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药物分析中的电分析化学方法

药物分析中的电分析化学方法

药物分析中的电分析化学方法药物分析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及其它方法对药物进行定量和鉴别分析的过程。

其中,电分析化学方法在药物分析领域起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药物分析中常用的电分析化学方法,并探讨其在药物研究与分析中的应用。

一、电分析化学方法的基本原理电分析化学方法是利用电化学技术与分析化学原理相结合的一种分析方法。

电分析化学方法包括电位法、电流法和电导法等。

1. 电位法电位法是基于电极之间的电势差进行药物分析的方法,常用的电位法有电位滴定法、电位滴定曲线法和极谱法等。

电位法适用于药物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分析,可用于药物含量测定、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

2. 电流法电流法是通过测量药物溶液在电场中的电流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常用的电流法有极谱法、电化学检测法和电解滴定法等。

电流法适用于药物的氧化还原性质分析,可以进行药物的稳定性研究、药物残留检测等。

3. 电导法电导法是利用药物溶液电导率与其浓度成正比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常用的电导法有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

电导法适用于药物溶液的浓度测定、纯度检测等方面。

二、药物分析中的电分析化学方法应用案例以下为几个药物分析中常见的案例,展示了电分析化学方法的应用。

1. 药物含量测定电位滴定法是药物含量测定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以某药物A为例,通过将药物A溶解于适量溶剂中,用标准溶液滴定至药物溶液与指示剂颜色变化终点相一致,从而计算得到药物A的含量。

2. 药物残留检测电化学检测法可用于药物残留的检测。

以某药物B为例,将其溶解于适当的电解质中,经过电化学反应后,测定药物B产生的电流强度,从而判断药物B的残留情况。

3. 纯度检测电导法可用于药物纯度的检测。

以某药物C为例,将其溶解于适量的电解质溶液中,通过测定药物C溶液的电导率,从而判断药物C的纯度。

三、电分析化学方法的优势与挑战电分析化学方法在药物分析中具有以下优势:1. 灵敏度高:电分析化学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可以检测到药物的微量成分。

电化学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电化学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电化学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电化学分析法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是基于溶液电化学性质的化学分析方法,是由德国电化学分析法化学家C.温克勒尔在19世纪首先引入分析领域的,仪器分析法始于1922年捷克化学家 J.海洛夫斯基建立极谱法。

电化学分析法的基础是在电化学池中所发生的电化学反应。

电化学池由电解质溶液和浸入其中的两个电极组成,两电极用外电路接通。

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子通过连接两电极的外电路从一个电极流到另一个电极。

根据溶液的电化学性质(如电极电位、电流、电导、电量等)与被测物质的化学或物理性质(如电解质溶液的化学组成、浓度、氧化态与还原态的比率等)之间的关系,将被测定物质的浓度转化为一种电学参量加以测量。

根据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倡议,电化学分析法分为三大类:①既不涉及双电层,也不涉及电极反应,包括电导分析法、高频滴定法等②涉及双电层,但不涉及电极反应,例如通过测量表面张力或非法拉第阻抗而测定浓度的分析方法。

③涉及电极反应,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电解电流为0,如电位滴定;另一类是电解电流不等于0,包括计时电位法、计时电流法、阳极溶出法、交流极谱法、单扫描极谱法、方波极谱法、示波极谱法、库仑分析法等。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前言毛细管电泳(CE)的历史可以归溯到1967年Hejerten发表的博士论文,现在人们普遍将CE定义为在内径100 μm以内的毛细管中进行的电泳分析,它的出发点应归功于1979年Mikkers等人在内径0.2 mm的聚四氟乙烯管中进行的研究。

1981年Jorgenson和Lukacs发表的研究论文对CE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他们用内径75 μm的毛细管对荧光标识氨基酸化合物进行CE测定,获得理论塔板数高达40万的高分离性能,并且深入地阐明了CE的一些基本性能和分离的理论依据。

