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表情加工神经机制大纲
人类脸部表情识别的科学原理

人类脸部表情识别的科学原理人类是一种具有高度情感表达能力的生物,脸部表情是我们最基本的情感表达方式。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试图了解人类脸部表情背后的科学原理,而现代科技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视角来探寻这个问题。
1. 神经解剖学与脸部表情人类对表情的认知,首先得从神经解剖学考虑。
一般而言,我们在看到脸部表情时,信息进入大脑后首先被传递到右侧颞叶(右脑)进行初步处理,识别出表情类型(如喜怒哀乐等)。
之后,信息会被传递到两侧颞叶的下颞顶区,进行表情的具体分析,判断表情的含义以及情感的强度等等。
最后,这些信息会被传递到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右脑)以及左右运动皮层进行反应产生。
这些信息的传递路径,是通过人类大脑内的神经网络来实现。
2. 生化学与脸部表情脸部肌肉的收缩,是产生脸部表情的生物学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神经讯息的传递引发的,其中乳头梦幻肌和眼轮匝肌是常常发生收缩的肌肉。
生化学上考虑,这个过程与肌肉组织中的神经递质,以及肌肉蛋白和糖原等物质有关。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传递神经信号,介导肌肉组织的收缩和松弛,从而实现表情的产生。
3. 计算机视觉与脸部表情近年来,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人类脸部表情。
计算机视觉的目标是基于对物体、场景或人等的图像或视频进行自动化处理或理解,从而提取出图像中的特定信息。
在脸部表情识别方面,计算机视觉领域常常使用机器学习(ML)技术来实现。
这个过程,包括对照片和视频中的人脸进行检测和定位、分析和提取面部特征和关键点、学习和建模姿态和动态表情的模式等环节。
总结:人类的脸部表情识别机制,是通过神经解剖、生化学、计算机视觉等多个层面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实现的。
这个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人类的情感表达和沟通方式,还为计算机科学等其他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手段。
人类面部表情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

人类面部表情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人类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表达方式。
它可以使我们在沟通中传递更加精确和深入的信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感受和情绪状态。
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领域,对人类面部表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探讨人类面部表情的本质和机理。
神经科学:人脸运动神经的掌控人类面部表情的核心是由人脸运动神经系统控制。
大脑通过一种叫做“面部神经核”的区域,来对人的面部肌肉进行控制。
当我们感到高兴,悲伤或害怕等情绪时,这些情感信息会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面部神经核区域。
然后,这个区域会向人脸肌肉发出特定的指令,让面部表情呈现出正确的表情和动作。
研究人员还发现,人脑面部神经核区域和情感处理区域有密切的联系。
通过这种方式,人类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快速传递情感信息,使得理解表情也变得更为高效。
神经科学研究认为,面部神经核区域和情感处理区域的融合是面部表情的基本机制。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可以影响人类面部表情。
例如,大脑皮层中的压抑和刺激反应也可以影响面部表情的表达和呈现。
比如,如果我们尝试用意志力来控制某种表情,那么这种表情的表达和缓解反应将发生改变。
心理学:人类面部表情的情感成分在心理学中,人类面部表情的情感成分运用更为广泛。
通过对面部表情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的情感状态,心理健康以及个性特征等。
根据一些研究,脸部表情可以分为七种基本表情:愤怒,害怕,悲伤,快乐,惊讶,厌恶和蔑视。
它们相互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强关联,并且可以形成复合表情。
此外,面部表情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交交流也非常重要。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经常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裁定交际对象的态度和意图。
因此,一些社交心理研究发现,人类的面部表情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行为。
面部表情对于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可以弥补语言交流过程中的缺陷。
当我们只用语言来表达情感时,语言的死板性和模糊性就有可能无法很好地表达我们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大脑中的情绪调节网络

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大脑中的情绪调节网络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生理状态。
因此,了解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对于我们理解和管理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大脑中存在着一个复杂的情绪调节网络,该网络由多个脑区相互连接和调节,共同参与情绪的生成与调节。
本文将通过介绍大脑中的情绪调节网络及其神经机制,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情绪调节的基础知识。
1. 情绪调节网络的组成情绪调节网络由多个脑区组成,主要包括前额叶皮层、扣带回皮层、杏仁核和边缘系统等。
这些脑区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以实现情绪的生成、识别和调节。
1.1 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是情绪调节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前额叶皮质、顶叶皮质和顶前皮层。
