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审美是如何起源的资料

合集下载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1 )艺术起源于“模仿”。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 2 )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 3 )艺术起源于“表现”。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 4 )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 5 )艺术起源于“劳动”。

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2.你是怎样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的?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

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3.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1 艺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艺术不断地从非艺术走向专门艺术,从幼稚走向成熟艺术发展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艺术与时代的密切联系还表现在艺术形式的变迁方面。

艺术与时代的密切联系还表现在与其社会盛衰的密切关系上艺术与时代的密切关系说明,一个时代的艺术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它主要表现在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艺术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除了经济状态,还有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等因素艺术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绝对的艺术发展发展的不平衡还有着地理,民族等因素艺术发展发展的不平衡在艺术内部突出的表现为不同艺术门类发展的不平衡3 继承与创新,吸收与借鉴对艺术发展有重要作用结合所学书法专业,谈谈你对“继承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怎么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怎么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怎么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怎么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1、模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艺术如此。

模仿说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

2、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着名美学家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斯宾塞理论"。

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

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

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表现说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

在这种学说看来,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

4、说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

审美起源

审美起源

情感交流需要说
这种观点是由一些艺术家提出来的。 诗人雪莱认为,野蛮人的艺术只有一个 最重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要通过艺 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是这种交流情感 的需要促使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艺术 形式充当了情感的载体,它给无形式的 东西以形式,使稍纵即逝的东西成为永 恒的作品。
自有两个从同时存在之日,社会的同情, 或者如同社会因素那样是社会所不足以发生 的一些便开始发展了;……平等,差异,统 一,对比,彼此依赖遂成为原则——只有这 些原则能提供动机,使得社会上的个人,既 过群居生活,其意志便可以依此而决定,而 表现为行为;于是在感觉中有乐,在情操中 有德,在艺术中有美,在推理中有真,在同 类的交往中有爱。
第二,劳动使人的形态学条件发生变化
人类的形态发展趋向是随着工具操作而变化的, 也就是说,它适应着工具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随 着器官直接面对的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他的形态学 发展方向与动物相比发生了根本的扭转,人的形态 学发展是适应工具而不是适应自然。
人类这种制造工具和使用的 活动,使人的形态发工具生变化, 这种形态变化,包括人脑的发育, 包括人的灵巧的双手,包括人的 视听感官。而这一切是人成为审 美活动主体的大前提。这个大前 提是生产劳动所创造的。
原始形象符号
我们采用“原始形象符号”这个概念, 来指称通常人们认为是原始艺术品的那些 形象符号物。原始形象符号不是现代意义 的艺术品,尽管它们在外观上类似。但是, 我们必须指明,正是这些符号和符号活动 直接影响和导致了以后审美活动的发生, 也就是说,这些原始形象符号训练了人们 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它们自身也成为 审美客体的前形态。
第三,劳动确定了人的意向所指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 族、阶层)和自然环境(包括地域、气候等)中间。 人们感知自然,实际上就是感知周围的环境个价。 马克思曾指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 环境的一种意识。”意识的现实对象是可感知的环 境,因此只有处于环境范围内的事物,才具何这种 对象性的、属人的性质,与人构成对象性的属人的 关系,从而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人的意向所指, 只能是这个环境中的事物。人的审美意向所指向的 客体对象也不能超出这个环境的范围。而这个环境 正是由人的生产劳动所确定的。

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详细描述
浪漫主义艺术家们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英雄人物和异国情调,表达对个人自由和情感的追求。代表作品有德拉 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和拜伦的诗歌《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现代艺术
总结词
现代艺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了从19世纪末至今的各种艺术流派和运动。
详细描述
现代艺术的特色在于其多样性和实验性,包括抽象艺术、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现代 艺术家们不断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技术,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媒介,如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和弗 朗西斯·凯利的环境装置艺术。
数字艺术的发展
数字艺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艺术逐渐成为艺术领域的新宠。数字艺术作品通过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创作而成,形式多 样,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音乐等。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数字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艺术家可以利用这些技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 的艺术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魅力。
巴洛克时期
总结词
巴洛克时期是欧洲艺术史上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重要阶段 ,其特点是宏伟、激情和戏剧性。
详细描述
巴洛克艺术家们通过复杂的构图、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动态的 线条,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动感。代表作包括贝尼尼的雕塑 《阿波罗与达芙妮》和鲁本斯的绘画《抢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
浪漫主义时期
总结词
浪漫主义时期是19世纪初的艺术和文学运动,强调个人情感、自然和民族传统。
环保意识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艺术家 开始关注环保议题,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环境的关注和思考。
可持续材料
艺术家开始使用可持续材料进行创作,如再生材料、可降解材 料等,以降低作品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这些可持续材料也为

