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的历史和发展

合集下载

湘绣的发展现状及未来传承思路

湘绣的发展现状及未来传承思路

湘绣的发展现状及未来传承思路湘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工艺,起源于湖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湘绣就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刺绣艺术中的瑰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湘绣也面临着一些发展挑战。

本文将就湘绣的发展现状及未来传承思路进行探讨。

湘绣的发展现状湘绣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地区就有刺绣的记载,到了明清时期,湘绣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宫廷贵族们喜爱的刺绣工艺。

在当时,湘绣以其精美细腻的刺绣工艺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湘绣也曾一度走向衰落。

刺绣这一传统工艺因为缺乏现代元素和市场导向,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

传统的湘绣作品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加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材料成本的增加,使得湘绣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扶持政策的出台,湘绣行业逐渐走出了低谷,呈现出了一些积极的发展迹象。

一方面,湘绣行业开始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和时尚元素,推出了一系列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年轻消费者。

湘绣行业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将湘绣产品输出到国际舞台,使得湘绣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未来传承思路要想让湘绣这一传统工艺真正走向复兴和发展,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未来的传承发展中,我们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我们需要加强湘绣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湘绣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湘绣的历史渊源和工艺特点,增强对湘绣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推动湘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湘绣产业的发展体系。

湘绣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努力。

我们应该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鼓励湘绣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同时也要加强对湘绣从业者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升湘绣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湘绣”是什么意思?

”湘绣”是什么意思?

”湘绣”是什么意思?一、湘绣的定义和起源湘绣,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刺绣艺术,源于湖南地区。

它以独特的刺绣技法和精湛的绣工闻名于世,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

湘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湘绣特色的风格。

二、湘绣的特点和分类湘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广受赞誉。

它以绣法精艳细腻、色彩鲜艳明快、形象逼真动人为特点。

湘绣可以分为平绣、立绣和立体绣三个主要类别。

平绣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层次的清晰,立绣则追求形象的立体感和动态的表现,立体绣更是将刺绣与立体造型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三、湘绣的刺绣技法湘绣的刺绣技法非常独特,它采用双面绣法,既有针线从面料上刺出,又有针线从背面刺出。

这种技法使湘绣的图案线条清晰流畅,既有线面交错的层次感,又能保证面料的整体美观。

湘绣的色彩运用也非常丰富多样,通过巧妙的搭配,使刺绣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四、湘绣的意义和传承湘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承。

湘绣作品常常以寓意吉祥如意、美好生活为主题,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湘绣的传承也十分重要,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和继承,将其传承下去,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五、湘绣的发展和创新湘绣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湘绣走出了传统的框架,注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

现代湘绣作品常常结合了绘画、装饰等元素,突破了传统的制约,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

同时,湘绣也走向了国际舞台,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总结:湘绣作为一种独特而精美的刺绣艺术,以其细腻精湛的绣工和丰富多样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一种寓意美好生活的表达。

通过专业的技法和创新的发展,湘绣将继续在美育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四大名绣简述

四大名绣简述

四大名绣服饰161 黄颖淇龙维梅一、四大明绣简述: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二、湘绣:1.湘绣简述:湘绣,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与苏绣、蜀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刺绣遗物。

2.湘绣发展历史:清代,湘绣在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崛起。

清嘉庆庚午年《长沙县志》记:“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绩者少。

”在19世纪湘绣已普及农村和城市。

此时的湘绣品多为实用品如:鞋面、茶褡、腰带、裙缘、枕头、手帕、帐檐、小孩的肚兜、帽子等。

清宣统二年在南洋劝业会上湘绣展出《王公大臣像》、《写意山水》、《行书字屏》、《水墨竹石图》、《三兔大屏》等绣品。

1911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湘绣绣工林琼英的绣屏获最优奖,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湘绣绣品获得一等奖。

1935年,杭州西湖博览会湘绣获得“唯一褒奖”的赞誉。

《泸渎羁居记》中记载:“长沙光绪末年,湘绣盛行,庄内雇佣专业绣工,超越苏绣。

”3.湘绣题材:湘绣的图案借鉴了中国画的长处,所绣内容多为山水、人物、走兽等,尤其是湘绣的狮、虎、松鼠题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4.湘绣风格:湘绣擅长以丝绒线绣花,绣品绒面的花型具有真实感,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针法具有表现力,多描绘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

