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77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合集下载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79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79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复习: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内容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单元章节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教学目标1.复习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与初中学习的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进行辨析2.复习胶体的概念,以及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难点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胶体的本质和性质。

教学过程1.提问:什么是酸性氧化物?什么是碱性氧化物?例举部分氧化物进行说明。

与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比较。

强调:.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酸性氧化物CO.NO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2.胶体:定义(本质):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为溶胶)。

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

(2)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

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

胶体的用途:盐卤点豆腐;肥皂的制取和分离;明矾净水;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水泥硬化;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练习。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58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58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作者及工作单位李文菊剑川一中教材分析教材把《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一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

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

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

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

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合乎情理(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符合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

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所以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

学情分析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

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发应叫做还原反应。

”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学情分析我采用的主要是探索引申、分析讨论的教法,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层层推进,所以学生就沿着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来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特征及其本质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72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72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以“84”消毒液为例,探究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基于微项目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复习课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韩硕【设计说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与规律是高中化学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教材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在中学阶段的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

学生只有掌握好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在后续元索化合物的学习中理解反应的实质,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它所载的学科思想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反应、认识物质,理解反应实质,而且有利于科学方法的养成,帮助学生有效建构化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应用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它还能指导我们探索物质性质的研究,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

本教学设计以建立学生学科思维和培养核心素养能力为最终目标,选取具有一定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84”消毒液为微项目课题。

本课时设计为以下四个部分:Ⅰ(课前)提出问题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阅读说明书,提取信息,诊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Ⅱ(课中)预测性质,设计实验验证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结构决定性质发展认识思路结构化的水平Ⅳ问题解决社会价值体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识水平体会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Ⅲ(课后)反应原理的探究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分析、总结规律、书写不离子方程式揭示反应原理“以“84”消毒液为例,探究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本课时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从生活中感受到氧化反应,前面学习的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为这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准备。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在教学时,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次氯酸钠的性质。

项目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做中学”的平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科学、技术等知识相互融合,最终为整体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70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70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4.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教学过程:联想质疑:水,我们熟悉的物质,由一个个水分子构成。

那么,一滴水中究竟包含多少个水分子呢?一滴水,大约0.05mL,大约含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假设全世界65亿人去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也需要5千年才能数完。

如何才能够数出1克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呢?(教师提出“化零为整”的理念,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讲解】化学反应(CO2的制备)是微粒按照一定的数目比进行的,实验室中我们依靠质量与体积确定比例关系,但是一定质量或体积的物质究竟含有多少微粒。

如何才能既了解物质的宏观数量,同时又方便地知道它们所含微观粒子的数量呢?为此,我们沿用“化零为整”的理念,将一定数目的微粒作为一个集体单位,这个集体单位就是摩尔,它用来衡量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

【板书】第三节物质的量一、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注意点:①专有名词(书写时不可插入其它的字);②适用对象:微粒(指明种类);③国际单位制【板书】定义、符号、单位、注意点课堂练习:(学生单独回答)例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思考:物质的量的定义中我们提到一定数目的粒子,1mol微粒到底有多少,衡量基准是什么?根据以下的数据,请同学们自己先分析猜测一下。

