不同的是这种小客车只有两个轮子,左侧是一只悬臂,与车辆左 上方的轨道相接,轨道除起着向导外,还担负着传递自动信号、输送电力的作用。 电脑被广泛地运用在汽车上,将是未来汽车的重要标志。将来的汽车装上电 脑指挥系统。可以把驾驶员的意志和外界行驶条件结合起来转化成电信号,然后 集中输送到微处理器,经过分析计算后,向车辆的各个部分发出指令。使汽车更 为安全可靠。甚至可以出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 将来还会出现更多造型奇特、性能卓越的汽车。我们期待着更没更人性化更 适用的车的到来!~
汽车演变的历史

年月日,由 设计和 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辆 能实际应用的三轮内 燃机发动的汽车获得 了专利证书。在汽车 史上第一次采用了一 台单缸发动机,行驶 的速度为每小时米。
年月 购买了一辆四 轮马车,并将其改装 成带有一台单缸发动 机的四轮汽车——这 便是人类历史第一辆 四轮汽车的诞生,而 也由此被称为汽车之 父
克服汽车升力等问题,而且适用于高速行驶。这种车身外形就目前来
看非常理想。现在,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国都已经生产带有楔形效果的
小客车。从外表看,这种车身造型清爽利落,简洁大方,非常具有时
代气息,让人看了确实有一种美的享受。
楔形是汽车界追求速度的高潮, 无论功能还是造型,楔形都是完美 的,既适于高速安全行驶,又富于 动感和冲劲。其主要特征是前低后 高,头尖如楔。
年第一辆劳斯莱斯
年梅赛德丝
二 箱型车身
在上世纪年代,车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风吹
雨淋等当今看来简单的问题日益影响车辆的性能,改良不
可避免。在这期间,即使是最为廉价的汽车也先后配齐了
挡风玻璃、车门、车顶、轮罩、车灯等,汽车车身最终成
为一个封闭式的“箱子”,乘员可以真正坐在里面风雨无
忧了。这时的汽车有点像封闭的小箱子,所以有人称之为
五 鱼型车身
由于船型车身尾部过分向后伸出,从而形成阶梯状,这样,当汽
车高速行驶时会产生较强的空气涡流。为了克服这个问题,设计者把
船型车身的后窗玻璃逐渐倾斜,使车身从侧面看把这种形状的车身叫做“鱼型”车身。
鱼型车身比起船型车身有很大优点,它使围绕车身的气流比较平顺,
马车时代
车型演变的六个里程碑
一、马车型车身 二、箱型车身 三、流线型车身 四、船型车身 五、鱼型车身 六、楔型车身
从汽车外形变迁看汽车发展史

从汽车外形变迁看汽车发展史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外形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从最初的简单的车辆到现在多种类型的汽车,每一款车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特点。
在汽车外形变迁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设计师和消费者对于汽车的不断追求和创新。
汽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汽车仅仅是简单的机械车辆,外形简单朴素。
最早的汽车只有一个座位,没有车顶和车窗,需要由人力来操作。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改进,汽车的外形逐渐变得更加美观和实用。
20世纪初,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的外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汽车开始具备了更多的功能和设计元素,如更加舒适的座椅、车窗、车灯等。
同时,汽车的外形也逐渐变得更加流畅和动感,采用了更多的曲线和流线型设计,使汽车看起来更加时尚和美观。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汽车设计开始追求更具个性化和独特性的方向。
在这一时期,一些汽车制造商开始推出了一些标志性的车型,如福特蒙迪欧、大众甲壳虫等。
这些车型在外形设计上非常奇特和独特,让人们印象深刻。
同时,汽车设计也开始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如全封闭式车身、全新的车灯设计等,让汽车看起来更加现代化。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汽车设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汽车设计开始注重更加舒适和安全的考虑。
汽车的外形设计更加注重人体工程学,车身更加宽大和稳定,提供了更好的行车体验。
同时,汽车的外形设计也开始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更多的轻量化材料和绿色技术,使汽车更加环保和节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汽车外形的不断追求,近年来汽车设计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现代汽车设计更加注重科技感和未来感,采用了更多的高科技元素和智能化设计,如LED大灯、全景天窗等。
同时,汽车设计也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提供了更多种类的车型供消费者选择,如SUV、跑车、旅行车等。
