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圈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

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应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应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应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应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竞争力、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以下是一些与城市经济学相关的概念: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2. 都市圈:都市圈是由一个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组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但相对独立的经济和人口系统。

都市圈通常是以区域城市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为基础形成的。

3.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强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在经济地理上的重要性,包括中心地、居中地和卫星地的概念,通过分析和解释城市等级结构和区域内外关系。

4.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以实现规模经济、技术外溢和效应的经济现象。

城市作为聚集经济的主要场所,鼓励企业和人才的互动和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5.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城市经济中,人力资本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高技能劳动力的聚集和使用可以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 创新与创业: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新想法、新产品、新服务等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创业则是将创新转化为商业机会并开展商业活动的行为。

城市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7. 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能力。

城市竞争力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城市形象等。

这些概念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特征、机制和影响因素。

论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论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 开 放 3 0年 以 来 . 我 国 在 经 济 社 会 各 个 领 域 均 取 得 了 显 著 的 成 就 与 此 同 时 . 对 经 济 活 动 与 生 态 环 境 之 间 针 的 矛 盾 日益 激 化 . 我 国 在 2 0 0 6年 提 出 了 “ 部 崛 起 ” 国 家 发 展 战 略 . 且 在 中 的 并
赵凌云、 肖建 中认 为应 当把环 境 作
为 经 济 增 长 的 内 生 变 量 . 出 了 经 济 学 提 应 当是 从 人 类 中心 向环 境 中心 的价 值 转 移 过 程 . 构 建 了 以 贴 现 的 市 场 价 格 还 纠 正 市 场 失 灵 的 理 论 框 架 与 模 型 这 些
路 . 沿源 从 西方 产权 理 论 的角 度 论述 唐
了 我 国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 . 认 为 由 于 他
多 我 国从 2 0世 纪 9 0年代 开始 进行 这 方 面 的探索 与研 究 我 国从 2 0世 纪 5 0年 代 开 始 大 力 发 展工 业 . 但是 由于 缺 乏科 学 正确 的理 念 进 行 指 导 , 上 了 以高 耗 能 、 污 染 走 高 为代 价 的工业 高 增 长道路 随着 工业 化 进程 的 加 快 . 资 源 和环 境 问题 渐 渐 暴 使
汉于 20 0 8年 获 批 “ 型 社 会 ” 建 设 方 两 案。 这 一 战 略 既 是 武 汉 城 市 圈 的 巨 大 发 展 机 遇 . 是 一 项 艰 难 的 挑 战 改 变 也
2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理 论 研 究 综 述 及 内涵
可 持 续 发 展 需 要 以经 济 发 展 和 资
确 处理 好 经济 发展 与环 境 的关 系, 分做好 可持 续发展 规 划。通过介 绍武 汉城 市 圈的具体 情 况 . 充 分析和 讨 论 武汉 城 市 圈的可持 续发展 规 划 , 并提 出 了可行 性 建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状研究和发展策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状研究和发展策略

车辆工程技术170理论研究0 引言 近年来,成渝地区发展迅速,人口总量和经济规模迅猛增长,已经初步显露出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潜力。

在2020年5月22日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三次会议上,正式将推动成渝经济圈的发展写入了政府的工作报告,成渝经济圈的发展已经是国家战略的层面。

这一战略是不仅能够推动成渝地区的快速合作,共同发展,而且也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在接下来数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国家的政策不断的实施下,成渝经济圈在相关工作在各方组织机构的协调配合下稳步落实和推进。

1 成渝地区与三大城市群 成渝地区虽然与三大城市群相比而言有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优势条件,成渝地区的发展应根据自身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进行合理布局规划。

