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做好课堂的引路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寒假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作为一名信息科技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0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的生命。
一、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从过去“填鸭式”的课堂中摆脱出来,将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从一个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以及学生共同活动的参与者。
从新知识的获得到知识的巩固,从问题的探究到解题技巧的形成,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进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然后进行交流,在活动交流中尝试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参与讨论,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此,在课堂上,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首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思考、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各类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二、创设环境,乐于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它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创设探索性情境,使学生勇于自主学习,创设兴趣性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创设兴趣性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2023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2023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关于教育改革的书籍,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传达他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和对学生主导式教学的支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对教育理念的新思考,同时也对目前的教育现状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同《把课堂还给学生》中所提出的学生主导式教学的核心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老师为中心,教师掌握着知识和信息的分发权,而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知识传授。
这种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无法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而学生主导式教学则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来获取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其次,在学生主导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主导者,他们主要负责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的组织。
而在学生主导式教学中,教师更多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
教师对学生的角色变化使得教师更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这样的教师角色更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学生主导式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而非仅仅将知识作为终极目标。
传统教育往往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只注重学生在知识上的掌握并用分数评价。
而学生主导式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非认知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他所掌握的知识上,还包括他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困惑。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介绍* 背景介绍:本文主要讨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教育理念的意义和影响。
* 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 目标:文章探讨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二、分析* 问题阐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缺乏互动,限制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
* 原因分析:这一模式的限制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 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议* 实施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 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文(篇1)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模式往往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倡导。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理念的意义和实现方法。
首先,问题阐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以讲解为主,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而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其次,原因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课堂氛围过于死板,缺乏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低,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无法真正理解知识。
最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500字(1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500字(15篇)关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500字。
今年暑期我们组织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教研活动,在这两次大小小的研讨活动中,我们有幸倾听了许多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们对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对思想有了新的追求,也感受到了教研活动的魅力和魅力之所在。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范文):1今年暑期我们组织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教研活动,在这两次大小小的研讨活动中,我们有幸倾听了许多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们对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对思想有了新的追求,也感受到了教研活动的魅力和魅力之所在。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教学工作的方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学习,让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对我今后在新课程、新教材以及与同事交流和探讨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
这次活动,不仅是对我们教师的一次思想和业务教学的一次洗礼,更是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和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更坚定了教育好我们学生,服务好我们农村学生的信心。
这次学习对我们这些语文新老师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天职,无怨无悔。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范文):2xx年xx月xx日,是我参加全县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的第四天。
这一天,我和我的搭档吴老师一起观摩了两节课,虽然没有上什么成功之处,但是我们都有了许多收获。
首先说说吴老师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探究、交流、合作、体验数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自己的活动中去获得发展。
在这两节课的设计中,我感到吴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做到了“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思维的层次、思维的层次、过程与方法)。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项改革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追求个体化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在这一年里,我亲身经历了这个改革,以下将详细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说的是课堂氛围的变化。
在过去,课堂往往是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们机械地翻开教科书,老师讲解知识点,学生们笔记,这样的重复循环,导致学生们对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