总的来说,汽车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变迁和创新的过程。
汽车外形变化史

1960-至今:鱼型车身时代
鱼型汽车造型代表着意大利车身界
保时捷911卡雷拉RS就最典款车型。
1963-至今:楔形车身时代
当今的车身
新宝马3系下垂的车头更是将楔形车 身演绎的淋漓尽致
联想S10
1902-1908年
基本沿用了马பைடு நூலகம்车身结构
1915~1933:箱型车身时代
1924年,通用首次在轿车车身上采 用Duco彩色漆面
四缸、六缸、八缸便出现了类似捷 豹这样怪异的外形。
1934~1948:流线型车身时代
1936年,林肯轿车在流线型汽车的设计上又 近了一步和风轿车还是比较成功
真正达到减小风阻系数 1935年问世 大众甲壳虫
流线型车身也成为当时社会追求的 一种时髦样式。
60-70km/h,流线形车身起到减小风 阻的效果不大
1949-至今:船型汽车时代
我国的第一辆红旗轿车就是根据运 用船型车身
上海汽车也运用了船型
凯迪拉克首先推出的所谓飞行梦幻 风格
昙花一现,毫无功能意义
汽车车身造型的演变过程

汽车车身造型的演变过程一、起源阶段汽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最初的汽车车身造型非常简单,由一个底盘、四个轮子、一个发动机和一个驾驶室组成。
这种车身造型在当时被称为“马车式”,因为它们与传统马车的造型非常相似。
二、早期改进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尝试改进汽车的车身造型。
早期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汽车的外形,使其看起来更加流线型。
这种流线型的设计减少了空气阻力,提高了汽车的速度和燃油效率。
这一时期的汽车车身造型开始变得更加修长和流畅。
三、现代设计的兴起在20世纪初,汽车设计师开始将艺术元素引入到汽车车身造型中。
他们开始注重汽车的美感和独特性。
这一时期的汽车车身造型充满了曲线和流畅的线条,使汽车看起来更加动感和时尚。
四、战后时期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行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汽车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汽车的车身造型变得更加简洁和实用,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五、多元化的车身造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不断变化,汽车的车身造型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现代汽车市场上,有轿车、SUV、敞篷车、跑车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车身造型,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六、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度增加,未来汽车的车身造型可能会朝着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发展。
例如,电动汽车的兴起,使得汽车的车身造型可以更加灵活和创新,以适应电动汽车的特殊需求。
总结:汽车车身造型的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实用到流线型再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从最初的马车式造型到现代的流畅曲线,再到未来可能的环保节能设计,汽车的车身造型不断变化,以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科技的进步。
无论是外观美感还是实用功能,汽车的车身造型都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为人们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和出行方式。
汽车车身造型发展史

汽车车身造型发展史交通学院交本0903汽车自诞生至今已有112年的历史,经历了马车型汽车,箱型汽车,甲壳虫型汽车,船型汽车,鱼型汽车以及楔型汽车等六个阶段的演变。
总结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
下面就借本人收藏的汽车模型向各位介绍一下各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
最早的汽车汽车诞生之前,马车就是人类最好的陆上交通工具。
1770年法国人尼古拉斯古诺(1725-1804)将蒸汽机装在板车上,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板车,这是世界上第一辆利用机器为动力的车辆。
古诺的蒸汽车的主要技术数据:车长:7.32米车高:2米蒸汽泡直径:1.34米前轮直径:1.28米后轮直径:1.5米牵引能力:4-5吨时速:3.5-3.9公里连续行走时间:12-15分钟1769年,瑞士军官普兰捷尔也造出了一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可自由行驶的板车,于是有人将普兰捷尔也认定为汽车的始祖之一。
