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公开课教案《我爱这土地》

合集下载

我爱这土地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艾青,包括其生平、创作经历等。

2.2 作品背景分析《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

第三章:课文朗读与分析3.1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主题、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四章: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4.1 自主学习1) 课文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2) 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4.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解答。

第五章:情感体验与表达5.1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祖国的大地上,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2 表达感受让学生用语言、绘画、音乐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六章:课文深层含义解析6.1 意象解析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主要意象,如“土地”、“河流”、“风”等,探讨它们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6.2 修辞手法解析详细解读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它们如何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第七章:文学与文化知识拓展7.1 艾青其他作品介绍介绍艾青的其他著名作品,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等,引导学生了解艾青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

7.2 爱国诗歌欣赏选取一些经典的爱国诗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郭沫若的《我爱这土地》等,进行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诗人对爱国主题的不同表达。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本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本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本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曾经听说过诗歌吗?诗歌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呢?2. 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3. 分享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第二章:探索诗歌的主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探索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理解其主题和情感。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表达主题和情感。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鼓励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章:诗歌创作与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2. 帮助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鼓励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1. 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选择主题、构建意象、运用修辞手法等。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四章:诗歌朗诵与表演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朗诵和表演的兴趣和能力。

2. 帮助学生通过朗诵和表演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歌。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诗歌朗诵和表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和表演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活动:1. 讲解诗歌朗诵和表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

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

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2【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通过学习这首诗,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爱这土地》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课文《我爱这土地》的,引导学生齐读。

1.2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认读。

2.2 教师检查学生字词认读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3. 研读课文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理解诗的主题。

3.2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朗读感悟4.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4.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运用到自己的朗读中。

5. 拓展延伸5.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解析。

5.2 各组分享自己的选择和理解,教师进行点评。

6. 课堂小结6.2 学生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后作业7.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我爱这土地》的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7.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首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诗歌。

六、教学反思6.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七、教学评价7.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7.2 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八、教学拓展8.1 教师推荐与《我爱这土地》相关的诗歌,供学生课后阅读。

8.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人及其作品,互相推荐、交流。

九、教学计划9.1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后续课程进行调整和安排。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我爱这土地公然课优良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掌握诗歌的形象,领悟其象征含义。

2.品尝诗歌富裕表现力的语言。

3.意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1.朗读诗歌,掌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悟象征含义。

2.意会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课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艾青(1910 —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有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朴朴素,调子深邃郁闷。

抗战期间的诗作,风格高昂。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邃,富于真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痛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以后又一位推进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名誉, 1985 年,法国授与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早期的 1938 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克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域,所到之处疯狂暴虐,企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挡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进行了不卑不亢的斗争。

诗人在领土、民族危亡的关,祖国深邃的和侵略者切的恨,写下了首大方激动的。

《我土地》是一首在代歌史上宽泛的抒怀名篇,以一只存亡依恋土地作比,形象抒了深邃而真的国感情。

人艾青用“嘶”来形容儿唱的歌喉,更能表达人祖国前程、命运担,心力交瘁的情状。

( 三) 歌,整体感知( 四) 研歌,理解要旨1.学生在熟歌的基上,找出揭露全要旨的句,并原因。

明确:最后一段:“ 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我土地的深邃⋯⋯”。

两句一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人那真的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人土地,祖国的依恋和。

2.中是通什么形象来表达出的国激情的 ?你把有关句找出来,并你的理解。

学生思虑并,明确:中以“一只”的形象来表达感情。

“若是我是一只,我也用嘶的喉歌唱”,“而后我死了,羽毛也腐在土地里面”。

人以“若是我是一只”虚,“歌唱”的是“ ”同也是“ 人” ; “ 羽毛也腐在土地里面”的是“ ”,同也是“ 人” 祖国献身的梦想。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歌颂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诗句的理解。

2. 诗歌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简要介绍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解释一些生僻词汇和诗句的含义。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 鉴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学会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2)学生自主欣赏和评价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写一段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歌颂和热爱的文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并在下节课上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歌颂祖国的诗歌,如《我的祖国》、《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进行对比学习,分析各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设计说明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

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爱我们的祖国吗?我也爱我们的祖国,那你平时有机会大声的说,我爱我的祖国吗?可能平时我们很少有机会表达我们的这种情感,那么今天我们机会来了,你愿意大声地说,我爱我的祖国吗?谁愿意说?我们一起大声的有激情的说!师:很好!爱需要表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同学们认真地看,看完之后,请同学们用“我爱我的祖国,因为我的祖国”,这个句式来说话好吗?(生看图片)师适时解说:1997年香港回归,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08年的中国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让世界为之惊叹!2009年的阅兵式,强大的中国国力接受世界的检阅!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这是我们中国人首次承办的世博会,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世博会,百年世博,展示的人类文明的辉煌。

师:在重温了这几件令国人为之自豪骄傲的大事之后,哪位同学能用“我爱我的祖国,因为我的祖国”这个句式来说话。

师:我爱我的祖国,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

回眸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但是我们也无法忘记那曾经的血雨腥风,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伟大的诗人艾青写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

(屏显:标题作者)聆听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二、认识作者说一下你对艾青的了解。

(屏显)他在1933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

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二月是青的季节,“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之后“艾青”这个名字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然而他的真名倒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

中国现代诗人。

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他以前是学画画的,后来被捕了,在狱中他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与闻一多、郭沫若齐名。

