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黄庭坚《清平乐》的解析与鉴赏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解析:《清平乐》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解析:《清平乐》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解析:《清平乐》
清平乐·春归何处
【作者】黄庭坚【朝代】宋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释义】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换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简析】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清平乐黄庭坚赏析

清平乐黄庭坚赏析

清平乐黄庭坚赏析清平乐是唐代诗人黄庭坚最为著名的一首诗作,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唐代写景诗的代表作品。

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的概括介绍和赏析,以及对它的影响进行分析。

黄庭坚(688年-744年),号太虚,是唐代两大诗体创始人之一,诗风宏伟抒情,又被称为“赋比诗祖”。

他的诗歌博采众家之长,既有古典经典之典籍,又有民间古诗之习题,也有宋代宋文公等流行诗歌之素材,使他的诗歌洋溢着浓厚的古典气息,具有浓郁的民族性。

黄庭坚在唐代诗歌史上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诗歌“赋比诗”大都是由比喻构成的、包含丰富意象的古典隽诗,其风格宏伟壮观,有着深远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清平乐》,它大致上可以分成相应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景象的篇幅,主要内容是景象的叙述,第二部分是抒情,主要是抒发感慨,第三部分是思想,主要是为当时官僚政治提出批判性意见。

《清平乐》采取“千里明月,何处报玄宗”的句式,借助景物来表现思想。

诗中描写了夜景中清晰、凛冽的月光,叙述了满园春色、空谷幽鸟;诗中细致描绘了岸边残月、碧波细流,表达了凄凄切切的情怀;诗中所用的比喻和象征也是有力的,比如“山色有无中,江声咽不绝”,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月出山头,晴明空中”,意象活灵活现;“春草倍翠绿,燕子双双飞”,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清平乐》把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连接起来,以清新的语言立体地表现出景物的美,体现出诗的气韵和韵律性,在唐代诗坛上独具特色,很受欢迎。

诗歌通过优美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身临其境的艺术感悟,从而把诗的情趣表达得淋漓尽致。

《清平乐》的影响甚巨,影响了一批诗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从宋词到明词,从李白、杜甫到苏轼,都有诗人模仿黄庭坚,写出了优美抒情的诗篇;至今,人们仍在赞叹《清平乐》的美丽,在古典诗歌的海洋中再流传着黄庭坚的奇绝。

综上所述,《清平乐》以其精湛的文学技巧,传奇的诗情,以及深远的审美和思想影响,成为唐代文学史上一座高峰,为读者缔造了一种永恒而经典的诗情。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平乐-春归何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①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②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③【注释】①这句说,春天的消逝没有留下一点踪影。

②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③因风:乘着风势。

【译文】春天到哪里去了呢?悄然逝去,没有留下一点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就应把它召唤回来住在一起。

春天无影无踪,有谁能知道它的去向?除非问取枝头的黄鹂。

可是,黄鹂宛转地啼叫着,它顺着风势,飞过了蔷薇。

【集评】宋·胡仔;“《复斋漫录》云:“王逐客送鲍浩然之浙东长短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亚卿,用其意以为诗,断章曰:‘明日一杯愁送春,后日一杯愁送君。

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记归路。

’苕溪渔隐曰:山谷词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体山谷语也。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赏析】这首词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珍爱、留恋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精神。

古典诗词中以惜春为主题者比比皆是,作者立意新颖,构思曲折。

以丰富新奇的想象,把对春光的眷恋、珍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黄鹂掠过蔷薇作结,余味无穷。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出自] 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译文1: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译文2:美好的春天回到了何处?悄悄地走了没有行踪去路。

如果有人能够知道,美好的春天归去何处,请他把春天唤来与我同住。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黄鹂百啭无人明白,它只好乘风飞过蔷薇花去。

译文3:春天回到了哪里?四面一片静悄悄,找不到她的踪迹。

如果有谁知道了,春天的去处,赶快把她追赶回来,不要令人失望啊,让她和咱们一起同住。

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脚印,真的要想知道吗?可只有这个办法了,那就去问一问黄莺吧。

