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koff & 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
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

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流派,旨在通过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使用机制。
本文将对Lakoff和Johnson 这两位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我们将首先概述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然后分析这些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影响和地位,最后评价这些理论对于语言理解和应用的启示和贡献。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认知语言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体会到Lakoff和Johnson的理论对于语言学研究和应用的深远影响。
二、Lakoff & 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观点Lakoff和Johnson在认知语言学的领域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思维、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详细阐述了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中的核心作用,将隐喻视为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复杂思维的关键工具。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类通过具体事物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途径。
Lakoff和Johnson进一步指出,语言的结构和用法往往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和经验。
他们强调,语言并非独立于人的认知系统存在,而是与人类的认知过程紧密相连。
因此,研究语言必须考虑到人的认知因素,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就是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
他们还提出,人类的认知系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可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这种适应性也体现在语言中,使得语言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
因此,认知语言学不仅要研究语言的静态结构,还要研究语言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过程。
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观点强调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隐喻在理解和表达复杂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观点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人类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Lakoff & Johnson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语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lakoff

Metaphors We Live By
★A rebel against tradition Aristotle VS. Lakoff
Metaphor is a matter of words, it is a word used not in its normal sense but in unusual abnormal sense
• 3 Transforma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Problems arose impossibilities in theoretical semantics If I were you, I hate myself. If I were you, I hate me. A turning point: four significant lectures Paul Kay research on color categories Eleanor Rosch basic level and prototype theory Leonard Talmy spatial relations in languages Charles Fillmore Frame Semantics
• • • •
Part II 1 Conceptual metaphor 2 Experientialist philosophy 3 Poetry, mathematics, politics
Part II
• 1 Conceptual Metaphor Our relationship had hit a dead-end street. We may have the bail out. The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We are spinning our wheels. It is off the track. We are going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LOVE IS A JOURNEY LOVERS ARE TRAVELERS THE RELATIONSHIP IS THE VEHICLE COMMON LIFE GOAL IS DESTINATION
概念隐喻的哲学发展

概念隐喻的哲学发展作者:张靖晨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摘要: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是基于大量的隐喻实例提出来的,它证明了语言和隐喻认知结构的密切关系,将隐喻研究纳入认知科学的领域。
本文介绍了隐喻理论研究的具体哲学发展,希望给学习概念隐喻的学者和哲学学者一些启示。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哲学;语言和思维一、Lakoff概念隐喻的哲学来源和发展1.1.1 “替代论”和“比较论”:隐喻是语言现象西方关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人物众多,观点各不相同。
古希腊的Plato和Aristotle都对隐喻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的观点不同。
Plato极力反对使用隐喻,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错误使用,他批评的对象主要是诗人和那些诡辩的人,认为他们使人们远离了真理;而Aristotle 却赞赏隐喻的使用,不仅强调隐喻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更强调隐喻在修辞中的作用。
但是无论是反对使用隐喻的Plato还是赞成使用隐喻的Aristotle,都认为隐喻是修饰话语的手段,只起修饰作用。
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在Aristotle的隐喻观基础上提出了隐喻的“替代论”,认为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
“比较论”认为,隐喻是某种相似的或类比的一种陈述,是某种压缩的或省略的明喻。
隐喻“比较论”观点在隐喻理论研究中的影响是深远的。
1.1.2 “互动论”:隐喻是思维方式“替代论”和“比较论”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直到Richards提出隐喻的“互动论”,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才发生改变。
他于1923年和Ogden合作出版了《意义的意义》,书中他提出著名的语义三角理论。
1936年Richards出版了《修辞哲学》(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一书,使人们对隐喻的“替代论”和“比较论”的观点发生了动摇,并开始怀疑这两个理论。
Richards指出,隐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人们无时无刻都在使用隐喻,隐喻是两个概念的并置,通过彼此的互动产生一个新的意义。
lakoff 莱考夫 a conceptual category 概念

George Lakoff是一位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上,特别是如何通过语言来理解和构建我们的概念世界。
在Lakoff的理论中,他强调了概念分类(conceptual categories)的重要性。
他认为,我们的思维并非基于独立、客观的事实,而是通过我们使用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的概念框架来组织和理解世界的。
这些概念框架构成了我们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帮助我们对经验进行分类、解释和预测。
Lakoff提出了以下几个关于概念分类的关键观点:1. 基本层次类别(Basic Level Categories):Lakoff注意到人们在描述世界时,通常会使用一种中间级别的类别,如“椅子”而不是更具体的“餐椅”或更一般的“家具”。
这种基本层次的类别具有最高的认知效率和最丰富的语义特征。
2.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ICMs):Lakoff认为,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基于一种理想化的、抽象的模型,这种模型反映了我们对特定概念的一般化认识和期望。
例如,我们对“家庭”的理解可能基于一个包含父母、孩子和爱的理想化模型。
3. 隐喻和转喻(Metaphor and Metonymy):Lakoff和Mark Johnson一起提出了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而且是思维的基础。
我们经常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如用“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
转喻则是通过部分来代表整体或者通过容器来代表内容等关系来构建概念。
4.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Lakoff的框架理论指出,我们对事件和情境的理解是基于预设的认知框架,这些框架包含了我们对该情境的基本结构、角色、预期行为和评价标准的理解。
通过这些观点,Lakoff强调了语言和思维的紧密联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概念分类和相关的认知机制来构建和理解我们的世界。
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

