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应及其认知机制的研究进展_段锦云
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认知理论研究

下 大部 分人 选 A, 而在 负面 框架 下大 部 分 人选 D, 而 实 际上 A 与 C、 B与 D是 理 性经 济 逻辑 中期 望效 用 值相 同的选项 。该现 象对 A r r o w( 1 9 8 2 ) 提 出 的规 范 决策 理论 所 应具 有 的 不 变 性 原 则 ( i n v a r i a n e e ) 提 出 了挑 战 。
问题中因表述上 的改变而导致偏好反转 的现象 , 作
者 以“ 亚洲 疾 病 ( A s i a n d i s e a s e p r o b l e m) ” 问题 为 例
框架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 个体 和情境 因素等都对其有影 响。从理论视角 , 框架效应 的解 释 主要 包 括 展 望 理 论 ( p r o s p e c t t h e o r y ; K a h n e ma n&
2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 苏州大学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 中心 , 苏州 2 1 5 1 2 3
3 .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 杭州 3 1 0 0 2 8 )
摘
要: 关于框架效应 的解释 的认知 理论 一 直存在 着分 歧 , 一 个 可能 的原 因是 领域特 定 性。
文章 以创业风 险决策为背景 , 检验 了框 架效应 的认 知理论 解释 。以 2 l 1名有 工作 经验 的文科专业 学员为样本 , 通过被试 间设计的 实验 并辅 以问卷的方法 , 研 究 比较 了三 个竞 争性认知理 论 , 即展 望 理论 、 模 糊痕迹理论和概 率心理模 型对创 业风 险决策 情境 下框 架 效应 的解释 力, 结果发现模 糊痕 迹理论 的解释 力最佳。结果支持 了框 架效应存在领域特 性的观点 。
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特征研究

D方 案 .有 l / 机会 无 人 将 死 去 ,而有 23 3的 / 的机 会 6 0人将 死去 0
框 架 效 应 违 反 了 规 范 决 策 理 论 ( om t e n r ai v
为 代表 的 风 险选 择框 架 效 应 (i y coc r n r k — h ie f mi s a g e et 1 ( 往被 默认 为框架 效 应 ) 已成 为行 为 f c) 2 往 f ] 决 策 中的 经 典 “ 异像 ” ( o a ) an ma n a m l 。K n e n和 y T esy vrk 把具 有直觉特 点 ,需意识或 非意识 (n o . ucn
心 理1
Su i o scoo y n B h v r tde f Py h lg a d e a i s o
创 业风 险决策框架效应特征研 究 术
段锦云1 王重鸣3 2
( 苏州 大 学 应 用 心 理 学研 究 所 ,苏 州 1 2 5 2 ) ( 苏 州 大学 中 国特 色 城镇 化 研 究 中心 ,苏 州 1 13 2 252 ) 11 3 ( 浙 江 大学 管 理 学 院 ,杭 州 3 0 5 ) 3 10 8
负面框架 ( s ) 1e : o
C方 案 .4 0人将死 去 0
平 和创业倾 向 、抱负 水平 )对创业 风险 决策框 架效
收 稿 日期 :2 0 — — 095 8 本 研 究 得 到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7 9 2 5 0 0 0 6项 目 .教育 部 人 文 社 科 0 Y C H 8 9 J Z 0 7青 年 项 目和苏 州 大 学 “ 1 2 1工 程 ” 三期 重 点项 目的资 助 。 作 者 简 介 :段锦 云 ,男 ,苏 州 大学 应 用 心 理 学 研 究所 讲 师 ,博 士 。E i gyu n 0malo ma :m i a@ht itm。 l d . 王重 鸣 ,男 ,浙 江 大 学管 理 学 院 教 授 ,博 士生 导 师 。
新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研究近年来,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于新闻的获取和理解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其中,框架效应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框架效应指的是在传播时,新闻媒体通过选择、强调和排列消息内容中的某些方面,从而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以及其对公众认知的影响。
首先,框架效应在新闻传播中起到了引导公众注意力的作用。
新闻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来塑造事件的影响力,从而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关注程度。