1984年Terabe[1]等人提出了胶束动电毛细管色谱法(MEKC),使许多电中性化合物的分离成为可能,大大拓宽了CE的应用范围。

电分析化学方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电分析化学方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电分析化学方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电分析化学是一种应用电化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的科学领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分析化学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将从电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案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电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电化学过程中的电流、电势和电荷等参数,来获得样品中所含物质的信息。

常见的电分析化学方法包括电位滴定法、极谱法和电化学传感器等。

其中,电位滴定法是一种利用电位变化来确定物质浓度的方法。

它通过在滴定过程中测量电位的变化,根据滴定曲线确定滴定终点,从而确定物质的浓度。

极谱法则是利用电化学电流与电势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物质。

通过在电位上施加一定的电压,测量电流的变化,可以得到物质的含量。

电化学传感器则是将电化学原理应用于传感器中,可以实时监测样品中的物质浓度。

在药物分析中,电分析化学方法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电分析化学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

通过调整电位和电流等参数,可以实现对不同物质的准确测量。

其次,电分析化学方法具有快速和简便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的分析方法,电分析化学方法不需要复杂的前处理步骤,可以直接对样品进行测量,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

此外,电分析化学方法还具有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样品消耗量,更加环保和经济。

在药物分析中,电分析化学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电位滴定法可以用于测定药物中的酸碱度和氧化还原性质。

通过测量滴定曲线,可以确定药物的酸碱度,进而优化药物的制备工艺。

极谱法可以用于测定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和杂质。

通过测量电流的变化,可以判断药物中是否存在不纯物质,并确定其含量。

电化学传感器则可以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药物代谢产物的监测。

通过将电化学传感器与微流控技术结合,可以实现对药物代谢产物的实时监测,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未来,电分析化学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还有许多发展空间。

首先,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电化学纳米传感器将成为电分析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应用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应用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应用药物分析是指对药物及其相关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质量控制。

其中,电化学检测技术在药物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旨在全面了解药物分析中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应用。

一、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电化学检测技术是利用电化学现象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基于电极与待测物质之间的电化学反应,通过测量电流、电压和电荷等参数,获得待测物质的定性定量信息。

常见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包括电位法、伏安法、电导法和光电流法等。

这些方法依靠电极在待测物质中引发的电荷转移过程,实现对药物的分析和检测。

二、电化学检测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领域1. 药物纯度分析电化学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待测药物溶液中的电流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准确测定药物的纯度。

例如,在药物制剂中检测有机酸的含量时,可以利用电化学方法测定其在药物样品中的氧化还原电流,从而计算出酸的含量。

2. 药物质量控制电化学检测技术可用于药物质量控制。

药物的质量受到其活性成分的含量、溶解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电化学方法可以测定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而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3. 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电化学检测技术可以用来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例如,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电流变化,可以揭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分解过程。

三、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实验方法1. 电位法电位法是利用电极电位来确定待测药物的浓度。

通过将待测药物与适当的电极反应,测定电位变化,从而计算出待测药物的浓度。

电位法通常采用参比电极作为参照标准,以确保测定的准确性。

2. 伏安法伏安法是利用电极电流和电势之间的关系测定待测药物的浓度。

通过在待测药物溶液中施加不同的电压,测定产生的电流,并根据电流与浓度的相关性计算出待测药物的浓度。

3. 电导法电导法是利用待测药物溶液的电导率与其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电化学分析技术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电化学分析技术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极之间的电位差。
电解池可知两个电极
间电流变化。
3)可研究电极的电位,
并在恒定电位下进
行电极表面电化学
反应,并测量电流电位之间的变化。
• 三电极体系恒电位仪的电位设定
电化学分析分类:
电化学分析技术根据不同的分类条件,有不同的分类,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分类:
1、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倡仪,可分为三大类:
一 、电化学分析技术
参考书:
1* A.J.Bard and L.R.Faulkner,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Wiley, New York, 1980(2nd Edition, 2001) 电化学方法-原理和应用,邵元华等译,2005年5月,化学工业出版社 2 * C.M.A.Brett and A.M.O.Brett, Electrochemistry,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1993 3 * Southampton Electrochemistry Group, New Instrumental Methods in Electrochemistry, Ellis Horwood, Chichester, 1985 4 A.M.Bond, Modern polarographic metho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Dekker, New York, 1980 5 J.Koryta, Principles of Electrochemistry, Wiley, 1987 6 P. Delahay, New Instrumental methods in Electrochemistry, 1954 7 R.N.Adams, Electrochemistry at solid electrodes, 1969 8 *J.O'M.Bockris and A.N.Reddy, Modern Electrochemistry, Plenum, New York, 1970 9 *Analytical Electrochemistry, Joe Wang, 2000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方法测定药物纯度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方法测定药物纯度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方法测定药物纯度电化学方法是一种常见的用于药物分析中测定药物纯度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方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优点和限制。