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实用版)目录1.乔治莱考夫的语言学背景2.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概述3.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特点4.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影响正文1.乔治莱考夫的语言学背景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语言学理论是在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在交际中的功能,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反映,这两者的结合为乔治莱考夫的语言学范式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2.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概述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语言学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思维的体现。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将语言视为独立于思维之外的符号系统的观点,从而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3.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特点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强调语言与思维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思维的表达,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结构与思维结构相互影响。
(2)重视语言的隐喻性。
乔治莱考夫认为,语言中的许多概念和表达都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的一种修辞手段,更是思维方式的体现。
(3)突出语言的认知功能。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用来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用来构建和理解现实。
4.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影响乔治莱考夫语言学范式的提出,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论不仅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也为许多相关领域,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的来说,乔治莱考夫的语言学范式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强调语言与思维紧密联系,重视语言隐喻性和认知功能的语言学理论。
07模糊限制词1

Shakespeare is par excellence the poet.
去快叫个人牙子来,多少卖几百两银子, 拔去肉中刺,眼中钉,大家过太平日子。
(曹雪芹《红楼梦》) 时代的轮子,毫无怜悯地碾毙了那些软 脊骨的!只有脚力键者能够跟得上,然而大 半还不是成了Outcast! (“读《倪焕之》”《茅盾论创作》)
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The shields only convey the speaker’s doubtful and reserved attitude or cite the third person’s point of view to express the speaker’s idea indirectly and to make the tone smoother. So it should belong to pragmatic range.
.
His weight was approximately three point two kilograms,which is essentially what his birth weight.
The baby’s blood pressure was also about uh something between forty and fifty palpable.
。
到必要时,他一定会拿起菜刀的。 他是个堂堂的男儿汉,不能甘心当乌 龟!是的,他须坚强,可也要忍耐, 万不可太鲁莽了。
(老舍《四世同堂》)
这段话中的“太”也是一个程度变动的模 糊限制语。文中的“他”既然是一个堂堂 正正的男儿汉,因此“他”决不会甘当乌 龟,“他”可以采取鲁莽的报复行为,但绝 不能偏激。“太”字便起到了这种程度限 制的作用,可谓得体。
从Lakoff的“道德政治”看中国的软实力外交

叛育文化论坛
21 02年
第 3期
Ja uWe U u n loY nH 0L nTa
家 汉斯 ・ 根索 所 总结 到 : 际舞 台上 的权 力 之 争 摩 国
不 仪 是对 政 治优 势 和政 治 统 治 的争 夺 , 而且 在 特 定
MO E ) 关 爱 父 母 模 式 ( U T R N AR N DL 和 N R U A TP E T
主 义政治 学 代表 罗伯 特 ・ 尔 的 《 达 现代 政 治分 析 》 、 福 山 的《 史 的终 结》 罗 斯诺 的 《 界 混乱 : 革 与 历 、 世 变
延续 的理论》 以及亨廷顿的《 文明的冲突》 等著作属 于广 义上 的 软实力 研 究范 畴 。
常言 道 :弱 国无 外 交 ” 它 表 明 国家 实 力 的 强 “ , 弱对 外交 的制 约 和影 响 。一 国的实力 , 既包 括经 济 、 军事 和科技 等硬碰 硬 的物 质 力 量 , 同时也 包 括 文 化 思想 、 识 形 态 等 软 对 软 的 力 量 。笔 者 对 “ 国 无 意 弱 外 交 ” 的实 力 理 解 为— — 更 大 成 分 是 指 硬 实 力 。 中 也就 是说 一个 国家 要 想 在 世 界 有 强 大 的影 响 力 , 硬 实力 是前 提 。但是 否 光有 硬实力 就 能成就 一个 国家
关 键 词 : Lk f 道 德 政 治 ; ao ; 中国 ; 实 力 外 交 软 中 图分 类号 :4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64— 6 5 2 1 )3— 09一 6 C0 A 17 7 1 (0 2 0 0 2 o
教育 部 于 2 1 0 0年 7月 2 日正 式 颁 布 了《 9 国家 中长 期教 育改 革 和 发 展 纲 要 》(00—22 ) 《 21 00 。 纲 要 》 简称 ) 出要 培养 跨 学科 、 领 域 的科 研 与 教 ( 提 跨 学结 合 的团 队 。国家 需要 一批 人文 素养 和科 学精 神 十分 强劲 的 科 研 共 同体 。 《 要 》 出新 兴 学 科 主 纲 指 要发 生在 学科 之 间 的交 叉 点 上 。要 抓 住 学 科 交 叉 ,
ICM的四种类型及其关系