1860年,法国人艾蒂安·勒努瓦发明了一种内部燃烧的汽油发动机。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1844-1929)在曼海姆制造成一辆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
德国另一为工程师戈特利布·戴姆勒(1834-1900)也同时造出了一辆用1.1马力汽油发动机作动力的四轮汽车,这便是现代意义上的汽车。
他们俩被公认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现代汽车的发明者。
1886年1月29日也被公认为汽车的诞生日。
由于当时工业基础,世界第一辆汽车十分简陋,只能把它看作是脱离了马的“马车”。
然而此后的一百多年内,汽车无论是从车身造型还是从动力源或底盘、电器设备来讲,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其发展过程中最富有特色、最具直观感的首先是车身外形的演变。
马车型汽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上相继出现了一批汽车制造公司,除戴姆勒和奔驰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车公司外,还有美国的福特公司、英国的罗尔斯罗伊公司、法国的标致和雪铁龙公司、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等。
当时的汽车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马车的造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汽车外形变迁看汽车发展史(图)机械2班赵云鹏 02201903年,福特A型车1925年,阿尔法·罗密欧敞篷车1949年,美国福特V8型小客车1952年,美国别克小客车福特T型车大众“甲壳虫”1923,美国福特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1844-1929)在曼海姆制造成一辆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拉开了汽车现代史的帷幕。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内,汽车无论是从车身造型还是从动力源或底盘、电器设备来讲,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最富特色、最具直观感的当数车身外形的演变。
马车型汽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上相继出现了一批汽车制造公司,除戴姆勒和奔驰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车公司外,还有美国的福特公司、英国的劳斯莱斯公司等。
当时的汽车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马车的造型,因此被人们称为无马的“马车”。
箱型汽车马车型汽车很难抵挡风雨的侵袭,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1915年生产出一种新型的福特T型车,这种车的车室部分很像一只大箱子,被称为“箱型汽车”。
为提高车速,人们开始降低车的高度减小空气阻力。
但由于车顶高度的降低影响前方视野,这种方法最终被放弃,转而通过提高功率的方法。
这样一来,发动机由单缸变成4缸、6缸、8缸,汽缸一列排开,发动机罩也随之变长。
典型的例子就是意大利1931年生产的阿尔法·罗密欧牌汽车的外形。
作为高速车,箱型汽车并不够理想,因为它的阻力大大妨碍了汽车前进的速度,所以人们又开始研究一种新的车型——流线型。
甲壳虫型汽车1934年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生产的气流牌小客车,首先采用了流线型的车身外形。
1936年福特公司在“气流”的基础上,研制成功林肯和风牌流线型小客车。
此车散热器罩很精练,颇具动感,俯视整个车身呈纺锤形,很有特色。
流线型车身的大量生产从德国“大众”开始。
1933年德国的波尔舍博士设计了一种类似甲壳虫外形的汽车。
波尔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甲壳虫外形的长处,使其成为同类车中之王,“甲壳虫”也成为该车的代名词。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甲壳虫型汽车直到1949年才真正大批量生产,并以一种车型累计生产超过二千万辆的记录畅销世界各地。
船型汽车美国福特公司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49年推出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型福特V8型汽车。
这种车型改变了以往汽车造型的模式,使前翼子板和发动机罩,后翼子板和行李舱罩融于一体,大灯和散热器罩也形成一个平滑的面,车室位于车的中部,整个造型很像一只小船,所以人们把这类车称为“船型汽车”。
