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研发的新进展终版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用药指南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用药指南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近年来,糖尿病药物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 新型胰岛素类药物:新型胰岛素类药物如超长效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能够更好地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提供更稳定的血糖控制。
2. 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通过激活GLP-1受体,增强胰岛素分泌,减少肝糖输出,并延迟胃排空,从而降低血糖。
3. 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葡萄糖从尿中排出,降低血糖水平。
4. 胰岛素促泌剂:新型胰岛素促泌剂如DPP-4抑制剂,不仅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还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具有较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用药指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血糖水平、并发症风险、生活方式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用药指南:1.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 联合用药:单一药物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风险。
3. 关注药物副作用:在使用任何药物时,都应密切关注可能的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生活方式的配合:药物治疗应与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体育活动和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改变相结合。
5. 定期监测: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监测,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6. 教育和支持:糖尿病管理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需要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提供教育和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
结论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而合理的用药指南则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整理)糖尿病治疗药物现状及其国内外新药研究进展-0418

糖尿病治疗药物现状及其国内外新药研究进展(2010-03-18)一、糖尿病药物分类及其作用机理、代表药等(一)促进胰岛素分泌(ATP通道阻断)1、磺脲类:磺脲类药物已在临床上应用近40年.它通过与胰岛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刺激胰岛素分泌,降低HbA c水平1 ~2 。
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均显示磺脲类药物治疗可以改善I型糖屎病病人的胰岛素受体及(或)受体后缺陷,可能以改善受体后缺陷为主,从而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及胰外降血糖作用。
因此,它只适用于尚存在一定数量有功能胰岛p细胞的病人,是Ⅱ型糖尿病病人开始用药治疗的合理选择。
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作为第一代药物,由于作用时间长.低血糖风险太,在许多国家已较少使用目前临床上常选用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如格列毗嗪(Glipizide),它具有释放缓慢、作用时间短、效力太、副反应小等优点,但是否能改善血糖控制而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尚不清楚。
低血糖仍是磺脲类药物的主要副反应。
酗酒、饮食无规律、肾功能不良及药物问配伍等均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另外,磺脲类药物对糖屎病并发症的较长期影响目前仍存在争议。
格列美脲(Glimepiride Glimepiride)是优于格列本脲的新型口服磺脲类药物。
它通过与有功能的胰岛p细胞结合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也有胰外降血糖作用该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胰岛素伍用治疗对磺脲类药物失效的Ⅱ型糖屎病。
临床试验显示,格列美脲还可降低HbA c水平2.1 ~2.3 其代谢主要在肝脏,因此肾功能不良的病人仍可使用与格列本脲相比,格到美脲较少引起低血糖服药2~3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且药效可持续24小时开始用药量为lmg/d,1~2周后可增加剂量,但最多不超过8mg/d作用机理:胰岛β细胞膜含有磺酰脲受体及与之相偶联的ATP敏感的钾通道[Ik(ATP)],以及电压依赖性的钙通道。
当磺酰脲类药物与其受体相结合后,可阻滞Ik(ATP)而阻钾外流,致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胞外钙内流。
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不断涌现。
本文将分别介绍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糖尿病诊断新技术1.基于生物传感器的诊断技术随着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糖尿病检测也得到了新的突破。
基于生物传感器的诊断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糖尿病。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是通过特殊的材料反应,实现对血液成分的检测。
例如,酶传感器是一种常见的传感器,它能够通过测量血液中的酶活性水平来确定葡萄糖含量。
基于生物传感器的技术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人工智能诊断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也为糖尿病诊断带来了新的机会。
AI技术可以对大量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给出更精确的糖尿病诊断。
以AI为基础的诊断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糖尿病诊断的准确率,尤其是在早期糖尿病诊断方面表现优异。
此外,AI技术还能够通过处理和分类医学图像,帮助医生更有效地识别和治疗糖尿病。
3.基于DNA检测的诊断技术基于DNA检测的诊断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技术之一。
此类技术能够检测糖尿病遗传因素,并识别患者是否存在患糖尿病的风险。
