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解读

合集下载

英语认知语言学

英语认知语言学

英语认知语言学英语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英语语言的认知过程和结构的学科领域。

它涉及到对英语的理解、产生和使用的认知机制和规律进行探究。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来介绍英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语音认知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语音的认知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和使用语言至关重要。

在英语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通过分析声音的特点、语音单位和发音过程来探究语音的认知机制。

其中,声音的特点指的是语言中的音素、音节和音调等音位学要素;语音单位则是指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所处于注意的最小单位,比如音素的串联等;而发音过程则是指人们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生成声音的过程,包括声带、发音器官的协调等。

二、词汇认知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研究词汇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词汇的构成和用法。

英语认知语言学关注词汇的存储、识别和产生等过程。

在存储方面,研究者通过研究一词多义、词义辨析和词汇关联等现象来揭示词汇存储的机制;在识别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在理解语言时如何通过语境和词汇特征等信息进行词汇的识别;在产生方面,研究者关注人们在表达时如何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词汇。

三、语法认知语法是指语言的句法结构,研究语法的认知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在英语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关注句法的生成、解析和回避等过程。

在生成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如何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模式生成符合语法的句子;在解析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语法知识和上下文信息进行句子的解析;在回避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如何避免语法错误和困惑。

四、语义认知语义是指语言的意义系统,研究语义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英语认知语言学关注词义、句义和篇义等层面的研究。

在词义方面,研究者研究词汇的意义构成和扩展,探究词义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在句义方面,研究者关注句子的意义生成和解释过程,研究语义角色和语义关联等现象;在篇义方面,研究者研究文本和篇章的意义结构和组织方式。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在语言学领域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分支学科。

通过研究人类认知系统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认知语言学试图探寻语言习得、语言使用以及语言理解背后的认知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相关实践应用。

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结合了心理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关注如何人类的认知系统利用符号系统来组织和理解语言,探究语言如何影响人类思维和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强调个体在语言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处理方式,从而揭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语言认知过程。

其中,实验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揭示出不同语言任务对认知系统的影响。

另外,神经科学方法、计算模型和语料库分析等也被广泛运用于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从不同角度揭示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

四、认知语言学的实践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心理治疗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理解语言认知机制,我们可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或者通过干预认知过程,帮助患有语言障碍的个体进行康复治疗;同时,认知语言学还为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五、结论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为理解人类语言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应用性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将继续推动语言学领域的发展,并为人类认知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代表人物:国外--Rosch,Lakoff, Langacker,Fillmore等 国内—束定芳,熊学亮,桂诗春,袁毓林, 张 辉,张艳芳 等.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知识的根本。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 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 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 尔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 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 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 入稳步个特例。一个范 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 标例示(instantiate)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 对标准的扩展(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 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清晰边界 4 范畴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上下位 命题模式、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1.原型(prototype):
是物体范畴最好、最 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他成 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 型性。
eg1.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 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 麻雀; 麻雀在中国人的认 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ˈleɪˌkɔ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 力。
马克·詹森 (Mark Johnson:
朗奴·兰盖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认知文法的提 倡者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Gilles Fauconnier (1944年8月19日-)
Charles J. Fillmore
William Croft Michael Tomasello (1950年1月18日-)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 学的华人。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 知语言学的华人。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认知语法学 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五、认知语言学优与缺 六、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脱胎自认知心理 学或认知科学,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 认知语言学涉及电脑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 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当时仍很火热的生成 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从基本上都必 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认知语言学我们来了解一下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产物,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是基于人类的认知能力。

它研究的是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交叉领域,旨在揭示人类语言能力的认知机制。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其中之一是语言的模糊性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语言表达经常是不精确和模糊的,而不是清晰和准确的。

这是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反映,而人类思维往往是模糊和不确定的。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概念隐喻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理解和表达语言。

例如,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价值。

这个理论揭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如何通过隐喻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认知语言学还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和眼动追踪等。

通过这些实验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并验证相关理论的有效性。

这些研究方法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证基础。

识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的认知加工、语义理解和语用推理等。

在语言的认知加工方面,研究人员关注人类如何理解和产生语言。

他们研究人类的注意力、记忆和推理等认知过程,以揭示语言的认知基础。

在语义理解方面,研究人员研究人类如何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

他们关注词义、句法和语篇等语言层面的信息,以及词汇、语法和语用等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语义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在语用推理方面,研究人员研究人类如何根据语境和目标来推断和理解语言。

他们研究人类的共指理解、指代消解和推理等语用过程,以揭示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和功能。

识解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加工、语义理解和语用推理等方面,揭示了语言是如何被认知、理解和产生的。

通过应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在语言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认知科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解词
1.认知: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行为的过程和能力。

2.范畴:范畴主要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分类,有时也指概念。

3.范畴化:主要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进行形成概念的过程
和能力。

4.家族相似性:一组形式项目AB,BC,CD,DE……每个项目至少有一个
或几个要素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项目共有的但没有或少有所有项目共有的要素。

5.原型:1.一个范畴的中心或典型成员。

2.出处范畴核心的图式化
心理表征。

6.格式塔(完型):不同于其任何组成部分的性质的整体事物。

7.意象:对于同一情景,人们对于识解的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心
理印象。

8.意象图式:可重复出现的,人类空间活动经验和动态情景的知识
结构模式。

9.任意性: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间不存在天然自然必然因果关
系,用哪个能指代表哪个所指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具有不可论证性。