但是随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施,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老师们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扮演着引导者和辅导员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学生们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到探索和讨论中去。
这种课堂氛围的变化让我感到非常新奇和激动,我不再是无聊地听课,而是充满了求知的欲望。
我开始主动提问问题,与同学们进行讨论,这让我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入。
其次,个性化学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益处。
在过去,班级教学中,老师通常会按照固定的教学进度来授课,不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
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我有些困扰,因为有些知识点我理解得很快,而有些知识点我则需要更多时间来理解。
但是随着个性化学习的实施,我不再受到课堂进度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学习。
我可以选择提前学习下一章节的知识,也可以在某个知识点上花更多的时间。
这样,我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个性化学习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选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和方式进行学习。
这让我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和动力,我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另外,课后拓展活动的设置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
在过去,我放学后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填满,很少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发展兴趣爱好。
但是现在,学校为我们设置了丰富多样的课后拓展活动。
我可以参加各种兴趣培训班,学习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类课程。
我还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开展科技研究、社会实践等项目。
读后感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教 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 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将时间还给学生,尤 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 改的时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方 案,对方案进行评价。教师也要参与进去, 适时调控讨论的方向和重点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在路上,还要不断 05 的学习、反思和实践,要真正做到像张志勇厅长 所说的"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返璞归真,努力实 践精神成长的教育,真正还给学生终身健康发展 的能力。还要像徐洁老师所说的教师要"做课堂 教学改革的筑路人". 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 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 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 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 的课堂,课堂才能真正让师生的灵性生命热情飞 扬,让师生的幸福感溢满心田M DOLOR
CONTENTS
在徐老师的介绍中,我明确了,在课堂教学中, “问”是要会问的,老师的问题要对学生有所启发? 不能很随意的问,更不能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问题要来源于学习的目标,要突出课堂的学习重 点,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起学生 的探究欲和兴趣。同时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 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而我们的学生更习惯于听问题,不会提问题。在 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努 力去做的地方。
读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课堂还给学生,是一种预设,更 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余勇鸿
01
LOREM IPSUM DOLOR
CONTENTS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无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下面我以我校数学老师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发掘丁老师的课堂还给了学生什么?(1)还学生时间,尤其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二三十分钟都唱主角,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阐发,学生全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改后,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
要求教师营造出浓郁的课堂人文气氛,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画:3盘桃,每盘6个)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进行琐碎的提问:譬如有几盘桃?每盘几个?一共有几个?怎样连起来编出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看图说话,自由发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思维环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顺利编出了三道分别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构建理想课堂,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同时,教育机构和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资源支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 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汇报人: 2024-01-07
目录
• 引言 • 对构建理想课堂的理解 •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践与思考 • 构建理想课堂的策略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本书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强调以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需要探 索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提高教学 质量。
促进个性化发展
把课堂还给学生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 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促进个 性化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 地发挥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施方法
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引导学生 主动学习和探索。
03
理想课堂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内容应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
合素质。同时,课堂氛围应积极向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
。
对未来教育的展望与建议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未来的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更多元化的学习环 境中成长。
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
创新教学方式
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_读后感_模板最好的课堂——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王克梅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
偶然,我在本真教育的公众号里看到徐洁老师出新书了,正当我想着如何得到一本签名本的时候,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准备了一本,真是心想事就成。
徐洁老师是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本真教育研究发起人和倡导者,是一位勇敢的课堂探索者,更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推动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徐洁老师在2017年九月的新书,里面共有九章,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一句句,一字字,无不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于是,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在既平凡又繁琐的生活的每一天,是学生生命的每一天,更是我们生命的每一天。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精巧的预设。
如在教授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学习《四季》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说话,创作成诗。
于是,我先让学生读全诗,说说诗歌的第一、二小节和第三、四小节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朗读后,明确了:第一、二小节是什么对什么说;第三、四小节是什么怎么样地说。
然后出示了桃花和蜜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话训练,在师生的共同思考中,一节小诗应运而生:桃花朵朵,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然后我又引领观察图片和想象,学生就创作了这样的一节小诗:蜜蜂嗡嗡,他开心地说:”我是春天。
