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解读

认知语言学解读
• 朗奴·兰盖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 认知文法的提倡者。
•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 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 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 原型 • 范畴化、基本范畴 • 上下位 • 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孕育,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1987年,美国
莱考夫《范畴》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
成;1989年,勒内·德尔文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
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
言学的正式诞生。9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语言学
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
•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 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 2.范畴化:
范畴化,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 一个范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 类别的参照标准,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 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标例示这一标准,不 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范畴化,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 一类型的过程。例如:人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把 不同的人统称为“人”,这就是一种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目录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定义、 背景、代表人物)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思考探究 四、认知语言学的优与缺 五、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在
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的学科,旨在探讨语言如何被思维和认知过程所影响,以及语言对认知的影响。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是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获取、处理和组织信息的心智活动,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

认知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知觉、注意、记忆、理解、推理、解决问题等。

通过研究认知过程,我们可以揭示语言的运作方式,了解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探究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的产物。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语言我们可以表达和交流想法、情感和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贯穿了我们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记忆、决策、推理等。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思考、表达和理解世界,从而塑造我们的行为和认知模式。

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知识的获取和处理过程。

认知过程涉及到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通过这些过程,我们可以获取语言知识、理解语言信息、产生语言表达。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认知过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认知语言学还研究语言对认知的影响。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它还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

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构建概念、理解抽象概念、解决问题、进行推理和思考。

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语法结构会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也是语言和认知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现。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认知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心智活动,还包括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我们传递文化价值观念、观点和传统。

认知语言学强调在研究语言现象时要考虑到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只有深入理解文化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是一个核心概念,涉及到个体的思维活动、语言知识获取和处理过程以及语言对认知的影响。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关注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它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同时,认知语言学也关注语言与其他认知领域的关系,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

3.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跨学科研究等。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语言实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来验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理论分析则主要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来构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研究则主要通过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合作来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三、核心理论1. 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中的范畴化现象,如词汇的分类、语法结构的分类等。

范畴化理论认为,语言中的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2. 隐喻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主要关注隐喻的本质、功能和认知机制。

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3. 转喻理论转喻是一种与隐喻相似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认知语言学啊,这可有点意思。

就像我们平常看东西一样,不是单纯地看个模样,认知语言学觉得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就像看东西一样复杂又有趣。

咱就说那个隐喻吧。

有时候我们说话就像在玩捉迷藏,表面说一个东西,其实是在说另一个。

比如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和金钱本来是两码事,可我们这么一说,就把时间的宝贵像给它穿上了金钱的外衣一样,让别人一下子就明白时间有多重要了。

这就好像我们把对金钱的那种珍惜的感觉,偷偷地搬到了时间上。

这可不是乱搬,是我们大脑里一种很奇妙的联系。

再讲讲范畴化。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超级收纳盒,把各种各样的东西分类放好。

比如说动物这个大范畴,下面又有狗啊猫啊牛啊这些小类。

我们怎么区分它们呢?这可不是随便乱分的。

就像家里的衣柜,我们会把衬衫放一块儿,裤子放一块儿,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看到一只狗,大脑马上就把它放到动物这个大盒子里的狗这个小格子里了。

这中间还有什么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区别呢。

就像在水果这个范畴里,苹果可能就是那种典型的水果,大家都觉得它最像水果的样子,可要是说榴莲呢,就有点特别了,不是每个人都觉得它是那种典型的水果,但它还是在水果这个大范畴里。

还有意象图式这个东西。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在空间里的感觉,像上下左右这种。

我们的语言也会受这个影响。

比如说“情绪高涨”,这个“高”就是和我们身体感觉里的向上的那种积极的感觉联系起来了。

就像我们高兴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像要飘起来一样,所以就用“高”来形容情绪好。

认知语言学就是这样,把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背后的那些奇妙的大脑活动给挖出来了。

我觉得这就像是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语言不再是干巴巴的单词和句子,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东西,每一个词每一句话背后都有我们大脑的小秘密。