通过基于DNA的诊断技术能够更准确地确诊糖尿病,并且能够指导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尽管此类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是它们的出现为糖尿病诊断带来了更好的前景。
二、糖尿病治疗新技术1.胰岛素泵胰岛素泵是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现代设备,它适用于类型1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泵通过皮下植入一个小型泵,可以在体内不断地释放所需的胰岛素。
相比使用胰岛素注射剂的传统治疗方法,胰岛素泵的优点是能够更精细地控制胰岛素的释放。
同时,胰岛素泵还可有效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2.人工胰腺技术人工胰腺技术是一种通过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相结合的高科技治疗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体胰腺的功能。
该技术将胰岛素泵和连续葡萄糖监测设备结合起来,可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摘要:药物治疗糖尿病包含降糖药治疗与胰岛素治疗。
临床常用西药控制该疾病,但存在较大副作用,全球也在不断研发新型高效、安全的糖尿病药物,而提高降糖效果,降低副作用。
本文主要综述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新研究降糖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和副作用等,旨在为医务人员与患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胰岛素糖尿病(DM)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是糖尿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由于人们生活不断改善,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问题逐渐增加。
糖尿病病机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
患者机体长期维持高血糖状态,其肾脏、眼、心脏、血管、神经等也会受到慢性侵害而发生功能障碍。
糖尿病的病因包含遗传与环境因素,饮食、运动、家族史等均可导致糖尿病发生。
临床治疗糖尿病需要患者限制饮食、加强运动,若食疗与运动不能控制,则需要长期坚持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
1胰岛素临床在治疗1型糖尿病与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则给予胰岛素治疗,还有一些不能通过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的糖尿病也可以通过胰岛素治疗。
但胰岛素仅可以替代补充患者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起到降低血糖,降低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的作用,并不能根治疾病。
强化胰岛素治疗是指一些患者胰岛β细胞缺乏,单纯在三餐前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控制空腹血糖与餐后夜间血糖,因此采用多次多成分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使患者形成正常胰岛素生理作用,从而产生控制血糖效果。
常用胰岛素类型包含: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谷赖胰岛素、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等。
朱莹等[1]在GDM治疗中比较赖脯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的治疗效果,前者FPG、2hPG,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单日用量,低血糖总发生率,特别是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后者,两组孕妇中餐前低血糖发生率与母婴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相似。
说明赖脯胰岛素相比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在降低血糖、安全性等方面效果较好,在母婴结局方面影响相似。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挑战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挑战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不少患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糖尿病药物治疗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胰岛素治疗方面的新进展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胰岛素治疗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一种新型的胰岛素注射器的出现,使得胰岛素注射更加方便和精确。
此外,近年来,一种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胰岛素的胰岛素喷雾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使用舒适度。
二、口服药物治疗方面的新进展除了传统的胰岛素注射治疗外,口服药物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年来,关于口服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例如,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物被发现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此外,一些抗糖尿病药物也与其他疾病的治疗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三、各种疗法的优劣势比较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有各自的优劣势,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做出选择。
通过比较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副作用以及使用方便程度等,可以帮助患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此外,建议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结合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四、糖尿病药物治疗面临的挑战尽管糖尿病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新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其次,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也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产生着影响。
此外,药物治疗中的合理用药和用量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指导。
