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复习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
复习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
2. 能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光的传播速度、光的折射定律、光的色散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平面镜、透镜、玻璃板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阳光透过树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等。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反射: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如反射定律、反射面的种类等。
通过实验演示反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4. 折射: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如折射定律、折射面的种类等。
通过实验演示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5. 光的色散:讲解光的色散原理,如彩虹的形成等。
通过实验演示光的色散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6. 巩固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光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举例说明生活中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的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光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知识。
但在讲解光的折射定律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光学领域的知识,如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光现象》单元复习课教案

(1)观众看不见邰丽华(领舞者)身后其他演员的面孔,这是因为光 的_________ 的缘 (2)演员的衣服主要是黄色,而我们却看到的是黄色与黑色的交 替,原因是: 10.钱包掉到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 钱包.图 5 中已标示了反射与入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平面镜, 并的赞叹,并写下了赞美的诗句, 你还能列举哪些美丽的诗句是赞美神奇的光现象的?
例 3、有一只大雁在平静的湖面上飞翔,有时我们能看到大雁好像在 水中游动,有时只能看到大雁似的阴影在水面上移动,则( ) A、前者光线较强,后者光线较弱,原理相同 B、前者光线较弱,后 者光线较强,原理相同 C、前者是大雁的像,后者是大雁的影 D、前者是大雁的影, 后者是大雁的像 专题二、作图专题 例 4.将下列光路图补充完整
灯
沙发
钱 包
图5
11.画出折线 ABC 在镜中的像.
板 书 设 计 参 考 资 料 教 学 反 思
一、光的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五、光的色散 六、看不见的光
400
例 5、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作出图 a 中由A点发出经平面镜反 射后经过B点的光线,b 图是两条反射光线,请找出光源S,并补充 光路。 )
我来总结:以上作图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专题三、实验专题 例 6 、如图所示光的反射实
验:
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第一步改变 的入射角度, 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实验结论是: 第二步:把纸板的右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是否还能看 到 , 实 验 结 论 是: 。 第三步:使入射光线从左侧射入,记下右侧反射光线的位置;再使入 射光线从右侧刚才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入,观察左侧反射光线的位置。 实验结论是: 例 7.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 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蜡烛 A 和 B 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 璃板前的蜡烛 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 9 所示,在此实验中: (1) 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的 关系; ( 2 )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3)移去蜡烛 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 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 A 的火焰的像 (填“能”或“不能” ) ,这说明平面镜成的 是_______ 像; (4) 、我们做这一实验使用的研究方法是
初中光学复习教案

初中光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及其应用。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3)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光的直线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通过复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光的直线传播:复习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通过实例分析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2. 光的反射:复习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例分析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3. 光的折射:复习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通过实例分析光的折射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光的直线传播:提问学生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及应用。
二、光的直线传播(15分钟)1. 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分析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
三、光的反射(20分钟)1. 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引导学生掌握反射角、入射角、法线等概念。
2.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实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光的反射现象。
四、光的折射(20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2. 讲解折射定律,引导学生掌握折射角、入射角、折射率等概念。
3. 实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光的折射现象。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教师的讲解是否清晰、生动,能否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光学知识。
2. 学生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光现象章节复习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光现象章节复习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应该精心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这次的光现象章节复习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巩固和深化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光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光现象的基本概念,提高他们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回顾和巩固光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镜子、水槽、光线演示器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光现象的图片,如太阳光、彩虹、镜子反射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知识回顾(5分钟)简要回顾光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引导学生通过笔记本进行记录,巩固已学知识。
3. 实践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进行光现象的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 小组讨论和分享(5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光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光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光现象复习课设计教案

光现象复习课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规律;2. 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3.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衍射现象;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光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2. 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衍射现象。
三、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个与光有关的有趣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光现象的探索欲望。
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知识讲解(20分钟)2.1 光的传播方式和规律简要介绍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波动传播。
讲解光的规律,即光速是万物中最快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光速。
2.2 光的反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光的反射现象,解释反射的定义。
引入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阐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
2.3 光的折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光的折射现象,解释折射的定义。
引入折射率的概念,介绍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规律,并讲解斯涅尔定律。
2.4 光的色散现象以折射为基础,介绍光的色散现象。
讲解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不同导致的色散现象。
2.5 光的衍射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光的衍射现象,解释衍射的定义。
引入衍射绕射的概念,阐述光的波动性和衍射现象之间的关系。
3. 练习与巩固(30分钟)3.1 单项选择题设计一些与光现象相关的单项选择题,考察学生对光的反射、折射、色散和衍射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2 解答题出示一些与光现象相关的解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拓展延伸(20分钟)展示一些与光有关的实际应用,如光纤通信、光学成像等,引发学生对光学科学的兴趣,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习题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全面涵盖了光的传播方式、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衍射现象等知识点。
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实验演示和互动答题等形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光现象”章节。
具体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2. 通过对光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难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光屏、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光现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2. 复习回顾:引导学生回顾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等知识点,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
(1)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观察反射光线,引导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2)将凸透镜、凹透镜放在阳光下,观察光线的变化,引导学生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
(3)用三棱镜进行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4. 例题讲解:针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透镜成像等知识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2. 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透镜成像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一个光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给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图。
(3)根据透镜成像规律,判断下列情况中,成像的性质是什么?a. 凸透镜,物距大于二倍焦距b. 凹透镜,物距小于二倍焦距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光现象复习课教学案教案