5.湘绣针法和特点:湘绣传统上有72种针法,分平绣类、织绣类、网绣类、纽绣、结绣类五大类。

6. 湘绣双面全异绣:20世纪下半叶的双面全异绣的设计巧妙和针法的变化二者结合得惟妙惟肖,使湘绣技艺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绣工可以在同一底料的正反面刺绣着画面、色彩、针法都不相同的绣品,这是刺绣技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湘绣知识

湘绣知识

湘绣的历史发展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

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

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

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另外,还吸取了苏绣、粤绣、京绣等绣系的优点,发展成为清代刺绣艺苑的后起之秀。

湖南民间很早就能够刺绣。

根据清嘉庆庚午(1810年)的《长沙县志》及光绪丁丑(1877年)的《善化县志》记载,当时长沙地区的妇女普遍从事刺绣作业。

但此时的刺绣,只限于自绣自用。

除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家庭的“大家闺秀”以刺绣来消磨时光和炫耀豪华外,一般的贫苦妇女大多惯于利用农闲时节或劳动余暇。

光绪末年,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

这时,“湘绣”这样一个专门称谓才应运而生。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众多刺绣艺人不断深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国国画家潜心投入,湘绣吸收了我国古老文化中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诸种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以数十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在各类底料上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出物象外形内质的自行特色。

此后,湘绣在技艺上不断提高,并成为蜚声中外的刺绣名品。

二十世纪初,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 1995年,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原湖南省长沙县沙坪乡,今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中国湘绣之乡”的美誉。

湖南湘绣的发展历程

湖南湘绣的发展历程

湖南湘绣的发展历程
湖南湘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湖南地区的民间手工艺传统。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宋朝时期。

在宋朝以前,湖南地区的刺绣艺术主要表现在衣物上,如嵩阳绣、长沙绣等。

这些刺绣作品以纹样简洁、线条流畅、色彩鲜艳而闻名,被广泛用于宗教仪式和贵族宴会等场合。

明朝时期,湘绣逐渐发展为一种高级手工艺品,成为宫廷贵族和富商巨贾喜爱的装饰品。

在明代宫廷中,湘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文化,它不仅有装饰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清朝时期,湘绣逐渐走向民间化发展,成为农村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尤其是在湖南农村地区,湘绣成为妇女绣制的重要内容,传承和发展至今。

20世纪以来,湖南湘绣在技艺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创新。

艺术家们结合现代美学和设计理念,使湘绣作品更具时代感和审美价值。

湘绣的内容也从传统的花鸟、人物等,逐渐拓展到现代主题和抽象题材。

如今,湖南湘绣已经成为中国刺绣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享誉国内外。

它不仅在艺术上得到了广泛认可,还成为重要的文化交流和合作的纽带。

湖南湘绣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

保护和传承湘绣艺术的时代价值

保护和传承湘绣艺术的时代价值

保护和传承湘绣艺术的时代价值1. 介绍湘绣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湘绣是我国传统刺绣中的一种,起源于湖南地区。

湘绣以其精美细致、色彩鲜艳、图案多样而著称,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湘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我国刺绣艺术的瑰宝之一。

2. 湘绣艺术的特点和技艺湘绣不仅在图案设计上独具匠心,而且在技艺上也十分考究。

湘绣的特点是绣工精细、针法细密、线条流畅,能够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立体感。

湘绣的传统技艺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磨练,绣工们需要具备精湛的手艺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3. 湘绣艺术的时代价值湘绣作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其时代价值十分突出。

湘绣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湘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代表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

湘绣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4. 如何保护和传承湘绣艺术为了保护和传承湘绣艺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护湘绣的知识产权,禁止侵犯湘绣艺术的行为。

(2)加大对湘绣艺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通过举办湘绣艺术展览、出版湘绣艺术专著等方式,增强民众对湘绣艺术的了解和认同,激发社会对湘绣的热情。

(3)加强湘绣艺术的教育和培训。

推动湘绣艺术的传统技艺学习和传承,在学校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培养一批批优秀的湘绣绣工和设计师。

(4)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市场监管。

严格打击假冒伪劣湘绣产品,保护湘绣的市场秩序,维护湘绣产业的正常发展。

5. 结语湘绣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经济价值。

保护和传承湘绣艺术不仅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为了促进湘绣产业的发展,为民族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加大对湘绣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让湘绣艺术继续为世人所珍爱和传承。

”湘绣”的刺绣手法有哪些独特之处?

”湘绣”的刺绣手法有哪些独特之处?