那黄莺千百遍地宛转啼叫,特别是在这春夏之际啊,可是,谁又能懂得黄莺的语言?看吧,黄莺也离去了,正飞过盛开的蔷薇花,趁着这春天归去的风势。

赏析:这首词写的清新雅致,天真活泼。

全词通过曲折的手笔,起落有致的句法,含蓄委婉的把作者留春,惜春情态描绘的栩栩如生。

词一开篇就把‘春’拟人化,“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又到哪里去了?她为什么悄悄地就离去了呢?为什么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似问非问,似答非答,隐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寻春与留春的热切心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平乐-春归何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1。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2。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1. 这句说,春天的消逝没有留下一点踪影。

2.唤取:唤来。

取,语助词。

3.因风:乘着风势。

【译文】春天呵,渐渐消失了你的脚步悄悄地,谁也看不见你的归路。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请呼唤春神归来,与我同住。

可是,谁又知晓春的踪迹?除非,去问一问黄鹂。

谁人解得黄鹂的百啭千啼?顺着风儿,它飞过了蔷薇。

【赏析】这是一首绝妙的“春”的咏调。

其意境似乎很熟悉,在王观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欧阳永叔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中都可看到此词的影子,但细细品味,此词又不是前哲之词的简单综合与复制,而是在揉进了黄山谷的个人遭际,对前词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之后所创造出来的新词。

黄庭坚在作诗方面提倡“点铁成金”,此词之作,也有此意,而且可以视为点金银而成为更宝贵的宝石。

如果说,王观之词妙在以美人与美景之间比喻的新奇,永叔之妙在揭示一位贵妇人心灵深锁之“深”字,山谷此词则妙在将“春”字赋与某种品格,深刻刻画了她的寂寞无奈。

至于这种品格到底喻指什么,却又让人有似此又彼,既确定又不确定之感,而不似前二者之或写山水、或写贵妇之明确。

此词若设题目,当作“咏春”,或作“春之寂寞”,故词人起首便发问:春,你就要归去了,你要归往何处呢?可是,世人又有谁能知道春的归路呢?给这个世界带来勃勃生机。

受到人类顶礼膜拜的“春”却无人知其归处,此诚可悲可叹之一也;而春只得独自寂寞地走在自己的归路上,可悲可叹之二也。

“寂寞”二字为全词之眼,亦是春这总体形象之概括;词人明知无人可知“春”之归处,偏偏去假设,“若有人知春去处”的话,请你务必留住美好的“春”吧!明知其不可却偏要作此假设,更增加了可悲可叹的委婉深曲,此为其三。

《清平乐》诗歌鉴赏

《清平乐》诗歌鉴赏

《清平乐》诗歌鉴赏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

曾识姮娥真体态。

素面元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

俯看积气蒙蒙。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解析】词人运用丰富想象,畅言他遨游月宫的情景。

但他虽在月宫,还是忘不了人间的凉热,构思之巧,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段写他御气乘风,很快到了万里之外的月宫,第二段写他到了月宫之后,身在九重天上,俯瞰脚下尘寰,只见一片蒙蒙,浑然一体。

曾识姮娥真体态,曾字好。

意思是说,我原是从天上来的,与姮娥本来相识。

这与苏轼《水调歌头》多欲乘风归去的归写得同妙。

素面原无粉黛,暗用唐人却嫌脂粉污颜色意。

这句是写月光皎洁,用美人的'素面比月,形象性特强。

下片写身到月宫。

俯看积气濛濛句,用《列子·天瑞篇》故事:杞国有人担心天会掉下来,有人告诉他说:天积气耳。

从俯看积气濛濛句,表示他离开人间已很遥远。

末了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二句,是全首词的命意所在。

用醉字、偶字好。

这里所描写的只是醉中偶然摇动月中的桂树,便对人间产生意外的好影响。

这意思是说,一个人到了天上,一举一动都对人间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既可造福人间,也能贻害人间。

北宋王令有一首《暑旱苦热》诗,末二句说: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全诗都是费气力写的。