结论糖尿病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糖尿病药物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新型的胰岛素注射器和胰岛素喷雾剂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使用。
口服药物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然而,糖尿病药物治疗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疗效和安全性的进一步验证以及合理用药和用量的指导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糖尿病药物研发的新进展(PPT终版)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 激动剂
胰高糖素样肽-1是重要的肠促胰素
一种由31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1
由胃肠道L-细胞分泌的胰高糖素原剪切而成1
由进食刺激分泌(直接腔内刺激和间接神经刺激)2 肠促胰素家族成员
肠促胰素是天然血糖调节肽 GIP (葡萄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多肽)是另一种肠促 胰素2
GLT2 )抑制剂
糖尿病药物新靶点:SGLT2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 ) 是最近新 发现的糖尿病治疗新靶点,其作用机制是特 异性地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再吸收,且不依 赖于β 细胞的功能异常或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其效果也不会随着β 细胞功能的衰竭或严重 胰岛素抵抗而下降,不会产生传统药物带来 的不良反应,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途径。
GLP-1
胰岛素合成
葡萄糖依赖性胰高糖素 分泌
胃
胃排空
α
心脏 肝
葡萄糖生成 L细胞分泌 GLP-1 被 DPP-4 分解
Adapted from Baggio & Drucker. Gastroenterol 2007;132;2131–57
心血管保护功能
GLP-1 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
Amylin制药公司及礼来公司的Byetta百泌达 (Exenatide, 艾塞那肽 ) 是2005年4月在美国上市,被批准上市的第一 个GLP-1 受体激动剂。2006年销量是4.3亿美元。
各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β细胞功能失调
磺酰脲类 格列奈类 胰岛素
胰腺
肌肉和脂肪组织
肝脏
肝糖过度生成
↓葡萄糖
胰岛素抵抗
二甲双胍
胃肠道
噻唑烷二酮类 二甲双胍 胰岛素
噻唑烷二酮类
ADA2024糖尿病最新诊疗进展英文版

ADA2024糖尿病最新诊疗进展英文版Latest Advances in Diabet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ADA 2024Diabetes is a common chronic disease that affects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 is at the forefro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diabet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ADA 2024,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through innovative approaches and technologies.One of the key advancements in diabetes diagnosis is the use of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 systems. These devices provide real-time data on glucose levels, allowing for better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blood sugar levels. In addition, advancement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have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predictive algorithms that can anticipate glucose fluctuations and provide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for treatment.In terms of diabetes treatment, there has been a shift towards individualized therapy plans based on the patient's specific needs and preferences. This personalized approach takes into account factors such as age, lifestyle, and comorbidities to optimize treatment outcomes and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Additio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s, such as smart insulin pens and implantable devices, has revolutionized the way insulin is administered, leading to better adherence and control of blood sugar levels.Furthermore, ADA 2024 has seen the emergence of novel therap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complications, such as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neuropathy. These therapies targe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hese complications, offering new hope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addition, advancement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and stem cell therapy hold promise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pancreatic beta cells, potentially offering a cure for type 1 diabetes in the near future.Overall, the latest advances in diabet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esented at ADA 2024 offer new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ing the livesof individuals living with diabetes. By embracing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personalized approaches, healthcare providers can better manage diabetes and reduce the burden of this chronic disease on patients and society as a whole.。