”湘绣”的刺绣手法有哪些独特之处?
一、湘绣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湘绣作为中国刺绣的瑰宝,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手法。

二、湘绣的丰富表现形式
湘绣以其独特的手法和细腻的表现力,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刺绣形式。

不仅可以刺绣在衣物上,还可以绣制成精美的艺术品和装饰品,如挂画、抱枕等,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湘绣的细致工艺
湘绣注重细节的表达,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色彩的变化。

刺绣手法上,湘绣融合了多种技艺,如武汉、嵊州和苏绣等,以锦线、薄纱、金线等材料为基础,采用刺绣、织绣、绣描等多种绣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四、湘绣的独特图案和寓意
湘绣的图案具有特殊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湖南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赋予了湘绣独特的灵感,图案中常见的有鱼、鸟、梅花、竹子等元素,寓意吉祥、美好和幸福。

五、湘绣的与国画的结合
湘绣和国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以国画作品为刺绣图案的来源,并
融入湘绣的独特工艺。

这样的结合既丰富了湘绣的艺术表现力,又赋
予了刺绣作品更高的艺术价值。

总结:
湘绣作为中国传统刺绣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手法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展现了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其细致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寓意,使湘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无论是欣赏湘绣作品还是亲手
刺绣,都能够体验到湘绣的独特魅力,并领略到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精髓。

湘绣工艺的发展与传承

湘绣工艺的发展与传承

湘绣工艺的发展与传承作者:吴雨菡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0期引言:湘绣水平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传承和发展那是十分必要。

一、湘绣的概述(一)湘绣历史从吉瑞龙凤,飞燕怪兽的楚地巫风到文秀炳焕,佛祖松香,清风明月的盛唐之景,又经宋朝色彩瑰丽,人物丰富,绣法严整的绣画合一的境界,逶迤而下,至元明时期遒劲流畅,虚实适宜,简洁豪放的写实主义风格,湖南的民间刺绣一脉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终于在清末年间,约光绪丁丑年间(1877年),迅速发展,集众彩之长。

(二)主要绣种及艺术风格在这些湘绣里面,无论是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是特别的注重刻画一些物象的外观和内部特质,即便是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不得疏忽,现简述一下最主要的几种:平绣:平绣是用直线组成的绣法。

织绣:织绣是用色线通过巧妙的交织,组成各种图案的一种绣法。

网绣:根据物象的特点,以各种色线巧妙地相互牵连,互相依存,结成网状面组成美丽的图案。

其适用范围与织绣相同。

结绣:结绣是根据物象的形态,特点和颜色,以各种色线结成粒状或圈状,组成整幅图案或局部纹样的一种绣法。

艺术风格主要由原材料、品种、题材、色彩、工艺、图案风格、图案艺术等要素构成,它的发展是在传统刺绣和民间刺绣的基础上,以其优美自然、精细雅致的风格著称。

在湘绣的传统题材中以狮、虎等猛兽为主,特别以绣成的虎更为著名。

(三)地理环境对湘绣的影响湖南地处我国东南腹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充足,发展蚕丝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文物中有大量的锦绣、帛书、丝织品和闻名遐迩的“素纱禅衣”,足以显示湖南的蚕丝业的历史、地位和高超技艺。

湘绣发源于湖南长沙,长沙县沙坪袁家冲是最早产生商业形态的湘绣的地方,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很早就精攻于刺绣,长沙自古为文化名城,也是中南重镇。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带动了艺术、手工艺技术的同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湘绣的历史和发展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哪个朝代?至今仍是一个谜。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

特别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

证明刺绣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刺绣现已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门类。

人们一定会想,为什么会出现刺绣呢?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第一、说到刺绣不能不说丝织,可以这么说,是丝织的产生和完美造就了刺绣的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比之以前更发达,男耕女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经济特征,几乎家家种植桑麻,从事纺织。

由于当时的养蚕方法已经十分讲究,因此所缫出的蚕丝质量很高。

其纤维之细之均,可与近代相媲美。

发展到西汉时,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织锦来看,每根纱由4-5根丝线组成,而每根丝线又由14-15根丝纤维组成,也就是说每根纱竟由54根丝纤维捻成。

如此高的丝纺水平,同时也推动着染、绣的发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观和更富表现力。

第二、社会等级制度的强化和人类审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8 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山、水、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等图形的下裳(裙)礼服,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逐渐成熟,这可从近百年来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