这些脑区与其他大脑区域相互连接,并参与情绪的调节和表达。
前额叶皮层能够对情绪进行认知评估,并通过抑制或增强其他脑区的活动来实现情绪的调节。
1.2 扣带回皮层扣带回皮层是情绪调节网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扣带回皮层参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特别是对于负面情绪的调节具有关键作用。
它通过与其他脑区的连接,调节情绪的表达和情绪记忆的形成。
1.3 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脑中一个重要的情绪中枢,主要参与情绪的生成和情绪记忆的形成。
它与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皮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连接,共同调节情绪的表达和情绪记忆的形成。
1.4 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情绪调节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海马体、杏仁核和杏仁回等多个脑区。
边缘系统参与情绪的产生和调节,并且与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皮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复杂的情绪调节网络。
2. 情绪调节网络的神经机制情绪调节网络实现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主要包括情绪的产生、识别和调节三个方面。
2.1 情绪的产生情绪的产生受到多个脑区的共同调控。
前额叶皮层通过对环境刺激的评估和情绪记忆的形成,参与情绪的产生。
杏仁核作为情绪的核心区域,通过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对情绪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
外显和内隐情绪加工的不同脑机制

外显和内隐情绪加工的不同脑机制一个f MRI的研究J.S and T.F等神经心理学,2007一、研究背景:情绪和认知加工的整合通过脑激活反映,特别是边缘系统和前额脑区的激活。
眶额皮层和杏仁核,腹侧前额皮层和背侧前额皮层间都存在大量的联系。
早期对正常被试的功能研究表明,情绪面孔加工激活了腹侧枕区,颞中回、颞上回和杏仁核。
此外,通过神经成像和脑损伤研究了情绪知觉的两个独立的神经系统,意识水平的加工系统和无意识水平的加工系统。
近来的研究不是使用掩蔽情绪刺激就是使用盲人做被试,这样可以保证情绪刺激的加工在无意识水平。
该研究所使用的内隐范式不是无意识的,而是对情绪面孔刺激不存在外显性注意。
比较这些不同的研究,区分这些研究所使用的范式和术语是重要的。
Hariri et.,al的研究表明,在他们的知觉匹配任务中,相当于现在研究的外显条件,要求被试基于知觉特征来匹配面孔,而不需要判断和理解面孔的情绪。
在他们所谓的标签条件中,被试必须判断哪个形容词能更好的与当前的面孔相匹配。
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将使用术语“内隐”代表非情绪性信息注视,“外显”代表情绪匹配,“无意识”代表掩蔽刺激范式。
情绪面孔的内隐加工(其他面孔线索的判断,例如性别)引起了杏仁核和海马的激活。
通过表情进行匹配(外显加工)激活了扣带回、颞极和腹侧前额皮层和杏仁核。
我们的目的是验证这个假设:面孔的外显和内隐加工存在不同的神经机制。
内隐加工是皮下加工,外显加工是通过有意识的注意能直接激活的皮层区的加工。
该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建立一个研究抑郁患者的范式。
因此,我们决定不使用恐惧面孔而是使用愤怒和悲伤面孔,假设悲伤刺激的加工和抑郁的形成和症状相关。
和先前研究不同的是,该研究结合使用了性别判断任务和表情判断任务。
和Hariri不同的是,我们选择的范式不包括用语言来标签情绪面孔。
另外,我们用相同性质的刺激(面孔)做两个任务。
第一次是性别匹配任务,第二次是表情匹配任务。
人体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人体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人体神经系统是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的复杂网络,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以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和行为。
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感受器接收刺激:感受器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能够接收来自内外环境的刺激,如光线、声音、触摸等。
感受器将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神经系统。
2. 神经信号传递:神经信号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传导来传递的。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
当感受器接收到刺激后,会产生一系列电化学反应,形成神经信号。
这些信号会通过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出去。
3. 神经信号传导: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导时,会通过突触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包括突触前神经元、突触间隙和突触后神经元。
当神经信号到达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会释放神经递质分子进入突触间隙,然后被突触后神经元的感受器接收。
4. 信号处理和传导:神经信号在神经系统中进行处理和传导。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主要处理中心,负责接收、解读和整合来自不同神经元的信号。
大脑可以将这些信号转化为感知、思维和行动等不同的功能。
脊髓则负责传递大脑发出的指令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5. 反馈机制:神经系统会通过反馈机制来控制和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当感受器接收到刺激后,神经信号会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并根据处理结果发出指令。