物质的量n/mol 总质量m/g 每个微粒的质量/g 微粒数N C 1 12 1.993×10-23 Fe 1 56 9.302×10-23 0.5 28 H2O 1 18 2.990×10-23 2 36 【讲解】通过简单计算,我们可以看出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粒子的数目都约是6.02×1023个。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71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质课评比试讲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71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质课评比试讲
微练十二 配比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2.(1)Ca(OH)2 溶液与 NaHCO3 溶液反应。 NaHCO3 溶液少量:H__C_O__3-_+__O_H__-_+__C_a_2_+_=_=_=_C__a_C_O__3↓ __+ ___H_2_O______。 NaHCO3 溶液足量:2H__C_O_- 3_+__2_O_H__-_+_C__a_2+_=_=_=_C_a_C__O_3↓ __+__C_O__23-_+__2_H_2_O__。 类似该反应的还有 Ca(HCO3)2 溶液与 NaOH 溶液反应。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化学
(3)铝盐溶液与强碱溶液。如 AlCl3 溶液与 NaOH 溶液反应: NaOH 溶液少量:_A_l_3_+_+__3_O_H__-_=_=_=_A_l_(O__H_)_3_↓___________。 NaOH 溶液过量:___A_l_3+_+__4_O__H_-_=_=_=_A__lO__- 2_+__2_H_2_O_______。 (4)多元弱酸的酸式钙盐(或钡盐)与强碱溶液。如 Ca(HCO3)2 与 NaOH 溶 液反应: NaOH 少量:C_a_2_+_+__H_C__O_- 3_+__O__H_-_=_=_=_C__a_C_O__3↓__+__H__2O_。 NaOH 过量:C_a_2_+_+__2_H_C_O__3-_+__2_O_H__-_=_=_=_C_a_C__O_3_↓__+_C__O_23_-_+__2_H_2_O_。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化学
(2)氧化还原型:①强氧化剂遇到两种还原性离子时,应注意氧化剂是否 过量,若氧化剂不足,将还原性离子按还原性强弱排序,谁强谁先反应。如将 少量的 Cl2 通入 FeBr2 溶液中,离子方程式为 2Fe2++Cl2===2Fe3++2Cl-;若 Cl2 过量,则离子方程式为 2Fe2++4Br-+3Cl2===2Fe3++2Br2+6Cl-。②在不 明确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时,可用假设定序法,如 FeBr2 溶液与 Cl2 反应,可 假设 Cl2 先与 Br-反应,则生成的溴单质还要氧化 Fe2+生成 Fe3+,这样即可确 定 Cl2 先与 Fe2+后与 Br-反应,然后再根据量的关系书写即可。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85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质课评比试讲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85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质课评比试讲
Fe3+ 与SCN-反应生成显 红色的物质,即利用 KSCN(硫氰酸钾)检验 Fe3+的存在
返回
当堂达标
1.为了检验某FeCl2溶液是否变质,可向
溶液试样中加入 ( C )
A.石蕊液
2.在氯化铁、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液中加 入铁粉,反应结束后,剩余的固体过滤后
能被磁铁吸引,则反应后溶液中存在较多
的阳离子是( B )
A.Cu2+ B.Fe2+ C. Fe3+ D.H+
3.把铁片放入下列溶液中,充分 反应后,溶液质量比反应前减轻 的是(B )
A.稀盐酸
B.CuSO4溶液
C.FeSO4溶液 D.FeCl3溶液
4.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D ) A.铁与稀氯化铁溶液反应: Fe+Fe3+ = 2Fe2+ B.铁与稀盐酸反应: 2Fe+6H+ = 2Fe2++3H2↑ C.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 Fe2++Cl2 = Fe3++2Cl- D.Fe(OH)3与盐酸反应: Fe(OH)3+3H+ = Fe3++ 3H2O
氧化性
方法导引
如何证明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 原性?
如果你预测某物质具有氧化性 (或还原性),就应该寻找具有 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另一物 质,通过实验证实两者能发生 氧化还原反应。
探究任务
寻找合适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
工具栏
实验药品及试剂: 铁粉、铁丝、 FeCl3溶液、FeCl2溶液、 氯溶水液、稀硝酸、酸性KMnO4溶液、KSCN
铁元素 化合价
单质
氧化物
氢氧化物

0 Fe
FeSO4
+2
FeO Fe(OH)2 FeCl2 (黑色) (白色) (浅绿色)…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227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227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建构1.认识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认识胶体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知识梳理]一、分散系及其分类1.概念如初中学过的溶液:2.分类(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共分为九种分散系(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自主思考】1.分散剂必须是液体吗?提示不一定。

分散剂、分散质都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二、胶体的制备和性质1.Fe(OH)3胶体的制备2.性质(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2)丁达尔效应。

①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②应用:区分胶体和溶液。

(3)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4)聚沉现象: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3.应用(1)利用其介稳性:制涂料、颜料、墨水等。

