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技术在中药物质基础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电化学方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电化学方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电化学方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引言电化学方法是指利用电化学原理和技术手段研究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和反应规律的科学方法。

在材料科学领域,电化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方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几个典型应用领域。

一、电化学腐蚀和防护材料在特定环境中的电化学腐蚀及其防护是材料科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电化学方法可通过测量材料在腐蚀介质中的电位和电流变化,研究材料的腐蚀行为及其机理。

同时,通过电位极化、电化学阻抗等技术手段,可以对材料进行腐蚀防护和阻碍腐蚀的传导路径。

二、电化学沉积和电化学合成电化学沉积是利用电流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自身在电极表面的方法。

电化学合成是指通过电流控制电极上的反应物的还原或氧化过程,从而合成所需的物质。

这两种方法在材料科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薄膜制备、纳米材料合成等方面。

例如,电镀技术用于镀覆金属薄层,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和导电性;电化学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用于催化剂、电极材料等领域。

三、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利用电化学方法检测物质的浓度或导电性变化,通过测量电流、电位或电荷量等信号来实现检测。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反应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医疗诊断等领域。

例如,血糖仪是一种常见的电化学传感器,可通过检测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来实时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四、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是目前颇受关注的能源存储和转换技术。

电化学方法在这两种电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锂离子电池以电解质中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作用为基础,通过控制电解质中锂离子的迁移来实现电荷和放电。

燃料电池则利用氢气、甲醇等燃料在电极上与氧气反应产生电能。

电化学方法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的电位和电流变化,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五、电沉积法制备电极材料电沉积法是一种通过电化学沉积方法制备电极材料的技术。

电极材料是电化学能源转换与存储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发展中药制剂的新技术、新设备

发展中药制剂的新技术、新设备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效能,需要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

以下是几个发展中药制剂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例子:
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利用超临界流体(常见的是二氧化碳)作为提取介质,能够高效地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高选择性、无残留溶剂等优点。

2. 纳米粒子技术:通过纳米技术将中药有效成分转化为纳米颗粒,可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并改善药物释放速度和效果。

3. 电化学技术:通过电化学方法调控中药制剂的成分和结构,实现药效的增强、毒副作用的降低,例如电化学纳米处理、电化学合成等。

4. 3D打印技术:应用3D打印技术可以精确控制中药制剂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实现个性化定制和释放控制,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适应性。

5. 远红外干燥技术:利用远红外辐射进行中药烘干,可以快速、均匀地脱水,减少活性成分的损失和氧化反应。

6. 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HPLC技术能够精确分离和定量中药
制剂中的成分,有助于质量控制和指导配方设计。

7. 自动化生产设备: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如自动包装机、自动灌装机等,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操作风险,确保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入将有助于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安全性和效能,并推动中药现代化。

在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时,需要充分考虑其适用性、可行性以及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的影响,并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以确保中药制剂的合规性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研发和技术交流,促进中药制剂领域的创新和协作。

中药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汇总手册

中药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汇总手册

中药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汇总手册中药材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材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汇总一些常用的中药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旨在为中药材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色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是中药材化学成分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析技术,可用于分离和定量分析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

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可以实现对中药材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分离和测定。

二、质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是一种用于分析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重要方法。

其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是一种常用的质谱分析技术,可用于分析中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

通过将气相色谱和质谱相结合,可以实现对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三、红外光谱分析法红外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无损分析技术,可用于分析中药材中的有机化合物。

通过测量中药材样品在红外光的作用下吸收、透射或反射的特征,可以得到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信息,从而实现对中药材的分析和鉴别。

四、核磁共振分析法核磁共振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可用于研究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

通过测量中药材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可以得到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结构和相对含量信息,从而实现对中药材的分析和鉴别。

五、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是一种新兴的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等优点,可用于分析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

通过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可以实现对中药材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快速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六、电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分析技术,可用于分析中药材中的电活性成分。