三、出示目标师:认识了作者,让我们再来明确一下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屏显)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初读感知“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敲门砖”。

首先,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的第一环节:初读感知(屏显:整首诗)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学生自由朗读请同学们用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并用心感受一下诗歌的感情基调。

开始吧!2、指生朗读,指生评价师:诗中有一个词语形容诗人的情感程度很深,谁找出来了?(深沉)师:那针对这一种情感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去读呢?(整体来看我们应该用激昂的、深沉的)。

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师:请同学们酝酿一下自己的感情,为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

师:谁能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3、教师范读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首诗,大家想不想听!4、全班齐读师:请大家再把语速放慢一些,饱含深情的给大家朗读一遍。

六、品读悟情师:其实,要想通过朗读把听众带进诗歌的意境中去,必须真正的理解诗歌。

我们说:“作诗本乎情”,情感是诗歌的生命。

那么,我们就进入第二环节:品读悟情诗歌是诗人在特定背景下情感的流露。

我们说:知人论世,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师:这首诗写于1938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抗日战争时期)师:其实早在1931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已经践踏了我们的国土。

谁愿意把这段背景资料给大家朗读一遍。

(屏显)知人论世:早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就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四个月内,黑、吉、辽三省全部沦陷!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的轰然炮响,日本帝国主义掀起了妄图灭我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他们所到之处疯狂肆虐,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师:那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屈辱史,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给我们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民族之痛。

请同学们再看一组图片。

(屏显)勿忘国耻无法抹去的民族之痛师: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致使30多万同胞惨遭杀害。

南京这一座六朝古都,成了一个血腥的人间地狱。

看着这样一组照片,此时此刻,你的感想如何?生答师:那如果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你会怎么做?我想听听男同学的心声。

生:我一定会誓死报国。

生:反抗报仇,与日本鬼子斗争到底。

师: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甘心做亡国奴。

作为诗人的艾青,他也坚定的涌进了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是借助哪些的意象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的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朗读诗歌,先自主思考,如果有疑难就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请说说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意象是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的具体形象)明确:意象暴风雨打击的土地 -----遭受侵略蹂躏的祖国汹涌着悲愤的河流 -----郁结在人们心中的悲愤(强烈愤怒的中国人)无止息的激怒的风 -----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温柔黎明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生死眷恋土地的鸟 ---- 对祖国挚爱的诗人•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河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风——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黎明——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师:我们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诗人往往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所借助的具体形象在文学上叫做“意象”。

(屏显)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师:它本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因为带上了诗人主观情感,那么在文学上他就称之为“意象”,那在这首诗中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生:土地、河流、风、黎明、鸟师:那么这种通过具体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思想和感情的写法叫什么呢?生:象征师:我们在高尔基的海燕中曾经学到过这种写作手法,那么诗人所借助的这几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师:同学们,使用象征这种手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象征体和本体之间一定要有相似之处,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要使人能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我们就能够想到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祖国。

那“土地上的河流汹涌着悲愤”它象征着什么?你能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谁?生:当时人们心中的悲愤。

师:人们心中的悲愤就如同河流一般汹涌着。

师:那“无止息的激怒的风”你能联想到什么?生:师:这种“激怒”无止息的吹刮着,刚才咱们同学看南京大屠杀图片的时候,老师注意到很多同学的眉头紧锁着,神情凝重,可见你的心中也充满着一种愤怒,对不对?这种愤怒代代相传,不会停止。

“无止息的吹刮着”不用“吹拂”而用“吹刮”,你感受一下,程度一样吗?这种愤怒非常强烈。

那这三句话,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用什么样的语调、语气去读?生:悲愤师:谁能带着强烈的愤怒再给我们读一下。

师:那黎明的温柔它又象征着什么?生:光明的到来师:在艾青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太阳”,那么黎明无比温柔,而且还是来自林间的,在这里他为什么不用太阳这个意象呢?生:仅仅是胜利的曙光,但是人对胜利仍充满着渴望。

师: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我们说:“黎明来了,胜利还会远吗?”那我们再读这句话时候,一定要读出深深的向往之情。

闭上眼,仿佛就看到了喷薄而出的太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这句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句话所营造出的诗的意境。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明确:这只鸟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寄寓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师:诗人对祖国的这种爱可以用哪个成语可以形容?师:至死不渝。

这种深沉的爱国之情,诗人借助意象抒写的淋漓尽致,这种爱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当时全民族普通的爱国情绪的浓缩,是当时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师板书)3、谈谈第二节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主题升华,感情深化,呼应标题。

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

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练和升华,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对祖国爱的深切。

师:我们要饱含深情的去读才能产生动情的效果,让我们齐读这一小节。

再一次感受一下诗人的深切的爱国感情。

七、仿写诗歌师:诗人曾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他说,“我的悲哀比别人的深些,因而我的声音更凄切”。

下面我们想请一名同学用凄切的声音,朗诵全诗。

师:让我们的灵魂再次受到震撼,抗日战争,最终以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

正所谓: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而今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一个团结和谐的中国赢得了世界赞赏的目光。

那假如你也是一只小鸟,你会对繁荣昌盛的祖国歌唱些什么?同学们可以试着仿写一下这首诗,可以仿写全诗,也可以仿写你最喜欢的几句话。

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图片希望能激发你的灵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