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

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逐年上升,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将超过4亿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饮食习惯的变迁,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糖尿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新的药物、疗法以及针对个体化治疗的研究。
一、新型药物的开发1.1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抗糖尿病药物。
该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GLP-1受体激动剂还具有促进饱腹感、减轻体重等作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有效。
新近上市的药物如利拉鲁肽(liraglutide)和杜拉糖肽(dulaglutide),在降低血糖及其相关并发症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1.2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是一种通过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再吸收来降糖的药物。
这类药物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能改善心衰竭等心血管影响。
近年来,一些新型SGLT2抑制剂进入临床,如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和恩格列净(empagliflozin),这些药物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心保护及肾保护作用。
对于糖尿病伴随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肾脏疾病患者,SGLT2抑制剂被认为是优选的治疗方案。
1.3 新型胰岛素制剂胰岛素的使用一直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型快速作用胰岛素制剂及长效胰岛素制剂相继问世,这些制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提高餐后血糖控制。
同时,通过减少注射次数或改善注射舒适度,这些新型胰岛素制剂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二、个体化医学的发展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成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方向。
个体化治疗旨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基因组信息、生活方式、共病情况等,为每位患者制定独特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PP-IV抑制剂:Vildagliptin
2007年9月28日,诺华公司宣布其口服抗糖尿病新药维格列汀 (vildagliptin,商品名:Galvus)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将在27个欧盟 国家及挪威和爱尔兰上市。 维格列汀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竞争性、可逆的DPP-4抑制剂。维格 列汀通过与DPP-4结合形成DPP-4复合物而抑制该酶的活性,在提 高GLP-1浓度,促使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的同时,降低胰高血糖素 浓度,从而降低血糖,且对体重无明显影响。
临床上主要分为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
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现今已有1亿3千万糖尿病病人,位 居环球第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披露,全球每10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 每30秒就有1人因糖尿病截肢,加之失明、心脑血管等并 发症,糖尿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GPR119的生理功能
GPR119激动剂发挥降糖作用主 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SGLT2抑制剂:Dapagliflozin
目前该领域的领先者是Bristol-Myers Squibb百时美施贵宝公 司和AstraZeneca阿斯利康公司开发的达格列净 Dapagliflozin(BMS-512148),目前这一化合物在III期临 床实验中已经取得满意的结果。
在研的SGLT2抑制剂
糖尿病药物分类概况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
磺酰脲类降糖药
(1)第一代磺脲类:甲磺丁脲 氯磺丙脲 第二代磺脲类:格列苯脲 格列齐 特 格列吡嗪 格列喹酮 第三代磺脲类:格列美脲
(2)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 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对正常人 和患者均有效。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
格列奈类降糖药
(1)又称餐时血糖调节 剂,有瑞格列奈、那格列 奈。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 药。 (2)降糖机制:刺激胰岛 素早期分泌,吸收快,起 效快,作用时间短。
SGLT2抑制剂抗糖尿病的治疗机制
选择SGLT2作为靶点,一方面是因为它对葡萄 糖的绝对重吸收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仅 表达于肾脏。 选择性阻断SGLT2功能将会特异性地抑制肾脏 对葡萄糖的再吸收,使多余的葡萄糖通过尿 排出,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因此,SGLT2的 抑制剂最有可能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 的治疗药物。
DPP-IV抑制剂:Alogliptin
Alogliptin 阿格列汀是一种新型降血糖药,由日本武田公司开发, 已于2008年1月7 日向美国FDA提交上市申请。是一种高度选择性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具有很强的靶向特异性,在病人血糖正常时 该药没有活性,不会导致低血糖。 对于2型糖尿病病人耐受性良好,无剂量限制性毒性,这类药物非 常适合2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
诺和诺德 罗氏/益普生 葛兰素史克
II期临床
康久化学
III期临床结束
赛诺菲安万特
二肽基肽酶-4( DPP-4)抑制剂