ICM的四种类型及其关系Lakoff提出的ICM认知模型,依据结构型式,可分为四个子模型: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和转喻模型。
在对ICM的四个子模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述性研究中发现,转喻和隐喻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
标签:ICM 意象图式模式命题模式转喻模式隐喻模式一、ICM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是指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知识的心理构建。
这种构建往往是模式化的,反映出以特定而固化的方式勾勒客观现象,表现出一种理想化了的思维定势。
刘宓庆(1999)认为:“思维形态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又是一种共时的现象。
它是无时无刻不在支配语言表现并模式化为语言表层结构样式的深层机制”。
因此,Lakoff(1987)提出了ICM这一人类认知模型。
他认为,人类往往依据结构来组织知识和表征现实,每一种ICM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化整体,即一种格式塔(gestalt),而且每一种ICM均能构建一个心理空间。
依据结构型式的不同,ICM表现为四个子模型: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和转喻模型。
Lakoff指出,认知模式是人脑为感知世界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
这种方式是人类创造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称之为ICM(理念化的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每一种理念化认知模式都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化整体,而且每一种认知模式都能建构一个心理空间。
Ungerer & Schmid(1996)指出,认知模型不具备普遍性,其形成有赖于人所成长和生活的文化语境,因而,特定认知域的认知模型最终会受制于文化模型。
二、命题模式和意象图式模式命题模式(propositional model)是对原型结构直接关联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进行认知的一种方式。
这种认知包括对特定对象特征、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
意象图式模式(image-schema model)与空间结构直接相关,凡是涉及形状、移动、空间关系的知识都是以此模式储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 人们对其有许多论述 桂诗春认为 认 知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 它是 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6] Osherson 在其 认 知科学入门 系列书的第一卷中指出 人类智 能的运用叫 认知 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7 xi] Lakoff 和 Johnson 两位教授也认为 认知 包括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诸如心智运算 心智 结构 意义 概念系统 推理 等等 由于我 们的概念系统和推理是从我们身体经验中产生 的 因此 认知 也包括感知动觉系统
他们还认为 概念是通过身体 大脑和 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 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 被 理 解 [5 497] 概 念 是 通 过 体 验
embodiment 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 能力而得到的 直接基于身体经验的概念包 括 基本层次概念 空间关系概念 身体动作 概念 如手的动作 体貌 行为和事件的一 般结构 颜色和其它 这种基于身体的概念 化机制和思维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的 隐藏状态 之中的 但它们建构了我们的经验 是我们进 行有意识经验的基本要素
16
由于对 认知 有不同见解 因而对于 认 知科学 就自然有不同论述 Osherson 基于自 己对认知的看法 认为认知科学是研究各种形 式的人类智能 包括从感知和行为 到语言和 推理等[7 xi] 有不少学者将认知科学理解为 从认知角度深入探讨思维机制 信息处理机 制 人类智能的性质和工作原理 更多地使用 计算机模拟认知过程以及逻辑分析方法 这就 要涉及到符号运算 逻辑形式问题 而 Lakoff 和 Johnson 是反对用形式主义的方法来研究认 知科学的 他们在书的开头就醒目地分别用 3 行列出了当今认知科学中的 3 个基本观点2, 这 也是全书的核心观点 构成了他们称之为体验 哲学的基础
sensorimotor system 其促成了我们的概念 化和推理能力[5 10] 他们还区分了两种不 同意义的认知
1 在认知科学中指能够精确加以研究 的任何种类的心智运作或心智结构 这种运作 和结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包括 视觉加工 听觉加工 动觉加工 记忆 注意 情感 思 维 语言等
2 在某些传统哲学中 认知常有不同 所指 常指概念结构或命题结构 包括对它们 进行规则运算 因此认知意义是指真值条件意 义 与内在的心智和身体无关 是参照外部世 界定义的 我们所认为的 无意识认知 对 许多哲学家而言不被视作 认知
15
Metaphor[3] Moral Politics: 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 Don’t[4]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5] 下文简称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体验哲学 Where Mathematics Comes From(即将出版) 在访问美国期间 我就有关 认知语言学的一些问题向他请教 他还赠送我 一本 1999 年出版的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这本书与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一样 也是 由 Lakoff 和 Johnson 为哲学家 两人合著 书中对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几个要点作了 概括性论述 现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述如下
知语言学进行研究 各类著作 论文如雨后春 笋 数量猛增 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 ICLA 也已召开了六届大会 分别在美国 比利时 荷兰 瑞典 明年 7 月将在美国召开第 7 届 大会 德国的 Mouton de Gruyter 出版社出版 了 认知语言学研究 丛书 已出版到第 15 册3 一股 认知语言学 的强劲风潮从北美 和欧洲大陆刮向了全世界 将认知语言学的研 究不断推向新高潮 不少学者认为 21 世纪将 是认知语言学的世纪