一、电化学方法概述电化学方法是通过测量药物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流和电位变化来判断其纯度的一种分析技术。

常用的电化学方法包括电导法、极谱法、循环伏安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药物与电极之间的电化学反应,描述和分析药物的电化学性质,从而得到药物的纯度信息。

二、电化学方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 电导法电导法是一种常见的电化学方法,基于药物的电导性进行纯度测定。

药物溶液的电导率与药物浓度成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测量电导率来评估药物纯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水溶性药物的纯度检测,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

2. 极谱法极谱法是一种通过药物与电极之间的电位变化来判断纯度的电化学方法。

通过在不同电位下测量电流,可以得到药物的氧化还原峰。

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峰的位置和形状,可以判断药物的纯度。

极谱法适用于有较强氧化还原性质的药物,在药物分析中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性。

3. 循环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是一种通过记录药物在电极上的电流和电位随时间的变化,从而获得药物的纯度信息的电化学方法。

通过对药物溶液施加不同的电位范围,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氧化还原峰,从而评估药物的纯度。

循环伏安法适用于具有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的药物,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纯度信息。

三、电化学方法的优点和限制1. 优点电化学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的特点,对少量样品即可进行分析,适用于药物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此外,电化学方法具有非破坏性的优势,可以保留样品供其他分析方法使用。

2. 限制电化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受到药物本身的电化学性质限制。

对于不具备氧化还原性质的药物,电化学方法的适用性有限。

另外,电化学方法对样品准备和操作技巧要求较高,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四、总结电化学方法是一种在药物分析中广泛应用的方法,通过测量药物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流和电位变化,可以评估药物的纯度。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荧光法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荧光法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荧光法电化学荧光法是一种基于电化学和荧光分析原理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领域。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荧光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原理、应用和发展前景。

一、电化学荧光法的原理电化学荧光法是将电化学和荧光分析原理相结合的一种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施加电势使荧光试剂在电解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氧化还原产物与荧光试剂间发生能量转移,导致荧光强度的变化。

通过测量荧光强度的变化,可以定量分析药物的含量。

二、电化学荧光法的应用1. 药物含量测定:电化学荧光法可以用于测定药物的含量,如抗生素、激素、中药成分等。

通过选择适当的荧光试剂和控制电化学条件,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

2.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电化学荧光法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通过测定药物的荧光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获取药物的代谢速率常数,揭示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3.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电化学荧光法还可以用于研究药物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

通过测定药物和其他分子之间荧光强度的变化,可以分析药物与其他分子的结合常数、亲和力等参数,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电化学荧光法的发展前景电化学荧光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分析方法,具有许多优势,如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分析等。

近年来,随着荧光探针的不断发展和电化学技术的进步,电化学荧光法在药物分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未来,电化学荧光法有望在药物分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可以进一步改进荧光试剂的性能,提高荧光强度和稳定性,使电化学荧光法更加灵敏、可靠。

其次,可以探索新的电化学荧光系统,扩大电化学荧光法的适用范围和应用领域。

此外,还可以结合微流控技术、纳米材料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提升电化学荧光法的分析性能。

总之,电化学荧光法在药物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电化学荧光法有望成为药物分析的重要手段,为药物的研究、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电化学分析方法在药物分析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化学方法,可以研究药物的电化学性质、反应机制以及在生物体内的行为。

本文将探讨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一、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电化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电位法、电流法和交流阻抗法。