关于艺术的起源,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与美学起源的关系

关于艺术的起源,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与美学起源的关系

关于艺术的起源,人的审美意识的起源与美学起源的关系艺术起源说法陈出不穷,有很多不一的说法.至今最广传的为模仿说、游戏说、宗教说、表现说、劳动说一共5种。

模仿说:始于古希腊哲学家,主要代表是亚里士多德:不能成立原因是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的。

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不是动机。

游戏说:主要代表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

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宗教说,代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

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表现说,主要代表是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

但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语言、情感都能表达情感,而且艺术也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

劳动说,代表希尔恩、恩格斯,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可以说艺术的起源是在人类发展的漫长的历史中,经历过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人提出各种不同看法,可以说艺术的起源是漫长且深远的。

而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争论由来已久,从唯心论到唯物论,各有其说法,从远古的人类生活的演变可以证明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也同样是在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演化而来。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1、简述审美发生的游戏说这一观点认为,人类审美产生于人的游戏活动。

这一理论最初由德国美学家莱辛提出,并为席勒和斯宾塞所发展,而席勒是其重要的理论代表。

在《美育书简》里,席勒开宗明义地说道:审美的发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

艺术与审美则起源于人的游戏活动。

在席勒以前,柏拉图和康德也曾把艺术与游戏联系起来。

所不同的是,席勒在艺术(审美)与游戏之间加入了“剩余精力”概念,认为人的精力一旦有了剩余,便会从事游戏的活动。

由此,在席勒那里,游戏说的基本内容便被表述为:人的天性中存在两种冲动—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它们分别体现了人的自然状态和理性本性;在现实中,这两种冲动相互对立,造成人的内在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使人无法在精神与现实中获得充分的自由。

于是,只有借助于“游戏冲动”,才能使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结合起来,使人通过游戏冲动这个环节获得自由状态。

席勒同时认为,由于游戏具有不受外在和内在强迫的自由性,当它与想象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上升为审美游戏;在游戏冲动过程中,人摆脱了单纯的实用需要,转入一种审美的需要。

席勒的游戏说,主要是为了以审美方式解决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状态下的人性分裂问题,其中初步注意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审美创造,以及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

这一重要思想,后来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被马克思批判地吸收在有关人类解放及未来社会的理论构想之中。

2、审美发生的劳动起源说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提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的观点。

(1)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人类审美作为一种主观与客观相联系、统一的高级精神活动,包括了人对客观存在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等形式。

而一般说来,人类活动总是首先围绕自身需要开始的。

这种需要主要分为生存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但他们在人类早期生活中很难区分开。

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早期的人类把生存需要放在首要位置,并在满足生存需要过程中产生出精神的需要。

