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黄庭坚优秀课件
黄庭坚《清平乐》【通用】.ppt

它只好无可奈何地乘风拂过蔷薇花,远远
地飞走了。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
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
了。词在这里结束,给人留下了美丽而又
悠长的韵味。就这样词人通过奇妙的、一
连串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寻美之意,表
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
.新.
9
2、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 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 处。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新.
4
译文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
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
去之处,叫它仍旧回来与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
知晓,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
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凭借轻
风飘过蔷薇。
.新.
5
解题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 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 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 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
苏轼。
.新.
2
尤以书法为世所重。为宋四家之一, 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苏书尚天趣, 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而取纵势。与 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 峰。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 “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 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
.新.
3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 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拟人(或比拟)。
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 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 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 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 无奈,妙趣横生。源自.新.10总结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课件(共22张PPT).ppt

赏析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因风飞过蔷薇”不仅写出了黄鹂的动态, 也仿佛让人看到词人的目光追随者黄鹂越 过蔷薇远去,充满了无奈。
思考
这首词一连用三个“春”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三个“春”字体现了作者在寻春、唤春、文 春过程中从希望到渴望,再到失望的情感变 化。
思考
表现“惜春”主题的诗词有很多,这首词有什么特别之处?
解题
清平乐
词牌名
初读
惜春词
清平乐
xínɡ 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
归来同住。
zhuàn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qiánɡ
多 音 字
lè 快乐
乐
yuè 音乐
hánɡ 银行
行
xínɡ 行走
初读
朗读
清平乐
节奏
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
翻译
清平乐 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 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 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将归向何处?现在的我却找不到春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请叫它仍旧回来和 我同住。 可是又有谁会知道春天离开的踪迹呢?除非你 问一问黄鹂鸟。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它迂回婉 转的啼鸣声。看吧,它已经趁着风势飞过了那 片蔷薇。
词人一扫惜春常见的惆怅之情,运用拟 人的手法,将悄悄归去的春天描摹得极 为可爱、鲜活。
பைடு நூலகம்
主题思想
《清平乐》是一首感叹时光易逝而不复返的惜 春词,表现了词人对春去的惋惜,对美好春光 的热爱、眷恋和执着追求。
黄庭坚清平乐教学课件ppt

集
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 评
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
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
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
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7
8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 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 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 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 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 确乎是回不来了。
4
联因询穿故的来和澜往情表此 想风问透艺天同形回情挚达作 ,而,力术真住神环深意一以 传逝而。地,的。地。。种嗫 达。黄下强唯奇上画在自惜嚅 出又鹂片化其想片出问问春独 一一无写了“,欲春答自恋语 个童语向诗稚有唤的中答春的 永话,黄意〞童春脚,,的方 无的且鹂的,稚归步波一真式
,
5
这首词写的是惜春之情。用 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 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 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 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 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 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全词俏丽、新警、宛转、含 蓄,表现了山谷词的风格。
6
薛砺假设?宋词通论?:山谷
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
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
1
黄庭坚,江西修水县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 28日〕,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 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 驾、黔州安置等。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 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 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 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 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书法精妙,与苏、米、 蔡并称“宋四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 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词 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有? 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 诗?、?华严疏?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著录。
清平乐_课件

此词高妙处,在于用曲笔渲染,一波 三折,跌宕起伏,饶有变化。好像荡 秋千,既跌得深、猛,又荡得高远。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因春天消逝而感 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与 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寂寞”者谁,
春天还是作者?)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此处先是一转, 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 谷道人,私谥文节先生。洪州分宁人,官至 著作佐郎,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与张 耒、秦观、晁补之同游苏轼门下,有“苏门 四学士”之称。庭坚长于诗,与苏轼齐名, 世称“苏黄”。工书法,与苏轼、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其词,除率尔游戏笔墨, “亵浑不可名状”者外, 大抵有清刚峭拔之长。
写作背景
•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 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 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 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 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 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 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这是一首构思新颖、格调新奇的春之短歌。上片以发 问起调。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的春残景象,也没有 表现惜红悼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 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 下片以反诘句承接,将痴语奇想轻轻宕开,而将惜春 寻春之情,引入更其妙的境界。黄鹂是春天的使者, 或许知道春天的踪迹,何不往问之?但人情鸟语难通, 寻春愿望终成泡影。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可觅,且黄 鹂也乘风振翅,一去无迹,眼下只有春去夏来,蔷薇 花开,词人的一腔芳菲之思,亦随鸟飞风尽而不知所 终。
黄庭坚清平乐教学课件ppt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 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 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 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 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 感慨。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 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 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 追求。
袅袅,言这首虽词写尽的是而惜春意之情未。用尽笔委。婉曲作折,者层 以拟人 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 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 道
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出优美的意境。全词俏丽、新警、宛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全词俏丽、新警、宛转、
拟人。将春天“人格化”,幻 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 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 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 对“无法与春同住”的无奈,妙趣 横生。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 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 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 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 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 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 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 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 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 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 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 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 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 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 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 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六下黄庭坚《清平乐》课件(共10张PPT)