其中,电位法根据药物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电位变化进行分析;电流法则通过测量药物氧化还原过程中的电流来定量分析;交流阻抗法则通过测量药物在交流电场中的电阻、电容和电感来得到相关信息。

二、电位法的应用电位法包括电位滴定法、电位滴定终点指示法、极谱法等。

通过电位滴定法可以定量分析药物的含量,电位滴定终点指示法则利用特定的电极指示剂来确定终点,提高准确性;极谱法可以研究药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机制,测定药物的溶液浓度等。

三、电流法的应用电流法包括电位滴定法、安培滴定法、电流线性伏安法等。

电位滴定法可定量测定药物的含量,安培滴定法则通过测量电流来确定样品中的成分含量;电流线性伏安法可以研究药物的氧化还原行为、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

四、交流阻抗法的应用交流阻抗法包括交流电位法、交流伏安法、交流电导法等。

通过测量交流电场中药物的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参数,可以研究药物的界面性质、药物的电荷迁移过程等。

五、电化学分析方法的优势与局限电化学分析方法具有快速、灵敏、选择性好等优势。

然而,由于药物的复杂性和矩阵干扰的存在,电化学分析方法在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条件选择等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六、案例分析: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技术应用以现代药物分析仪器为基础的电化学技术在药物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循环伏安法,可以测定药物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和峰电流,推测药物反应机理;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可以检测药物的微量含量,提高测定灵敏度;通过交流阻抗法,可以研究药物的溶液浓度和处理药物在界面上的动态行为。

七、结论电化学分析方法在药物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电化学分析方法,我们可以了解药物的氧化还原特性,研究药物的反应机制以及分析药物的成分和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化学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电化学分析法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是基于溶液电化学性质的化学分析方法,是由德国电化学分析法化学家 C.温克勒尔在19世纪首先引入分析领域的,仪器分析法始于1922年捷克化学家J.海洛夫斯基建立极谱法。

电化学分析法的基础是在电化学池中所发生的电化学反应。

电化学池由电解质溶液和浸入其中的两个电极组成,两电极用外电路接通。

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子通过连接两电极的外电路从一个电极流到另一个电极。

根据溶液的电化学性质(如电极电位、电流、电导、电量等)与被测物质的化学或物理性质(如电解质溶液的化学组成、浓度、氧化态与还原态的比率等)之间的关系,将被测定物质的浓度转化为一种电学参量加以测量。

根据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倡议,电化学分析法分为三大类:①既不涉及双电层,也不涉及电极反应,包括电导分析法、高频滴定法等②涉及双电层,但不涉及电极反应,例如通过测量表面张力或非法拉第阻抗而测定浓度的分析方法。

③涉及电极反应,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电解电流为0,如电位滴定;另一类是电解电流不等于0,包括计时电位法、计时电流法、阳极溶出法、交流极谱法、单扫描极谱法、方波极谱法、示波极谱法、库仑分析法等。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前言毛细管电泳(CE)的历史可以归溯到1967年Hejerten发表的博士论文,现在人们普遍将CE定义为在内径100 μm以内的毛细管中进行的电泳分析,它的出发点应归功于1979年Mikkers等人在内径0.2 mm的聚四氟乙烯管中进行的研究。

1981年Jorgenson和Lukacs发表的研究论文对CE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他们用内径75 μm的毛细管对荧光标识氨基酸化合物进行CE测定,获得理论塔板数高达40万的高分离性能,并且深入地阐明了CE 的一些基本性能和分离的理论依据。

1984年Terabe[1]等人提出了胶束动电毛细管色谱法(MEKC),使许多电中性化合物的分离成为可能,大大拓宽了CE的应用范围。

到80年代后期,CE的研究成为分析化学领域的热门课题,至今已有各种英文专著10多部,这里列举3部与药物分析有密切关系的专著[2~4],从80年代末开始每年都有多次国际性CE学术会议,表1列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性HPCE会议召开地点和专辑情况,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CE研究的中心仍然还在美国。

通过STN(the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Network)对美国化学文摘的检索结果表明,90年代以来,CE的论文数几乎成直线上升,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大有取代目前广泛应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之势。