例如,当一起负面新闻成为话题时,媒体常常聚焦于受害者的遭遇,强调案件中的不公正和冤情。
而在正面新闻报道中,媒体通常将焦点放在英雄事迹或者重要成就上。
通过选择性报道,媒体在视觉上呈现给公众的信息更具有吸引力和煽动性,引发公众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其次,框架效应还可以通过对事件信息的呈现方式来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观点。
报道同一事件时,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强调不同的角度和解读方式,引导公众对事件持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在报道环境警告类新闻中,媒体可以选择性地强调气候变化的危险性并强调防治的必要性,以此刺激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行动。
相反,如果报道流行文化类新闻,媒体可能更关注艺人的光鲜生活和精彩表演,以此满足公众的娱乐需求。
因此,框架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对事件的态度和情感倾向。
此外,框架效应还会对公众记忆和信息加工产生影响。
媒体通过呈现事件时的框架选择和排列,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记忆和理解。
研究表明,人们对新闻事件的记忆更倾向于记住报道中突出的框架,而忽视其他次要信息。
这种现象被称为记忆损耗。
例如,如果媒体报道一起车祸事件时将焦点放在受害者的伤势和家庭背景上,而忽略事故的原因和责任,公众在记忆中可能更加关注受害者而忽略了交通安全问题。
因此,框架效应在新闻传播中可能会导致公众的记忆偏差,影响其对事件的整体认知。
然而,要想深入了解新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我们需要认识到媒体选择框架的动机和原因。
总结框架效应

总结框架效应引言总结框架效应是指个体在总结和归纳信息时存在的一种认知倾向。
它表明人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对某个主题的总结来评估该主题的特征,而不是基于详细的信息进行判断。
该效应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心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
本文将对总结框架效应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它对个体决策和判断的影响。
总结框架效应的描述总结框架效应最早由Tversky和Kahneman在1974年提出,他们发现个体往往基于总结来评估信息,而不是从详细信息出发。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以及推理模型的构建,证明了总结框架效应的存在。
具体来说,总结框架效应指的是当人们从相关信息中提取关键摘要时,他们往往更容易受到这些总结的影响,而忽略其他细节。
这种倾向使得个体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估存在偏差,导致决策和判断的失真。
例如,研究人员针对产品定价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们将两款相似的产品分别进行不同的定价,并让参与者选择一个产品。
结果发现,参与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明确而具体的产品,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比如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特点。
这就是总结框架效应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总结框架效应的机制总结框架效应背后的机制涉及个体对信息加工和消化的方式。
根据Tversky和Kahneman的研究,他们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机制来解释总结框架效应的发生。
首先,个体在总结信息时趋向于简化复杂的信息。
由于认知资源的限制,个体倾向于将复杂的信息以更为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
这种简化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总结的影响,从而忽略了信息的细节。
其次,总结框架效应也可能涉及到对信息的记忆和检索的倾向。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们更容易记忆和提取总结性信息,而忽略其他细节。
这种记忆和检索的偏差使得总结性信息更容易影响个体的判断和决策。