自然环境角度来看,成渝地区拥有独特的气候,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并且水资源,天然气等资源丰富,是人们宜居的区域;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成渝地区具有优秀的工业基础,不管是在重工业,还是轻工业,交通运输,食品加工和电子产业方面,成渝地区都有各个行业的龙头的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角度来看,成渝地区虽位于大陆中部却有着广阔的土地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由于打通了与欧洲与东南亚的通道,使其成为了连接国外地区的陆上经济走廊,因此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2 成渝地区的发展现状 从现有情况来看成渝地区想要和其他城市群水平相当还要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并且在最近这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的第六次会议上,成渝经济圈特意更名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细节上解读到成渝目前依然还是以重庆和成都作为两个核心带动城市,其他只能算是两城的带动地区,算不上城市群的范畴,也侧面传达了专家学者们的一些切实的观点,尽管国家现在大力鼓励成渝地区发展,但是成渝地区还是应该要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2.1 成都龙泉山两侧开发强度问题 成都主要的发达区域在龙泉山的西侧,依据2014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成都市国土开发强度为20.49%,其中龙泉山西侧平原地区就达到35.86%,到2020年将超过42%。

城市圈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城市圈为例

城市圈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城市圈为例
元, 占全 国的 2 1 . 4 0 4 ; 人 均 GD P达 到 5 7 8 5 1 . 2 5
元, 是 全 国平均 水平 的 1 . 9 3倍 , 进 出 口额 占全 国的
基金项 目: 西安 市科 技局 项 目( S F 1 0 1 1 ) 作者简介 : 苏永 乐 ( 1 9 6 1 一) , 男, 陕 西 乾 县人 , 西 安财 经 学 院 经 济学 院教 授 , 研 究 方 向为 产 业 经 济 和 国 民经 济 ; 陈鹏 ( 1 9 8 9 一) , 男, 浙江台州人 , 西安财经学 院经济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产业经济 。
第2 6卷 第 3期
2 0 1 3年 5月
西 安财 经 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Xi ’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Fi n a n c e a n d Ec o n o mi c s
V0 1 . 2 6 No . 3
长极起 到 的扩散 效 应 、 龙 头 引 导 效 应 以及 规 模 经 济
效益 等作 用 的发 挥 , 使 得 区域 经 济 的 整体 实 力 得 到 了进 一步 提升 , 区域 内的经济 发展 开始 趋于平 衡 , 差
异不 断地 缩小 。这 与极化 理 论在后 期 的进一 步发 展 所 表现 出大 的扩散 效 应 和 回流 效应 也 是 吻 合 的 , 当 回流效应 占据 优势 时 , 区域 发展 就会 趋 向于平衡 , 这 就 是 区域 经 济一体 化发 展演 进 的历程 。 长 三角 城市 圈 内的 1 6个城 市分 属 于江苏 省 、 浙
差异 即人 均 GD P的差距具有 明显 的缓和作用 。 关键 词 : 区域经济 ; 长三角城市圈 ; 经济一体化 ; 极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 : F 0 6 1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2 8 1 7 ( 2 0 1 3 ) 0 3 一o 0 6 5 一O 5

都市圈有关理论及中国都市圈评价

都市圈有关理论及中国都市圈评价

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 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
第一,有一个中心城市(也可能是双核); 第二,圈内的城市结构完整,即形成合理 的城市体系; 第三,各城市间联系密切,尤其是中心城 市对外围城市间的集聚与扩散作用明显。
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 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
(1)中心城市的作用 中心城市的作用 (2)都市圈的范围 都市圈的范围 (3)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207.051 8.828 20.186
13.798 1.151 1.691
16.311 0.695 1.59
京都县
和歌山县
4716.2
1080
229
6.677
0.68
0.526
兵库县
8388.2 4198 5774.3 4021.9
5402 827 1842 1287
644 197 319 320
2 2 2 2

表1:日本三大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
面 都 市 圈 万km2 3.63 3.71 5.60 12.94 积 占全国% 占全国 9.6 9.82 14.83 34.25 km2 4197.3 2364.73 2172.03 8734.06 人 口 占全国% 占全国 32.89 18.53 17.02 68.44
• 纽约大都市区:该都市区从波士顿到华盛顿, 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 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该都市区长965公 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 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 ,城市化 水平达到90% 以上。 • 北美五大湖都市区:该都市区分布于五大湖沿 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 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它与纽约都市区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我国都市圈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