DPP-IV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二肽基肽酶4( DPP-4)抑制剂是一类基于肠促胰素 的新型的口服降糖药物,通过增加内源性活性胰高 血糖素样肽-1( GLP-1)及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肽 (GIP)水平,改善α 及β 细胞功能障碍。同时还具有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及调节血脂代谢等胰腺外作用。 并具有较少发生低血糖,不影响胃排空等特点。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 激动剂
胰高糖素样肽-1是重要的肠促胰素
一种由31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1 由胃肠道L-细胞分泌的胰高糖素原剪切而成1 由进食刺激分泌(直接腔内刺激和间接神经刺激)2 肠促胰素家族成员
肠促胰素是天然血糖调节肽 GIP (葡萄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多肽)是另一种肠促
Amylin制药公司及礼来公司的Byetta百泌达 (Exenatide, 艾塞那肽 ) 是2005年4月在美国上市,被批准上市的第一 个GLP-1 受体激动剂。2006年销量是4.3亿美元。
GLP-1 药物研发进展
英文名 Exenatide
中文名 艾塞那肽
Exenatide LAR
Liraglutide
基于GLP-1的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功 能,所开发的二肽基肽酶-IV(dipeptidyl peptidase-IV,DPP-IV)抑制剂为糖尿病的 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DPP-IV抑制剂:Sitagliptin
默克公司生产的磷酸西他列汀(sitagliptin phosphate, Januvial)是一种新型抗2型糖尿病药物,于2006年10月被美 国FDA批准上市,2007年第三季度磷酸西他列汀销售收入 就达到 1.85亿,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 二肽基肽酶IV(dipeptidyl peptidase-IV,DPP-IV)抑制剂类药 物,磷酸西他列汀片已成为美国口服糖尿病药物的第二大 药物,于2010年在我国上市。
糖尿病药物研发的新进展
报告人:范伟
报告框架
1.传统的治疗糖尿病药物
2.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3.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 4.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 ) 抑制剂 5.G蛋白偶联受体119(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 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 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 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 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 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为持续的高血糖 状态、尿糖阳性和糖耐量减低。症状典型 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 “三多一少”的症候群。
导致根皮苷没能发展成为抗 糖尿病药物的原因:
第一,是因为它的肠吸收差,生物利用率不高; 第二,是体内根皮苷水解酶很容易将其水解为根皮素和糖基; 第三,是根皮苷对SGLT1和SGLT2的抑制作用没有选择性。
SGLT2抑制剂:Sergliflozin、 Remogliflozin
为了克服根皮苷口服利用率低和选择性差的缺点,将葡萄糖 部分做成碳酸酯前药的形式,并且对芳香性苷配基做了重新 调整,得到了活性很好的抑制剂依碳酸舍格列净Sergliflozin etabonate和依碳酸瑞格列净 Remogliflozin etabonate。
各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肝脏
肝糖过度生成
β细胞功能失调
磺酰脲类 格列奈类 胰岛素
胰腺
肌肉和脂肪组织
↓葡萄糖
胰岛素抵抗
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类 胰岛素
胃肠道
噻唑烷二酮类
二甲双胍
葡萄糖吸收
胰岛素 α-糖苷酶抑制剂
二甲双胍
DeFronzo RA. Ann Intern Med. 1999;131:281–303. Buse JB et al. In: 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10th ed. 2003:1427–1483.
GLP-1
肝
葡萄糖生成
L细胞分泌 GLP-1 被 DPP-4 分解
Adapted from Baggio & Drucker. Gastroenterol 2007;132;2131–57
大脑
饱腹感 学习能力和保护神 经系统 (动物实验)
胃
胃排空
心脏
心血管保护功能
GLP-1 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
“文迪雅”风波的启示
文迪雅事件也提示我们,用于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 的Ⅳ期临床试验实施的紧迫感必须引起药监当局和制药 企业的广泛关注。少数不良反应案例并不能构成完整客 观的定论,必须要有针对性的临床试验来证明该药的安 全性。
糖尿病新药的安全评判标准将更加严格,尤其 是药物的“长期安全性”将受到更大的关注。
利拉鲁肽
Semaglutide Taspoglutide
他司鲁泰
Albiglutide
阿必鲁泰
CJC-1134-PC Lixisenatide
利西拉来
处于阶段
开发公司
上市
礼来/安米林
III期临床
礼来/安米林
2010年美国上市
诺和诺德
进入III期临床
III期临床中,暂停研发 (胃肠道耐受问题) III期临床
DPP-IV抑制剂药物研发进展
linagliptin利拉利汀 (III期临床,勃林格殷格翰)
dutogliptin (III期临床,
PHENOMIX/FOREST LABORATORIES)
Melogliptin 美罗利汀 (II期临床
结束, Glenmark)
linagliptin
Melogliptin
瑞格列奈结构式
胰岛素增敏剂
双胍类降糖药(二甲双胍)
降糖机制:减少肝脏产生 葡萄糖,抑制糖异生;促 进肌肉摄取葡萄糖,增加 胰岛敏感性。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 (TZDs)
(1)有曲格列酮、吡格列酮、 罗格列酮。 (2)降糖机制:作用于肌肉、 脂肪组织的核受体-过氧化物酶 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 ) 后,增加众多影响糖代谢的相 关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 最终增加胰岛素的作用。
SGLT2抑制剂:根皮苷(Phlorizin)
研发中的SGLT2抑制剂 天然产物根皮苷(Phlorizin ) 是第一个被研究的SGLT抑制剂,
它是根皮素的 2'-β -D葡萄糖苷,属于植物黄酮类中的二氢查 尔酮苷。虽然Phlorizin通过增加肾中尿糖的排出,表现出抗糖 尿病活性、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但是最终Phlorizin没 有被发展成抗糖尿病药物。
胰素2
1. Drucker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7;84:3434–8; 2. Drucker & Nauck. Lancet 2006;368:1696–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