10.象似性(完型趋向律):语言结构,尤其是句法结构在很大程
度上是人类经验的图象。

简答大多均为举例说明,三个简述见笔记。

分析(理解上课内容,自己发挥)。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运作和理解的学科。

它的理论基础是关注语言的认知过程,即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思考、理解和表达信息。

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语义(词义和句义)、句法结构(句子的组织方式)、语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目的)、语音(声音和音调的产生和感知)以及语篇分析(文本的组织和解读)。

在过去几十年中,认知语言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传统的形式语言学只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认知语言学则更注重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

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能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世界。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于表达方式、词汇习惯和语义理解有着差异性。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首先,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然后依次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关键要点。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要点,并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文章的结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跟随文章的内容和逻辑思路而设置的。

一个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供信息,并使整篇文章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

本文采用以下结构来呈现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和要点: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认知语言学进行概述,向读者介绍其背景和基本概念。

同时,我们将给出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写作意图。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我们将围绕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

具体而言,我们将依次介绍三个主要要点,分别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每个要点将以独立的小节来呈现,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了解认知语言学的不同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朗奴·兰盖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 认知文法的提倡者。
•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 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 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 原型 • 范畴化、基本范畴 • 上下位 • 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孕育,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1987年,美国
莱考夫《范畴》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
成;1989年,勒内·德尔文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
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
言学的正式诞生。9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语言学
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
•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 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 2.范畴化:
范畴化,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 一个范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 类别的参照标准,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 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标例示这一标准,不 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范畴化,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 一类型的过程。例如:人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把 不同的人统称为“人”,这就是一种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目录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定义、 背景、代表人物)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思考探究 四、认知语言学的优与缺 五、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在
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
• 第二,转换生成学派认为结构只是由语法生成的副产 品,而不是独立的个体,结构的变体是由原来的结构 在转换规则的作用下得到的。而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个 结构都是独立的个体,受各自不同的限制。
• 第三,转换生成学派认为生成结构的语法是自主的, 与人类的体验无关,而认知学派则认为无论是结构还 是语法都是体验性的。
产生就被介绍到国内来,它迅速在中国这块土
壤里生根、发芽、结果。与此相比,乔姆斯基
学派传入中国的时间要早得多,也有学者尝试
来分析汉语现象,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成规
模的学术队伍,很多原来追随乔姆斯基的中国
学者后来弃而转入认知语言学领域。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从一开始就被运用于
汉语语言现象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引人
• 四、认知语言学优与缺
• 1.优点
• 提供自然的、符合人们语感的分析 • 注重概念化对语法的影响 • 对语言的共性和历史的成功解释 • 常利用图解的办法,准确而简明地把一个复杂的语
法范畴系统表达出来 • 洞察跨词类之间的共性 • 把动态的认知过程引入语法分析 • 确立语义和句法之间的“一对一”映射关系
• 1.原型(prototype):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 , 其哲学根源基于 “家族相似性 ”。它是物体范 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 而其他成员有的典型性 显著,有的具有非典型性、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
如:在“鸟”这个范畴中,知更鸟是最典型 的成员,因为它具有这个范畴的所有特性。而鸵 鸟、企鹅、蝙蝠则处于“鸟”的范畴的边缘位置, 它们和知更鸟共有的特性非常少。
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认知语言学
涉及电脑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
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
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
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
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 学科发展背景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
例如:你简直就是一头猪。 世界是个大舞台。 他的话可是字字千金。(“千金”
使“话语”有了价值)
转喻:转喻又称换喻或借代,指的是相接近或 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事 物。所以转喻强调的不是“相似”而是“联想”。
例如: 北京欢迎你。
(“北京”代指“北京的人”) 手机没电了。
(“手机”代指“手机电池” )
注目的成果,如沈家煊的《不对称和标记
论》、石毓智的《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
张伯江的《现代汉语双及物句式》和张敏的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词组》……
谢谢欣赏!
•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范畴可向上发展为 上位,范畴向下发展为下位。
例如: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e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农业是国民经济的 基础,我们要坚持农林牧副渔相结合的方针)
• 2.缺点
• 忽略语法的系统性 • 完全否定结构之间的可能“转换”关系 • 忽略语法系统对认知的反作用 • 过于强调语法系统的开放性 • 过于强调语法与语义的相关性 • 在语音研究上无能为力 • 烦琐而随意的“图解式”
• 五、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和国内语言学
思潮的发展速度几乎是同步的。认知语言学一
分析:第一个“农业”指的是农业经济,具 有广泛意义,因此译“agriculture”;第二个 “农业”具有专指意义,所以要译成下位词 “farming”,才能准确地表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 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 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隐喻不仅仅是修辞,它 在语言中无处不在。
三、思考:
认知语言学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 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的。那么,认知语言 学与转换生成语言学有什么区别?
• 认知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区别:
• Lakoff认为,在结构与语法的理解问题上,认知语言 学派与转换生成学派有三点不同。
• 第一,在转换生成学派的范式中,语法是一套可以生 成具体语言的深层规则。但认知语言学则认为结构是 意义与形式的匹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