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讲解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在语言学领域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分支学科。

通过研究人类认知系统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认知语言学试图探寻语言习得、语言使用以及语言理解背后的认知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相关实践应用。

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结合了心理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关注如何人类的认知系统利用符号系统来组织和理解语言,探究语言如何影响人类思维和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强调个体在语言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处理方式,从而揭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语言认知过程。

其中,实验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揭示出不同语言任务对认知系统的影响。

另外,神经科学方法、计算模型和语料库分析等也被广泛运用于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从不同角度揭示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

四、认知语言学的实践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心理治疗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理解语言认知机制,我们可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或者通过干预认知过程,帮助患有语言障碍的个体进行康复治疗;同时,认知语言学还为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五、结论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为理解人类语言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应用性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将继续推动语言学领域的发展,并为人类认知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工具,并且通过语言的使用和习得来影响和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

认知科学研究人类思维的本质和机制,而认知语言学则将其应用于语言领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反映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的重要窗口。

通过研究语言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现象,认知语言学试图揭示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两种。

实证研究是通过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手段收集和分析语言数据,以验证理论假设和提出新的解释。

理论分析则是通过对已有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和反思,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和观点。

这两种方法相互complement,共同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应用领域上,认知语言学为语言教育、语言治疗、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在语言教育中,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

在语言治疗中,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治疗师诊断和治疗语言障碍患者,提高其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在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改进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等技术,提高其准确性和自然度。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的发展,为我们深入探索语言和思维的奥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可以促进语言教育和语言技术的发展,提高人们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相信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它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奥秘,为人类的认知研究和语言应用带来更大的推动力。

认知语言学解读

认知语言学解读
• 朗奴·兰盖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 认知文法的提倡者。
•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 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 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 原型 • 范畴化、基本范畴 • 上下位 • 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孕育,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1987年,美国
莱考夫《范畴》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
成;1989年,勒内·德尔文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
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
言学的正式诞生。9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语言学
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
•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 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 2.范畴化:
范畴化,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 一个范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 类别的参照标准,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 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标例示这一标准,不 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范畴化,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 一类型的过程。例如:人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把 不同的人统称为“人”,这就是一种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目录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定义、 背景、代表人物)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思考探究 四、认知语言学的优与缺 五、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在
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知识的根本。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 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 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 尔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 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 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 入稳步个特例。一个范 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 标例示(instantiate)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 对标准的扩展(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 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清晰边界 4 范畴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上下位 命题模式、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1.原型(prototype):
是物体范畴最好、最 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他成 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 型性。
eg1.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 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 麻雀; 麻雀在中国人的认 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课件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课件

语料库研究法有助于发现语言 使用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为认 知语言学提供实证支持。
实验 法
实验法是一种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会设计特定的实验任务,并通过对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进 行测量和分析,探究语言认知加工的过程和机制。
实验法有助于深入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机制,为认知语言学提供更加严谨和科学 的支持。
框架理 论
总结词
解释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情境
详细描述
框架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中进行的,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其所处 的框架。框架理论关注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情境,强调语言与文化、社会、认知等方面的
联系。
认知语法
总结词
关注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认知基础
VS
详细描述
认知语法关注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认知 基础,认为语言的语法结构与人们的认知 方式有关。认知语法强调语言的象征性和 任意性,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隐喻、转 喻等认知过程来构建的。
语言与文化研究
文化概念化
认知语言学探讨语言如何塑造我 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概念化,揭示
文化在个体认知中的体现。
跨文化交际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 研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 共性和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
文化传承与创新
认知语言学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 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通过隐 喻和意象等手段传承和发展文化
认知语义学
总结词
研究词汇意义和概念结构的认知过程
详细描述
认知语义学研究词汇意义和概念结构的认知 过程,认为词汇的意义不是客观存在的,而 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构建的。 认知语义学关注词汇的隐喻、转喻等意义扩 展方式,以及概念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关注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它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同时,认知语言学也关注语言与其他认知领域的关系,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

3.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跨学科研究等。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语言实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来验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理论分析则主要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来构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研究则主要通过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合作来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三、核心理论1. 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中的范畴化现象,如词汇的分类、语法结构的分类等。

范畴化理论认为,语言中的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2. 隐喻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主要关注隐喻的本质、功能和认知机制。

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3. 转喻理论转喻是一种与隐喻相似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ˈleɪˌkɔ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 力。
马克·詹森 (Mark Johnson:
朗奴·兰盖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认知文法的提 倡者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Gilles Fauconnier (1944年8月19日-)
Charles J. Fillmore
William Croft Michael Tomasello (1950年1月18日-)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 学的华人。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 知语言学的华人。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认知语法学 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五、认知语言学优与缺 六、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脱胎自认知心理 学或认知科学,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 认知语言学涉及电脑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 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当时仍很火热的生成 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从基本上都必 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认知语言学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指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人类语言产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规律。