(2)制备纳米材料。

【自主思考】2.(1)丁达尔效应是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吗?(2)已知鸡蛋清是一种胶体,如何通过简便方法鉴别NaCl溶液和鸡蛋清胶体呢?提示(1)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2)可通过产生丁达尔效应进行鉴别。

当用光束通过NaCl溶液和鸡蛋清胶体时,从侧面能够观察到一条光亮“通路”的是鸡蛋清胶体。

[效果自测]1.借助新的显微技术,能成功观察到直径小于200nm的粒子。

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小的是()A.雾B.蛋白质溶液C.石灰乳D.硝酸钾溶液解析人们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是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是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雾、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石灰乳属于浊液,硝酸钾溶液属于溶液,其中硝酸钾溶液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小,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NaCl溶液、水、泥浆、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50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本章自我评价》150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教学设计化学组张海燕人生就像舞台,不到谢幕,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精彩。

1碳酸钠纯度测定的实验探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侯氏制碱法中纯碱纯度测定的实验方案设计,分析处理数据,重点仪器的使用,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实验设计以及综合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讨论,提出优化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精神,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实验仪器的使用,严谨认真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突出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学习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教学过程中,以侯氏制碱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侯氏制碱法制出的纯碱可能含有哪些杂质?→解决问题:首先先变相考虑---分析只混有一种杂质时纯碱纯度的测定→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具体实验步骤,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并且解决试验中遇见的问题,得出合理结论→回应侯氏制碱法纯碱纯度的测定,可以用那些方法测定?→理论知识联系生产生活,学以致用,学生从中找出合适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本堂课主线是以侯氏制碱法纯碱纯度测定方法展开讨论,将纯度测定的方法更加系统化。

高考复习需要:近年高考,对设计、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以及对这些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考查频繁,所以学生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以及实验装置组装能力,这堂课就是更好的提高、训练、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试验方案设计、数据处理以及正确选择工业测定纯碱纯度的实验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展示馒头图片,蒸馒头要放入一种化学物质,知道是什么吗?碳酸钠俗名是纯碱,提到纯碱我们必须提到一位“国宝”级人物:侯德榜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解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课时
惠州市第一中学
余讲兵
2018年10月《电解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含义;认识电解质的电离;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导电性,并且锻炼了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的能力。

3、能够从新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从微观层面加深对物质的认识。

教学重点:电解质的电离,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电解质的电离,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将下列化合物进行分类NaCl
HCl
NaOH
CH3COOH
酒精
实验探究:下列物质是否具有导电性?NaCl
HCl
NaOH
CH3COOH
酒精
0.1mol/L
0.1mol/L
0.1mol/L
0.1mol/L
问题:1、化合物分类新方法?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练习与活动】:
【学生总结】:
问题:
2、为什么能导电?
二、电解质的电离
【问题引导】:金属导电的原理是什么?
电解质为什么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
【学生总结】:
【练习与活动】:
【学生总结】:
问题:
3、为什么导电有强弱?
三、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问题引导】:离子浓度不同引起导电能力不同
【学生总结】:
【问题引导】:1、BaSO4难溶于水,导电性弱,所以是弱电解质
2、强电解质溶液导电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弱
【学生总结】:分类标准:是否完全电离,导电性与强弱电解质的关系
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电解质,后者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NaCl晶体、BaSO4
B.铜、二氧化硫
C.液态的醋酸、酒精
D.熔融的KNO3、硫酸溶液
2.在水溶液中下列电离方程式中,书写错误的是(
)
A.NaHSO4===
Na++H++SO4 B.KClO3===
K++Cl
-+3O2-
C.AlCl3===
Al3++3Cl
-
D.KNO3===
K++NO3-
3.下列物质中①铜
②稀硫酸
③氯化氢
④氨气
⑤空气
⑥二氧化碳
⑦金属汞(俗称水银)
⑧氯化钾
⑨碳酸钙
⑩氯气
蓝矾
食醋
(1)属于混合物的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
(4)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