刘克庄这首《清平乐》则写的轻松明快,与王令的《暑旱苦热》诗比较,用意相近而表现风格不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实录)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

谁愿意读读课题?(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清平乐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19] 。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起归来同住 [20] 。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21] ,因风飞过蔷薇 [22] 。

注释:[19]无行路:没有留下回去的行踪。

[20]唤起归来:唤了回来。

[21]百啭:鸟鸣声宛转,形容鸣声美妙。

[22]因风:随风。

“飞”,《汲古阁本》作“吹”。

译文:春天将归向何处?现在的我却找不到春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请叫它仍旧回来和我同住。

可是又有谁会知道春天离开的踪迹呢?除非你问一问黄鹂鸟。

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它迂回婉转的啼鸣声。

看吧,它已经趁着风势飞过了那片蔷薇。

评析:沈际飞《草堂诗余四集》:“赶上”“和春住”,“唤起归来同住”,千古一对情痴,可思而不可解。

通体精譬,意境清逸。

结语暗喻身世,大有佳人空谷、自伤幽独之感。

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四平(1067)进士。

因苏轼荐而知名。

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哲宗亲政,复行新法,大逐元祐党人。

庭坚累遭贬逐,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庭坚多才艺,精书法,尤长于诗,能以奇崛瘦硬之笔,以矫轻熟圆弱之习,开一代宗风,为江西派宗主。

词作约二百首,格调亦不尽一致,大体早期近柳,多写艳情;晚年近苏,深于感慨,镕清壮冶艳于一炉。

有《山谷词》,今存二百首左右。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我找不到它的脚印,四面一片沉寂。

[出典]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注:1、《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注释(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顺着风势。

(3)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3、翻译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春归何处?4、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

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

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

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

哲宗立,召为秘书郎。

元佑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着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

《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

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

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

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

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苏门学士当中,秦观和黄庭坚两个人的成就最高,秦观是词苑圣手,黄庭坚是诗坛宗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黄庭坚《清平乐》的解析与鉴赏
08广告朱婷婷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江西诗派开山。

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见起涛涌,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

然而黄庭坚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苏轼相比,因为他的诗虽能屏除陈言滥调,形成一种以生新瘦硬为其特征的风格,但仍无法掩盖他生活内容的空虚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词集(即《山谷词》)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

其词成就虽不如诗,但亦颇受世人推重。

晁补之称许黄词"高妙"(吴曾《能改斋漫录》),陈师道谓:"今代词手,唯秦七(观)黄九(庭坚)耳(《后山诗话》)",李清照推山谷为北宋知词四家之一,苏轼赞赏其"清新婉丽"(《能改斋漫录》)。

后世词家和论者也多有褒扬:或云"精妙可思"(先著《词洁》),或曰"清迥独出,骨力不凡"(黄蓼园《蓼园词评》),或称"妙脱蹊径,迥出尘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等。

晚年词风一改少年的风流艳俗,著有不少以摅布政治情怀、表现谪居生活、送别赠答、品诗咏物、思亲念友、议论人生等等为内容的雅作。

其书法成就最高,擅长行书与草书,著有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

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

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
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解析与鉴赏:
此词作于作者晚年,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和表达其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的人生态度。

词人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通过一些人特有的动作名词来将风拟人化,如“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

词中表现出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而词人没有描写落花流水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问,春天去哪里啦,寂寞的没有同路的人啊!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表达词人强烈的思念和留春之情,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可此词的点晴之句,予以春天生命的动态,意境深远,意味隽永,词人的思念、词人的执着、词人的遭遇、词人的感叹、词人的追求尽现于此。

上片以发问起调,下片第一句以反诘句承接。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知道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词人仍存一线希望,黄鹂不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许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下片头两句将上征下痴语奇想轻轻宕开,一问一反诘,一进一出二进,而将词人的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人情鸟语难通,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黄鹂也乘风振翼,一去无迹。

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是一曲构思新颖、格调清奇的春之短歌,也是一首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词人近乎口语的质朴而清新细腻的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词人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词人的惜春之情跃然词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