最后,总结框架效应还可能涉及到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的倾向。
当个体面对复杂信息时,他们往往更容易从中提取出总结性的特点,并将其作为判断和决策的基础。
这种倾向使得人们更易受到总结的影响,从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信息。
框架效应研究

组织行为学小组报告题目:框架效应理论及应用探究目录摘要 (1)一.框架效应文献综述 (2)1.1框架效应的概念 (2)1.2框架效应的种类 (2)1.2.1单向,双向框架效应 (2)1.2.2风险选择框架效应、特性框架效应与目的框架效应. 31.2.3外部框架效应和自我框架效应 (3)1.2.4延迟框架效应和加速框架效应 (4)1.3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 (4)1.4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 (5)1.4.1 材料因素 (5)1.4.2 认知需求 (6)1.4.3数学能力 (6)1.4.4 年龄、性别与性格 (7)二.关于框架效应的思考 (7)三.框架效应的应用 (9)实验设计 (11)参考文献 (12)摘要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文献综述、对文献的思考、应用和实验设计。
文献综述主要概述了前人对框架效应的研究概括,列出了研究框架和方向等。
第二部分则是在综述的基础上给出了我们对文献的自己思考,总结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建立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我们第三部分阐述了具体利用框架效应的实际方式。
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实验来验证框架效应的存在。
一.框架效应文献综述1.1框架效应的概念传统的理性决策的恒定性原则认为若决策者是一个理性个体,则在面对同一问题的几个不同描述方式时,应该表现出相同的偏好。
然而,1981年,Kahneman 和Tversky利用“亚洲疾病问题”研究决策时发现,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备择方案描述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偏好反转的现象。
Kahneman和Tversky(1981)将这种由于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备择方案产生的偏好转变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1】。
决策框架是“决策者所拥有的有关动作、结果以及某一特定选择可能引发的有关情况的一系列概念”,它由问题形式、社会规范、习惯和决策者的性格特征决定。
近三十年来,随着风险决策研究的深入,对框架效应这种决策偏差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在不断延伸。
框架理论与框架效果

内容分析法
总结词
通过定量分析媒介内容中不同框架的使用情况,评估框架效果。
详细描述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媒介内容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了解不同框架在媒介内容中的使用情况 。内容分析法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支持。但内容分析法可能受到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谨慎处理。
调查法
总结词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受众对某一框架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信息,以评估框 架效果。
详细描述
调查法是一种以受众为主体,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了解受众对某一框 架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信息的方法。调查法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受 众的真实情况。但调查法的结果可能受到样本选择偏差、问卷设计等因素的影响,需要
框架理论的发展历程
01
框架理论起源于心理学领域,强调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性和加工 方式。
02
随着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发展,框架理论逐渐被应用于解释社会
现象和传播过程。
目前,框架理论已经成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政
03
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框架理论的应用领域