通过测量中药材样品在电化学电位或电流作用下的响应,可以得到中药材中电活性成分的信息,从而实现对中药材的分析和鉴别。

综上所述,中药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材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电化学振荡反应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电化学振荡反应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B— z反 应 在 分 析 方 面 的应 用 主 要 是 测 定 金属 离 子 和无 机阴离子 , 已报 道 测 定 的 金 属 阳 离 子 有 铁 、 、 、 、 、 锰 银 铊 钌 汞
中。几 年后 , 多 的 化 学 家 投 身 于 此 , 多 更 明 显 的 振 荡 体 更 更 系 被 发 现 , 促 使 人 们 正 视 它 、 识 它 、 理 论 的 角 度 分 析 这 认 从 它 。但 直 到 目前 , 不 存 在 能 对 化 学 振 荡 体 系 做 出 完 全 准 确 还
文 屡 遭 拒绝 , 后 收 录 在 一 个 辐 射 医 学 学 术 讨 论 会 的论 文 集 最
19 9 5年 D l e ee B n i o rsP r edt o z o等 道 了 利 用 被 测 物 ”报 质 对 化 学 振 荡 体 系 的 脉 冲 扰 动 进 行 分 析 测 定 ( nlt P l A ay us e e P  ̄ rao ehiu , 称 A P 。 e ubt nT cnqe 简 i P ) 利 用 化 学 振 荡 技 术 可 以检 测 生 物 活性 物 质 , 测 定 尼 克 如 酰 胺 腺 嘌呤 二 核 苷 酸 磷 酸 ( A P 。 N D )
李 继 睿 , : 化 学 振 荡 反应 在 中药 鉴 定 中 的应 用 等 电
9 3
电化 学 振 荡 反 应 在 中药 鉴 定 中 的 应 用
李 继睿 禹练 英 丁
( 南 化 工 职 业 技术 学 院 , 洲 湖 株


4 20 ) 10 4
摘要
介 绍化 学振 荡的 由来 、 点 以 及 化 学 振 荡 理 论 研 究 、 学 振 荡 在 中 药 鉴 定 中 的 应 用进 展 及 未 来发 展 趋 特 化

《2024年基于UPLC-LTQ-Orbitrap-MSn技术的红曲茯苓组方物质基础分析》范文

《2024年基于UPLC-LTQ-Orbitrap-MSn技术的红曲茯苓组方物质基础分析》范文

《基于UPLC-LTQ-Orbitrap-MSn技术的红曲茯苓组方物质基础分析》篇一一、引言红曲茯苓组方是传统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药方,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为了更好地理解其药效和作用机制,对其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UPLC-LTQ-Orbitrap-MSn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组分的分析中。

本文旨在利用这一技术对红曲茯苓组方的物质基础进行分析,以期为该药方的药效研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二、实验方法2.1 材料与试剂本实验所用的红曲茯苓组方药材均采购自正规药店,并经过专家鉴定。

实验中所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如甲醇、乙腈等。

2.2 实验仪器本实验所使用的仪器为UPLC-LTQ-Orbitrap-MSn系统,包括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线性四极质谱仪和轨道阱质量分析器等。

2.3 实验方法首先,将红曲茯苓组方药材进行提取,得到提取液。

然后,利用UPLC-LTQ-Orbitrap-MSn系统对提取液进行分离和分析。

通过质谱技术,得到各组分的分子量和结构信息;通过液相色谱技术,得到各组分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3.1 物质基础分析结果通过UPLC-LTQ-Orbitrap-MSn系统的分析,我们得到了红曲茯苓组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

这些成分包括多种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等。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成分,这些成分可能是红曲茯苓组方药效的物质基础。

3.2 成分结构与功能分析通过对各成分的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其中,某些成分可能是红曲茯苓组方的主要有效成分,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些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作用机制可能与红曲茯苓组方的药效有关。

四、讨论4.1 技术优势UPLC-LTQ-Orbitrap-MSn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等优点,能够有效地对中药组分进行分离和分析。

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该技术能够更全面地揭示中药的物质基础,为中药的药效研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中药材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其中药材的质量对中医诊疗和药效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是中医药学界一直关注的重点,也是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对中药材产品严格管理的关键。

传统的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基于经验判断和感官检验。

但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能准确、全面地检测出药材的真实质量。

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发新的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

一、传统的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传统的中药材质量检测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形态学检测:包括药材的外观、大小、形状等特征。

2.色泽检测:包括药材的颜色、光泽等特征。

3.气味检测:包括药材的气味、香味等特征。

4.口感检测:包括药材的咀嚼感、滋味等特征。

5.化学成分检测:包括药材中所含的胶质、蛋白质、生物碱、酚酞类等物质的检测。

在这些传统的检测方法中,人工智慧和感官判断起到关键作用。

尽管这些方法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不可避免存在许多局限性,如准确性不高、时间和工作量大、检验过程中出现因工作疲劳而造成的误判风险较高等问题。

二、现代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如光学显微镜检测、光谱法检测、色谱法检测、电化学法检测、纳米技术检测等。

这些方法的优势在于准确、迅速、高效,能够快速检测药材中的化学组分及活性成分,从而提高质量控制效率。

1. 光学显微镜检测中药材的形态、颜色、气味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检测,这种方法通过对中药材切片进行观察,利用光学力学和光学检测的原理来分析和鉴定中药材的质量。

2. 光谱法检测光谱法是利用物质的光学性质来进行分析和鉴定的方法。

其具体操作原理是通过光学光谱分析对药材中的成分进行检测,同时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药材中含有的有效成分比例。