福特V8型汽车的成功,不仅在外形上有所突破,还首先把人体工程学应用在汽车的设计上,强调以人为主体来设计便于操纵、乘坐舒服的汽车。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船型已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种车型。
鱼型汽车船型汽车尾部过分向后伸出,形成阶梯状,在高速时会产生较强的空气涡流。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人们把船型车的后窗玻璃逐渐倾斜,倾斜的极限即成为斜背式。
这类车被称为“鱼型汽车”。
与甲壳虫型汽车相比,鱼型汽车的背部和地面的角度较小,尾部较长,围绕车身的气流也比较平顺,涡流阻力较小。
另外鱼型汽车基本上保留了船型汽车的长处,车室宽大,视野开阔,舒适性也好,并增大了行李舱的容积。
最初的鱼型车是美国1952年生产的别克牌小客车。
1964年美国的克莱斯勒·顺风牌和1965年的福特·野马牌都采用了鱼型造型。
自顺风牌以后,世界各国逐渐生产鱼型汽车。
鱼型汽车由于鱼型车后窗玻璃倾斜太甚,面积增加两倍,强度下降,产生结构上的缺陷。
此外还有一个潜在的重大缺点,就是对横风的不稳定性。
鱼型车的这一缺点,人们想了许多方法加以克服,例如在鱼型车的尾部安上一只翘翘的“鸭尾”,以克服一部分扬力,这便是“鱼型鸭尾”式车型。
楔型汽车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鱼型汽车的升力问题,人们设想了种种方案,最后终于找到了“楔型”。
就是将车身整体向前下方倾斜,车身后部像刀切一样平直,这种造型能有效地克服升力。
1963年司蒂倍克·阿本提第一次设计了楔型小客车。
“阿本提”诞生于船型车的盛行时代,与通常的外形形成尖锐的对立,因此,未能起到引导车身外形向前发展的作用,直到1966年才被奥兹莫比尔·托罗纳多所继承。
楔型对于目前所考虑到的高速汽车,已接近理想造型。
现在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国都已生产出带有楔型效果的小客车,这些汽车的外形清爽利落、简洁大方,极富现代气息。
汽车发展到鱼型,关于空气阻力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楔型继承了这一成果,并有效地克服了鱼型车的升力问题,使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当之无愧为目前最为理想的车身造型。
新朗汽车的定义按照《词海》的权威说法:“汽车是一种能自行驱动,主要供运输用的无轨车辆。
原称‘自动车’,因多装用汽油机,故简称汽车”。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汽车是用内燃机做动力,主要在公路或马路上行驶的交通工具,通常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橡胶轮胎。
用来运载人或货物。
”但这样给汽车下定义有失严谨。
一则摩托车也是自行驱动、无轨、用汽油机;二则拖拉机也使用内燃机、无轨、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车轮;三则过去的蒸汽机车是采用外燃机;四则现在的汽车还可以用天然气、煤气、甲醇等为燃料,何况还有太阳能车、电力车等。
因此,目前对汽车的解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对此作以探究从而较科学地反映汽车的特征。
我们认为,给汽车下定义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汽车的产生与发展。
汽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不同时期的汽车有着不同的结构特点,并且汽车的种类和用途也是日新月异;第二,以汽车原意为依据。
汽车源自西方,应以西文原意为主要依据,并结合现代意义上的汽车予以定义。
英文中的“汽车”即“Automobile〃是由“Auto(自己)”和“Mobif会动的”构成的,这就是“Automobile汽车”的来历,其意思是自己会动的,即自动车;第三,汽车与其它相似机械相比是有区别的。
在汽车定义中,不应完全涵盖相似机械的所有特点。
下面从蒸汽机车的出现及其发展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车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利用人力和畜力作为车辆的动力源,后来发展到利用自然力制造出了风力车。
再随着机械业的发展,又有人制造出了滑轮车、发条车等。
但这些车辆都因缺乏使用价值而没有得到世人认可。
十八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的出现,成了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导火索,它为蒸汽机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769年,法国工程师兼陆军炮兵大尉尼古拉斯·古诺(N·JCUGNOT)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前三轮车(题图)。
当时制造这辆车的主要目的是为牵引火炮。
车身为木制,用三个庞大车轮支撑。
前轮直径1.28米,后轮直径1.5米。
车的前部设有“梨”形锅炉,锅炉后部有两个容积为11加仑的汽缸,锅炉产生的蒸汽被送入两个汽缸,推动两个活塞运动。