政治领域
用于分析政治话语、政策制定和传播策 略,探究政治现象背后的认知框架。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如正式、非正式或口语化,会影响信息的传 达效果。
信息组织
信息的组织方式,如列表、表格或故事,影响受众对 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受众特征
知识水平
受众的知识背景和水平影响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 接受程度。
兴趣与需求
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决定了他们对信息的关注程度 和接受意愿。
心理状态
受众的情绪、动机和信任感等心理状态影响他们 对信息的认知和态度。
大五人格模型在工业及组织心理学中的应用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4):578~ 58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大五”人格模型及其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应用钟建安段锦云(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 310028)摘要“大五”是涵盖人格的5个因素的简称,它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感。
在介绍了该模型的基础上,文章重点介绍了它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应用,即“大五”可以有效的预测工作绩效、工作动机、领导行为、创造性行为和工作满意感等。
.关键词“大五”模型,工作绩效,工作动机,领导行为,创造性行为,工作满意感。
分类号B849:C93 人格因素的“大五”分类模型(Big Five或FFM,Five-Factor Model)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它属于特质说。
在此之前,卡特尔和艾森克也做出了各自的特质分类,并编制了应用广泛的16PF和EPQ问卷。
对5个因素的发现,很多学者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49年,Fiske做出了理论雏形。
在此基础上,以Costa和McCrae为代表的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他们各自的“大五”模型[1],运用的方法都是把自然语言中描述人格的形容词进行因素分析,进而得出五因素。
“大五”的出现,给人格及整个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活力。
同时,这一理论在社会心理、工业与组织心理及心理学的其他方面的应用迅速普及开来。
1 “大五”概述 1.1 “大五”模型的内容 所谓“大五”,就是涵盖人格的5个因素,这5个因素分别是:(1)神经质(Neuroticism),正的一极又称为情绪稳定性(简称N+)。
(2)外向性(Extraversion)。
(3)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兴趣广泛的、好奇的、富于创造性的(正的一极,简称O+),保守的、循规蹈矩的、专深的(负的一极,简称O-),这一因素包括智力和文化两个方面。
(4)宜人性(Agreeableness)。
认知资源投入对框架效应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往大多数研 究 以亚 洲疾 病 问题 为背 景 , 以 及 以学 生 为 被 试 的 单 一 性 和 过 分 假 想 性 , 有 利 于 提 高 框 架 效 应 这 一 现 象 的 外 部 效 度 和 生 态 效 度 , 展 框 架 效 应 这 一 基 础 性 研 扩
的 机 会 6 0人 将 生 还 , 有 2 3 的 机 会 无 0 而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 0 00 6 ; 7 9 25 ) 教育部人文社科 规划项 目( 9 JZ 0 7 ; 州大学“ 1 工程 ” 0YC H 8 )苏 21 三期重点学科建 设项 目; 苏州大学重大研究项 目。 + 通 讯作者 : 段锦云 (9 0 ) 男 , 18 一 , 湖北大冶人 , 应用心理学博士 , 苏州大学 心理 系副教授 , 究方向为行为决策与组织行为学 。E a : 研 m l l
摘 要
框 架 效 应 是 描 述 决 策 理 论 违 背 规 范 决 策 理 论 的 经 典 “ 像 ”, 的 异 它
产 生 被 认 为 是 “ 理 性 ”的 表 现 。 投 入 认 知 资 源 有 望 削 弱 框 架 效 应 。 为 验 不