我国都市圈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

我国都市圈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作者:胡敬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14期摘要:基于中国知网1998-2021年收录的1243篇都市圈研究的CSSCI论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都市圈研究的主要特征进行回顾并揭示其热点及趋势。

结果显示:第一,都市圈主题文献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高产作者以罗守贵、高汝熹、孙久文等10位为代表,研究机构以南京、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科研院所为主;第二,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化等主题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第三,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等主题是近年来我国都市圈研究的前沿方向。

关键词:都市圈CiteSpace热点趋势都市圈建设是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其要求是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在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的整合,从而缩小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1]。

因此,都市圈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缺乏对其研究进展的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都市圈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趋势,本文将对都市圈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一、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CSSCI数据库,为了更好地体现我国都市圈研究在近年来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动态,以“都市圈”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2月1日,共检索出1245篇论文,并对会议、报纸、评论、报告等无关文献进行人工筛选剔除,最终得到1243篇论文。

同时,借助由美国德雷克赛大学陈超美团队在2004年研发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2],利用都市圈相关领域的核心作者、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及关键词等方面的信息,识别并展示当前我国都市圈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

二、我国都市圈研究现状(一)发文时间分布都市圈相关文献的发布时间和发文量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能够展现出特定时间内的研究成果产出情况。

1998-2021年我国都市圈主题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见图1)。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作者:陈秉元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历史证明,城市群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形态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

本文分析了大武汉城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圈发展的特点,对武汉城市圈的定位、发展和空间政策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要从区域发展角度,构建中部大三角,强化武汉核心城市的建设,优化、扁平化城镇群的空间网络,重点发展门户交通枢纽,打破产业的同质性布局,实施生态可持续战略,协调区域管理机制,才能立足武汉,崛起中部,放眼世界,促进武汉城市圈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中部大三角0前言自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城市群和城市圈的概念以后,很多人认为21世纪将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自于城市圈,世界发展的单元将由更大地域内的分工明确、产业高度集聚的城市群集合体构成。

步入新世纪,面临严峻的中部塌陷现象,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国家战略直接促进了大武汉城市圈计划的实施。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包含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共9个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面积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但是集中了全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

现在,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推动湖北经济的发展和中部崛起的战略的实现都有重大意义。

1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武汉城市圈在我国15个主要城市群中竞争力排名第9,已落在长株潭之后,处于中下水平,难以实现中部支撑的作用。

目前,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城际联系、产业发展与城市群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从圈层体系来看,武汉城市圈内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仅有武汉一个,并且60%以上武汉人口居住在主城区内,其他城市城市化水平普遍处于中期阶段,呈现低密度蔓延式的空间扩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圈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国内外城市圈理论研究与经济发展实例,对城市圈经济的基本特征、界定标准和演进层次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而指出城市圈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基本模式和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市圈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L156);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AZH121);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173);西安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城市圈经济的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圈经济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日趋成熟和完善,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和研究方向。

我国对城市圈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于洪俊、宁越敏结合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巨大城市带的概念。

1998年,高汝熹、罗明义对城市圈的发展过程进行重新定义。

1999年,崔功豪又提出了城市圈的空间格局,即使城市的功能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圈层结构,以此来不断地拓展城市的发展规模。

城市圈经济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内外对城市圈经济的研究现状,可将城市圈经济的特征总结如下:⑴城市圈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经济体系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

⑵城市圈经济有利于统筹城市经济圈的合理化布局,进而不断扩大中心城市辐射范围。

⑶城市经济圈由多个城市组成,可以实现城市间信息的交流共享。

⑷城市经济圈经济发展以核心城市作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进行辐射。

城市圈经济的界定标准
1954年,日本政府对“城市圈”的功能作出了详细的论述,明确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职能,并提出了中心城市发展计划,以此带动其他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