第二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审美发生与艺术的起源地球从形成

第二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审美发生与艺术的起源地球从形成
旧石器时代 对石头进行简单的加工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光滑、对称)
装饰品(兽牙、兽骨、蚌壳) 展示勇敢和力 量、巫术礼仪象征或者吸引异性。 (二)原始造型艺术 洞穴壁画、岩画、雕塑(多为动物和女
性的形象)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野牛图》——出现在二万五千 年前的冰河时期(冰河期?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
(三)原始歌舞
在现存的原始部落中,舞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舞蹈可能与原始人的劳动生产 和生产斗争有关,如爱斯基摩人狩猎海豹的舞蹈;也可能与祈祷祭祀、图腾崇拜 有关,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原始狩猎民族中,狩猎之前或之后,往往都要举行隆重 的祭礼和仪式,以这种巫术礼仪的方式来预祝或庆祝狩猎的成功。原始人不仅相 信舞蹈有助于狩猎的成功,还有助与植物的生长,因为他们的舞蹈能够在庄稼中 鼓舞起一种竞相争高的精神。
第二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
一.审美发生与艺术的起源
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概有50亿年的历史,人类从出现到现在 大概有上百年的历史,而审美意识和史前艺术的出现大约有 几万年的历史。
二.史前艺术与审美发生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些艺术活动的描 述,我们可以感知史前审美活动的图景。 (一)原始器物与装饰品
的时期)
尖底瓶 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 庙底沟、西王村类型的遗址中,是仰韶文化 的典型器之一。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 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长腹、尖底,但各文 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半坡人早期使 用的尖底瓶颈短,腹鼓,口部剖面呈方形、 圆形、半月形、花苞状、葫芦状等不同形式, 腹部两侧一对环耳用于穿绳,饰以向左斜的 细绳纹;晚期使用的颈长,肩阔,器身呈倒 垂的长腰三角形或凹腰尖底状,附双耳,饰 竖细绳纹和篮纹等。

艺术概论美与艺术的起源.最全PPT

艺术概论美与艺术的起源.最全PPT

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 首先: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成人脑,这是从猿到人 进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 其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和语言又进一步推动了 意识的产生,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
◦ 第三: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
24
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 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条件
相互影响与融合 3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模仿。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杜塞:多元决定的辩证法; 如歃血为盟、占卜、看相等。 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模仿是艺术必不可少的手段; 自然生活中的各种“鸟”类,不仅其外貌美丽、漂亮(各种不同色彩的羽毛及各种体态造型)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其鸟鸣声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无穷乐趣。 遗留问题:艺术家应表现怎样的情感?在表达情感时如何看待理性的成分? 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2 各民族艺术
第一章 美与艺术的起源
主要内容
第1节 美的起源 第2节 艺术的起源
第3节 艺术的世界民族性(补)
第一节 美的起源
◦ 关于美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 研究思考过。“美”无处不在,它存在 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 ;
◦ 更愿意将“美”的感受“寄情于”这些 美的物象中 ;
◦ 自然生活中的各种“鸟”类,不仅其外 貌美丽、漂亮(各种不同色彩的羽毛及 各种体态造型)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 “美感”,其鸟鸣声也给人们的生活增 添无穷乐趣。
◦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 和原因,在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20
• 代表人物与相关理论: ① 希尔恩《艺术的起源》 ②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 ③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④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游戏方式的特点
人的游戏方式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 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采取了具有社会意义的 形式。如果某些模仿猎取动物时的动作的舞蹈, 其潜在的深层因素是这种舞蹈动作所引起的神经、 肌肉的舒适感。它模仿的对象就是作为社会生活 的一部分的人们的劳动过程,其目的也许是神秘 的、巫术的,即希望这种没有捕猎对象的动作可 以导致以后捕猎的成功。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 教育、联络感情、体验当时的快乐情绪和表象的 作用。不过这些作用很难说是原始人明确意识到 的,因此,它们也就不会是原始人从事这类活动 的有意识的目的。
一个大家都通行裸体的地方,裸 体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我们每天看见 的东西,就不会有特殊的印象。但当 男女们一用光亮的流苏加在上面时, 不论是一对斑驳的羽毛、一串小珠、 一簇叶子或一个发亮的贝壳,就不能 逃避同伴的注意。这小小的衣饰,实 际上作了很强烈的可以设法引起注意 的性感的刺激物。
维斯特马克《人类的历史》
原始形象符号
我们采用“原始形象符号”这个概念, 来指称通常人们认为是原始艺术品的那些 形象符号物。原始形象符号不是现代意义 的艺术品,尽管它们在外观上类似。但是, 我们必须指明,正是这些符号和符号活动 直接影响和导致了以后审美活动的发生, 也就是说,这些原始形象符号训练了人们 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它们自身也成为 审美客体的前形态。
审美主体并不是单纯的人,而人的产 生也并不意味着审美个体的同时产生。审 美主体的产生必须具备种种条件,而条件 的生成与综合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因此要理解审美主体的产生过程,就必须 在逻辑和历史两个方面,揭示作为非审美 主体的人(审美主体的前形态)转化为审 美主体的人这一社会历史进化历程。
审美对象是一种价值现象,它只能相 对于人这一审美主体才有意义。所以,我 们不能把审美对象当作在人存在之前就已 存在的客观实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巫术说
艺术起源于巫求是由莱纳赫在弗雷泽和 泰勒对原始民族的巫术和宗教活动研究的基 础上提出的,这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一种 最有势力的理论。无论是模仿巫术还是交感 巫术,施行者都要借助绘画、偶像、假面、 雕刻和模仿性舞蹈等手段。这些手段在现在 看来都属于艺术的形态,而在当时却含有神 秘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巫术活动中发展了 后来称之为艺术的各种形态,艺术在开始时 与巫术活动是完全事例在一起的。由此可见, 艺术起源于巫术活动。