它提出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是一种思维能力,即思考和理解的能力。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不再是一种外部工具或符号系统,而是与人的思维密切相关的一种认知过程。

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2.1语言的认知机制在语言的认知机制方面,认知语言学关注的是人怎么使用和处理语言的。

对于人类在口语和书写上的语言表现,认知语言学能够研究和解释语言的结构、句法、语法、词汇等方面的问题。

2.2语言的语用功能在语言的语用功能方面,研究人们是如何通过语言实现社交交往、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等目的的。

通过研究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的使用规律。

2.3语言的心理过程在语言的心理过程方面,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人类在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使用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规律。

它探究的是人类大脑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是一种更深入的研究。

3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的区别和传统语言学相比,认知语言学更加注重语言的使用和语言背后的思维机制。

传统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是如何表达意义的,而认知语言学则注重人怎样使用语言去产生意义的。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不再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基础,而是思想产生的一种机制。

4认知语言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教育、翻译、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认识到语言的认知本质,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发教育工具,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翻译质量和语音识别能力,让人们更便捷地使用语言和进行人机交互。

5总结总体来说,认知语言学强调了语言和人的思维过程密切相关的认知机制,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语言行为、推理和意义生成的本质。

它将语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忠著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05年 , 第1页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概说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并以1989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为准,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式成立。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立,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认知语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G.Lokoff;R.W Langacker ;C.Fillmore;M.Johnson;R.TayIor;Haiman,M.John;D.Geeraerts;P.Kay等。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争议》;谢信一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1999《转指和转喻》、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l 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自学的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相对立。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或称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的心智活动不能脱离身体经验和形体。

认知结构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并且以感知、动觉、经验为基础,思维具有想象性。

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发展而来;思维具有完形件和整体性;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而是与用科学概念结构保持一致。

关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认知诺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系统。

一方面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认知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在结构方面也参照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

换言之,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

语言不能脱离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而独立运作。

就语义而言,用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和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密不可分。

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绝对而明确的界限。

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语言内部层面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句法跟词汇互参互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不存在一个可以脱离语义、词汇意义独立运转的独立的句法系统。

关于句法是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这是认知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争执的焦点。

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极端形式主义观点的基本主张,是句法自主论。

该观点把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

并且认为语百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关于语吉符号有没有任意性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

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结合,但是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如:“大小、长短、左右、前后、高低”合乎正常范式和语感,而x“小大、短长、右左、后的、低高”却不正常。

在“量级”表达形式方面,高量级和低量级之间往往不对称、不均衡,因此“量级”范畴的编码并不是任意的。

在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背后,是认知动因在起制约作用。

无论是“量级”、空间、时间关系,还是其他方面,也无沦是汉语还是英语,语言都不是任意进行编码的。

而且编码的依据也不是仅仅根据句法规则。

既然语言符号编码并非仅仅根据句法规则,从认知的角度看,代词的可及度(Accessibility)很高,但是其语义的独立性很低,代词在语义上强烈依赖于先行词来补偿其语义,因此要求代词始终保持与先行词之间的连贯性。

这一倾向性表现在句法分布位置上,代词总是尽可能地靠近先行词;设法避免跟先行向之间距离太远,因此在句法分布上,代词与先行词之间很难插入其他成分。

代词的这种认知特征制约着它在话语当中的分布位置不能远离其先行词。

可见,特定的句法形式特征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认知上的深层动因。

单纯局限于句法形式上的描写和解释,往往是画地为牢、缘木求鱼。

句法虽然不能脱离语义和认知的支持而完全独立地运作,但是也不能就此彻底否定句法自身的系统性。

尤其是不能用认知结构和语义结构来彻底取代句法系统。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有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引起了不少人的曲解和误解,就是把切句法规则和认知方式简单地等同起来、把语言认知跟人的整体认知能力混为一谈。

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

从语言研究的方法来看,不参照认知原则.句法形式规则就失去了理据和基础;不参照句法规则,认知原则之间难以协调平衡。

语言的任意性是建立在理据基础之上的任意性;语言的理据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理据。

任侗符号,包括语言符号,都是任意性和理据性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折中的结果。

任意性和理据性的矛盾关系,主要体现为句法结构规则和认知原则之间的矛盾。

事实证明,认知原则和句法规则是互相参照的。

(大量的事实证明,语言符号的运作方式与抽象的数学符号的运算方式不同。

能不能生成合格的句子,并非完全取决于句法运算规则。

句法规则与认知特征之间往往互相参照。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量语言事实证明,句法系统的独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句法系统和语义系统以及语言内外的其他因素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参照、彼此之间形成立体、多维的互参互动的系统关系。