这让我们更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说话,也让我们看到人类思维的奇妙之处。

这就像发现了一个新的游乐场,里面全是关于语言和思维的有趣玩意儿。

认知语言学导论读后感

认知语言学导论读后感

认知语言学导论读后感以前吧,觉得语言就是一堆单词按照语法规则拼凑起来的东西,就像搭积木一样。

可这书一打开,就像是有人在我眼前把积木全都打散,然后重新组合,告诉我:“这些可不仅仅是积木块,它们背后都有故事呢!”书里提到的概念一个比一个有趣。

比如说隐喻,这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文学修辞手法那么简单。

在认知语言学里,隐喻就像是隐藏在语言深处的小精灵,到处乱窜。

我们平时说“时间就是金钱”,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原来这背后是我们的大脑把对金钱的一些概念,比如珍贵、需要珍惜之类的,映射到了时间这个概念上。

就好像大脑偷懒,不想重新给时间想一套理解的方式,就直接拿金钱的概念来套用了。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其实不自觉地就在用隐喻来构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像个隐藏的语言小魔法。

还有范畴化这个概念,也特别好玩。

就好比我们怎么把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东西分类放进不同的小盒子里。

以前觉得这就是按照物体的特征来分嘛,比如动物就是会动的、有生命的之类的。

但书里告诉我,这可不止这么简单。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认知习惯都在这个分类过程中捣乱。

比如说有些文化里把蝙蝠当成鸟,有些又觉得它是兽类。

这可全看这个文化里的人是怎么认知这个世界的。

这就好像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分类小秘籍,还真挺神奇的。

而且啊,读着读着我发现,认知语言学就像是一个大侦探,专门去挖掘我们说话、思考背后隐藏的那些认知过程。

以前总是觉得语言嘛,就是表达我们想法的工具。

现在才明白,语言和我们的思维简直就是连体婴儿,互相影响着呢。

比如说,不同语言里对颜色的描述就不一样。

有些语言里蓝色就分好多种不同的名字,那说这种语言的人看蓝色的时候,可能就比我们这些只知道“蓝色”这一个统称的人看到的世界更细致。

就像他们的眼睛里装了个蓝色的高清放大镜,而我们的是个普通版的。

不过呢,这书也不是那么好啃的。

有些概念就像一团团小迷雾,得反复琢磨才能有点明白。

但是呢,当你一点点把这些迷雾拨开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发现了语言世界里的宝藏一样,特别有成就感。

认知语言学例子

认知语言学例子

认知语言学例子
1. 你知道吗,就像我们说“给你点颜色看看”,这其实就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例子呀!我们用“颜色”来隐喻“厉害的手段或后果”,多有意思!
2. 想想看,“他发火了”这句话,这里的“火”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类比情绪的激烈程度呀,这难道不是认知语言学的奇妙之处吗?
3. 哎呀,“时间就是金钱”这句大家都常说的话,不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体现嘛!把时间和金钱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让人更容易理解时间的宝贵呢!
4. 有没有注意到“我心都凉了”这话呀,用“凉”来形容心情的低落,可不就是认知语言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嘛,多神奇呀!
5. 嘿,“他的话像刀子一样伤人”,这不就是用“刀子”来隐喻话语的伤害性嘛,你说认知语言学是不是无处不在呀!
6. 哇,“她笑开了花”,是用“花”来表现她开心的程度,这种认知语言学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随时能发现呢!
7. 你瞧,“他是个老狐狸”,把人比作狐狸来表达其狡黠的特点,这也是认知语言学超有趣的地方呀!
我觉得认知语言学真的充满了各种奇妙和有趣的现象,它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且富有表现力。

认知语言学常见问题

认知语言学常见问题

认知语言学常见问题介绍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研究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为什么研究认知语言学?1.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语言的基本机制:认知语言学可以揭示语言学习和处理的认知过程,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2.探索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认知语言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过程,以及思维如何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

3.解释语言的多样性: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表达和句法规则,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这种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

常见问题1. 人类语言是如何学习的?•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人类在早期阶段(通常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具有较强的语言学习能力,这被称为关键时期。