这一时期的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进入秦汉时期后,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

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齐郡临淄(今山东临淄)为汉王室设官服三所,织工数千人,每年耗资万万。

在前汉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毛织品)”,就连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递冰锦”,而且座卧的席子也要“绣菌”,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锦递高张”。

甚至死后殉葬的口袋也是“缯囊缇橐”。

民间如此,朝廷贵族也不待言,他们的宫室以丝织藻绣装饰,以至“屋不呈材、墙不露形”,甚至“柱槛衣以绨锦”,其奢侈程度可见一般。

汉代刺绣的空前繁荣,使刺绣的艺术处理又前进了一大步,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

到了汉末、六朝时期,中国便开始进入“像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因而兴盛了绣制佛像之9风。

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北魏的一佛两菩萨说法图刺绣残片一件,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养人和相应的文字,供养人的长衫上绣有忍冬纹和卷草纹,示意着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贯通,并在刺绣中得到反映。

说到这一时代的刺绣,不得不说说三国时期吴王赵夫人的“三绝”——机绝、针绝、丝绝。

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

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

孙权尝叹,蜀魏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

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

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见壬子年《拾遗记》)。

汉末、六朝刺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为今后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意义。

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

这主要是由它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正因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小姐们,刺绣便成了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唯一活动。

“闺绣”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明代屠隆在《考磐余事》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

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

由于参加刺绣对象的进一步扩大、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物质条件不同,加上文人们开始参与,刺绣到了唐、宋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可10以这么说,它由日用与观赏两者兼容并蓄,发展到日用与观赏分而治之,特别在观赏方面成就最大,由于文人们的积极参与,使书法和绘画艺术结合得更为紧密,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精品倍增的新趋势。

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的专业作坊。

尤其是明代,官府手工业的衰落,却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从缺乏竞争力的官府院落手工艺品,到商业性作坊的专业化生产,加上唐宋期间文人艺人的结合,对刺绣工艺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刺绣技术和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进入了中国传统刺绣的巅峰时期。

出现了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的几个艺术流派,如上海的顾绣、北京的京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被后人誉为的“四大名绣”,即:湘绣、苏绣、粤绣和蜀绣。

湘绣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工艺精湛,历史悠久。

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精致龙凤绣品,说明公元前五世纪以前,这里就工于精绣,而马王堆墓葬的绣衣、绣料,也表明西汉时期的刺绣已发展到很高水平。

至清代,民间刺绣更为普遍。

清嘉庆庚午(1810)年《长沙县志》卷十四《风俗条》记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绩者少。

”光绪丁丑(1877)年间的长沙县志亦有相关记载,它说明,此时,湖南境内的刺绣还限于自产自用,村妇之间,绣些实用物品来美化生活,如在鞋面、茶褡、腰带、裙缘、枕头、手帕、帐帘和小孩的兜肚、帽子上绣些花样等。

绣庄的设立,则在太平天国以后,湖南大量新贵官僚,需黼黻品级来装潢身份,而绣庄业务,只是以11 适销苏绣、粤绣为主。

近代学者徐崇立在他所写的《泸渎羁居记》中指出:“吾湘旧时之绣店,亦题‘顾绣’,莫知所从来。

”“长沙光绪末年,湘绣盛行,庄内雇佣专业绣工,超越苏绣,已不沿用顾绣之名。

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

”这说明在光绪末年,湘绣从自绣自用的生产方式逐步走向了商品化生产,且不再沿用顾绣之名。

由此可见,“湘绣”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清朝末年。

且有粗绣、细绣之分。

辛亥革命前后,随着湘绣商品化的发展,从事刺绣的艺人越来越多,专业绣工达2000多人,并出现了大量绣庄。

最为普遍的要数沙坪袁家冲一带。

当时,袁家冲人袁魏氏(其名不详)与吴彩霞绣庄主人胡莲仙在技术上切搓结合,共同开创了湘绣新局面。

沙坪当时有名的绣庄就有邵家冲王展香的“广华绣庄”、茶园塘卢炳元的“锦华绣庄”、金家塘张国良的“云霞绣庄”、高家屋场胡德兴、魏建章的“锦霞绣庄”、“湘翠绣庄”,规模较大的有照壁张长源的“湘源丽绣庄”,而开办时间最早、最长的则数荒坡李和生的“李裕章绣庄”。