鉴于文章篇幅的限制,并考虑到药物分析涉及的范围广、品种多的特点,本文从应用出发,着重叙述一些普通低分子有机合成药的CE分析情况。

有关更为详细的综述可以参考最近的报道[5]和J Chromatogr A 的特集[2]。

2CE与药物分析药物分析大致可分为二大部分:一是原药的定量,原药中不纯物的测定、药剂的分析以及对它们的稳定性的评价等以药品质量管理为目的的测试方法。

这些方法要求有良好的选择性,适当的分析灵敏度和可靠的准确度等。

二是对进入人体内的药物或代谢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动态的研究,即临床药物分析。

这两大部分的测定一般需要分离与检测相结合。

目前HPLC法仍然是药物分离测定的主要手段之一,从总体来说CE还处于发展阶段,研究的对象往往与HPLC有许多重复之处,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新旧分析方法的半取代过程。

CE的高分离性能、超微量进样和几乎没有废液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分析化学者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使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并将持续较长时间。

采用CE作为药物分离的手段,首先需要判断分析对象的存在状态,以离子形态存在的样品,一般选择CZE分离模式,而非离子状态的样品则选择MEKC分离模式。

这两种分离模式都难以达到满意的结果时,就有必要考虑在泳动电解液中加入一些能与样品产生相互作用的添加剂,如环糊精(CD)或有机溶剂。

在泳动电解液中添加适当的修饰剂使分离效果得到改善也是CE分析的主要特征之一。

CE的高分离性能和超微量进样成为药物分离分析的一大优势,但也有检测灵敏度不足和再现性差等问题。

常用的紫外检测器的检测浓度一般要求样品的进样浓度在10-5 mol.L-1以上,这对于纯药品的测定或实验室进行的研究来说或许不成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药品中杂质的含量大都只在0.1%左右,浓度过低,难以达到被检测的水平,需要对试样进行前处理。

在临床分析时,紫外检出器灵敏度不够的现象也相当突出,所以超微量进样的同时也要求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

萃取、浓缩等常用的前处理方法仍然在CE分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Lloyk等[2]针对CE应用于人体液分析时样品的前处理和进样方法作了综述。

另外,改善CE的检测方法来提高分析灵敏度也是一项受人关注的研究,如扩大毛细管检测部位的体积或延长毛细管的吸收光路可以使检测灵敏度提1~2个数量级[6]。

而根据等速电泳法原理进行的在柱浓缩方法使分析的灵敏度提高上百甚至数万倍[7]。

荧光、化学发光、电化学和质谱等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在CE中的应用也有力地推动了CE在药物分析领域的渗透。

最近我们开发的固液化学发光体系[8]使CE的在柱检测灵敏度提高到10-8 mol.L-1,并成功地应用于分离和检出ABEI标识的氨基酸。

3CE在药物分析中的实际应用3.1药品质量控制3.1.1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机能不可缺乏的一类化合物,它所包含的种类相当多,一般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大多是以离子形态存在于溶液中,可以采用CZE法进行分离分析,如果遇到混合样品中含有电中性的维生素试样时,则必需选用MEKC分离方法,如烟酸以及它的代谢物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尽管这一类化合物中有个别代谢物在水溶液中以中性分子存在,但它们在水中良好的溶解度可以应用MEKC达到分离的目的[9]。

有关脂溶性维生素的分离分析报道还相当少,这一部分的药物具有较强的疏水作用,在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中可溶程度相当高,造成用MEKC分离的困难。

这种情况下,添加CD能较好地分离维生素A和B[10]。

这是因为CD分子内部的空洞结构属疏水性而外部的羟基属亲水性,电中性的CD分子不溶于胶束而随电渗流一起移动,在这过程中,疏水性的药物既溶于胶束又可被CD所包接,在这两种不同相中的分配之差使分离得以实现。