Lakoff 说 乔姆斯基的理论不属于认知 语言学 尽管他自己以及其他人这样认为 他 将认知语言学的起始点定在 70 年代末期 并 已逐步发展成当今世界范围内语言学界的主流 学派
有的学者将认知语言学视为功能语言学 的分支 如 Langacker[9 13] 而 Lakoff 却对 我说 功能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
王寅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6
摘 要 近来国内外认知语言学发展迅猛 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的主流学派 但其中也是学派林立 观点 众多 分歧很大 国内也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论述 有介绍其经验观的 也有论述其理性主义倾向的 Lakoff 和 Johnson 在 体验哲学 体验性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 一书中区分了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 代认知科学 提出了全新的体验哲学理论 并以此为基础从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法 词汇 语言能力和 普遍性 先天性等方面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本文是基于对 Lakoff 教授的采访和学习 体验哲 学 一书后总结而成的 关键词 认知科学;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
语义与概念 功能 人类的知识是紧密 相联的 语义形成的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 他们认为 概念化过程就是基于身体的体验过 程 5 139 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概 念系统 意义和推理 Jackendoff 于 1983 年 出版了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10] Lakoff 于 1988 年发表了 Cognitive Semantics[11] 的论文 他们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语义与认知的 关系 建立了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言学中可谓派别林立 乔姆斯基 也认为自己是认知语言学家 袁毓林认为 如 不计较技术和细节上的巨大差异 勉强概括各 种研究路子背后的共同特征 那么 当代一些 有影响的语言学流派大都可以归在认知主义这 个名目之下[8 1] 国内目前所讨论的认知语 言学既有介绍其经验观的 也有介绍其理性主 义倾向的 在与 Lakoff 教授交谈之中 他一 直强调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第二代认知科学理 论之上的 其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 其方法主 要是 寻找最具综合性的概括 进行最广范围 的趋同证明 运用心智和大脑的经验性研究成 果 其心理学基础是基于经验的心智主义 其 神经学观点是连通论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Lakoff & Johnson’s Writings
WANG Yin (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
Abstract: Recently, cognitive linguistic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developed so rapidly that it has begun to gain a dominant position in linguistic theory. Since there are many views and differences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some linguists in China introduced its experiential view, while others its rational views. Lakoff and Johnson made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First-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 and the Second-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 and put forward a brand-new theory in their works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ory, they expounded some fundamental ideas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cluding cognitive semantics, cognitive grammar, the lexicon, the language capacity, universals and innateness. This paper is a summary of these ideas after my personal interview with Prof. Lakoff and my reading of the book. Key words: Cognitive Science; Embodied Philosophy; Cognitive Linguistics
从广义上讲认知语言学可包括 认知语
3. 参见参考书目[9]
义学 Lakoff, Johnson, Jackendoff Fillmore 认知语法 Langacker 认知语用学 Sperber & Wilson 神经认知语言学 Sidney Lamb 认知语音学 Dressler 认知功能语法 James H-Y Tai 等分支 从狭义上讲仅包括 认知 语义学 认知语法 认知功能语法 Lakoff 和 Johnson 在 体验哲学 中主要围绕认知语义 学 认知语法 词汇 语言能力和普遍性 先 天性等方面论述了认知语言学最基本的观点 1 认知语义学
2. The mind is inherently embodied. Thought is mostly unconscious. Abstract concepts are largely metaphorical.
切相关 这与第一代认知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 认知语言学 近几十年来 一大批学者开始全面对认
了 6 本书 与其他认知语言学家 哲学家 认 知科学家一道创建了认知语言学派 逐渐成为 当前语言学界的一个主流学派 其中头两本为 我国学者所共知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1] 和 女人 火与危险事物 [2]被视为认知语 言学中的经典著作 另外还有 4 本是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