清光绪末叶,袁魏氏之子瑾荪在长沙城内创“锦云绣馆”,开湖南绣馆之先河。

接着开业的有“红移”、“梁玉霞”、“李协泰”等绣庄,并以沙坪、袁家冲为中心,扩展到长沙城郊、河西、三汊矶、宁乡朱石桥、浏阳等地,城乡绣工达万余人。

袁魏氏与胡莲仙是近代湘绣的奠基人。

稍后,沙坪柳敏姑代表着又一个时期绣艺的高峰。

据《湘绣史话》载:(柳)尤擅长绘制蝴蝶,有见到她所绣百蝶图的……粉蝶麋集在一族晕红的牡丹周围或飞或驻,凌乱中自然有序,100只颜色相同的粉蝶,姿态各不相同,而无拼凑之12 弊。

可见其绣艺的高超。

柳敏姑多绣日常生活用品,如帐帘、小孩鞋帽围兜之类,当时有民谚“张娭毑麻线,柳敏姑鞋面。

”沙坪湘绣从初具规模,到今天的春色满园,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995年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正式授予原湖南省长沙县沙坪乡,今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沙坪“中国湘绣之乡”的光荣称号。

“一口银针十支玉指百束锦丝,弘扬绣乡千年传统;三湘夸颂四海称荣五洲赞誉,织就人间万物风华。

”2001年5月26日,由长沙沙坪湘绣厂出资筹建的“中国湘绣之乡”牌楼的正式落成,对促进湘绣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弘扬湖湘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来湘的游客都这样说:“买湘绣去长沙,到长沙必去沙坪。

”可见,沙坪——湘绣,两者已密不可分。

“披沙聚金鸦青鹭白湖湘景;依坪托市橘绿橙黄锦绣乡”。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沙绣人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将依靠科技手段,不断钻研、探索,让“湘绣之乡”的美誉大放异彩,让“金球”绣品享誉五洲四海。

湘绣艺术的人文因素长沙自古为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南重镇。

湘江和它的支流浏阳河、捞刀河等在此融汇,岳麓山为长沙城平添了无限秀美。

这里江河密集,山岳连绵,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蕴秀滋华,文化宝藏璀璨夺目。

1985年,长沙烈士公园三号楚墓出土的绣片在极细的丝卷绢上,用辫绣法刺绣的龙凤图案,虽然污损严重,年代久远,但仍能清楚地看出其中的龙纹绣绢所表现的龙、云飞腾缭绕的景象及生动奔放的气势。

1972年,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共出土了40余件绣品,这批绣品中以辫绣和铺绒绣为主,以辫绣为最多。

绣线的直径仅为0.1毫米左右,不及头发丝的一半,真是巧夺天工,即便是在今天,也堪称一流。

它充分表明了我们民族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是中国古代刺绣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而且对后世的刺绣,产生了积极的无穷深远的影响。

二千多年的刺绣历史,孕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湘绣精英。

湘绣独特的刺绣工艺,促进了画家与绣工的明确分工与紧密合作。

也促进了湘绣的迅速发展,同时,现代湘绣的艺术风格也逐渐形成。

沙坪湘绣的繁荣,离不开对此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杨世焯,字寄棠,卓越画师。

自幼习书,能诗善词,并承先辈水墨画衣钵,工翎毛走兽,肖像人物,研究以中国画风格设计绣品。

他选择的题材广泛,花卉有牡丹、佛手、菊花、竹叶等;走兽有狮23虎、猫、燕、鹊等;人物有倚栏人、壬马元帅,第五拔诺尊者……,都是当时民间所喜爱、熟悉的事物或神话传说人物。

杨世焯以自己卓越的绘画才能,把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移植到刺绣上来,使湘绣重新有了新鲜多样的内容,艺术前途更为广阔。

李仪徽(1854-1928),幼年读过少量诗书,习字画,喜刺绣,是她完善了湘绣掺针和逐渐变易色级的绣法,奠定了现代湘绣的基本针法。

苏绣刺绣人物、鸟兽、花草均用齐参针,而她则运用了“乱掺”即乱掺针法,使表现的色调混合生动。

其简单素净的风格与苏绣和粤绣已经有了迥然的差异。

她晚年所绣裙饰,以一连串豆科花朵组成图案,花朵结构并不繁复,由白而蓝,而浅蓝,而深蓝,俗称“三蓝花”,则又进一步运用掺针法,使它逐渐地变易了色级,使人看了觉得清新、别致、醒目,显示了独特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