六下黄庭坚《清平乐》课件(共10张PPT)(共10张PPT)清平乐黄庭坚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贪官蔡京勾结宦官独专朝政,黄庭坚被除名。
此词作于黄庭坚贬宜州的第二年。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黄庭坚诵读经典yuèzhuànqiáng wēi1.寂寞:清静,寂静。
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唤来。
4.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6.黄鹂(lí):又叫黄莺。
啼声非常悦耳。
7.百啭(zhuàn):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8.解:懂得,理解。
9.因风:顺着风势。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解读诗词清平乐春天回到了哪里呢?找不到她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她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有谁知道春天的踪迹呢?除非问一问黄鹂。
可是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他对春天有着怎样的感情?词人用拟人的修辞,把春天当作一个人,当作一个亲密的朋友来写。
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对春天离去的落寞。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课件PPT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朗读视频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清静,寂静
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
处。唤取归来同住。
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没有留下春去的行 踪,感到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 请唤春天回来与其住在一起。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鸟婉转地鸣叫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 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古诗赏析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春天回来与其同住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走近作者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法家。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 “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 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 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主要作品:《清平乐》《鹧鸪天》《菩萨蛮》等。
借着风势。因:凭借
译文: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百遍地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鸣叫,没有人能懂它的意思,黄鹂借 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词,上阕写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阕写 春之无踪影可寻。词人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 意未穷。词人用了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 出优美的意境。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谢谢观看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写作背景
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 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统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清平乐》精品课优质课件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zhuàn)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鸟儿婉转地鸣叫。 借着风势。因,凭借。
精读课文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它回来,与它同 住。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依恋之情。
要想找寻春天的踪迹,为什么要问黄鹂? 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 知道春天的消息。这种想象极为奇特,极富 情趣。
同学们,再见!
该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该词主要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 对春天逝去的无奈与惆怅。
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拟人。 词人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 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 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他对春的喜爱和对春去 的无奈,妙趣横生。
统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诵读
《清平乐》ຫໍສະໝຸດ 资料推送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年-1105年),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
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
西诗派开山之祖。与苏轼齐名,世
称“苏黄”。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没有留下春 去的行踪。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 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 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 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 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 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 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 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B
4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寻春 的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 无处觅得安慰。
“寂寞无行路” “春无踪迹谁知” “百啭无人能解”
寻春无果
B
5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 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 样的情感。
•作者把春天拟人化,赋春天以生命。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 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 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 人“同住”。
清平乐
黄庭坚
B
1
《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 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 命名。后用作词牌。 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 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
B
2
•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 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又称 豫章黄先生。北宋诗人,书法家,诗派成员 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 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B
6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 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 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 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 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 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 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B
7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 薇。”
•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晁补 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 齐名,世称“苏黄”。有《山谷词》又名《山 谷琴趣外篇》。
B
3
• 对照课本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净, 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 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归来 与我同住。
• 可是春天去的无影无踪,谁人知 道呢,除非问取黄鹂。黄鹂的叫 声悦耳多变,无人能够理解,只 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B
10
小结:
本词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 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 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 写的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 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留 春”的无奈,妙趣横生。
B
11
B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 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 若有人知(假设希望)→ 春无踪迹(更加失望)→ 问取黄鹂(最后希望)→ 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B
9
此为惜春之作。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 的珍惜与热爱,词人是如何表现将这种 情感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呢?
循着“寻春”这条线索,可 以看到词人先是自行寻春 ,再是请人唤春,最后是 询问黄鹂,写的一波三折 ,婉转多姿,心情也由急 切期盼转为怅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