1960年,日本又提出了“重大城市圈”的定义,重大城市圈人数必须达到100万。

1990年,美国提出了城市中心至少所能容纳的人数,即人口总数不得低于5万。

与美国、日本相比,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较为缓慢。

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急需建立一批城市经济圈,以使中西部人口比例逐步趋于均衡。

城市圈经济的演进层次
按照地区基本特点、都市区域范围、枢纽城市数量、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城市圈经济的演进可分为一中心、两中心、多中心和大城市经济带四个层次:
⑴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

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的经济枢纽城市具有唯一性。

经济枢纽城市在人口数量、科技水平、市场化进程、经济水平等方面都保持领先,它是所划定经济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推进性单元和原始动力。

一中心大城市群
经济中各组成部分与枢纽城市直接联系,枢纽城市是经济活动中心。

通信、道路等城市建设由枢纽城市向经济落后城市扩散,在枢纽城市周围形成多级别散布形式。

⑵两中心大城市群经济。

两中心大城市群经济较为典型的有重庆-成都区域经济、北京-天津区域经济。

一般情况下,两座枢纽城市地理位置相邻,经济水平相当,两枢纽城市分别控制不同区域,一起促进区域经济进步。

两枢纽城市利用完善的通信、道路基础设施实现快速联系。

区域内其他组成部分都以枢纽城市为中心扩散,在枢纽城市周围形成环绕散布。

⑶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

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的枢纽城市常常达到三个甚至更多。

其枢纽城市一般由规模中等或大型城市担当,枢纽城市产业构成与产业联系风格各异,分别具有区域经济枢纽基本功能。

枢纽城市在地里位置上分布状况主要呈三角分布或多边形分布,其他组成部分划归在一个甚至两个枢纽城市经济控制区域内。

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内部协作主要依靠多个枢纽城市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进行,其他组成部分与枢纽城市之间则为多重联系相互交叉。

区域内通信、道路等城市建设形成较为突出网络交互性。

在我国,较为典型的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主要有长株潭与苏锡常两
个大城市群经济。

⑷大城市带状经济区。

大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形成导致城
市群所包含区域逐步扩大化,城市群得到迅速发展,不同城市群之间产生了不同程度联系,其基本作用逐步统一并相互协调,最终实现较大区域内带状经济区的形成。

大城市带状经济区的建立能够很好协调不同城市群之间形成有机整体,使不同城市群联合发挥集体效用,将城市群经济市场综合化趋势进一步展现出来,甚至能够在世界经济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全球范围内典型大城市带状经济区主要有曼彻斯特―伦敦带状经济区、大阪―东京带状经济区和纽约―波士顿带状经济区。

城市圈经济的基本评价
大城市群经济基本体系是将地区综合化、扩散原理与梯度理论全面结合的经济体制,同时给地区市场综合化制订了以城市群经济为发展重心的主要任务,使大城市群经济发展为地区市场综合化的关键载体和基本模式。

大城市群是枢纽城市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融合性与扩散性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合理利用地区经济与功能分配,使新科技与新理论迅速被人们广泛接受,在使用各种资源过程中体现高效性。

大城市群内完善道路与信息设施使城市群与外界在资源共享上实现创新、联合、交流、传递和学习,加强了城市群与外界之间联系。

大城市群经济还具有较强全面性,大城市群经济是不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城市圈经济在结构特点和演进规律等方面更适合我国东西部城镇化程度
和核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均衡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区域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城市群经济是新时代地区市场综合化新机制形成的基础条件。

地区市场综合化与城市建设全面化进步过程中,以枢纽城市为主体的大城市群经济体制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

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形成统一化,在地区市场综合化新机制形成过程中,大城市群将是地区市场综合化的基础条件与促进地区市场综合化的主要推动力,其必将在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的战略目标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郁鸿胜.城市群发展与制度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3.
[2]Kwok Tong Soo. Zipf’s Law for Cities: 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5,(35):239-263.
[3]张京祥,邹军,吴启焰.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25(5):19-23.
[4]傅崇兰,周明俊.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31.
[5]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50-59.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