证 这 一假 设 , 研 究 以 18名 有 管理 经 验 的 文 科 类 专 业 企 业 员 工 为 被 试 , 本 2 通 过 两 个 创 业 风 险 决 策 情 景 的 重 复 验 证 , 究 得 出 了 一 致 的 结 论 , 认 知 研 即 需 求 、 工深 度 和 与 创 业 决 策 情 境 的 内在 相 关 影 响 框 架 效 应 。研 究 还 发 加 现 , 知 需 求 高 的 个体 框 架 效应 减 弱 , 息加 工 深 度会 加 重 这 种 效应 。 认 信 关键 词 : 架效 应 框 认知 需求 信 息 加 工 深 度 内在 相 关 文 章 编 号 :0 66 2 (0 0 -0 30 -9 1 0 -0 0 2 1 )0 43 70 中 图 分 类 号 :8 9 C 3 文 献 标 识 码 : B 4 :9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 0
应用心理学 # 2008年第 14卷第 4期
影响。高损益值导致风险规避, 高概率水 平导 致 / 赢框架 0下的风险 规避和 / 输 框 架 0下的风险寻求。虽然损益值和概率水 平影响风险偏好, 但框架依然能解释大部 分变异 [ 14] 。
Van Sch ie和 V an der P ligt( 1995)研究 了结果显著性对框架效应的影响, 发现强 调正面结果的概率会导致风险偏好, 而强 调负面结果的概 率会导致风 险规避 [ 15] 。 即 与强调负面结果的概率相比, 强调风险项 正面结果的概率导 致对该选择偏好的 增 加。M and el( 2001)发现 [ 7 ] , 当描述 ( descriptor)和结果框架均为正时, 选择确定项的趋 势最强, 且自信 度最高; 而 当两者均为 负 时, 选择风险项 的趋势最强, 自信度也 最 低。刘雪峰、张志学和梁钧平 ( 2007)发现, 与负面特征框架相比, 在正面特征框架下, 人们决策速度更 快 [ 16 ] 。
索: / 医治 0和 / 统计 0。前者引起繁冗加工 ( substantive processing) , 后者不需 要更多 的建构加工。结果发现, 框架效应只出现 在需繁冗加工情况下。换言之, 当情境信 息需要被试跨越给定信息, 建构更深加工 时 ( / 医治 0情境 ) , 更长的思索时间导致更 明显的框架效应; 而在 / 统计 0问题情境下, 决策主题 线 索减 少 了 建构 加 工 的必 要 性, 因此 思 索 时 间 长 短 对 框 架 效 应 没 有 影 响 [ 23] 。另外, 该 研 究还 发 现 增加 被 试的 动 机和责任感, 以及更强的繁冗加工能力, 也 都使框架 效 应更 明 显 [ 23] 。概 言 之, 框架 效 应随着加工 努力的增 加而愈 加明显。也 即, 在决策问题的编辑阶段, 问题情境的主 观概念额 外 丰富 化 会 强化 框 架 效应 现 象。
亚洲疾病问题: 美国正在对付一种罕 见的亚洲疾病, 预计该种疾病的发作将使 得 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70732001, 70702020) ; 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 ( 20060335127) ; 苏 州大学 / 211 工程 0三期重点 学科建设项 目; 苏州大学青年后期资助项目。 ** 通讯作者: 段锦云, 男, 苏州大学讲师, E-m ai:l duan jy@ suda. edu. cn。
框架效应的研究。例如, M cN e il等 ( 1982)
此外, W ong和 Kwong ( 2005) 发现了一
发现, 专业人员也很容易受框架效应的影 种新的框 架效应 ) ) ) 数 字大 小框架 效应
响 [ 4] ; 在群体情境 中框架 效应 依然 存在, 且 效果更 明 显 [ 5] ; 在 假 想的 决 策 情 境 中 也 存 在框架效 应 [ 6] 。然 而也有 研究 发现 框架 效
和 Solom onson( 2005) 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后者认为 框 架效 应 源于 连 带 推 理的、自 动 的价值 编 码 过 程 [ 19 ] 。 B loom field ( 2006 ) 研 究也发现, 当群体 (人和其他动物 ) 数量少 时, 人们倾向冒险选择, 作者用价值的变化 来解释其框架效应的影响 [ 20] 。
F risch( 1993) 认为存在严格和宽松两 人们偏好 B, 而事实 上两者 完全一样, 见
种被择问题框架, 前者指两框架是对同一 下表。
数字大小框架例举: 两组不同参数的航班的选择
航班
A
B
航班
Ac
Bc
行李丢失 ( 每 1000个 )
2
9
行李安全转运 ( 每 1000个 )
998
9 91
按期抵达 ( 每 1000次 )
S ieck和 Y ates( 1997)以加工水平说为 基础, 发现写出选择的理 由 ( 提高加工水 平 )等暴露过程削弱框架效应, 尤其在选择 之前要 求 写 出 选择 理 由 。 [ 21] S im on、F agley 和 H alleran( 2004) 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他们让被试对框架信息作深度加工, 结果 导 致 框 架 效 应 减 少 [ 22] 。 Igou 和 B less ( 2007)的研究以亚洲疾病问题为背景, 在 出现该情 境之前提供两个不同的 加工线
面框架下大部分人选 A, 而负面框架下大
L evin、Schne ider和 G aeth ( 1998) 提出
部分人选 D, 而实际 上 A 与 C、B与 D 是 等 了三 类 框 架 效 应 : [ 11 ] 风 险 选 择 框 架 效 应
同的选项, 即对于期望价值相同的选项, 人