这种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结果准确的特点。

3. 色谱法检测色谱法是通过分离、纯化、测量物态变化、分析和鉴别有机物质的方法。

中药中多肽类药物研究新技术

中药中多肽类药物研究新技术

中药中多肽类药物研究新技术中药中的多肽类药物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多肽类药物以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在治疗疾病、抗菌、抗病毒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生物技术和医药化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中药中多肽类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突破。

本文将讨论关于中药中多肽类药物研究的新技术,探讨其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和前景。

一、质谱技术在中药多肽类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质谱技术是当下研究多肽类药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质谱技术,可以对中药中的多肽类药物进行准确的结构分析和质量测定。

特别是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了质谱和色谱技术,能够对复杂混合物进行高效分离,有效提高了样品的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

质谱联用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多肽类药物在体内代谢的追踪和分析,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多肽类药物的药理学特性。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中药多肽类药物生产中的应用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多肽类药物已经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将多肽类药物的基因导入到细菌、真菌或植物细胞中,实现多肽类药物的工业化生产。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多肽类药物的生产效率,还能够降低成本,为多肽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纳米技术在中药多肽类药物传递和释放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前沿技术之一,在中药多肽类药物的传递和释放方面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通过纳米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将多肽类药物载体化成纳米粒子,实现对药物的精准传递和靶向释放。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多肽类药物的药效,还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剂量,为中药多肽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电化学技术在中药多肽类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电化学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合成方法,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多肽类药物的合成中。

通过电化学合成方法,科研人员可以在无机溶剂中进行多肽类药物的合成反应,实现了对多肽类药物的高效合成和调控。

电化学合成方法还可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中药多肽类药物的绿色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应用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应用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应用药物分析是指对药物及其相关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质量控制。

其中,电化学检测技术在药物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旨在全面了解药物分析中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应用。

一、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电化学检测技术是利用电化学现象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基于电极与待测物质之间的电化学反应,通过测量电流、电压和电荷等参数,获得待测物质的定性定量信息。

常见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包括电位法、伏安法、电导法和光电流法等。

这些方法依靠电极在待测物质中引发的电荷转移过程,实现对药物的分析和检测。

二、电化学检测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领域1. 药物纯度分析电化学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待测药物溶液中的电流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准确测定药物的纯度。

例如,在药物制剂中检测有机酸的含量时,可以利用电化学方法测定其在药物样品中的氧化还原电流,从而计算出酸的含量。

2. 药物质量控制电化学检测技术可用于药物质量控制。

药物的质量受到其活性成分的含量、溶解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电化学方法可以测定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而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3. 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电化学检测技术可以用来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例如,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电流变化,可以揭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分解过程。

三、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实验方法1. 电位法电位法是利用电极电位来确定待测药物的浓度。