”就这样,一幅图片,两种不同的语言训练就大功告成。
最后,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的微视频,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就创作了很多成功的小诗,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如:邢恪伟的《四季》——树苗青青,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
”∕太阳大大,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
”∕苹果圆圆,他红着脸说:”我是秋天。
”∕北风大嘴巴一鼓,他自豪地说:”我就是冬天。
”如:邢曼舒的《四季》——燕子喃喃,他对池塘说:”我是春天。
”∕大雨哗哗,他对庄稼说:”我是夏天。
”∕树叶沙沙,他飞舞着说:”我是秋天。
”∕雪花张开翅膀,他温柔地说:”我就是冬天。
”再如:高传杰的《四季》——柳絮飘飘,他对花儿说:”我是春天。
”∕知了声声,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
”∕果实累累,他对秋叶说:”我是秋天。
”∕白雪皑皑,他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
”再如:《四季》——桃花红红,她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小溪潺潺,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
”∕果实累累,他对枫叶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她对梅花说:”我就是冬天。
”……于是,和学生一起徜徉课堂的我,深深懂得了: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课堂引领生命,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的理想。
深度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我的实践,更是我的理想。
如在部编版一年级教材的实践中,学习《大还是小》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就创造了这样的语言,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让学生感知到”成长”,体验到成长的喜悦。
如——陈潇纬:我给妹妹打伞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睡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亓祥羽: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过马路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姚雯婕:我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帮妈妈干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张晨曦:我帮妈妈擦桌子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大,我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李美涵:我吃饭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很大,因为我和大人一样吃饭;我过马路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小,因为需要家长领着我。
……于是,和学生一起漫步在语文课堂里的我,深深领会了:深度学习要靠教师来引领,要靠提升思维质量来促进深度学习。
要从文本出发,唤醒学生的情感和主观感受,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
课堂滋养生命,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思想的魅力。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引领学生涵泳体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滋养学生的生命,这是我的信念,更是我的坚守。
如我们进行了《弟子规》的诵读,每天的早读,我都会在黑板上写上几句,采用示范读、找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朗读策略,再谈理解,以促进学生的记忆。
于是,在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也学会了自己创造,例如诵读”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后,学生创造了:”诚信是生命的根本,绝不可以欺骗,因为它带来的必定是毁灭。
”诵读”话说多,不如少”后,学生创造了”很多时候,安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
”诵读”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后,学生创造了”博爱之人,才会有未来”……于是,和学生陶醉在优美传统文化课堂里的我,深深领悟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芬芳馥郁,学生沉浸其中,学会了创造,学会了思考,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提升学生的生命素养,才能让学生散发思想的魅力。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在路上,还要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要真正做到像张志勇厅长所说的”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返璞归真,努力实践精神成长的教育,真正还给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能力。
还要像徐洁老师所说的教师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筑路人”.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
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课堂才能真正让师生的灵性生命热情飞扬,让师生的幸福感溢满心田,溢满每一寸,奔跑的流光。
守诺读后感在暑假中,我读了许多好书,有一篇叫《守诺》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
文中主要讲了,一个跨国公司向社会招聘四位高级主管,应聘者不下千人,经过层层筛选有四名优秀者被公司试用。
然而,第二天,他们又都被辞退了。
因为按公司规定,公司主管人员必须在早晨七点四十分进董事长办公室,做当天的集体宣誓,然后再回各部门工作。
他们觉得此举无非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上班的第一天他们竟然都迟到了。
虽然最短的只迟到了十几秒,但结果是他们都得打道回府。
于是,他们一起去找董事长理论。
董事长异常认真的告诉他们:“不肯信守约定是生意人的大忌。
无论你们多么有才能,我们公司是不会请一些言而无信的人来办事的!信守约定,是你尊重别人的表现,同时也是赢得别人尊重的一个资本。
”古人说:“言而无信,未知其可。
”信守诺言,是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和关键,而守诺又常常体现在守时上。
比如美国第五十一届总统老布什和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都是非常信守承诺的人。
我觉得,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诚信都是一种最重要的美德,它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取信于人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也是任何人都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待人诚恳,信守诺言,这样才能在前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读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我认为大家都要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俗世奇人读后感400字《贫穷的本质》读后感信守诺言的作文篇一:哈姆雷特读后感《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着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
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
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
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
世界仿佛到了末日。
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
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
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
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
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
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
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
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
”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
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
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
克劳迪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
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给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来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的命运面前,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可以凭借与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
我们面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在两难问题里作出行动,在一个失去标准与可以衡量标准的尺度的世界里重建价值的体系与精神大厦……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的表现,让我们打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总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土壤里长出来的一朵长开不败的艺术之花,直至今天,还在散发出它所特有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