( risky cho ice fram ing effect) , 以 / 亚 洲 疾
1 框架效应的概念
1. 1 框架效应的定义 K annem an 和 T versky ( 1981, 1984 ) [ 1, 2 ]
认为, 决策的制定以两类信息为基础: ( I) 外显信息, ( II)内隐信息。 I型信息可通过
工作记忆和 / 知识 0来评价; II型信息更多 与意识或非意识有关, 它具有直觉的特点。 II型信息的加工过程称之为 / 框定 0 ( framing) 过程。基于 此, T versky 和 K ahnem an ( 1981) 用 / 框架效应 0来描述决策问题中 因情景表述的改变 而导致 选择偏 好改 变的 现象。他们以 / 亚洲疾病 0问题为例说明了 人们对期望值相同 而表述 不同的 选项 的偏 好反 转 ( p reference reversa l) [ 1] 。 即 对 于 同 一问题, 当被描述成得益情景时人们回避 风险, 而被描述成损失情况时倾向冒险, 这 就是最早提出的框架效应。
( num ber size fram ing), 它由价值函数的参 照依赖和敏感性递减规则驱动, 描述了同 一事情的出现概率 或数量 的呈现 方式 对选
应并不如想象中 普遍 [ 7, 8 ] 。
择偏好的影 响 [ 13] 。如 下表 的例 子, 在 A 和
1. 2 框架效应的类型
B比较时, 人们偏好 A; 而在 Ac和 Bc之间,
们作 出 了 不 同 的选 择。 A rrow ( 1982 ) 认 为 [ 3] , 成为规 范 决 策 理论 所 具 备 的 基 本 条
病 0问题为例; 特征框架 ( attribute fram ing) 效应, 以 牛 肉 问 题 为例; 目 标框 架 ( goal
件之一是不变性 ( invariance)。显然, 亚洲
摘 要 框架效应违背了不变性原则, 是描述性决策理论违背规范性理论 的经典异像 。以亚洲疾病 问题 为代表 的经 典框 架效 应又 称作 风险 选 择框 架效应, 此外还包括特征框架效应等不同类别。框架效应受损益值类型和 大小等社会线索影响。除展望理论可以解释其认知机制外, 模糊痕迹理论 和概率心理 模型等也对 此加 以解 释。框架 效应 的脑 机制 在大 脑右 半 球和 杏仁核等区 域。文章最后对全文做了总结及展望。 关键词: 框架效应 亚洲疾病问题 展望理论 模糊痕迹理论 中图分类号: B849: C9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020( 2008)-04-0378-07
框架效应 ( fram ing effect)由 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K ahnem an 及其学生 T versky( 1981 )提出 [ 1] , 其典 型案例 / 亚洲 疾 病问题 0 ( A s ian disease problem ) 是风险决 策中描述性理论 ( descriptive theory)违背规 范理论 ( norm ative theory) 的代表性 / 异像 0 ( anom a ly) 。该效应虽不庞杂, 却反映了人 们诸多现实的思 维决策过程。
框架效应及其认知机制的研究进展 /段锦云等
379
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产生后果的 情境的重新阐述, 如亚洲疾两框架在期望效价上一致 [ 9] 。
正面框架:
W ang( 1996) 提出了另外两类框架效
A 方案, 200人将生还。
应: 双向框架 ( bidirectional fram ing effect),
K hberger等 ( 2002 ) 的 研究 [ 6] 一致, 即 在损 益值很低时人们在 框架效 应作用 下会 更冒 险, 但在损益值很低时传统意义上的框架 效应 (双向框架效应 ) 消失。 Khberger等 ( 1999)还对以往涉及框架效应的研究做了 元分析 [ 14] , 发 现风 险 偏好 除 了受 决 策中 的 输赢框架影响外, 还受损益值、风险概率水 平和赌注 ( stake) 类型 ( 钱、财产或生命等 )
2 框架效应的认知机制
2. 1 认知视角的框架效应原因 W ang、S im ons和 B redart( 2001) 以亚洲
疾病为背景的研究发现, 当群体是陌生人 和亲人的混合大群体 (人数超过两位数 ) 时, 才出现框架效应; 当情境全是陌生人或 全是外星生命时, 人们选择倾向中立; 当全 是亲人时倾向冒险, 尤其在小群体中, 此时 框架效应消失, 出现一种 / 我们一起 生或 死 0的现象; 在 全是 亲人 的大群 体 ( 600、 6000 人 ) 中, 依 然会 出 现 框 架 效 应 [ 17] 。 作 者把该发现归结为, 人们在做风险选择时 优先考虑社会线索, 如受难人亲疏、群体数 量和群体组成等, 其次才参照语言框架线 索。即只有当社会线索相冲突时, 语言线 索 ( 语义、快乐驱力 )才成为主导, 此时框架 效应才 出现 [ 17] 。因 此, 框架 效 应 是在 缺 乏 主导社会线索 决策情 境下由 风险偏 好的 两 难 困 境 引 起 的 [ 17 ] 。 这 一 结 论 与 S teu l ( 2006)的研究一致, 后者认为模糊情境下 才出现框架 效应 [ 18] 。也 与 S chneid er、Bu 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