•语言习得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如语音知觉、词汇习得和语法规则学习等。

•语言习得的环境条件:语言习得不仅依赖于认知机制,还与社交环境、语言输入和反馈等因素密切相关。

2. 语言对思维有何影响?•Sapir-Whorf假说:该假说认为语言决定了思维的范围和形式。

然而,现代认知语言学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语言并不完全决定思维,但它确实对思维有一定的影响。

•语言对认知的塑造:语言能够影响思维的方式,通过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获得不同的思维方式。

•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这表明语言对思维的塑造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3. 为什么语言产生了多样性?•语言形式的差异:不同语言系统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方面具有差异,这导致了语言的多样性。

•语言的功能需求:不同语言的使用者面临不同的交流需求,因此语言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样性。

•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语言的多样性也受到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导致了语言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解词
1.认知: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行为的过程和能力。

2.范畴:范畴主要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分类,有时也指概念。

3.范畴化:主要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进行形成概念的过程
和能力。

4.家族相似性:一组形式项目AB,BC,CD,DE……每个项目至少有一个
或几个要素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项目共有的但没有或少有所有项目共有的要素。

5.原型:1.一个范畴的中心或典型成员。

2.出处范畴核心的图式化
心理表征。

6.格式塔(完型):不同于其任何组成部分的性质的整体事物。

7.意象:对于同一情景,人们对于识解的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心
理印象。

8.意象图式:可重复出现的,人类空间活动经验和动态情景的知识
结构模式。

9.任意性: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间不存在天然自然必然因果关
系,用哪个能指代表哪个所指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具有不可论证性。