通过将待测药物与适当的电极反应,测定电位变化,从而计算出待测药物的浓度。

电位法通常采用参比电极作为参照标准,以确保测定的准确性。

2. 伏安法伏安法是利用电极电流和电势之间的关系测定待测药物的浓度。

通过在待测药物溶液中施加不同的电压,测定产生的电流,并根据电流与浓度的相关性计算出待测药物的浓度。

3. 电导法电导法是利用待测药物溶液的电导率与其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Δ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CX09B_279Z) ; 江 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 (11KJB360006) *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 中 药 药 效 物 质 基 础 。 E-mail: 6612386@ # 通讯作者 : 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向 : 中药资源及开发利用 。 电 话: 025-85811520。E-mail: qnlxw@ ㊃ 4498 ㊃ China Pharmacy 2011 Vol. 22 No. 47
中国药房 2011 年第 22 卷第 47 期
1
电化学分析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方面的应用
中药的有效成分大致可分为糖和苷类 、 醌类 、 苯丙素类 、 黄酮类、 萜类、 生物碱等几大类。这些物质在分子结构上大都 带有电化学活性基团 (如碳碳共轭双键 、 碳卤键 、 羰基 、 硝基 、 亚硝基 、 偶氮基等) 。 从原理上讲 , 凡含有这些电化学活性基 团的中药有效成分均可用某一合适的电化学技术予以研究。 1.1 生物碱 生物碱指来源于生物界 (主要指植物界) 的一类含氮有机 化合物, 多具有显著生物活性。大多数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 氮原子结合在环内 。 以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时 , 秋水仙碱 [1]、 小檗碱[2]、 荷叶碱[3]、 槐定碱[4]发生完全不可逆的氧化过程, 荷叶 碱的氧化产物在电极上有弱吸附, 槐定碱的氧化峰是两电子、 两质子的不可逆扩散氧化波 。 羟喜树碱 [5] 发生受吸附控制的 准可逆两电子转移电极反应 。 苦参碱类生物碱 [6] 中苦参碱和 槐定碱会产生一个不可逆氧化峰 , 而相同条件下氧化苦参碱 和氧化槐定碱均无氧化峰出现。在不同阳离子胶束体系中槐 定碱和苦参碱的氧化峰电流均有所降低 , 氧化峰电位均发生 正移 [7]。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对胡椒碱的还原反应具有明显的
㊃ 综述讲座 ㊃
电化学分析技术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Δ
# 徐 飞*, 陈 娟, 吴启南 (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南京市 210046)
中图分类号
R284.1; R91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1-0408 (2011) 47-4498-03
摘 要 目的: 阐明电化学分析技术的优势和局限, 为其在中药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与生物大 分子相互作用两方面入手, 结合近年的文献资料, 综述电化学分析技术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结果: 含有电化学活性基 团的中药有效成分 (生物碱、 苯丙素类、 黄酮类、 醌类、 萜类) 均可用某一合适的电化学分析技术研究其电化学行为; 运用电化学分 析技术研究中药有效成分与生物大分子 (DNA、 蛋白质) 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药物的开发设计、 药效、 毒性和代谢等方面均具有 重要的意义。结论: 电化学分析技术具有简单、 快捷、 高灵敏度、 高选择性、 绿色环保的特点, 必将促进其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应 用。 关键词 电化学;分析技术; 中药物质基础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但我国中药出口 仅占世界天然药物贸易的 3%左右, 且大部分为原料药和保健 药。其原因在于缺乏现代科学分析手段对中药的物质基础进 行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 , 使得原药质量检验 、 有效成分提取 、 制剂质量监控 、 药效病理毒理研究等方面均落后于发达国 家。电化学分析是根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 建立的一类分析方法, 以电导、 电位、 电流和电量等电参数与被 测物含量的关系作为计量的基础。其灵敏度及准确度都很高, 因具有选择性好、 操作方便、 分析速度快、 适用面广等特点, 已 成为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常用手段。本文综述近年来电化学 分析技术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以期随着传统中药研 究的进一步深入, 各种电化学分析手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催化作用 [8]。 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对苦参碱的电化学 氧化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9]。长春新碱[10]在β-环糊精修饰电极 表面上发生受吸附控制的不可逆还原过程 , 在中性介质和较 低温度下, 该修饰电极对长春新碱的电活性起催化作用。 1.2 苯丙素类化合物 苯丙素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芳香族化合物 , 包括简 单苯丙素类、 香豆素类、 木脂素类。岩白菜素[11]在玻碳电极上 发生不可逆的氧化反应, 为两电子、 两质子过程。和厚朴酚[12] 在汞电极上的吸附具有中性分子吸附的特征 , 产生 2 个还原 峰, 分别对应于分子中酚羟基邻位上和对位上的碳碳双键的 还原。活化玻碳电极对丁香酚的氧化还原有催化作用[13]。 1.3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类型多样, 具多方面的生物活性。泛指 2 个 15] 苯环通过 3 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化合物。木犀草素[14, 在 玻碳电极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是吸附控制的准可逆两电子转 移过程, 在自制修饰碳糊电极上存在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 其半波电位与酸度成线性关系 , 电子转移数目对酸度有依赖 性 [16]。 芦丁 [17] 在玻碳电极上发生一个受吸附控制的准可逆两 电子过程 , 在碳糊电极上的电极过程为一受扩散控制的两电 子、 两质子参与的准可逆过程[18], 有序介孔碳修饰热解石墨电 极对其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作用[19]。芦丁修饰玻碳电极的 电极反应机制为电化学-化学-电化学偶合反应 (ECE) 过程, 此修 饰电极对抗坏血酸有良好的催化氧化作用 , 而对高锰酸钾 (KMnO4) 有良好的催化还原作用[20]。多壁碳纳米管膜修饰电极 能显著提高灯盏花素的氧化峰电流[21]。槲皮素[22]在多壁碳纳米 管修饰碳糊电极上的电极过程为一受吸附控制的两电子 、 两 质子参与的准可逆过程。花旗松素[23]在玻碳电极上出现一组 准可逆氧化还原峰 , 在低速扫描时受吸附控制 , 电子转移数 n 值的变化受扫速影响很大。水飞蓟宾在玻碳电极上产生阴极 还原峰[24]。黄芩苷[25]、 大豆黄素[26]在玻碳电极上均出现一受吸 附控制的不可逆氧化峰。柚皮苷[27]在滴汞电极上发生具有吸 附性的两电子不可逆还原过程。 1.4 醌类 醌类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 , 具 有抗菌、 止血、 抗病毒、 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大黄素[28]在滴汞 电极上进行两电子、 两质子的准可逆聚合反应过程。紫草素[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