所谓审美主体,亦即

具有审美需要、审美态度 和审美感兴能力的主体。
是 换言之,这种主体有从事

审美活动的需要,能以审 美的态度(意向)来看待
美 对象,并且具备了审美创
主 造和审美欣赏的能力。

人产生于动物界这一事实 说明了人的许多生物、生理机 能与动物机能有着渊源关系。 人的审美能力的生物、生理因 素有许多是从动物王国中秉承 而来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进 行一些生物学方面的思考和探 讨,对理解审美发生不无启迪 作用。
1、引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 作用》中的有关论述来论证艺术起源于劳动。
2、引用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中提出的著名的 命题:“劳动先于艺术”,“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 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 来看待它们”。
3、根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劳动创造了美”等一些论述来说明审美的起源。
二、生产劳动对主体的影响
劳动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就在 于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借助工具中介作用于 客体,并与自然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 方式。劳动一方面使作为主体的人超出了 感官的局限,另一方面使对象超出了由感 官直接把握的范围,由此出现了人类特有 的文化符号活动,并使人从动物界分离出 来。没有劳动,也就没有审美活动(包括 审美主体和客体)发生的根本的大前提。
人的“未特定化”看起来似乎不利于生存 竞争,实际上这恰恰是人类具有无限发展可能 性的前提。因为“未特定化”使人不为本能与 环境所封闭,而是向更广阔的世界开放,他没 有特定的生存环境,必须开拓更广阔的领域作 为自己的生存空间。
未特定化造成了无限的特定化的可能性, 但是人之所以能从这种未特定化的情境中“特 定化”出一个审美的大千世界