10.象似性(完型趋向律):语言结构,尤其是句法结构在很大程
度上是人类经验的图象。

简答大多均为举例说明,三个简述见笔记。

分析(理解上课内容,自己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人物:国外--Rosch,Lakoff, Langacker,Fillmore等 国内—束定芳,熊学亮,桂诗春,袁毓林, 张 辉,张艳芳 等.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具体来讲其学科内容可表述为:
研究对象—人类认知过程和语言相互作用的关系。
基本和首要的问题—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的关系(从认知出发解 释 语言,
语法上的象似性包括: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指语言的成分中对应结构对应事件发生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和 逻辑顺序。通俗地讲就是所谓的“先来后到”。如恺撒的名句:“I came ,I saw,I conquered.”.
距离象似性:指语言排列顺序和认知距离有关。在功能上,概念上和认知距离 近的,形式上的距离也近。即关系越紧密的词在语言结构中靠的越近。以英语 为例主动动词后面有三类动词:a,不带to的从句。 I made her leave.(I对另一 个人有直接影响,两个动词之间的距离较小。)。 B, 带to的从句。 I wanted her to leave.(主语愿望可能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两个动词之间的距离大)。 c , 带that的从句。I hoped that she would leave.(主语不可能对另一个人产生直 接影响,两个动词之间的距离最大)。
认知语言学派
概要
一 引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二 学科特点(综合性,动态性)
三 发展概况
四 主要理论---隐喻与换喻,象似性,图形-背景理论,原型范畴,框架理论
与框架语义学.
五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
六 发展趋势
七 评价
(学科意义, 缺点与不足)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80,90年代得到 迅猛发展.本世纪逐渐成为主流.认知语言学研究语 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它是建立 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 基础上的一门新科学.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 角和方法,可以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这一特点使认 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非常的宽泛并由此得到国内外 许多学者的普遍承认.
数量象似性:指语言表达提供信息的数量与意义的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意义 越复杂语言表达就越长。如“他很聪明,也很善良。”,就明显比“他很聪 明。”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意义和就越复杂。数量原则体现在人类交际过程的 礼貌策略中。语言形式的增加意味着尊重程度的增加。正如一句箴言所云: “Being polite is saying a bit more.”.再如汉语中的——坐——请坐——请上 坐!
象似性
象似性又叫临摹性,拟象性.指人类可以在语言 的形式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构想出一种相 似性。该理论源于符号学中的象似符 (icon).象似符可以分为影象符(image):“看 起来”、“听起来”,是对意义的简单模仿。 典型的实例就是象形字和拟声字。图示符 (digrama):指语言形式与意义的结构相似, 主要体现在语法层面这是象似性研究的热点。
强调从认知过程对语言作出解释)。
主要
研究内容—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点,语言组织的功能原则,句法和语义
之间的关系,概念分界等。
具体分
支—认知音位学,认知词典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篇学等分支
性研究学科。
哲学基
础—体验哲学。(与生成语法相反。同时在该哲学基础的基础上形成了其
基本假设)。
体似性 图形—背景理论 原型与范畴 框架理论和框架语义学
隐喻和转喻
隐喻和转喻以往都被看成是修辞,是文学家和修辞学家的研 究范畴。认知语言学家却认为比喻性语言和非比喻性语言无 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隐喻和转喻是我们对抽象 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
——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即用来连接概念 系统的结构来自亲身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 而有意义。
——思维是想象的。因为那些不直接来源于经 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向的结 果。这种想象力也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因为 隐喻、转喻和心理意向是以经验为基础的。
——思维具有完整性。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
--语言不是人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 --语法是概念化的。 --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 ——以上假设也是认知语言学的共识,正是
(二)长足发展阶段(80s中期—90s中期)。拉科夫、兰艾克、泰勒等 编著的认知语言学基础性著作相继出版。如兰艾克1987年发表的《认知 语法的基础:理论前提》。——1989年认知语言学专题讨论会在德国举 行,这次研讨会被认为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ICLC1),创建了认 知语言学协会.次年,创办了期刊《认知语言学》(Cognitve Linguistics),标志着认知语言学学派的国际地位正式确立。——此时, 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长足发展。
三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况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在美 国萌芽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和初步发展期(70中期—1985年前后)。Langcker开始对认 知语言进行研究。——拉科夫语言格式塔理论。——拉科夫/约翰逊于 1980年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书具有标志性意义:它为认 知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分野奠定了基础。
束定芳
束定芳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外语
类核心刊物《外国语》主编,同时担任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全
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秘书长。
198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获博士学位。
1997年7月至1998年7月作为富布莱特研修学者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狭义地转喻是用被默认识解为A的表达E来激活一个新的识 解B,A和B在某一域或某以矩阵中相联系。它们的联系可分 为固有的、相对持久的联系和偶然的短暂的外在联系。
具体来将可以把转喻表述为依赖于A和B的临近性与关联性, 把A看作相关的B。属于同一认知域的转指,用局部指称整 体,如用首都替代国家,“国际非常重视北京的声音”。
研修一年。2000年2月至2000年8月获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奖学金,在英
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9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1年获“上海市曙光学 者”称号,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资助。
1996年起开始为研究生开设《现代语义学》和《外语教学理论》等课程, 出版专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6)、《现代语义 学》(2000)、《隐喻学研究》(2000)、《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 策》(2004)、《认知语义学》(2008)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 《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2002)、《语言的认知研究》(2004)、 《外语教育往事谈—第二辑》(2005)等。
如行情好的叫“牛市”,把不景气的股市叫“熊市”。
--转喻。英语为 metonymy,源于希腊语meta-(变化)和 onoma-(命名),是最基本的连接过程。在转喻的过程中 一个或多个词义之间的语义联系是建立在相依性关系基础上 的,如整体和部分、内容和形式的相依性。因此,转喻是发 生在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张辉
张辉
张辉 博士、博士后、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外语
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 兼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 员。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汉语熟语理解的神经机制 研究”(项目编号06BYY019),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时间相关电位的汉语惯用语结构的认知研究”(项目 编号30740040)。网站“认知语言学在线” ()的创办人和负责人, 2003年出版专著《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其博 士后出站报告《汉语熟语语义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2005)。在CSSCI和核心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
背景的特点是不凸显的,较大的,居于边缘位置的, 静态的,不易引起注意的、不易识别的。
但是两者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 转换的。
人们观察可以从背景—/图形,也可以从图形——/背景。如, 亭子在湖中心//湖中心有个亭子。遵循的是不同的认知路线。
由于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不同,每个民族的认知路线是不同 的。汉语的结构组合实际上存在着背景——/图形的趋势。这 可以解释为什么偏正短语,定语,状语总是在前,中心语总 是在后的道理。因为偏正短语的排列往往是背景——/图形的 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