指令通过脊髓传递到相应的肌肉和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
同时,大脑还会接收来自身体的反馈信息,用于调节和控制神经系统的工作。
人体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感受器接收刺激,将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经过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处理,最终通过反馈机制控制和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心理学》:情绪和情感的神经机制

情绪和情感的神经机制情绪和情感,同其他⼼理活动⼀样,也是脑的机能,从神经机制来看,情绪和情感是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以⼤脑⽪层活动为主导,⽪层和⽪层下中枢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
巴甫洛夫认为,情感是在⼤脑⽪层上“动⼒定型的维持和破坏”。
如果外界的刺激使⼈原有的⼀些动型得到维持和发展,⼈就产⽣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如果外界的刺激使⼈原有的⼀些动型得不到维持和发展,⼈就会产⽣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巴甫洛夫说,⼀个集邮者得到珍贵的邮票,亲⼈的团聚,观点⼀致者谈话的情投意合等所产⽣的欢乐,便是⼤脑⽪层原有的动型得到维持的表现,⽽“在习惯的⽣活⽅式产⽣改变时,例如,失业或亲⼈死亡,信仰粉碎时,所经历到的沮丧情感,其⽣理基础则⼤半是在于旧的动型遭到改变,遭到破坏,⽽新的动型⼜难于建⽴起来。
”⼈的⼤脑⽪层上的各种动型⼜是多层次的、相互制约着的。
当外界的刺激使⼀些次要的动型遭到破坏,⽽使另⼀些更主要的动型得到维持和发展时,⼈也会产⽣愉快的情绪和情感。
⼤脑⽪层上的动型的维持和破坏所引起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通过扩散集中、相互诱导的作⽤就能相应地引起和改变⽪层下中枢的活动,从⽽引起⼀系列的内脏器官、腺体以及⾻骼肌等的相应活动;这些活动引起的神经过程,⼜会通过传⼈神经的传导,从⽪层下中枢反馈到⼤脑⽪层,影响着⼤脑⽪层正在进⾏着的活动。
⼈们的情绪和情感就是⼤脑⽪层和⽪层下中枢这样的协同活动的结果。
70年代初,美国⼼理学家沙克特(S.Schachter)提出了“情绪三因素说”。
他认为,情绪的产⽣不单纯地决定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理变化,⽽是外部刺激、机体的⽣理变化和认识过程三者之间相互作⽤的结果,他特别强调认知因素在情绪形成中的作⽤。
他还指出,当植物性神经系统激起内部器官和机体其他部分的活动时,只是引起⼀种模糊的、未分化的情绪状态,经过本⼈对这种模糊的情绪状态加以“解释”,才能决定当时的情绪体验,⽽这种解释既和⼀个⼈的知识经验有关,⼜和当时情境中知觉到的事实有关。
情绪调节:过程及其神经机制

情绪调节:过程及其神经机制情绪调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要求。
情绪调节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评估和情绪应对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和生理过程,其神经机制涉及多个脑区及神经递质的协同作用。
了解情绪调节的过程及其神经机制对于加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改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情绪调节的过程情绪调节的过程通常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评估和情绪应对。
1.情绪识别:情绪识别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行感知和认知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涉及对面部表情、声音语调以及身体语言的观察和解读。
情绪识别是情绪调节的第一步,它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反应,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2.情绪表达:情绪表达是指个体将内心感受通过语言、行为或生理反应等方式传达给他人的过程。
情绪表达不仅能够帮助个体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也有助于减轻自己的情绪压力和紧张感,促进情绪的消化和排解。
3.情绪评估:情绪评估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通过情绪评估,个体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绪状况,识别何种情绪是积极的、何种情绪是消极的,并为下一步情绪应对提供依据。
4.情绪应对:情绪应对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调节和处理的过程。
情绪应对策略包括积极情绪调节和消极情绪调节两种。
积极情绪调节是指通过寻求社会支持、运动锻炼、情绪表达或认知重构等方式来调节和转化消极情绪,以恢复情绪平衡。
而消极情绪调节则是指个体采取逃避、压抑、自我惩罚等方式来应对自己的消极情绪,这种应对方式通常会导致情绪问题的加重和心理健康的恶化。
二、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涉及多个脑区及神经递质的协同作用。
目前,研究发现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脑区及神经递质:1.扁桃核(Amygdala):扁桃核是大脑中情绪加工和调节的关键结构之一。
大脑与情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大脑与情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一直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对大脑与情感之间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探讨大脑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一、情感的定义与类型情感是指人类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
根据情感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可以将情感分为基本情感和复杂情感。