同样添加有机溶剂或用非水MEKC也可达到既能溶解脂溶性维生素又可提高分离度的目的。

3.1.2氨基酸氨基酸、小肽类化合物的分离是CE研究领域里一个活跃的分支,近几年来,我们研究室一直致力于氨基酸混合物以及分子异构体的分离,采用了几种不同的分离模式,如CGE[11],MEKC[12]和CEC[13]等,成功地分离了一系列氨基酸混合物,特别是采用了金属络合物的配位基交换原理,在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下,简单地分离了如图1所示的12种既具有手性异构又含有位置异构的氨基酸,解决了这一分支中的一个难题。

从近年的报道中可以发现,由于组成肽化合物的氨基酸的数目不同,肽分子的分子量以及它们在不同的pH条件下的全电荷量的差异,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调节泳动液的酸度来进行分离的最优化,所以CZE法非常适用于肽类化合物的分离。

周国华等[14]用pH4.0的磷酸盐缓冲液,对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进行CZE分析,他们认为所建立的方法可有效地分离唾液酸化程度不同的糖基化形式,还可反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体内生物活性。

同样利用CZE 法成功地分离分析抗肿瘤肽类药物醋酸百消灵[15],比较了缓冲溶液pH 2~12之间的分离情况,发现在pH<3.5时能获得满意的分析结果。

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构成肽分子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只是肽链中所含的中性氨基酸所处的位置不同,这种情况下,电泳移动度相当,难以采用CZE法,有必要考虑MEKC法。

如一种名为抹地灵(motiline)的消化道激素,它是由22种氨基酸组成,只是在第13位上的亮氨酸与蛋氨酸不同,在MEKC电泳中添加有机溶剂作为修饰剂,利用样品的疏水性的差别,得到良好的分离[16]。

3.1.3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消炎药和止咳药这些药物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

这些化合物大部分在溶液中是电中性或不溶于水,比较适合采用MEKC法,早在90年代初寺部等[17]对12种感冒药成分的分离进行了研究,发现5种不同的直链烷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功能团对分离的选择性有很大的影响。

市售的解热镇痛药片中的无水咖啡因、扑热息痛等用MEKC进行分离与定量,回收率接近100%,相对标准偏差低于2%[18]。

有关这一方面的应用报道,近几年来逐渐增加,特别是添加有机溶剂、环糊精或混合表面活性剂使MEKC法所能适用的样品范围得到扩大。

3.1.4降压药以普萘洛尔为代表的降压药物,分子内含有苯乙醇胺骨架,大多数的化合物呈碱性(pH 10左右),所以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MEKC法分离这一类化合物相当适用[19,20]。

如用MEKC法分离测定了尿样中10种β-阻滞剂的含量[19]以及血清样品中9种β-阻滞剂的浓度[20],尿样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7%以内,但对血清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则偏高,大部分在10%左右,最高达15.8%,这也表明对于成分越复杂的样品,测定结果的误差可能性越大,在这一点上,CE与其它方法是相同的。

Prunonosa等[21]在100 mmol.L-1硼酸缓冲溶液中(pH 8.3)加入25 mmol.L-1 SDS和10%乙腈,使用内标法对血液中吡啶类降压药环泰宁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与HPLC法相比较,MEKC分析所需时间短,试样用量少。

3.1.5抗生素、合成抗菌剂抗生素、合成抗菌剂大多以离子形态存在于溶液中,适用于CZE法。

如用0.15 mol.L-1硼酸作为电泳液(pH 9.4)对硫酸庆大霉素进行分离与定量[22],针剂中的3种有效成分的移动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定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3.6%,与微生物定量法的结果一致。

另外,头孢拉定(cephradine)以及所含的主要杂质头孢氨苄(cephalexin)的分析,采用MEKC法可以得到良好的分离[23],比较了9批头孢拉定冲剂的HPLC和MEKC分析结果,两组的数据非常相近,测定结果的相对差值在-1.66%~0.22%之间。

Croubels等[24]比较了用CZE,MEKC和HPLC分离四环素、二氧四环素和二氯四环素的分离特性,在0.2 mol.L-1磷酸盐缓冲溶液(pH 2.2)中添加适当的表面活性剂Triton-100或Tween 20与Tween 80的混合物可使分离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在含有Triton-100和Briji-35的电泳液中添加β-CD时则分离未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