通过简易曲轴把活塞运动所产生的力传给前轮,由前轮带动整车行驶。
这辆车看上去虽显笨重,制作简陋且工作效率不高。
但它采用了机械动力,实现了自驱动,亦即现代意义上的“自动化”,这完全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飞跃。
以此为起点,到十八世纪末,欧洲各国及美国又先后制造出运载物资、运送人员等用途更加广泛的蒸汽机车,车身和其它结构有了很大改进。
到十九世纪中期,便形成了一个蒸汽机车的全盛时代(本文专指公路蒸汽机车)。
所以,蒸汽机车在人类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蒸汽机车与现代汽车相比具有自身驱动,不依靠轨道和架线,装有车轮,能在道路上行驶等特点。
不同之处,它是以外燃机作为动力源的。
但外燃也好,内燃也罢,都属发动机范畴,只是形式不同。
由此可见,从动力来源看,不论它使用何燃料,只要靠自身驱动,就已具备汽车的基本条件。
因此,蒸汽机车可以称之为汽车。
二、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车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Karl Benz),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燃料,以内燃机为动力,主要用于人员乘坐的现代汽车“奔驰一号车”(图2),并获得了专利权。
车上装有三个实心橡胶轮胎的车轮,前面一个小轮,后面两个大轮;将一台单缸四行程汽油发动机设置于两后轮之间;发动机产生的动力靠齿轮和链条机构传给装有差速器的后轴,行驶方向靠操纵杆控制。
为了提高人员乘坐的舒适感,在车架和车轴间装有钢板弹簧悬架,使之更加具有现代汽车的特点。
以内燃机作为驱动力可使汽车的车体轻颖灵巧,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省力。
同时也使得汽车工业得到了一次技术和理念上的升华。
“汽车”一词是外来语,冠之“Automobile〃其中并没有内燃机、外燃机和使用什么燃料之意,更没有特指以汽油为燃料,其本意就是“自行驱动”。
因此,诸如前文所述的汽车定义,就不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了。
三、不同燃料和不同用途的汽车并存1898年法国人狄塞尔(Deisel)首次在慕尼黑展览会上展出了他研制的柴油内燃机,使得汽油汽车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同年,美国人阿尔道夫·布什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柴油汽车。
柴油汽车的出现,拓宽了人们开发汽车用燃料的途径。
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又研制出以天然气、煤气、甲醇为燃料和以电能、太阳能为动力的汽车。
这些以不同燃料和以不同形式的能量为动力的汽车的研制成功,既打破了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汽车就是以汽油为燃料这一概念的框架,也打破了汽车就是以“内燃机”为动力源的观点。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使得汽车家族不断发展壮大,用途更加广泛,并随之派生出了具有各种用途的动力机械,使汽车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百花争艳的美好景象。
诸如:洒水车、消防车、工程车、大型平板运输车、扫雪车、翻斗车以及担负各种军事任务的汽车不胜玫举(图3)。
这些汽车虽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用途迥异,但都未异出汽车的整体特性,都是基于交通运输这个本能派生出来的。
按照西方“汽车”初现时的界定,它们都应属于“自动车”的范畴。
摩托车是英文Motorcycle的译音。
Motor是发动机,cycle是自行车江苏儿童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越跑越快》)。
三轮摩托有两种,一种是在功率较大的二轮摩托车上加装一个有车轮的边斗而成的侧三轮摩托车;另一种是一轮在前居中,两轮在后的三轮摩托车。
这就说明摩托车是在自行车或类似自行车的车体上加装发动机而成的。
它的车架与汽车的车架有着截然不同。
而三轮摩托车则是由二轮摩托车派生出来的。
它虽属于“自动车”范畴,但不是“汽车”。
拖拉机是一种农用机械,其用途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分离出来的。
20世纪70年代以前,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公路上拖拉机随处可见,人们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运输工具和农用机械,这种情况在我国更为普遍。
可见从用途上无法说拖拉机就不是汽车。
可是拖拉机与汽车相比,在整体结构上有着明显差异。
汽车的车身不可分体,除个别车类中的部分车型,如:大型平板运输车,驾驶室与载物平板不共车架外,其它各类车辆,驾驶室与车厢要么一体,要么统一固装在一个车架上;拖拉机的车身相对于汽车是两半式,中间活络连接,驾驶室与车厢不能固装为一体,且驱动轮大,从动轮小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