基本情感是一种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情感,如恐惧、愉悦等;而复杂情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更为综合和复杂的情感,如爱、憎、嫉妒等。
二、情感的神经解剖基础大脑是人类情感生成和调控的中心。
情感的产生和调控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
主要的脑区包括杏仁核、扣带回、海马体等。
杏仁核是情感加工的枢纽,它对外界刺激进行初步的评估和筛选,并参与情感记忆的形成。
扣带回是情感的调节中心,它通过调控杏仁核的活动来影响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海马体则负责情感记忆的存储与检索。
三、情绪的神经机制情绪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短暂的、有主观体验的情感状态。
情绪与大脑中多个神经递质的分泌紧密相关。
例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参与了愉悦和快乐情绪的产生,而儿茶酚胺则与愤怒和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产生有关。
四、情感与记忆的相互作用情感和记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
情感能够加强记忆的形成和存储,并通过情感记忆的检索来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
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海马体和杏仁核等脑区的协同活动实现的。
五、情感引发的心理生理反应情感的激发会导致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的产生,例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面部表情的改变等。
这些心理生理反应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实现的。
六、情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在情感体验和表达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的遗传背景、环境经验等因素有关。
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究这些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
七、情感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情感障碍是情感调节失调所导致的精神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这些情感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神经回路的功能异常有关,如杏仁核-扣带回回路的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506-514Published Online May 2014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4.43069Neural Mechanism of Bodily ExpressionProcessingCong Fan1, Shunsen Chen1, Lingcong Zhang1, Wenbo Luo2,3*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2School of Psychology,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3School of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Email: wenbo9390@Received: Apr. 23rd, 2014; revised: May 5th, 2014; accepted: May 14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In recent years, bodily expression percep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in the research of emotional processing. In order to deeply know of the intrinsic mechanisms of processing bodily expression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foreign researchers have used event-related potential, magneto encephalography an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iques to investigate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processing bodily expressions. They found that emotion and behavior are close-ly associated, and that three possible mechanisms may explain the roles of bodily expression in emotional processing, and that the processing of bodily expression is modulated by attentional resources in abnormal and normal participants. Future researches can examine the effect of facial expression on processing bodily express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al resources and valence of bodily expression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al resources and arousal of bodily expressions.KeywordsBodily Expression, Emotion Processing, Neural Mechanism, Attentional Resources身体表情加工的神经机制范聪1,陈顺森1,张灵聪1,罗文波2,3*1闽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漳州*通讯作者。