与激进的结构主义语言观相对立的,是激进的认知语言学观点。

该观点认为,语法木过是概念的形式化表征而已。

语法规则和结构直接对应于心理表征或意象图式。

从研究内容来看,下面的内容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课题:范畴化原型理论;认知模式;意象图式,象似性;语法化;图形一背景;有界与无界;隐喻和转喻。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课题,实际上围绕着—个目的;在貌似彼此毫不相干的语法现象之间寻找到内在的统一性,从整体来把握和沟通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如同纷繁复杂的生命万花筒都可以归结为基因一样,语言不同范畴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在这些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操纵下,形形色色的句法要素或彼此融合对应,或相互排斥对立;不同句法要素之间的离散、聚合,实际上都是一定的认知机制演绎的结果。

认知分析可以沟通句法、语义结构、语用之间联系。

认知研究可以贯通表面上毫不相干的句法现象。

一些似乎没有联系的句法现象,从认知的角度看,却可能存在一定的对应规律和互动、制约关系。

语言的研究,一方面要从内部寻找原因,另一方面也要从外部探求动因。

不仅如此,还要发掘和沟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任何系统内的任何子系统的任何层面的因素,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外部和内部因素形成互参、互动的关系。

探寻不同层面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认知语言学的根本目标。

屈折语的性、数、格、时、体、态都有形态标记,即使不进行认知上的解释,由于语法规则外在而显露,形式和范畴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整齐划一。

语言的规则都一目了然。

汉语缺乏严格而普遍的形态。

语法标记的分布形式没有普遍性,例如,“了”,的”在什么情况出现、什么情况下不出现,情况极其复杂多变。

而“了”“的”的隐现和分布位置无法进行穷尽式描写。

但是通过变换和替换分析,可以发现“了”“的”的隐现及其对应因素,从而找到制约“了”“的”的隐现的因素。

如果能够从认知的角度解释制约“了“‘的”的隐现的因素,就可以从理论高度来确定“了”“的”的分布和隐现条件。

这样从形式到意义的分析,不仅知道“了一的”什么情况下出现、什么情况下不出现,而且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或不出现。

这说明,认知研究的方法可以结合变换、替换等结构主义的方法展开,可以将归纳、描写跟演绎结合起来。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进行重新梳理,或许会有助于对汉语的结构形式进行科学、系统的描写和解释。

语言研究的思路大致有两种。

一是单纯进行结构形式的描写,其原理是基于经验的自下而上的归纳。

第二种方法——认知解释。

其思路是基于自上而下的推导和演绎。

其优势是高屋建瓴,以点控面。

但是,一旦语料的支持不充足,缺乏充分的形式验证,其可靠性也同样难以得到保障。

比较理想的方法,是吸取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把描写和解释结合起来,这或许是语言研究的理想境界。

我们比较赞成把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走出一条适合汉语实际的路子。

我们希望认知语言学能够将理论探讨和事实的分析结合起来。

国外的认知语言学主要以英语为语科,我们则着重挖掘汉语的事实。

回顾语言研究的历史,在不同流派更迭交替的过程中,似乎总是不断地在形式和意义两个极端之间大幅度地游移摇摆。

生成语法虽然主张研究人类普遍的语言能力,但是生成语法的终极目标仍然是单纯追求形式而排斥意义。

认知语言学作为与结构主义相对立的流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

认知语言学注重将语言内部结构与语言系统的外部因素结合起来解释语言现象,而不再局限于从语言系统内部寻找解释。

汉语当中从语音、语寨到词语、短语各个层面,都有大量的结构形式相同而意义对立的现象。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一种结构格式有一个最为典型的原型。

以此原型为核心,向周围边缘逐步过渡,在核心与周围外围边缘地带.不同成员之间构成了一个从最为合格到逐渐不合格的连续统。

语言研究的任务之一,是要探究导致这些结构之所以不合格或不太合格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原因。

这些现象正是认知语言学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之一。

第二节认知语官学的哲学基础——经验主义传统语言观主张语言具有独立于思维的客观意义。

这种观点认为,符号通过所指与外部世界的事物相联系。

符号可以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当中的事物。

概念和推理不会受到人的身体经验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影响。

因此思维独立于人的感知方式和特征。

在思维和客观现实之间,不存在任何身体经验的中介作用和影响。

生成语法把语言研究的对象界定为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运用。

语言能力指内在的语法知识,是说本族语的人理解和生成从未听过和说过的数量无限句子的能力。

因为每个人的大脑里存在着一个生成和过滤句子的装置——语法。

其核心部分是人类共有的一普遍语法。

它是由抽象规则和原则构成的有限系统。

头脑里的语法不是后天的,如同人天生就有走路的能力是遗传基因决定的一样,语法本身是独立的系统,句法也是自主的,其构造无须参照语言的其他层面,如语义、语用等。

转换生成语法的核心是天赋性和自主性。

转换生成语法深受现代数学公理化方法的影响一一以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公理作基础,利用逻辑推理来建立和演绎一系列精密运算的科学理论。

在一个具备高度独立性和完备性的公理体系中,形式规则和转换规则操纵着抽象符号的椎演、组合和变换,这就是其句法;而独立于句法之外的语义学充其量只是最终给这些符号赋值的对应性手段。

抽象符号及其关系的运算是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