在席勒看来,审美游戏不仅是达到完
美人生境界的手段,而且本身就是完

美的人境界。
英国学者斯宾塞(1820-1903)认为, 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在他看 来,游戏的主要特征在于它对维持生活所 必需的实践活动没有直接的帮助,人并不 是为了某种实用的目的而有意去借助游戏 的手段。这种脱离实用目的的活动就是艺 术的起源。这种活动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得 以延续,就在于种无目的性的目的性。虽 然游戏者参加游戏时是无实用目的的,但 游戏活动本身却自然而然地使游戏者的各 种器官得到了练习,这对游戏者个人以至 对整个部族都是有意义的。
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 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 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 学会了唱歌。
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 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 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 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中得来的),人对于 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第一,劳动使主客体开始分化
以使用和制造工具为特点的生存活动, 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点。在这种使用工具 的中存活动中,主客体的分化开始进行。正 是劳动工具所造成的主体对象关系,使人的 自我意识和认识对象的意识逐渐发展起来, 使人一步一步从浑然不觉的自然状态下分化、 独立出来。从此,人能够对自己和自己的活 动,以及外在的客体进行思考,这就使人以 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把握自身和外在自然有了 可能。
审美发生学的历史回顾
模仿说 游戏说 巫术说 心理无意识起源说 情感交流需要说 符号说 劳动说
模仿说
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说法始于古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 里特都认为艺术出于人对自然的模 仿,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艺术和最初 的知识部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模 仿说一直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19 世纪末仍不衰减。但是到了今天, 把模仿本能作为艺术的唯一起因的 人已微乎其微,因为文化史的研究 已经证明,原始形象符号活动(如 史前壁画)的目的,并不在于模仿, 而是出于某种巫术、图腾崇拜的需 要,或者是作为一种标识和记录以 启示来者。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个人无意识的象征表现,是 一种性驱动的升华,是摆脱“本我”与“超我”冲突 所产生的焦虑的一种手段。他的学生荣格对其观点进 行了修正,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因在于代代相传的人类 或各族的原始表象(或称为集体无意识)。艺术作品 的创造性想象的源泉,不能到作家的个人无意识中去 寻找,而只能到表现原始无意识的神话中去寻找。这 种“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正是艺术生命伟大的原 动力。“原型”潜藏于艺术创作者的梦境和无意识之 中,创作者为这些集体无意识所左右,成为它们的代 言人。
第三,劳动确定了人的意向所指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 族、阶层)和自然环境(包括地域、气候等)中间。 人们感知自然,实际上就是感知周围的环境个价。 马克思曾指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 环境的一种意识。”意识的现实对象是可感知的环 境,因此只有处于环境范围内的事物,才具何这种 对象性的、属人的性质,与人构成对象性的属人的 关系,从而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人的意向所指, 只能是这个环境中的事物。人的审美意向所指向的 客体对象也不能超出这个环境的范围。而这个环境 正是由人的生产劳动所确定的。
艺术与审美是如何起源的?
1、人的产生是否意味 着审美个体的产生?为 什么?
2、“原始艺术”是不 是艺术?为什么?
3、关于艺术与审美起 源的新思索
审美发生学,就是研究审 美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是如何发 生的,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人 类审美活动的起源问题。
既然谈的是“活动”,就 必得有主体、有对象。因此, 探讨审美发生问题,就必须探 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生成 问题。
情感交流需要说
这种观点是由一些艺术家提出来的。 诗人雪莱认为,野蛮人的艺术只有一个 最重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要通过艺 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是这种交流情感 的需要促使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艺术 形式充当了情感的载体,它给无形式的 东西以形式,使稍纵即逝的东西成为永 恒的作品。
自有两个从同时存在之日,社会的同情, 或者如同社会因素那样是社会所不足以发生 的一些便开始发展了;……平等,差异,统 一,对比,彼此依赖遂成为原则——只有这 些原则能提供动机,使得社会上的个人,既 过群居生活,其意志便可以依此而决定,而 表现为行为;于是在感觉中有乐,在情操中 有德,在艺术中有美,在推理中有真,在同 类的交往中有爱。
4、从劳动过程中存在着节奏、舞蹈、歌唱等来说 明艺术产生于劳动。
审美发生学的研究途径
第一,从史前遗留下来的形象符号入手,研究 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二,从现存原始部落的生活面貌与文化着手, 推测人类早期的审美活动的发生过程。 第三,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远古审 美活动发生的心理机制提供类比和旁证。 第四,研究审美发生,应该从原始思维的特殊 性入手,并在研究过程中,把审美发生和原始 思维的关系作为一条主线来把握。
第二,劳动使人的形态学条件发生变化
人类的形态发展趋向是随着工具操作而变化的, 也就是说,它适应着工具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随 着器官直接面对的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他的形态学 发展方向与动物相比发生了根本的扭转,人的形态 学发展是适应工具而不是适应自然。
人类这种制造工具和使用的 活动,使人的形态发工具生变化, 这种形态变化,包括人脑的发育, 包括人的灵巧的双手,包括人的 视听感官。而这一切是人成为审 美活动主体的大前提。这个大前 提是生产劳动所创造的。
把原始人的一些类似文明时代艺术品 的符号物称为“艺术品”是不准确的。
1、“原始艺术品” 是为达到神秘作用的目的而创 造出来的,是施行神秘影响的一个中介和手段。而 原始人的感知也很难具有审美所必须的自由,因为 恐惧与敬畏威慑住了他们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