2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3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重庆Email: wenbo9390@收稿日期:2014年4月23日;修回日期:2014年5月5日;录用日期:2014年5月14日摘要近些年来,身体表情加工已成为情绪加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为深入了解身体表情加工的内在机制,越来越多的国外研究者使用事件相关电位、功能性磁共振以及脑磁图等技术研究身体表情加工的神经机制,并且发现,情绪与行为是紧密联系的;身体表情在情绪加工过程中存在三个潜在的作用机制;注意资源调节异常和正常被试对身体表情的加工。
未来研究可以从面孔表情对身体表情情绪加工的影响,身体表情的情绪效价和情绪唤醒度与注意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来开展。
关键词身体表情,情绪加工,神经机制,注意资源1. 引言传统情绪加工理论提出,人们普遍通过基本的面孔表情识别情绪(Izard, 1971; Ekman, 1993)。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孔通常和与其同时出现的身体共同传达人们的情绪状态。
尤其当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而无法识别面孔表情时,可见的身体所传达的表情仍能使人们进行情绪识别。
一般认为,身体表情(情绪性身体语言,emotional body language, EBL)包括整体身体表现的情绪、协调一致的运动以及有意义的行为(de Gelder, 2006)。
自十九世纪起,研究者开始关注身体表情。
起初,Darwin(1872/1965)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这一著作中涉及到对身体姿势的描述;James(1890)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使用整体身体姿势图片探讨了情绪识别。
后来,Frijda(1988)和Tomkins(1995)在各自的著作中都强调了情绪和行为的紧密联系,从而使研究者开始探究人类如何加工身体表情刺激。
然而,传统情绪加工理论持有人们普遍通过基本的面孔表情识别情绪这一观点(Izard, 1971; Ekman, 1993),并且身体表情加工的相关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
因此,在这一时期,探究面孔表情的加工占据了情绪加工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
最近几十年,身体表情加工成为情绪加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些研究使用单独的身体表情刺激揭示,与面孔表情的识别相似,人们对身体表情的识别具有较高的一致性(de Meijer, 1989; Wallbott, 1998; Atkinson, Dittrich, Gemmell & Young, 2004; Grèzes, Pichon & de Gelder, 2007; Pichon, de Gelder & Grèzes, 2008, 2009; Stienen & de Gelder, 2011)。
尤其在近十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功能性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以及脑磁图(magneto encephalography, MEG)等技术研究身体表情加工的神经机制,从而揭示大脑如何加工身体表情刺激。
在理论上,身体表情加工的相关研究强调,身体表情作为一种与适应性行为相关的线索在情绪识别中起作用,这向传统情绪加工理论提出挑战。
同时,将身体表情的加工纳入情绪加工研究领域来探讨面孔和身体表情加工的异同点,这有助于完善情绪加工理论。
此外,探究身体表情加工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身体表情作为一种线索,使人们更好地识别情绪;在临床中,从身体表情加工的角度研究临床人群的情绪交流障碍问题,可以推动临床观察和诊断工具的研究进展。
为使人们深入了解身体表情加工的内在机制,本文将从神经机制这一角度对其相关研究做出综述,以供未来研究参考。
2. 身体表情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大多数研究者发现面孔加工受到情绪的调节(Haxby, Hoffman & Gobbini, 2002; Luo, Feng, He, Wang & Luo, 2010; Kret, Pichon, Grèzes & de Gelder, 2011)。
相似地,情绪也会调节大脑对身体刺激的加工。
Van Heijnsbergen, Meeren, Grèzes和de Gelder(2007)使用ERP技术发现,相对于中性身体刺激,恐惧身体刺激引起P1成分更短的峰潜伏期。
之后,Meeren, de Gelder, Ahlfors, Hämäläinen和Hadjikhani(2013)依据结构性现实分配式资源模型,采用MEG技术发现,在身体刺激呈现120 ms后,枕极(occipital pole)、前颞叶(anterior temporal lobe)、顶枕沟(parieto-occipital sulcus)以及顶内沟(intraparietal sulcus)对恐惧与中性身体刺激的反应存在差异。
目前,研究者探究情绪在大脑对身体刺激加工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并由此发现情绪与行为的紧密联系以及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对恐惧情绪的识别缺陷。
2.1. 情绪与行为的紧密联系来自fMRI的证据表明,情绪与行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de Gelder,Snyder,Greve,Gerard和Hadjikhani (2004)监测了大脑加工恐惧和中性的静态身体刺激时的脑区活动。
fMRI结果发现,恐惧的静态身体刺激激活了调节行为的神经通路,说明情绪与行为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此外,研究者同时使用动态和静态(从相同的动态刺激中提取)的身体表情刺激,探讨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Grèzes等人(2007)研究被试如何识别恐惧的身体刺激。
他们分析情绪类型(恐惧或中性)与呈现方式(静态或动态)的交互作用得出,相对于恐惧的静态刺激,恐惧的动态刺激激活了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和前运动皮层(premotor cortex)。
而颞上沟和前运动皮层的激活水平与观察和理解行为有关(Grèzes & Decety, 2001)。
因此,研究者认为,这可能说明,恐惧的动态身体刺激调节大脑对情绪性行为进行优先反应。
之后,Pichon等人(2008)考察愤怒的动态身体刺激对运动脑区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