光现象复习课教学案教案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光现象复习课讲学稿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的颜色是怎样确定的。
2、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3、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4、知道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了解平面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知道光的反射定律,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典型例题】1、光源及其分类例1、下列属于光源的是()A.太阳、月亮、开着的电视机荧光屏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萤火虫、恒星、液晶C.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熔炉中倾倒出的炽热的铁水D.月亮、正在放映的屏幕、太阳、发光的水母2、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例2、牛顿在1666年做了一个实验,揭开了颜色之迷,他让一束太阳光穿过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而且这条光带的颜色是按的顺序排列的。
例3、让红光、蓝光混合后通过一蓝色玻璃后照在一红纸上,则纸呈()A.黑色 B.红色 C.蓝色 D.绿色例4、通过红玻璃看绿布是黑色的,这是因为()A.红玻璃将绿布反射的光染成黑色B.绿布反射的光通过红玻璃与红玻璃透出的红光混合成黑色光C.红玻璃几乎吸收绿布所反射的所有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D.红玻璃将绿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透过红玻璃3、光的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例5、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C.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光年是天文学中的时间单位例6、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太阳光传到地球大约需要500s,那么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大约为 km。
请你列举一个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2024年《光现象》复习课教案

2024年《光现象》复习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光现象》复习课,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涉及第十二章《光与眼睛》和第十三章《光的性质》两章内容。
具体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成像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光的基本性质,能运用相关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2. 理解光的反射、折射现象,掌握透镜成像规律,能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透镜成像。
难点:光的色散现象,透镜成像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激光笔照射教室内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回顾光的传播规律。
2. 知识点回顾(15分钟)(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4)光的色散:白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5)透镜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凹透镜成像规律。
3. 例题讲解(15分钟)(1)讲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讲解透镜成像的计算题,强化学生对成像规律的理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光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透镜成像等知识点。
2.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
(2)计算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并根据成像规律判断物体与像的关系。
2. 答案:(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影子、日月食等。
(2)凸透镜焦距为正值,成像为实像;凹透镜焦距为负值,成像为虚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复习教学案二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举例说明光的折射现象(重点)
2.会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能做折射光路图(重点)
3.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像的特点(重点、难点)
4.能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眼睛的工作原理自我复习:
1.光的折射现象是指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
2.
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
(3)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垂直射入水中时,;
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光具座上顺次放置凸透镜、、。
探究时,应调整使它们大致在,目的是。
5.在下图中标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平行光线的光路:
6.
物距u 成像性质像距v 应用
二个
点
U=f
U=2f /
三个
范围
U>2f
2f>U>f
U<f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当人看远近不同的景物时,需不断地调节晶状体厚度,这相当于调节透镜成像时的(物距、像距、焦距)。
8. 当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是,需用来矫正,其目的是使像往移;
当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是,需用来矫正,其目的是使像往移。
1、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下图中正确的是()
2、下列实例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水中的筷子“变弯”了B.湖边垂柳在湖面形成美丽的倒影
C.路灯下人的影子D.阳光穿过树叶在地面出现圆形光斑
3、如图甲所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请准确作出反射光线的方向、
大致作出折射光线的方向。
4、如图所示,光线通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哪个是正确的( )
5、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1-13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
光屏的中心位于_______________.
(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实像.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仪器).
(4)小明同学在该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观察不到烛焰清晰的像,造成这种现象
的原因可能是
6、如图6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
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缩小清晰的像.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10cm B.15cm C.20cm D.30cm
8、在图1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①②③④
A、②、①
B、③、①
C、②、④
D、③、④
图1-13
图1
2 m 1 m
1、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6s,则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是______m。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立竿见影 B.阳光照射浓密的树叶时,在地面上出现光斑
C.树木在水中形成倒影 D.在河岸上能看到水中游动的鱼
3、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
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像会变大
D.老年人通过放大镜看书,看到的字的实像
4、晚上,在桌子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熄灭室内
灯光,用电筒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所示。
从侧面看去:( )
A.白纸比镜面亮 B.镜面比白纸亮 C.白纸与镜面一样亮
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坚直放置的平面镜,他在镜内所成的像将()
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C.大小不变D.无法确定
6、利用平面镜可以:()
A.成缩小的像B.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C.成倒立的虚像D.成正立的实像
7、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节省空间.如图
所示,让被测者面对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A.3m B.4m C.5m D.6m
8、杨刚和程力两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们在桌面上竖一块玻璃板,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只没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的后面.根据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看到玻璃板里面一支点燃的蜡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看到没点燃的蜡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选择两只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杨刚在玻璃板后面移动没点燃的蜡烛,目的是___________,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_停止移动.
(3)找到蜡烛的像后,你认为还应该探究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现将物体移到距凸透镜60cm处,在光屏上将得到()
A.正立、放大的虚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虚像D.倒立、缩小的实像
10. 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2009年7月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日食奇观,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解释
B.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使眼“近视”,这时就需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你在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其实就是鱼在水里的实际位置
11.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烛焰像.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以判断像距v和物距u所在的范围是()
A.v<f B.f<v<2f C.u>2f D.f<u<2
12.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通过玻璃观赏白鹤梁水下奇观
B、小鸭在水看见自己的像
C、阳光透过树林时留下树的影子
D、岸边植物的倒影
13.下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对它们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C.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实像
D.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14.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
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太阳光以与水平地面成300角的方向射到井口。
为使光能照亮井底,
请在图4-24中作出平面镜。
16、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个发光点A,这发光点发出的光线中有一条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P点试用作图法画出这条光线的入射点.
17、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小华发现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90cm,而实验桌上有两个凸透镜,甲透镜直径5cm,焦距30cm;乙透镜直径4cm,焦距10cm。
为了顺利完成实验,你觉得应选用透镜,如果选用另一个透镜,将会遇到的问题是。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